(浙江選考)2020版高考化學大一輪復習 第3講 元素化學 考點21 氨氣和銨鹽學案.docx
《(浙江選考)2020版高考化學大一輪復習 第3講 元素化學 考點21 氨氣和銨鹽學案.doc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浙江選考)2020版高考化學大一輪復習 第3講 元素化學 考點21 氨氣和銨鹽學案.docx(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考點21 氨氣和銨鹽 知識條目 加試要求 1.氨的性質(zhì)與用途 b 2.工業(yè)合成氨 b 3.銨鹽的性質(zhì)與用途 b 4.氮肥的性質(zhì)與科學使用 a 一、氨氣 1.NH3的分子結(jié)構和物理性質(zhì) (1)分子結(jié)構 (2)物理性質(zhì) 顏色:無色;氣味:刺激性氣味;密度:比空氣??;溶解性:極易溶于水,1體積水可溶解700體積NH3;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劑。 噴泉實驗原理: 噴泉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操作是打開橡皮管上的夾子,擠壓滴管的膠頭,則燒杯中的水由玻璃管進入燒瓶,形成噴泉。 ①噴泉實驗的原理 因為燒瓶內(nèi)氣體易溶于水或易與水反應,使瓶內(nèi)壓強減小,形成壓強差,大氣壓將燒杯中的水壓入燒瓶而形成噴泉。 ②能形成噴泉的條件 從原理上講,氣體要易溶于水或易與水反應,以形成足夠大的壓強差;從實驗條件上講,燒瓶內(nèi)氣體要充滿,氣體和儀器均要干燥,裝置的氣密性要好。 ③中學化學中常見的能形成噴泉實驗的氣體和吸收劑如下表: 氣體 HCl NH3 CO2、SO2、Cl2、H2S NO2+O2 吸收劑 水或NaOH溶液 水或鹽酸 濃NaOH溶液 水 2.NH3的化學性質(zhì) (1)與H2O反應:氨氣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稱為氨水,大部分與水結(jié)合成NH3H2O,部分電離顯堿性,化學方程式為NH3+H2ONH3H2ONH+OH-。 (2)與酸反應:與HCl、H2SO4、HNO3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為NH3+HCl===NH4Cl(冒白煙);2NH3+H2SO4===(NH4)2SO4;NH3+HNO3===NH4NO3。 (3)與氧氣反應:化學方程式為4NH3+5O24NO+6H2O,說明NH3具有還原性。 3.NH3的工業(yè)生產(chǎn) 德國化學家哈伯首次利用空氣中的氮氣合成了氨,反應方程式為N2+3H22NH3。 4.NH3的實驗室制備 (1)銨鹽與堿反應 ―→2NH4Cl+Ca(OH)22NH3↑+CaCl2+2H2O ―→固體+固體氣體(與用KClO3和MnO2或KMnO4制O2的裝置相同) ―→用堿石灰干燥 ―→向下排空氣法 ―→ ―→處理時,可在試管口塞一團用稀硫酸浸濕的棉花球,用于吸收NH3,防止NH3逸出,污染大氣 (2)加熱濃氨水 ①反應原理:NH3H2ONH3↑+H2O。 ②裝置。 (3)濃氨水中加固態(tài)堿性物質(zhì): ①反應原理:濃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NH3+H2ONH3H2ONH+OH-,加入固態(tài)堿性物質(zhì)(如CaO、NaOH、堿石灰等),使平衡逆向移動,同時反應放熱,促進NH3H2O的分解。 ②裝置 二、銨鹽 1.物理性質(zhì) 銨鹽是由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銨鹽都易溶于水,呈白色或無色晶體。 2.化學性質(zhì) (1)不穩(wěn)定,受熱易分解:如NH4Cl、NH4HCO3受熱分解,化學方程式分別為NH4ClNH3↑+HCl↑;NH4HCO3NH3↑+H2O+CO2↑。 (2)與堿反應:如NH4Cl與Ca(OH)2反應產(chǎn)生NH3,化學方程式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3)NH的檢驗 未知液呈堿性濕潤紅色石蕊試紙變藍色,則證明含NH。 3.常見氮肥 名稱 硫酸銨 碳酸氫銨 氯化銨 硝酸銨 化學式 (NH4)2SO4 NH4HCO3 NH4Cl NH4NO3 俗名 硫銨 碳銨 氯銨 硝銨 【例1】 某?;瘜W小組學生利用如圖裝置進行“氨的催化氧化及檢驗產(chǎn)物”實驗(圖中夾持裝置已略去)。下列推斷合理的是( ) A.C需要持續(xù)加熱 B.D的作用是干燥氣體 C.B是無用裝置 D.僅用該套裝置和藥品無法達到檢驗產(chǎn)物的目的 【解析】 氨氣的催化氧化為放熱反應,放出的熱量能夠維持反應繼續(xù)進行,鉑絲不需要持續(xù)加熱;裝置B的作用為干燥氨氣,裝置D的作用不是用來干燥氣體,而是通過濃硫酸質(zhì)量的變化檢驗水的生成,但裝置D中的濃硫酸除了能夠吸收水外,還能吸收未參加反應的氨氣,不能通過D裝置增重得出反應生成水的結(jié)論;一氧化氮為無色,而一氧化氮容易被氧化為紅棕色的二氧化氮,所以也不能通過顏色斷定氨氣的催化氧化生成的氮氧化物。 【答案】 D 【提煉】 本題主要考查:NH3的催化氧化及產(chǎn)物的檢驗,若不仔細分析每個裝置的作用,很容易錯選。 【例2】 下列裝置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解析】 A項收集NH3裝置中無棉花,故不能達到實驗目的;B項NH3通入CCl4中,NH3不溶于CCl4,不會產(chǎn)生倒吸,逸出的NH3又可被稀H2SO4吸收;C項向長頸漏斗中加一定量的水,沒過長頸漏斗的下端,關閉止水夾,再加一定量的水,液面停止在某一高度不下降,可說明氣密性良好,反之,氣密性不好;D項,收集比空氣輕的氣體應短進長出,所以氨氣可以用圖中裝置收集。 【答案】 A 【提煉】 本題主要考查: 1.氨氣的制取、收集和尾氣吸收,相關分析見【知識整理歸納】。其中常見的防倒吸裝置有: 2.裝置氣密性檢查的方法: 檢查裝置氣密性的基本思路是使裝置內(nèi)外壓強不等,觀察氣泡或液面變化。 (1)微熱法:如圖a。用酒精燈微熱或用手捂熱容器,導管口產(chǎn)生氣泡,停止加熱或松開手后導管內(nèi)形成一段穩(wěn)定水柱,證明裝置不漏氣。 (2)液差法:如圖b、c。連接好儀器,b中夾緊彈簧夾,從長頸漏斗中注入適量水,使b中長頸漏斗中的液面高于錐形瓶中的液面,靜置,若液面位置保持不變,證明裝置不漏氣。c中,從乙管加入適量水,使乙管液面高于甲管液面,靜置,若液面位置保持不變,證明裝置不漏氣。 (3)滴液法:如圖d。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適量水,關閉彈簧夾,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如果滴入少量水后很快停止流下,則裝置氣密性良好。 (4)抽氣(吹氣)法,如圖e、f。e中關閉分液漏斗的活塞,輕輕向外拉動或向里推動注射器的活塞,一段時間后,活塞能回到原來的位置,表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f中打開彈簧夾,向?qū)Ч芸诖禋?,如果長頸漏斗中的液面上升,且停止吹氣后,夾上彈簧夾,長頸漏斗液面保持穩(wěn)定,則表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液差法的拓展) 【例3】 噴泉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其產(chǎn)生原因是存在壓強差。 (1)圖甲中,為化學教學中所用的噴泉實驗裝置。在燒瓶中充滿干燥氣體,膠頭滴管及燒杯中盛有液體。 ①下列組合中不可能形成噴泉的是( )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E.NO2和H2O ②用A組合做噴泉實驗時,若燒瓶中充滿HCl氣體,則在標準狀況下,做完實驗后燒瓶中c(HCl)=____________molL-1(設溶質(zhì)不擴散); ③若用E組合做噴泉實驗時,則標準狀況下,做完實驗后燒瓶中溶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是________molL-1。 (2)某學生積極思考產(chǎn)生噴泉的其他辦法,并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裝置。 ①在圖乙的錐形瓶中,分別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質(zhì),反應后可能產(chǎn)生噴泉的是( ) A.Cu與稀鹽酸B.NaHCO3與NaOH溶液 C.CaCO3與稀硫酸D.NH4HCO3與稀鹽酸 這種方法產(chǎn)生噴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圖乙錐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質(zhì),結(jié)果也產(chǎn)生噴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質(zhì)可以是( ) A.濃硫酸B.食鹽C.硝酸鉀D.硫酸銅 這種方法產(chǎn)生噴泉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比較圖甲和圖乙兩套裝置,從產(chǎn)生噴泉的原理來分析,圖甲________上部燒瓶內(nèi)氣體壓強;圖乙________下部錐形瓶內(nèi)氣體壓強。(填“增大”或“減小”) (3)城市中常見的人造噴泉及火山爆發(fā)的原理與上述________(填“圖甲”或“圖乙”)裝置的原理相似。 【解析】 圖甲裝置形成“噴泉”是因為燒瓶內(nèi)氣體極易溶解于燒杯和滴管中的液體,使燒瓶內(nèi)的壓強突然減小而產(chǎn)生壓強差形成“噴泉”。圖乙裝置恰恰相反,下部錐形瓶中的物質(zhì)相互反應產(chǎn)生氣體,使錐形瓶內(nèi)氣體壓強增大而產(chǎn)生壓強差,將液體從下瓶中壓入上瓶形成“噴泉”。 【答案】 (1)①B?、?/22.4 ③1/22.4 (2)①D 錐形瓶中發(fā)生反應:NH4HCO3+HCl===NH4Cl+CO2↑+H2O,隨著CO2氣體的產(chǎn)生,錐形瓶中的壓強增大而產(chǎn)生“噴泉”?、贏 濃H2SO4溶于水時,放出大量的熱,溫度升高使錐形瓶中的酒精揮發(fā)加快,瓶內(nèi)壓強增大,從而形成“噴泉”?、蹨p小 增大 (3)圖乙 【提煉】 本題考查的就是形成噴泉的原理。通過本題可以讓學生的思維進一步提升。如: (一)總結(jié)噴泉形成的原理:容器內(nèi)外存在較大的壓強差,在這種壓強差的作用下,液體迅速流動,通過帶有尖嘴的導管噴出來,即形成噴泉。 (二)如何使容器內(nèi)外產(chǎn)生壓強差? (1)減小容器內(nèi)壓強(如甲圖) ①容器內(nèi)氣體極易溶于水; ②容器內(nèi)氣體易與溶液中的溶質(zhì)發(fā)生化學反應而被吸收。 當外部的水或溶液接觸容器內(nèi)氣體時,由于氣體大量溶解或與溶液中的溶質(zhì)發(fā)生化學反應而被吸收,從而使容器內(nèi)氣壓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外部液體迅速進入容器,通過尖嘴導管噴出,形成噴泉。 (2)增大容器內(nèi)壓強(如乙圖) 容器內(nèi)的液體由于受熱揮發(fā)(如濃鹽酸、濃氨水、酒精等)或由于發(fā)生化學反應,容器內(nèi)產(chǎn)生大量氣體。使容器內(nèi)壓強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內(nèi)液體迅速向外流動,也能形成噴泉。例如噴霧器、人造噴泉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 【例4】 實驗室模擬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 已知實驗室可用飽和亞硝酸鈉(NaNO2)溶液與飽和氯化銨溶液經(jīng)加熱后反應制取氮氣。 (1)從上圖中選擇制取氣體的合適裝置:氮氣________、氫氣________。 (2)氮氣和氫氣通過甲裝置,甲裝置的作用除了將氣體混合外,還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氨合成器出來經(jīng)冷卻的氣體連續(xù)通入乙裝置的水中吸收氨,________(“會”或“不會”)發(fā)生倒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乙裝置吸收一段時間氨后,再通入空氣,同時將經(jīng)加熱的鉑絲插入乙裝置的錐形瓶內(nèi),能使鉑絲保持紅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錐形瓶中還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寫出乙裝置中氨催化氧化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反應結(jié)束后錐形瓶內(nèi)的溶液中含有H+、OH-、________、________(填離子符號)。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NH3的實驗室制法、儀器的選擇以及實驗安全性問題,同時也考查具體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1)由題意知,制取N2應選固(液)+液加熱裝置a,制取氫氣選簡易啟普發(fā)生裝置。 (2)甲裝置中的濃H2SO4可用于干燥氣體,另外還可通過觀察兩導管口氣泡的快慢,調(diào)節(jié)N2和H2的流速。 (3)因NH3的合成反應為可逆反應,不可能進行到底,故從合成器中出來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N2和H2,不可能發(fā)生倒吸。 (4)氨的催化氧化反應為放熱反應,故可觀察到鉑絲保持紅熱,氧化生成的NO與O2反應又生成NO2,故可觀察到有紅棕色氣體產(chǎn)生,生成的NO2與水反應生成HNO3,HNO3與氨水反應得到硝酸銨。 【答案】 (1)a b (2)干燥氣體 控制氫氣和氮氣的流速 (3)不會 因為混合氣體中含有大量難溶于水的氮氣、氫氣兩種氣體 (4)氨的催化氧化反應是一個放熱反應 有紅棕色氣體產(chǎn)生 (5)4NH3+5O24NO+6H2O (6)NH NO 【提煉】 本題主要考查氨的制取和氨的催化氧化,以及在催化氧化過程中可能發(fā)生的反應。常見的氣體發(fā)生裝置有: 1.加熱固體制備氣體裝置 2.固液或液液常溫反應制備氣體裝置 3.固液或液液加熱制備氣體的裝置-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浙江選考2020版高考化學大一輪復習 第3講 元素化學 考點21 氨氣和銨鹽學案 浙江 2020 高考 化學 一輪 復習 元素 考點 21 氨氣 銨鹽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zhongcaozhi.com.cn/p-6406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