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短新聞兩篇》導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短新聞兩篇》導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短新聞兩篇》導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短新聞兩篇》導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的有關知識。 2、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查閱資料,自主地、縱深地了解香港回歸這一歷史事件。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1、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2)新聞的特點(3)新聞的結構 2、字詞(包括兩篇) 二、自主檢查預習內(nèi)容 三、整體感知文本 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交流問題1:讀了這篇新聞,你有什么樣的感覺? (揚眉吐氣,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 交流問題2:以第一段為例,讀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自豪 喜悅 莊重 嚴肅) 交流問題3:劃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概括信息。請思考:作者為什么用這么多表示時間的詞語? (體現(xiàn)新聞的及時性和真實性。) 四、鑒賞課文(合作探究) 對于香港回歸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不僅僅是華夏兒女關心,世界各大媒體齊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傳媒,8423人登記對交接儀式進行采訪,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不辱使命,不負眾望,高人一籌,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正是這篇《別了,“不列顛尼亞”》。 問題1:這則新聞為什么會獲此榮譽? (提示:可以從那些角度考慮?如:它的標題、選材角度、語言等) 問題2:如何理解課文標題的含義? (雙關。一方面,參加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 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tǒng)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被洗刷。) 問題3:本文中,現(xiàn)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課后“研討與練習”一) (現(xiàn)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章的綱,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xiàn)實的場景。如:提到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一些關于港督府歷史的卑賤材料;而降旗的儀式,則讓人聯(lián)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卑賤材料看上去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xiàn)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xiàn)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xiàn)實內(nèi)涵。) 問題4:品味精煉而意蘊豐厚的語言 (1)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英國曾經(jīng)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的7月1日脫離英國的統(tǒng)治,回歸祖國,可以說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統(tǒng)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2)課后三第1題 ( 象征英國統(tǒng)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征香港回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qū)區(qū)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fā)現(xiàn)這一儀式的深厚內(nèi)涵。) (3)課后三第2題: (英國人從海上登陸香港,開始了長達156年的殖民統(tǒng)治;而如今,香港回歸祖國,參加儀式的英國官員又從海上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這是現(xiàn)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的滄桑巨變凝聚其中,暗含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對比。) 五、自主總結:通過這篇新聞,談談你對這一件事的認識。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雪白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jīng)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學習目標】 1、學習作者選取特殊角度寫作重大歷史事件的寫法。 2、 了解法西斯分子犯下的滔天罪行,反對戰(zhàn)爭,熱愛和平。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課前觀看影片《南京!南京!》、《辛得勒的名單》中的簡短剪輯鏡頭,了解奧斯維辛集中營。 (“二戰(zhàn)”期間,日本人在南京展開過殺人比賽,創(chuàng)立過731細菌部隊;德國人則創(chuàng)辦了殺人工廠。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在二戰(zhàn)期間建立的最大的集中營,是二戰(zhàn)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有400萬人在這里遭到了殺害。本文選取獨特視角,發(fā)表之后,被各大報刊爭相轉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 二、整體感知課文(探索該新聞的視角) 問題1:新聞與一般的文章的顯著差別點是什么? (及時敏銳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觀地傳達。) 問題2:本新聞有沒有寫道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的事件呢?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本新聞并沒有寫道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的事件。此可從題目“奧斯維辛沒有新聞”及文中“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等可以看出。) 問題3:那么本新聞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參觀者沿毒氣室——焚尸室——女監(jiān)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參觀) 問題4:作為一名敏感記者,為什么要寫一些不能稱為新聞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題目《奧斯維辛沒有新聞》是否違背了新聞當敏銳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則呢? (注意:此問題可以不回答,可在靜默中沉思。) 三、 鑒賞課文(體會新聞中記者所蘊含的感情) 問題1:作為一名新聞記者,羅森塔爾的眼光敏銳地追尋著參觀者的行動與神態(tài),描摹著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閱讀文本,劃出新聞中對參觀者行為、神態(tài)的客觀性描述,及反映他們內(nèi)心感受的句子或詞語。 (參觀者行為、神態(tài)的客觀性描述,如“還有一些參觀者注視著毒氣室和焚尸爐,開頭,他們表情茫然,因為他們不曉得這是干什么使用的?!倍翱謶秩f分”等詞直接顯示了參觀者內(nèi)心的恐懼。) 問題2:為什么對于參觀者來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參觀者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睘槭裁匆谩皯┣蟆币辉~呢? (注: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語言或動作表達出來。) 問題3:新聞報道中,記者對于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的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xiàn),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自己的感情和判斷,只是由事實本身說話: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xiàn),但會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物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聞所感。請比較《奧斯維辛沒有新聞》與《別了,“不列顛亞”》在此的不同。 問題4:作為新聞,我們分明能看到記者的感情也蘊含其中,除了在參觀者的行為、神態(tài)及他們無法抑制的內(nèi)心中,我們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記者的情感? 學生會找尋一些語句并加以探究羅森塔爾所蘊含的情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波娑起舞?!敝械摹白羁膳隆钡仍~,作者用反語,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熱金卡因為曾經(jīng)是人間地獄,只有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diào)才能與之相稱。作者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無比的憤懣,讓讀者感到沉重的壓抑。) 問題5:“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边@樣描寫的作用。 (兩種事物形成強烈反差,是諷刺,納粹的殘暴,終不可絕滅生命;是控訴,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毀滅。) 四、自主總結 問題1:為什么要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預設: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 問題2:既如此,為什么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預設:“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種使用命感,對死難者的悼念,對納粹的憤恨。) 問題3:為什么這篇并沒有寫下什么新聞的報道會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為新聞史上的佳作呢? (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來定,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五、課外作業(yè) 1、“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xiàn)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 2、在奧斯維辛,納粹的暴行使400萬人的生命被罪惡地奪去。1947年7月2日,波蘭議會通過一項法案,將集中營原址辟為殉難者紀念館,并在其周圍劃定一個默哀區(qū)。1970年,奧斯維辛集中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這樣的悲劇屬于整個人類,我們應共同面對這樣的恥辱,這樣的罪惡。我們也同樣不會忘記中華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強盜行徑下遭受的苦難。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今天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記住這樣的歷史。下面是兩篇新聞稿《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diào)德國應負責》和《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你會有何感想。 《奧斯維辛委員會集會,施羅德強調(diào)德國應負責》 據(jù)新華社電 國際奧斯威辛委員會25日在柏林舉行集會,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 德國總理施羅德在紀念集會上發(fā)表講話,強調(diào)德國將牢記奧斯維辛集中營之后的特殊歷史責任,呼吁與反猶主義和極右主義作堅決斗爭。他說,納粹的意識形態(tài)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場人禍。盡管今天活著的絕大多數(shù)德國人都與納粹大屠殺無關,但德國人負有特殊的責任 他指出,納粹在奧斯維辛等集中營實施的暴行,無論是規(guī)模、根源還是造成的傷害,都是空前的。這已經(jīng)與德國及歐洲歷史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德國及歐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慘痛的一頁。這個歷史負擔雖然沉重,卻是必須嚴肅承擔的責任。他強調(diào)說,德國必須直面過去,“盡管遺忘和排斥的誘惑是巨大的,但我們絕不能屈服”。 施羅德呼吁對反猶主義和極右主義行徑作堅決的斗爭。他指出,反猶主義依舊存在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堅決與其斗爭是整個社會的責任。絕不能允許反猶分子的丑惡行徑得逞。從1996年起,德國將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解放日1月27日定為“納粹受害者紀念日”。 《日媒體對奧斯維辛報道獨特,輕描淡寫錯誤歷史》 近日,世界各國媒體都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紀念日。記者發(fā)現(xiàn)日本的同行們卻在以“敏銳獨到”的眼光,報道著這一人類當代歷史長卷中極不平凡的事件。 24日,第59屆聯(lián)大召開紀念奧斯威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特別會議。《讀賣新聞》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聞》在26日的日刊以很小的篇幅予以了“關注”,這兩家日本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不約而同”將報道聚焦在“阿拉伯國家缺席這一特別會議”上;《產(chǎn)經(jīng)新聞》在26日的日刊中以較大篇幅對27日將舉行的紀念活動做了報道,但它的重點是分析歐洲的擴充前景及影響。日本媒體對此“獨到”的報道,僅僅只是顯示了他們獨特的新聞觀嗎? 日本駐聯(lián)合國大使大島賢三,在此次聯(lián)大特別會議上表示,日本對其所造成的“巨大傷害和痛苦”表示懊悔和道歉,但那時日本也有所善舉——日本駐立陶宛使館的一名官員曾經(jīng)通過簽發(fā)簽證救了近千名猶太人,而且戰(zhàn)后的日本已經(jīng)從聯(lián)合國的敵人變成了對聯(lián)合國做貢獻最多的國家之一。其言外之意,今天的日本已經(jīng)完全超脫了那段歷史,成為了一個充滿功德的國家。事實果真如此嗎? 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所謂的“獨特”、“功德”,其根源正在于對歷史的淺層反思,對錯誤的輕描淡寫。如果說日本已深刻認識到其過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會在參拜靖國神社問題上一意孤行,不會在教科書編寫上篡改歷史,不會對毒氣彈、慰安婦事件閃爍其辭。“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再次站在善和惡的門。-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短新聞兩篇 2019-2020年高中語文短新聞兩篇導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新聞 導學案 新人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zhongcaozhi.com.cn/p-2658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