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1單元 山水神韻 2 聽聽那冷雨教師用書 魯人版必修2.doc
《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1單元 山水神韻 2 聽聽那冷雨教師用書 魯人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1單元 山水神韻 2 聽聽那冷雨教師用書 魯人版必修2.doc(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 聽聽那冷雨 [預習——夯實基礎(chǔ)] [知識梳理] 第1步讀字音——千言萬語總關(guān)音 1.單音字 羨慕(m) 黔首(qin) 椽子(chun) 氤氳(yīn yūn) 舐犢情深(sh) 羯鼓(ji) 天籟(li) 翩翩起舞(piān) 驚蟄(zh) 倉頡(ji) 岑寂(cn) 2.多音字 (1)組詞辨析法 薄 讀 折 樂 (2)語境辨析法 ①他嘴里高興地哼著小曲(qǔ),穿過江南那曲(qū)折的小巷。 ②這位姓解(xi)的警官對于押解(ji)途中罪犯的逃脫方式,百思不得其解(jiě)。 第2步寫字形——奧妙無窮方塊字 第3步辨詞語——于細微處細斟酌 1.明確詞義 (1)料料峭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2)想入非非:思想進入虛幻境界,完全脫離現(xiàn)實;胡思亂想。 (3)孺慕之情:指幼童愛慕父母之情。 (4)皇天后土:對天和地的尊稱。古人認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 (5)石破天驚:形容事情或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6)若即若離: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跟人的關(guān)系不很緊密。 2.理解辨析 (1)蕭蕭瀟瀟 “蕭蕭”與“瀟瀟”都是描寫、形容事物的詞,但適用對象有別。“蕭蕭”是象聲詞,形容馬叫聲、風聲、草木搖動聲等?!盀t瀟”是形容詞,形容風雨急驟狀。有風無雨用“蕭蕭”,有雨或有風有雨用“瀟瀟”。 (2)一直徑直 一直:①表示順著一個方向不變;②表示動作始終不間斷或狀態(tài)始終不變。 徑直:①表示直接向某處前進,不繞道,不在中途耽擱;②表示直接進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費周折。 3.對點小測 判斷下列加點詞語的運用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入冬以來,天氣變化無常,料料峭峭,讓人感覺到無法適應。( ) (2)關(guān)于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種種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話和傳說,說明古埃及人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 ) (3)在美國紐約皇后區(qū)的馬路上,一位父親為孩子打著傘的照片爆紅,孺慕之情感動全球。( ) (4)張建新團長告訴記者,隴原皇天后土蘊藉蒼茫之美,體現(xiàn)含蓄典雅,深邃博大的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之緒,而敦煌更是藝術(shù)家領(lǐng)略民族藝術(shù)的圣地。( ) (5)近年中國攝影的發(fā)展讓阿聶茲很驚訝,不僅隨處可見拿著“長槍短炮”的攝影人,而且許多攝影師的作品也讓她看到了中國攝影石破天驚的變化。( ) (6)我的小屋在樹與樹之間若即若離,凌空而起,姿態(tài)翩然。( ) (7)窗外,秋雨瀟瀟,寒氣襲人;室內(nèi),燭影搖曳,溫暖如春。獨處一室,手捧一書,仿佛回到了盛唐時代。( ) (8)馬路邊擺攤修鎖的劉師傅告訴記者,撞人的黑色帕薩特轎車,一直停在九華山路橋邊北側(cè)馬路停車點上。( ) 【答案】 (1) “料料峭峭”多指春寒。不能指初冬天氣。(2)√ (3) “孺慕之情”指幼童愛慕父母之情。不能指父母愛孩子。(4)√ (5) “石破天驚”形容事情或文章議論新奇驚人。不能用于“驚人的消息或變化”。(6) “若即若離” 形容跟人的關(guān)系不很緊密。此處應改為“若隱若現(xiàn)”。(7)√ (8)√ [常識速覽] 余光中,中國臺灣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祖籍福建,生于南京。1947年后就讀于金陵大學外語系、廈門大學文學系。1949年隨父母去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后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間輾轉(zhuǎn)漂泊。 作品特點:作者把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因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shù)上的多妻主義者”。其詩作具有濃重的中國意識和深厚的歷史感,構(gòu)思奇巧,視域?qū)掗?,意象新麗。其散文作品富有詩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渾? 主要作品:《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白玉苦瓜》等十余部。 1974年,余光中到香港大學任教,并寫下了散文《聽聽那冷雨》。正如文中所說,他離開大陸已經(jīng)25年了。25年來,余光中經(jīng)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對故鄉(xiāng)始終是魂牽夢縈,濃濃的鄉(xiāng)愁和對故鄉(xiāng)的懷念,通過對聽雨的描寫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探究——精研文本] [整體感知] 作者身逢家國之變,因此作品常流露出濃厚的家國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自己半生漂泊的經(jīng)歷。文中屢引古人詩詞,行文時空交錯,句式多變,寄托了作者對故國河山與傳統(tǒng)文化的追思和向往之情。 [文脈梳理] 聽聽那冷雨 ①臺灣?、谕砟? [文本深讀] ■自主探究 一、閱讀課文第1~5自然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1.第1段開頭運用了多個疊音詞來寫雨,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多個疊音詞寫雨,不僅具有一種和諧的音韻美,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 2.“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評論家稱為詩化之筆,請說說這些句子的詩味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以聯(lián)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與內(nèi)心的情思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表達了一種見景生情的悠遠的思索,很富有詩意。 3.聯(lián)系上下文看,“不能撲進她懷里,被她的裾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一句的含意是什么?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句話的含意:不能夠回到祖國大陸的懷抱,能讓從祖國大陸飄來的“冷雨”淋一下也算是對思鄉(xiāng)之情的一種安慰。這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對祖國大陸深深的思念之情。 4.作者在第2段末尾寫道:“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對這個疑問,作者其實已經(jīng)做出了回答。聯(lián)系全文,以“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在……里”的句式,分條寫出這些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在“傅聰?shù)暮阪I白鍵馬思聰?shù)奶瓝芟摇崩?;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在“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柜內(nèi),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里”;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在承載中華文化寄托“漢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的方塊字里;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在“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的冷雨里。 5.第5自然段中,作者寫道:“聽聽,那冷雨??纯?,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作者為什么對“那冷雨”不僅要“聽聽”“看看”,而且要“嗅嗅聞聞”,甚至“舔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為在作者看來,“那冷雨”是從自己日思夜想而不得見的祖國大陸那邊飄過來的,“那冷雨”里包含了來自祖國大陸的氣息,成為作者可以寄托對大陸的思念的寄托物,因此,作者對“那冷雨”不僅要“聽聽”“看看”,而且要“嗅嗅聞聞”,甚至“舔舔”,借以慰藉自己思念祖國大陸的赤子之心。這形象而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陸銘心刻骨的熱愛和思念之情。 6.本文運用第幾人稱寫的?文中的“他”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是用第三人稱手法寫的。文中的“他”通過聽雨,撫今追昔,思緒萬端,寫出了在臺北春雨中凄涼、凄清、凄迷而又柔婉與親切的感受,抒發(fā)了一個遠離大陸多年的游子對久別故土的深切的思念和對祖國歷史文化的熱切眷戀之情。 二、閱讀課文第6~7自然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7.第7段主要寫作者“聽雨”,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是美感,然后聽出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的凄涼,凄清,凄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凄迷。 8.作者寫島上聽雨比大陸聽雨更多了一層凄迷,這是為什么呢?第7段最后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請根據(jù)文意推測“誰”在喊呢?“喊”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是因為作者在島上聽雨更多了一種懷鄉(xiāng)之痛在里面。應該是指故鄉(xiāng)在“喊”,是故鄉(xiāng)在呼喚漂泊的游子。 三、閱讀課文最后一段,回答下面的問題。 9.文章最后一段說“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作者為什么用“青苔深深”來修飾“記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苔”生于潮濕而人跡罕至的地方,歷久而成,身處遠離祖國的作者借“青苔深深”來修飾“記憶”,以形象表達埋藏于心底的那份記憶的深邃與遙遠。 ■合作探究 10.課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但與眾不同的是,抒情主人公并不是“我”,而是“他”。你認為本文使用哪種人稱更好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觀點一:使用第一人稱“我”要好一些。原因是:①從作者的身世看,本文是他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征自己的心情,并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自己半生漂泊經(jīng)歷的抒情散文,故抒情主人公應該使用“我”。②一般抒情散文都是以“我”為抒情主人公的,比如我們學過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使用了第一人稱“我”。③使用第一人稱“我”還便于抒發(fā)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便于宣泄情感,易被讀者相信和理解,也很容易使讀者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 觀點二:使用“他”為抒情主人公體現(xiàn)了作者在本文中構(gòu)思的新穎性。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可使人物的情感流露仿佛一個個蒙太奇鏡頭,讓讀者盡收眼底,一切都像讀者自己發(fā)現(xiàn)的一般真切自然。并且,這種人稱敘述方法能夠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人景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特殊的美感,一種和“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極為相似的藝術(shù)表達效果。 [遷移——學以致用] [寫法借鑒] 1.寫作特色 使用多種修辭手法 本文文字多處使用了比喻、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 ①生動的比喻 例1: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第安人的肌膚;云,卻是罕見的白鳥…… 例2:據(jù)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 ②勻稱的對偶 例1: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 例2: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③整齊的排比 例1:殘山剩水猶如是?;侍旌笸联q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 例2:那里面是中國嗎?那里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2.寫法指導 運用修辭手法,特別要注意: (1)比喻中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性質(zhì)不同的兩類事物,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2)對偶是由兩個意義相關(guān),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短語或句子組成的。 (3)排比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guān)、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語氣相同的詞組、短語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組成的一組句子。 3.遷移運用 本文作者寫“冷雨”,請運用三種以上的修辭手法,寫一段描寫“雨”的文字。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示例】 下雨了。我站在一棵開花的樹下,細數(shù)著一季又一季的滿簾落花,看那涉水而過的時光,游走在長滿青苔的檐下。(擬人)遠處傳來一首優(yōu)雅而纏綿的曲子,在春的尾聲里,散漫了時光,飄落了心情,飄濕了回憶。(排比) 雨,又大了。大片大片地滑落在睫毛上,肩膀上,很干凈,也很細碎。散漫著步履的傷。飄雨的夜,很暗,也很安靜。我看見那種涼薄的時光,散漫著薄薄的光陰,四月的雨,淋濕人間的四月天。(通感) 流光是輕巧的船,載著人兒隨波漂流,它繞了青山,戲了碧水,輾轉(zhuǎn)千回,容顏未改,卻早已物是人非;流光又如手中的一壺清茗,歷盡寒風,淡香依舊,卻早已冷若夜露晨霜。(比喻) 人世間的一切都飄散在這綿綿的雨里…… [素材應用] 1.課內(nèi)素材 未了的鄉(xiāng)愁 “鄉(xiāng)愁”并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包括歷史和文化在內(nèi)的對整個民族悠久歷史的感懷。遠離大陸的余光中,通過在臺北聽雨及產(chǎn)生的豐富聯(lián)想,抒發(fā)了他對祖國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表達了對祖國及悠久歷史文化的摯愛。遍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他們的境遇各不相同,但思舊懷鄉(xiāng)之情卻是相同的。 【應用角度】 這則材料適用于“愛國”“親情、鄉(xiāng)情、祖國情”“祖國統(tǒng)一”等相關(guān)話題作文中。 2.精彩應用 余光中用《鄉(xiāng)愁》這首詩來聊以慰藉,讓我感到詩人那種“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的悲壯,那種“思念故鄉(xiāng),郁郁累累”的沉重心情,這正是一顆游子的心哪! 讀《鄉(xiāng)愁》,是中國人與中國人在用心說話,在用心交流。讀了《鄉(xiāng)愁》,游子的那顆火熱赤誠的心便會呈現(xiàn)于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里。那是一個游子的鄉(xiāng)愁,那是一個渴盼祖國統(tǒng)一,與親人早日團聚的游子的鄉(xiāng)愁。他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更思念祖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游子能真正理解游子的心,同是中國人,我們流著一樣的血,忍受著同樣的痛, 有著一樣的心情,也有著同樣的鄉(xiāng)愁,因為我們中國人有著一顆同樣的中國心! 鄉(xiāng)愁啊,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佳作領(lǐng)悟] 導讀:在余光中先生的“雨”中,我們感觸到了那份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愛戀,對祖國大陸的殷切懷念,對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雨”這一單薄的意象似乎一下豐滿起來了。聽,那“雨”的聲音,走進那聽“雨”的世界吧! 聽 雨 季羨林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么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倍矣衷诤币姷拇蠛抵?,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但是,我現(xiàn)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于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里,同文字拼命①,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huán)境,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xù),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②。我浮想聯(lián)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guān)于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代蔣捷的《虞美人》了: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差別。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fā),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jīng)到了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jīng)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③了。 可我為什么今天聽雨竟興高采烈呢?這里面并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青的麥苗。我生在鄉(xiāng)下,雖然六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么農(nóng)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里流的是農(nóng)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nóng)民和農(nóng)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nóng)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謂焦急之情,絕不下于農(nóng)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性。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 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xiàn)了。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xiàn)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xiàn)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來,收回到了燕園,收回到了我樓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門前的荷塘內(nèi)。我最愛的二月蘭正在開著花。它們拼命從泥土中掙扎出來。在荷塘中,冬眠剛醒的荷花,正準備力量向水面沖擊。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層,收到了這個陽臺上,收到了自己的腦子里,頭頂上叮當如故,我的心情怡悅有加。但我時時擔心,它會突然停下來。我潛心默禱,祝愿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久久不停。 (選自散文集《二月蘭》) 【悟亮點】 1.學用詞 “拼命”一詞,于樸實中現(xiàn)先生治學的拼搏精神;亦為寫“聽雨”埋下了伏筆。 2.學化用 作者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詩句,生動形象地描摹出了雨的聲音,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涵,表達了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 3.學鋪墊 作者引用陶淵明《形影神贈答詩》中的詩句,表達了望九之年的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為下文的“聞雨而喜”張本。 [訓練——落實提升]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 【導學號:52662008】 A.料峭 瑣屑 悄然獨立 宵寒襲肘 B.廈門 臉頰 忐忐忑忑 高樓大廈 C.謀取 牟取 心寒眸酸 未雨綢繆 D.羯鼓 倉頡 潺潺瀉下 萬籟俱歇 C [C項,都讀mu ;A項,分別讀qio,xi,qiǎo,xiāo ; B項,分別讀xi,ji,t,sh ;D項,分別讀ji,ji,xi,xiē 。]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春寒 浙浙瀝瀝 霏霏 摧心折骨 B.牽連 劍門細雨 平空 雷電霹雹 C.黎民 空濛迷幻 岑寂 豪情俠氣 D.投壺 嘈嘈切切 瑣屑 沉思明想 C [A項,浙浙—淅淅。B項,平—憑。D項,明—冥。] 3.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 ) (1)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________,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 (2)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靜中,沖著隔夜的寒氣,踏著滿地的斷柯折枝和仍在________的細股雨水,一徑探入森林的秘密。 (3)然后涼涼的水意________在空間,風自每一個角落里旋起,感覺得到,每一個屋頂上呼吸沉重都覆著灰云。 A.卷起 流淌 潑灑 B.卷起 流瀉 彌漫 C.卷來 流瀉 彌漫 D.卷來 流淌 潑灑 C [“卷來”與“從”呼應;雨水成“股”,所以只能用“流瀉”;“潑灑”的是“水”,而原文中用的是“水意”,所以應用“彌漫”。] 4.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 【導學號:52662009】 A.若是把他所經(jīng)歷的事實記錄下來,那就是一部充滿著大智大勇,驚心動魄的小說。 B.雖然當今科技十分發(fā)達,但自然界中的許多未解之謎,至今仍令科學家百思不解。 C.遠處的群山在大霧中若即若離,岸邊的柳條上也纏繞著一層薄薄的霧氣。 D.如果沒有腳踏實地地學習,整天想入非非的話,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根本就是癡心妄想。 C [C項,若即若離: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形容跟人的關(guān)系不很緊密。用來描述“大霧中”的“群山”,其語意與適應范圍均與語境不合。應改為“若隱若現(xiàn)”。] 5.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余光中講述了一個出生在江南書香人家的少年是怎樣經(jīng)過大時代的顛沛流離,最終成為一個以“鄉(xiāng)愁”觸動全球華人內(nèi)心深處情感的詩人。 B.尼泊爾喜馬拉雅救援協(xié)會首席執(zhí)行官普拉卡什18日說,當天早晨發(fā)生在珠峰南坡的雪崩已造成至少7人死亡,是近幾年來傷亡最重的登山事故。 C.愈演愈烈的“中國式維權(quán)”,不僅影響了公共安全,而且干擾了公眾的正常生活秩序,甚至演變成違法亂紀的群體事件,必須依法進行治理。 D.“如果世界上還有最后一滴水,那就是我的眼淚?!焙闲l(wèi)視新聞聯(lián)播《絕對忠誠》系列報道推出后,我已無數(shù)次心潮澎湃,淚流滿襟。 D [A項,成分殘缺,“詩人”后面加“的過程”。B項,句式雜糅,在“是”前添加“這”。C項,語序不當,將“影響公共安全”和“干擾了公眾的正常生活秩序”位置互換。]-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8-2019學年高中語文 第1單元 山水神韻 聽聽那冷雨教師用書 魯人版必修2 2018 2019 學年 高中語文 單元 山水 神韻 聽聽 教師 魯人版 必修
鏈接地址:http://zhongcaozhi.com.cn/p-6296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