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中語文 1.3《荀子》課件(粵教版選修之《先秦諸子名著選讀》
《2012年高中語文 1.3《荀子》課件(粵教版選修之《先秦諸子名著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2年高中語文 1.3《荀子》課件(粵教版選修之《先秦諸子名著選讀》(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荀子,荀子,名況,時人尊之曰孫卿,趙國人,但生平較多的時間是活動在齊國和楚國。生活于孟子死后一百年左右的時代,與孟子思想主要反映鄒魯儒學的學術背景相比較,荀子思想感染了、吸收了戰(zhàn)國時代更多地區(qū)的更多學派的思想觀念和知識經驗,學術內容和背景都更為豐富和寬廣。,荀子禮產生的根源,荀子是從人的自然本性(人性)和人的社會特性(人類)兩個不同的層次或方面探索了“禮”產生的的直接根源,其觀點歸納如下: 人性所固有的“欲”,將人類與一般動物區(qū)別開來的那種以“群”(社會組織)與“別”(政治的、倫理的地位差別)為特征的社會生活,是“禮”產生的直接根源。,“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劃分各人的地位與職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故禮者,養(yǎng)也。稻粱五味,所以養(yǎng)口也;椒蘭芬苾,所以養(yǎng)鼻也;鐘鼓管弦,所以養(yǎng)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yǎng)目也;疏房床笫幾筵,所以養(yǎng)體也,故禮者,養(yǎng)也?!?“君子既得其養(yǎng),又好其別。曷謂別?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各得其宜)者也?!保ā抖Y論》),,禮義起源于對人的自然本性,情感欲望的限制,起源于人們的無限欲求與社會有限財富的矛盾。一方面,人們正當的物質欲求必須滿足,但同時,財富畢竟有限,因此只能按社會名分等級來確立消費的多寡,以解決欲求無限和生活資料有限的矛盾。,荀子認為,一個社會是不可能絕對平均的。 “分均則不遍,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處國有制。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贍,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隔者,是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此之謂也?!?(《王制》) 荀子把貧富貴賤的等級,看作天經地義,那是其時代的局限性決定的。然其中闡發(fā)的“維齊非齊”的道理,即如何通過合理的差別,使整個社會達到有序而和諧,值得深思。,荀子進而提出,人們的生存離不開社會,一個社會的組成及其秩序化,靠社會分工和等級名分制度加以確立。 他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故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之謂也?!保ā锻踔啤罚?總而言之,荀子認為,人類如果“離居不相待,則窮;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富國》),這種人性固有之“欲”和人類必需之“群”與“別”,都需要用“分”(名分)來加以限定、規(guī)范、標識,否則就要發(fā)生紛爭、混亂,所以“禮”或“禮義”的本質的內涵就是“分”。 “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保ā陡粐罚?“禮”的主要的社會功能就是調諧穩(wěn)定全部的社會秩序、社會生活,“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修身》)。 “禮”或“禮義”是先王、圣人為了上述目的而制定的,是人為的?!胺捕Y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性惡》)。,禮的意義和功能,荀子從哲理的層面對禮進行了根源上的追溯:“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保ā抖Y論》) 禮有三個最重要的本源:一為天地,乾上,坤下,“天地之大德曰生”(《禮論》),乾坤交感而產生萬物,故天地為生之本,所以帝王要祭祀天地;一為先祖,先祖是家族繁衍維系之根,乃“類之本”,所以有祭祀祖先之儀式;一為君師,君師則能治理社會,保證社會有序與和諧,乃“治之本”,所以要尊重君師,有君臣之禮,師生之禮。人有根源感,總是要眷懷、追思、甚至回歸到自己所出生之處。禮制是為了人心的安定,社會的秩序化。,在荀子看來,正是禮的存在,才使得“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 ,萬物以昌,好惡以飾,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物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天論》)禮不僅是自然社會的最高準則,而且是不可變更的指導原則,“立隆以為極,天下莫之能損益?!保ā短煺摗罚?禮樂相互為用,荀子的禮論又是與樂論相結合的,禮樂不僅調節(jié)人們的物質欲求,而且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儒家的治道,是一種教化形態(tài),它也包括法治和刑政,但主要是通過禮樂教化提升每個人的人格。以禮節(jié)民,以樂和民。禮樂刑政,相輔相成。 “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禮記·樂記》) “且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tǒng),管乎人心矣。 ”(《荀子·樂論》),,禮偏于分,樂偏于合,二者均有偏重而無偏廢,相互為用,目的都是為了調節(jié)社會關系,和諧社會生活。荀子說: “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不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佞、邪之意)?!?《荀子·樂論》 人之道,表現在音樂上,圣人提倡雅樂反對靡靡之音,音樂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提升人的境界,修養(yǎng)人的身心。 “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 《荀子·樂論》 荀子把禮樂相輔相成發(fā)揮到極致,提出“美善相樂”,禮樂教化可以純凈人心,成就一個和樂莊敬的生命,達到理想的境界。,儒家的禮節(jié),除日常禮節(jié)外,重大的有冠、婚、喪、祭、鄉(xiāng)、射、朝、聘八項,邵懿辰《禮經通論》對于此八類禮的意義作了一個概要的說明:“冠昏喪祭射鄉(xiāng)朝聘八者,禮之經也。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喪以仁父子,祭以嚴鬼神,鄉(xiāng)飲以合鄉(xiāng)里,燕射以成賓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覲以辨上下?!?冠禮述加冠時的陳設、儀式和致辭。男子二十歲進入成年,冠禮是為之加冠命字的成年禮。冠禮在民成人之責。 婚禮記述士娶妻成婚的禮節(jié)儀式。婚禮在成男女之別,立夫婦之義。,,喪禮記述居喪衣服、年月、親疏、隆殺之禮。它用居喪衣服的精粗和服喪年月的長短表現了服喪者與死者之間的親疏尊卑等關系。喪禮在慎終追遠,明死生之義。 祭禮是祭祀祖先及天神地祗之禮,使民誠信忠敬,其中祭天為報本返始,祭祖為追養(yǎng)繼孝,祭百神為崇德報功。 鄉(xiāng)飲酒禮記述鄉(xiāng)人以時聚會宴飲的禮儀。鄉(xiāng)飲酒約分四類:一、三年大比,諸侯之鄉(xiāng)大夫向其君獻賢能之士,將行,待以賓禮,與之會飲于鄉(xiāng)學。二、鄉(xiāng)大夫以賓禮宴飲國中賢者。三、州長于春、秋會民習射,射前飲酒。鄉(xiāng)飲酒之意義在于“尊賢養(yǎng)老”。 聘禮是諸侯國的邦交之禮。 朝禮是諸侯朝見天子之禮,在明君臣之義。 射禮是談習射之禮 。其中,鄉(xiāng)射禮是州長于春秋二季在州學會民習射之禮。大射禮是諸侯與群臣習射之禮。燕禮是諸侯之射前所舉行的宴飲之禮。凡諸侯之射,必先行燕禮;鄉(xiāng)射,必先行鄉(xiāng)飲酒禮。射禮可以觀察德行。,儒家的禮綜合了宗教、政治、倫理、藝術、美學的價值,對于穩(wěn)定社會、陶冶人心,提高生活品質都有意義和價值。荀子主張開發(fā)人民的心智,使人向善,敦厚莊敬,互相和睦。克服與生俱來的好逸惡勞、爭斗縱欲等人性負面的東西。,2荀子之禮與孔子之禮的比較: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季氏》)。 在孔子儒學那里,“禮”是被作為每個人應有的道德實踐提出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禮”所規(guī)定的那種社會政治、倫理秩序的實現,是作為每個人“約之以禮”的道德實踐而自然的和必然產生的一種道德效應。,在荀子這里,“禮”是被作為統(tǒng)治者(“先王”、“人主”)治理國家天下的一種手段提出來的。 荀子曾十分明確地說:“禮者,人主之所以為群臣寸尺尋丈檢式也”(《儒效》)。 “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guī)矩之于方圓也?!保ā锻醢浴罚?“禮”實現的價值追求不再主要是一種倫理道德性質的,而是一種功利性質的了。他所提倡的禮制,是通過社會分工,確立貧富貴賤的等級秩序。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荀子又把“禮”界定為“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保ā蹲h兵》),荀子思想在社會層面上的“禮”的觀點,具有法治主義傾向,稍后于荀子的韓非說:“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韓非子·二柄》),荀子的“治之經,禮與刑”,再邁進一步就是法家的“二柄”。,不過,荀子還沒有邁出這一步。在“禮”與“法”、“義”與“利”、“人治”與“法治”這些區(qū)分儒法的基本界線面前,荀子還是認為,王道高于霸道,禮治本身仍然是人治。 “人君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強國》)。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失先后之施,不能應事之變,足以亂矣。不知法之義而正法之數者,雖博,臨事必亂。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勢。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勢,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 (《君道》)。 法令固然重要,但根本上是人的問題,特別是任用賢人的問題。有法更要有人,用勢不如用賢。 “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大略》)。,荀子的這些觀點,與主張“唯法唯治”(《韓非子·心度》)、“明主舉實事,去無用,不道仁義”(《顯學》)的法家有很大的區(qū)別。,同學們,來學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學們,來學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2年高中語文 2012 年高 語文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zhongcaozhi.com.cn/p-1160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