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 第1單元 第1課《文言文兩則》同步練習(1) 新人教版.doc
《六年級語文下冊 第1單元 第1課《文言文兩則》同步練習(1)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六年級語文下冊 第1單元 第1課《文言文兩則》同步練習(1) 新人教版.doc(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文言文兩則(1) 一、給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畫上橫線。 1.為(wi wi)是其智弗若與(yǔ y)? 2.此不為(wi wi)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3.思援弓繳(jiǎo zhu)而射之。 4.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dǒu du),問其故。 二、比一比,再組詞。 弈( ) 辯( ) 滄( ) 誨( ) 奕( ) 辨( ) 蒼( ) 悔( ) 三、給句子中帶點的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其:①其中;②他的,指后一個人;③他,他們。 1.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 ) 2.為是其智弗若與? ( ) 3.勸其努力學習。 ( ) 之:①弈秋的教導;②天鵝;③他,指前一個人。 4.一人雖聽之。 ( ) 5.思援弓繳而射之。 ( ) 6.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 ) 四、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加點字的意思,并寫出句子的意思。 1.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為: 弗: 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以: 去: 3.孰為汝多知乎? 孰: 汝: 五、朗讀下面的句子,停頓不得當?shù)囊豁検? ) A.思援/弓繳/而射之。 B.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 C.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D.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六、讀下面句子,說說它們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1.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 ) 2.孰為汝多知乎? ( ) 3.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 ) 4.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 ) 七、讀課文,按要求做題。 (一) 弈秋,通國之 。使弈秋 ,其一人 ,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 ,一心以為 ,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 。 1.按原文填空。 2.文中用 的方法敘述二人對待學弈的態(tài)度。 3.用文中的話說說一個人“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 4.讀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選擇正確答案打“√”。 A.學習必須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廢。 ( ) B.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 ) C.學習必須不怕困難,知難而進。 ( ) (二)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1.用“/”畫出朗讀時的停頓處。 此 不 為 遠 者 小 而 近 者 大 乎? 2.兩小兒辯斗時,一兒從 的角度來看,認為“日初出大如車蓋”;一兒從 的角度來看,認為“日初出滄滄涼涼”。他們看太陽的角度不同,因此得出的結(jié)論不同。 3.從上面短文中,你體會到孔子和兩小兒各有哪些美好的品質(zhì)? 孔子: 兩小兒: 4.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聽了兩小兒的話,孔子又會說什么呢?(可以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也可用文言文來說) 參考答案 一、1.wi y 2.wi 3.zhu 4.du 對弈 辯論 滄桑 教誨 二、 神采奕奕 分辨 蒼茫 后悔 三、1.① 2.② 3.③ 4.① 5.② 6.③ 四、1.為:因為。弗:不。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別人好嗎?說:不是這樣的。 2.以:認為。去:離。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3.孰:誰。汝:你。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五、A 六、1.設問 2.反問 3.比喻 4.反問 七、(一)1. 略 2.對比 3.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4.B (二)1.此/不為/遠者?。叽蠛?? 2.形狀 溫度 3.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敢于質(zhì)疑,敢于辯論。 4.“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被颉爸疄橹恢獮椴恢?,是知也?!?-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文言文兩則 六年級語文下冊 第1單元 第1課文言文兩則同步練習1 新人教版 六年級 語文 下冊 單元 文言文 同步 練習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zhongcaozhi.com.cn/p-253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