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六上《抵抗彎曲》說課稿.doc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六上《抵抗彎曲》說課稿.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六上《抵抗彎曲》說課稿.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六上《抵抗彎曲》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抵抗彎曲》是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上冊《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從不同形狀結構的物體與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視角,引領學生探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的。本單元知識的編排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樣抵抗彎曲,再研究弧形結構和框架結構,最后再涉及研究結構科學在塔和橋上的應用。本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厚度增加,紙的抗彎曲能力會怎樣”的問題,由此展開一系列關于形狀和結構的研究。所以,作為本單元的起始課,《抵抗彎曲》的學習在知識和探究技能方面為本單元的后續(xù)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課探究活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厚度的紙上放墊圈,比較不同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數據,并運用曲線圖分析整理數據,使學生認識到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會顯著提高。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梁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會發(fā)現承重的橫梁都是立著放的,接著讓學生解釋橫梁立著安放的現象,最后要求他們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理由。 根據科學新課程標準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能力的要求及本課特點,我確定了以下幾個目標: 1、科學概念:通過實驗,認識增加紙條厚度可以顯著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 2、探究技能:通過抵抗彎曲的探究活動,發(fā)展識別與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和記錄數據,制作曲線圖,運用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的探究技能。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科學探究的學習中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體會到科學和技術對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影響。進一步激發(fā)探究形狀與結構的興趣。 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我決定以探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關系”為教學重點,學生對橫梁立著放的現象作出合理解釋為本課教學難點。 二、學情分析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力和運動的關系,知道了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認識了能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一些力。并通過前三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實驗設計操作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已經能夠識別變量和制作簡單的曲線圖及對數據進行分析整理。 三、教學理念 小學科學特級教師章鼎兒老師說過:“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要給學生足夠的探究活動時間?!?本課教學,我將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把充足的時間給學生探究,在教學中努力體現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思想,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及培養(yǎng)學生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為重點,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動手操作和實驗來學習科學。并通過主動探究,發(fā)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yǎng)。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受益無窮。因此,我將積極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因素融為一體。綜合本課特點,我將主要采用觀察實驗法,既能使學生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并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又可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同時充分利用各小組的相互合作,使學生之間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寬學生的視野,讓教學更容易突破難點,再輔以課件教學,激發(fā)學生愛科學的情感。 2、學法。與教法相適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分組實驗,互相合作,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實驗、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在此基礎上我只作適當的點撥,著重從內容、方法方面作歸納小結,使“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得到真正的體現。 五、教學程序 1、激趣導入,明確研究主題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恰當的導入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新課教學創(chuàng)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教學一開始,我馬上出示半張普通的打印紙,請一位學生和老師配合,拉一拉,用了很大的力氣才把紙片拉斷,說明紙承受拉伸的性能強,我再把這張紙放在架空的兩個盒子上,引導發(fā)現這張紙連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彎曲了,可見薄的紙抗彎曲的能力很弱。厚度和寬度都是影響紙抗彎曲能力的因素,所以我緊接著出示一張寬一些的紙片,通過比較學生認識到不同寬度的紙,抗彎曲能力不一樣。老師接著問:“今天我們研究同一質量的紙,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會怎樣?” (在三年級時,學生已經研究過紙承受拉伸的性能了,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入,自然引出研究主題,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確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主題是:相同寬度的紙增加厚度,抵抗彎曲能力怎樣。體現了科學的嚴謹性。) 2、設計實驗,作出推測,收集數據 對實驗方法的設計是一個實驗能否獲得有效數據的關鍵。我先出示一張一層厚度的紙,觀察它能承受住幾個墊圈的重量,把測得的數據記錄在黑板上。緊接著老師再出示二層厚度、三層厚度、四層厚度的紙,讓學生說說這幾種厚度不同的紙抗彎曲能力怎樣。再展示提供給學生的材料:一杯墊圈,兩個盒子,控制彎曲度標準的橡皮和四張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片。問:“用這些材料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測,你會嗎?實驗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要使實驗公平,必需要使兩個盒子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彎曲標準一致等。 推測要有依據,無憑無據的推測就是瞎猜亂猜了。學生明確實驗方法后,我先發(fā)給他們幾個墊圈,要求把測得的數據填寫在記錄單上。再根據剛才測得的數據推測自己組里厚度分別是兩層、三層、四層的紙片抗彎曲的大小,把推測的數據記錄在記錄單上。然后老師再發(fā)給更多的墊圈進行實驗驗證。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探究效率,當有的小組測完之后老師隨即就把曲線圖表格發(fā)給他們,讓學生把測得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上,制成曲線圖。在小組內完成對數據初步的整理。 3、整理數據,得出結論 結論的得出要有事實的數據作為依據。匯報時,老師問:“比較預測和實測的數據,你有什么發(fā)現?”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會猜測紙的厚度增加一層,那么紙抗彎曲的能力就會提高一倍,比如一層厚度測得抗彎曲能力是2,那么他會猜測二層、三層、四層厚度時抗彎曲能力也會是4,6,8,通過和實測數據的比較,學生會發(fā)現紙的厚度增加一層,抗彎曲能力會大大提高,比如實測四層厚度的紙抗彎曲能力可以達到五十幾甚至60,學生會驚嘆增加一層紙的厚度,抗彎曲能力提高得太顯著了!“看著曲線圖,你能說說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運用直觀的曲線圖,得出結論: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的能力也顯著提高!老師通過談話聯系到生活中的應用,在建筑中人們廣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橫梁來承受巨大的重力。讓學生抬頭看看,認識教室里的橫梁。老師播放課件,給學生展示更多的橫梁。 4、運用認知,解釋現象 “學以致用”,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掌握知識后把它轉化為技能,去解決新的問題。老師出示一塊條形的木頭,提問:“條形的木頭,平放抗彎曲能力強還是立放抗彎曲能力強?”學生說一說,接著出示一個棒冰棍,讓學生進行體驗,通過體驗學生認識到木條立著放抗彎曲能力強。接著老師再引導學生發(fā)現橫梁是立放的,老師緊接著問:“你能解釋橫梁立著放的理由嗎?”有了前面的認知,學生自然就能解釋橫梁立著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彎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 5、課后拓展 靠增加厚度來增加材料的抗彎曲能力,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老師再出示一張紙,問:“不增加紙的厚度,你能想出辦法增加這張紙的抗彎曲能力嗎?”讓學生課后做一做。 總之,我認為,科學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興趣、愛好。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會學”,更要使他們“好學”,只有這樣,才能是科學課成為真正的“科學”。 附送: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學六上《拱形的力量》word說課教案 尊敬的各位專家、領導、老師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拱形的力量》。這教科版科學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三課,學生通過前面兩課的學習已初步了解改變材料的厚度和形狀會增強抗彎曲能力。在本課中,提出了一種新的形狀——拱形。拱形結構是一類很重要的結構,應用廣泛。拱形結構有的書又叫推力結構,它的特點是把受到的壓力分解成向下的壓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結構中唯一產生外推力的結構。而研究拱形的承重特點更具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教材精心設計了幾個體驗和實驗活動,讓學生了解到拱形的結構特點是把受到的壓力分解成向下和向外的推力,通過提出問題——嘗試——總結經驗——改進實驗,再嘗試——在獲得成功的探究過程中找到拱形承受巨大壓力的原因,認識拱形受力的特點。 通過本單元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增加材料厚度和改變材料的形狀可以增加物體抗彎曲能力的探究已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在這氛圍下進一步探究拱形,相信學生們的熱情會更加高漲。 據此,我設置了一下幾點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拱形受到壓力時,能把向下的力向下和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如果能抵住拱形的外推力,拱形就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過程與方法: 能夠邊實驗邊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個問題。能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學生在實驗探究活動中,如何進行實驗,如何分工合作,如何處理數據,實驗中出現與探究課題不同或與生活常識有矛盾的問題,應如何對待,也需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并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培養(yǎng)學生實驗動手能力的方法,一是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逐漸提高;二是教師在實驗過程中給予恰當指導。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讓學生了解拱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體驗科技的力量、創(chuàng)造的快樂。 這堂課的重點,我認為在弄清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設法保持拱形的形狀,使它承受更大的壓力。 難點在于:拱的受力原理和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出拱的受力特點。 我一直認為科學課堂必須是充滿情趣和智慧的課堂,它著力于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的興趣更濃厚,讓學生的智慧更靈動。以這個為基點,我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教學進行了設計: 一、充分挖掘蘊含豐富的材料。 材料是科學探究的物質載體,它的合理選用直接影響著科學探究的有效性。在“拱形的力量”一課中,我們希望學生能根據實驗觀察發(fā)現拱形受力后形狀的變化,從而分析出拱形受力的狀況,再根據拱形的受力狀況,提出增強拱形承重能力的方法。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制作一個拱,然后要尋找合適的抵住拱足的物體,兩者組合在一起實驗時,要能清晰顯示拱形受力后形狀的變化。 最初打算讓學生隨意造一張拱紙來研究,結果連一年級的孩子都能在瞬間完成,過于簡單的操作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而且五花八門的拱紙在課堂上使用,隨意性太強,信服力不夠。最后決定由教師制作拱紙?zhí)峁┙o學生。拱紙要能吸引學生眼球,引發(fā)學生思維,又要能顯示受力后典型的形變,即抵住拱足后拱紙中間受力部分會向下凹,拱足兩側會向外伸展,直至承受不了重量拱足往兩邊伸展,造成拱紙倒塌的變化過程。為了清晰的顯示這個過程,我試驗了很多次,拱紙選擇多大?用什么類型的紙?抵住拱足用什么物體?物體多大?墊片的規(guī)格?┅┅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花費了不少的精力,最終確定拱紙的大小為長17厘米,寬3厘米,跨度為12厘米,用直徑1厘米的螺帽抵住拱足,用直徑1.2厘米、中心小孔的墊片做重物。 要用紙條做成達到要求的拱也非易事,我先把白色卡紙裁成紙條,然后把紙條緊緊地綁在塑料水管上,還要在紙條上均勻地噴水幾次,主要是為了固定拱紙的形狀。最后取下拱紙,在拱足處各裁去一小節(jié),這時拱紙的跨度才能達到我們的要求。 幾張拱紙、幾顆螺帽、幾個墊片,看似幾樣小小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卻蘊含著豐富的探究內容。如果在課后有學生問我,拱紙是怎么做的?讓他們親自去嘗試制作,不也是一項有趣的探究活動嗎? 二、用概念引領有效的教學互動。 對科學概念的關注和研究是當代科學教育的一個特點?!翱茖W概念”不僅僅是我們原先認識中的“知識性概念”,它的內涵也遠比“知識性概念”要豐富、深刻??茖W概念包括一般的科學事實和概念,還包括科學的觀念和對科學的看法。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的雙螺旋結構協(xié)調發(fā)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本課的核心概念是:拱形承載重量時,能把壓力向下向外傳遞給相鄰的部分,產生外推力。如果抵住這個力,拱形就能承載很大的重量。 在教學的開始,教師出示一張紙,把它平放著,用手托住紙的兩端將紙平放在兩手之間,紙塌下去了。然后對學生發(fā)出疑問:它連自身的重量都承受不起,這樣柔軟無力的紙你能用什么辦法讓它至少能承受自身重量不塌下去嗎? 學生匯報時提示不能增加材料。讓學生充分發(fā)言,這個還可以檢查學生對前概念的理解。引導學生說到拱形。 教師把紙做成拱形后它沒有塌下去??磥砉靶我灿锌茖W道理。其實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已利用拱的科學原理進行建筑設計。接下來播放課件圖片:趙洲橋、拱門、奧運館所……這么多的建筑為什么都采用了拱形呢?邀請同學和教師一起來研究拱形中的學問。板書:拱形的力量。 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拱形”是“改變形狀”的另一個視角。通過欣賞拱形建筑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拱形的神奇作用,最后的提問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并且通過教師演示平紙和拱紙的承重能力,使學生明白同樣大小和材料的拱紙比平紙承重能力強,同時親眼目睹了拱紙承重過程中的形變,初步感知拱形受力的特點。 為了突破重點,我設計了第一個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多大的重量。 學生把紙拱放在墊板上,并在拱足的地方做好記號。觀察之后,說一說拱自身的重量落在哪里?引導學生說出在拱的下部。 教師解釋概念:在拱與墊板接觸的地方,我們把它叫拱足。下面請同學們輕輕地放一個墊圈在紙拱上,來測試拱的承受力,仔細觀察紙拱的變化。并回答:哪個部分承受著墊圈的重力?學生會發(fā)現拱足向兩邊伸展,而墊圈的重力是被拱頂承受的。 再加一個墊圈,觀察一下新的變化。學生發(fā)現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大,拱足伸展得更大了,最后就平了。根據這一現象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凹埞啊睘槭裁磿騼蓙砩煺归_去?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觀察描述活動,學生能清晰地認識拱形橋的受力軌跡,從而建構第一層次的“拱形”概念――拱形可以通過材料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看到拱足分開自然想到要用什么東西去抵住它。 教學進行到這里,基本抓住了本課的第一條基本概念。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我又設計了第二個實驗:把拱足固定,測試紙拱能承載多大的重量。 教師設問:既然我們知道了紙拱受力變形的原因,你有什么辦法使紙拱不容易變形,能承受更大壓力?承受幾個墊圈你能預測一下嗎?怎樣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用實驗檢測下看行不行。 分組實驗時教師巡視指導。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fā)現,抵住拱足的物品越大越重,紙拱的承受能力就越強。引導學生進一步改進實驗方案,讓拱形能夠承受更大的壓力。 通過師生談話,進一步肯定學生的想法,用東西抵住拱足,拱承受的壓力要大一些。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討論觀察到的現象。當拱頂上的壓力不斷增加時,它的形狀會有什么變化?紙拱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變化?通過這樣的設問,再一次讓學生理解拱形的受力原理。在這里,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現象后,對出現的問題作出解釋,并開動腦筋去思考解決方案,有了方案再去用實驗去驗證。用事實證明自己的方案是有效的。這樣多次訓練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研究習慣。對于紙拱還是會變形。這時就會激發(fā)學生思考應從哪些方面來改進自己的方案。在實驗之后,教師還可以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從同學們剛才的實驗中我們看到抵住拱足的物體的多了、重了,拱的承重能力就增強了!那現在老師有個問題了,要是我們繼續(xù)在旁邊加書本,拱是不是會一直都這樣,承受的物體越來越多呢?通過這個問題可以引出極限、“限載”的含義,進行一個小拓展。但是不能多講。 學生又通過用螺帽抵住拱足來增強拱紙承重能力的實驗,再一次觀察到拱紙受力的特點,最終明白拱形承重的秘密。學生概念的發(fā)展引領著我們有效的教學互動,正是由于核心概念貫穿教學的始終,使得我們的課堂教學主線清晰,學生探究情趣盎然,深入有效。 三、用數據激活深刻的理性思維。 科學必須用事實講話。科學數據就是探究活動中獲得的事實性資料,對科學數據的分析是激活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要途徑。在本課中把學生的原始實驗單張貼于黑板,用意有三:第一是為了展示學生原生態(tài)的研究成果,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狀況,這是學生進行下一步數據整理、分析的基礎。第二改變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關注其他同學的研究成果,知道集思廣益能使我們的探究更具科學性。第三匯集小組數據,聚焦學生注意力,便于分析交流。 課堂中學生選用抵住拱足的螺帽數不同,造成承受的墊片數也不同,當一個個不同的數據呈現在眼前時,學生的思維開始跳躍,一串串問題在腦海中涌現。抓住這個時機,引導學生從數據入手,展開分析,這是培養(yǎng)科學理性思維的絕妙契機。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分析數據的方法,如排列、分類、統(tǒng)計等方法,在掌握一定分析技巧的基礎上,學生就能通過數據找規(guī)律,透過數據看本質。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充滿熱忱地自主思考,思維越來越縝密,智力潛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在教學的最后,通過身邊一些熟悉的建筑中拱形的運用讓學生將知識還原生活。讓學生吸收信息,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 整個教學設計的過程體現著自己的成長軌跡和生命節(jié)律,雖然一直沒有機會擔任一個專職的科學老師,但是我還在努力著讓自己構建出充滿情趣和智慧的科學課堂。俗話說:“科學探究無止境?!蔽腋X得:“科學教學藝術的探究更無止境?!?-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抵抗彎曲 2019 2020 年教科版 科學 抵抗 彎曲 說課稿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zhongcaozhi.com.cn/p-5581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