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站必備-長江流域水文狀況.doc
《水電站必備-長江流域水文狀況.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水電站必備-長江流域水文狀況.doc(5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大小,汛期及水量季節(jié)變化,含沙量,流速, 結(jié)冰期.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無結(jié)冰期等方面,影響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氣候因素,對應(yīng)如下: 外流河水交特征 原 因 水位、流量大小及其季節(jié)變化 由降水決定的。夏季降水豐沛,河流流量大增,水位上升,冬季降水秒,河流水量減少,水位下降。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大,河流流量季節(jié)變化也大, 汛期長短 雨季開始早結(jié)束晚,河流汛期長。雨季開始晚,結(jié)束早,河流汛期短。 含沙量大小 由植被覆蓋情況和土質(zhì)狀況決定的。植被覆蓋差,土質(zhì)疏松,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有無結(jié)冰期 由流域內(nèi)最低氣溫決定的。月均溫在0℃以下河流結(jié)冰,0℃以上無結(jié)冰期 河水流速大小 由地形決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緩慢 水文狀況答題如下: 1:汛期變化---落實在氣候里的降水;2:含沙量多少----沿途植被狀況 3:有無封凍期---落實在氣候的氣溫;4:有無凌汛---落實在氣溫與河流流向上 水力資源答題: 1落差問題----落實在地形上;2水量問題----落實是降水多少上 航運問題: 1水流要穩(wěn)----地形;2水量要大---降水;3水位變化要?。昙鹃L短問題 筑港問題: 侵岸堆岸問題---地轉(zhuǎn)偏向力;深度問題----等深線的密集程度 長江中游水系系指長江宜昌至湖口間的河湖水系,包括長江中游干流、洞庭湖、漢江、鄱陽湖水系和其他分布兩岸的湖群以及直接匯入長江的一些支流。區(qū)間流域面積約68萬km2。下荊江裁彎后干流河段長955km。流域內(nèi)除各支流上游為山丘區(qū)外,平原區(qū)面積占較大比重,因此是防洪重點地區(qū)。每年春季南方暖濕氣流逐漸向北輸送,區(qū)域南部4月甚至更早就開始進入汛期;6~7月梅雨雨區(qū)廣闊,雨量集中;7~8月上游洪水頻發(fā),中游干流匯集上游及中游各支流來水,常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年最高水位,成為長江中游干流的主汛期;10月以后,汛期基本結(jié)束。 長江中游的年徑流和洪水徑流主要來自長江上游,其余主要來自洞庭湖、漢江、鄱陽湖三大支流水系。洞庭湖“四水”多年平均來水量約1700億m3,為各支流首位。鄱陽湖五河來水量約1470億m3,居第二位。 在一般情況下,長江洪水在流域內(nèi)發(fā)生的時間規(guī)律是: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各支流匯集到干流的洪水先后錯開,使中下游干流洪水歷時較長而穩(wěn)定。如鄱陽湖水系及湘江洪水多發(fā)生在4~6月;資水、沅水、澧水的洪水多發(fā)生在5~7月,而長江上游及漢江洪水大致是7~9月。由于各地的降雨及來洪時間錯開,一般年份不致造成災(zāi)害性洪水。但如遇大氣環(huán)流反常年份,洞庭、鄱陽兩湖雨季持續(xù)延后,宜昌以上及漢江洪水提前,遭遇組合即可發(fā)生如1931年、1954年以及1998年全流域型大洪水。 長江中游地區(qū)是全流域湖泊最集中的地區(qū),鄱陽湖和洞庭湖分別是全國最大和次大的淡水湖,江漢湖群大小湖泊星羅棋布。這些湖泊對洪水有一定調(diào)蓄作用,又有灌溉農(nóng)田之利,因此中游地區(qū)是國家主要糧、棉和水產(chǎn)品基地;成為魚米之鄉(xiāng)。 中游地區(qū)礦產(chǎn)資源也十分豐富,有些礦產(chǎn)名冠國內(nèi)外,如湖南錫礦山的銻礦、水口山的鉛鋅礦、江西大余的鎢礦等。 第一節(jié) 中游干流河段 長江中游干流自宜昌至湖口全長955km,絕大部分在湖北省境內(nèi)通過。河流走向,宜昌至城陵磯間為東南向,其間接納清江和洞庭湖“四水”,水量大增。城陵磯至武漢間,流向折為東北,其間接納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后,水量約占全流域水量的80%以上。武漢至湖口間流向又轉(zhuǎn)為東南向,到湖口承接鄱陽湖五河之水,總水量已占全流域的90%以上。河段所經(jīng)之地為沖積平原,兩岸地勢低洼,大多有堤防控制,河寬多為800~1200m;河道坡降平緩,為0.0448‰~0.02‰。干流兩岸平原廣袤,湖泊星羅棋布,河網(wǎng)縱橫,常受外洪內(nèi)澇的威脅。 一、河流形態(tài) 長江中游干流河段按其河道形態(tài)可分為四段,即宜昌至枝城,枝城至城陵磯,城陵磯至漢口和漢口至湖口。長江中游干流水系略圖見圖1-1-7。 (一)宜昌至枝城段 長江干流自南津關(guān)出三峽,進入丘陵平原過渡帶,江面展寬,江中有江心洲葛洲壩、西壩把長江水流分為三股。在葛洲壩于1988年建成長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興建過程中,葛洲壩被挖除。西壩已成為宜昌市的工業(yè)區(qū)。宜昌市區(qū)下首的胭脂壩,再次把長江分成兩汊,主流在左汊。胭脂壩長約3.5km,由卵石夾沙組成。江水繼續(xù)東南流至宜都市,有清江由南岸入?yún)R,江中有潛洲南陽磧,從此河道成90左轉(zhuǎn)彎,至白洋又右轉(zhuǎn)90直至枝城。本段長江流向為自西北向東南流。從宜昌至枝城,全長60余km。 本河段兩岸主要是侵蝕低山丘陵、河流階地和河漫灘,組成不同的岸坡形態(tài)和結(jié)構(gòu)。侵蝕低山丘陵是由白堊第三系碎屑巖層組成,山脊丘頂海拔約150~670m,一般是近岸低而遠岸高,左岸低而右岸高。兩岸階地可分為六級,即高出長江中水位約10m(相對高度)的第一級階地至高出中水位130~150m(相對高度)的第六級階地。河段邊灘不甚發(fā)育,間斷分布,多為溪口邊灘和凸岸邊灘兩種類型,主要由礫卵石和中細砂組成。 在宜昌附近的江面寬,中水位時為800~1600m。古老背附近最窄,平灘江面僅約800m。河床縱剖面因處于山區(qū)性河道與平原性河道之間的過渡段,仍有較大起伏,平均河底海拔約為30m。深泓平均河底海拔為16.3~23.4m。河段的橫斷面,在南津關(guān)附近為典型的峽谷河道斷面。至宜昌市附近左岸為近代階地,右岸為基巖陡坡,河床斷面為發(fā)育不全的“V”形。在宜都附近斷面系寬淺河段的橫斷面。在孫家河一帶斷面系“W”形,至梅子溪、枝城附近斷面為偏“V”形,具有平原彎道斷面的特征。 (二)枝城至城陵礬段 長江枝城至城陵磯河段通稱荊江。長江出枝城后由東南流向轉(zhuǎn)成東北流向。在陳二口,江中形成百里洲,南岸有松滋口分流長江水入洞庭湖,至楊家腦又向東南流,在太平口又有虎渡河分流入洞庭湖。至沙市附近有沮漳河入?yún)R。自此長江轉(zhuǎn)向南流經(jīng)公安縣,及至藕池口再有藕池河分流入洞庭湖。自枝城至藕池口,稱上荊江,長約172km,河槽平均寬度1300~1500m,為微彎分汊型河道,彎曲系數(shù)1.70。自藕池口至城陵磯稱下荊江,屬蜿蜒型河道,長約175km,平均寬度約1000m,河道平面擺動較大,近200多年來整個河段擺幅達30km,彎曲系數(shù)為2.83。至監(jiān)利縣又轉(zhuǎn)向東南流直至城陵磯,有洞庭湖水系入?yún)R,流量大增。 荊江兩岸平原廣闊,河湖交織,現(xiàn)代改造的渠系縱橫,分布著丘陵和孤丘。兩岸地貌大致有以下兩種類型:剝蝕丘陵,如洋溪以南石灰?guī)r低山和碎屑丘陵,石首筆架山石英巖孤丘,華容墨山結(jié)晶巖低丘等;沖積平原,荊江兩岸為沖積湖平原,荊北平原地海拔程在30m左右,而荊南平原地面海拔約35m左右。另外,兩岸湖泊眾多,有河間洼地湖(如長湖、洪湖等)、河流壅塞湖、河谷沉溺湖(如公安的淤泥湖、石首的白蓮湖等)、河道遺跡湖(如碾子灣故道,尺八口老江湖等)。荊江兩岸階地僅二級,第一級海拔40~60m,有些地區(qū)僅高出枯水位5m。在丘陵階地的河谷間發(fā)育有現(xiàn)代高河漫灘和低河漫灘。 由于荊江兩岸地面低洼,北岸從棗林崗開始修建有著名的荊江大堤。大堤沿沮漳河經(jīng)馬城直至荊沙地區(qū),然后經(jīng)鹽卡、觀音寺、郝穴、麻布拐一直向東至監(jiān)利。以下堤線繼續(xù)東延,經(jīng)上車灣向東至城陵磯對面的觀音洲。荊江南岸除沿江筑有堤防外,沿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安鄉(xiāng)河、華容河兩岸都建有防洪堤。其中虎渡河與荊江間建有荊江分洪區(qū)。荊江河段河道及分流口門變化簡述如下。 1、荊江河道演變 藕池口至城陵磯直線距離約80km,而原江道長約240km。據(jù)有關(guān)記載: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以前,下荊江河道比較順直,當年藕池口潰口分流后,江流減少,流速變緩,水沙條件的改變漸使下荊江河道發(fā)展成為“九曲回腸”的蜿蜒型河道。1967年、1969年中洲子、上車灣相繼入工裁彎,1972年沙灘子自然裁彎,干流河長縮短70余km。根據(jù)資料分析,裁彎后,當城陵磯水位在32m以下、干流同一來水量的情況下,可降低沙市水位約0.5m。下荊江歷史變遷圖見圖1-l-8。 2、荊江河段分洪口門演變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荊江兩岸有“九穴十三口”分泄江流。九穴即采穴、楊林穴、宋穴、調(diào)弦穴、獐卜穴、郝穴、小岳穴、里社穴、赤剝穴;十三口為虎渡口、油河口、柳子口、羅堰口等。元、明之后,江北穴口相繼堵塞,荊北大堤上下連接,南岸僅有太平口和調(diào)弦口分泄于洞庭湖。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藕池決口成河。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松滋決口成河,分流入洞庭湖,從此形成近代荊江南岸通過四口(松滋、太平、藕池、調(diào)弦)向洞庭湖分流的格局。1958年,調(diào)弦口筑壩斷流?,F(xiàn)在實際只剩下松滋、太平、藕池三口分流。 (三)城陵礬至漢口段 城陵磯至漢口段,河道較順直,長約275km,河道坡降約0.024‰。螺山站低、中、高水位相應(yīng)水面寬約分別為675m、1575m和1810m,漢口站低、中、高水位的水面寬約分別為1200m、1515m和1930m。南岸于赤壁古戰(zhàn)場附近的陸溪口有陸水注入,至金口有金水河注入(金口己建閘)。北岸內(nèi)荊河于新灘鎮(zhèn)匯入,東荊河于新灘鎮(zhèn)西北注入長江。長江最長支流漢江出漢口龍王廟與長江交匯,歷史上很早就形成了武漢三鎮(zhèn)的格局。 此段河道屬分汊性河型和彎曲性河型兩類。分汊性河型又分為順直分汊、微彎分汊和鵝頭分汊。城陵磯至螺山、螺山至赤壁、沙帽至沌口均為順直分汊;赤壁至石頭磯為鵝頭分汊;石頭磯至潘家灣為微彎分汊;潘家灣至沙帽——長江著名大拐彎簰洲彎,是長江中下游典型的鵝頭彎曲河型。1546年這一河段尚屬微彎單一河道,此后300年間因上下彎頸不斷凹崩,彎頂不斷向下游發(fā)展,到1846年即已形成這一河型。近百年來的變遷主要表現(xiàn)為上下彎頸繼續(xù)彎曲,彎頂逐步下移,與此同時在上彎頸部形成為江心洲。受護岸工程控制,彎道變化減緩。 本河段兩岸絕大部分為沖積平原,在江南部分有少量第一、二級階地。其間有對河勢起控制作用的孤山磯頭,如北岸的白螺磯、楊林磯、螺山、紗帽山、大軍山、龜山等,南岸有城陵磯、龍頭磯、赤壁、金口磯、蛇山 四)漢口至湖口段 此段河長272km,河道坡降約0.02‰,是長江中游坡降最小的河段。河道較順直。在武漢市區(qū)諶家磯西南的金家嘴有府澴河注入,在諶家磯的東北有灄水來會。流至陽邏,折東南向,過黃州至鄂州樊口,其間右納梁子湖水系,在左岸納倒水、舉水、巴河,在蘭溪鎮(zhèn)的河西街有浠水注入。流至蘄春管窯鎮(zhèn)又有蘄水注入。至陽新富池口鎮(zhèn)納富水。過武穴市,東向經(jīng)九江市達湖口。 此河段河道特征是寬窄相間,呈藕節(jié)狀。窄段一般是一岸或兩岸有山丘或磯頭控制。如田家鎮(zhèn)河段江窄水深,河槽穩(wěn)定,江面寬僅650m,水深在50m以上,素為軍事要隘。放寬段多成分汊河道。這種分汊河道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放寬段上游一岸有山丘或磯頭控制,另一岸為沖積平原,河曲可向平原一岸充分發(fā)展,形成鵝頭狀,如羅湖洲、新洲等處;另一類是放寬段上游兩岸均有山丘或磯頭控制,河道出卡口后,雖河谷寬闊,但河曲不能充分發(fā)展,形成微彎分汊河段,河道寬而淺,航槽經(jīng)常變化,如天星洲、戴家洲等處。主要淺水道有羅湖洲、沙洲、巴河、戴家洲、氵韋 源洲、圻洲、鯉魚洲、龍坪新洲、人民洲等處。 本河段兩岸除沖積平原外,尚有較多的丘陵、低山和控制河勢的基巖構(gòu)成的磯頭,如諶家磯、陽邏、回龍磯,右岸的青山、由滸山、趙家磯、中觀磯、黃柏山、鄂城、寡婦磯等。 二、水文特征 來自長江干流上游的多年平均年徑流量(宜昌站)4510億m3(1896~1993年),最大年徑流量5740億m3(1954年),最小3340億m3(1942年)。年內(nèi)分配以7月徑流量最大,占年徑流17.82%;2月最小,占2.140%;7~10月占年徑流量61.48%。實測最大流量71100m3/s(1896年9月4日),多年平均流量14300m3/s,最小流量2770m3/s(1937年4月3日)。據(jù)洪水調(diào)查,歷史最大流量105000m3/s(1870年)。 中游干流控制站漢口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7380億m3(1865~1993年),最大年徑流量9810億m3(1954年),最小4540億m3(1900年)。年內(nèi)分配與宜昌站基本一致,以7月徑流量最大,占年徑流量14.91%;2月最小,占2.640%。連續(xù)四個月最大為7~10月,占年徑流53.72%。實測最大流量76100m3/s(1954年8月14日),多年平均流量23400m3/s,最小流量2930m3/s(1865年2月4日)。 長江中游干流主要水文測站年最高水位,按大小順序取前5位,如表1-1-53。 表1-1-53 長江中游干流主要水文站歷史最高水位 排 序 宜 昌 沙 市 螺 山 漢 口 湖 口 水位(m) 年 份 水位(m) 年 份 水位(m) 年 份 水位(m) 年 份 水位(m) 年 份 1 55.92 1896 45.22 1998 34.95 1998 29.73 1954 22.59 1998 2 55.73 1954 44.67 1954 34.17 1996 29.43 1998 21.80 1995 3 55.71 1945 44.49 1949 33.17 1954 28.66 1996 21.71 1983 4 55.38 1981 44.35 1962 33.04 1983 28.28 1931 21.68 1954 5 55.33 1921 44.20 1989 32.80 1988 21.11 1983 21.22 1996 注:水位為凍結(jié)吳淞高程。 從表可見,干流中游各站水位以1998年和1954年為最高。 長江中游干流,由于承受長江上游宜昌以上來水,又承受洞庭湖、鄱陽湖和漢江水系的徑流量,江湖蓄泄變化較大,水文特征復(fù)雜,洪水威脅嚴重,特別是荊江河段。荊江北岸為沃野千里、地勢低平的江漢平原,南岸為洞庭湖平原。歷史上兩岸曾有“九穴十三口”分泄荊江洪水。隨著河道自然演變和人為因素影響,穴口逐漸湮塞,到十九世紀中葉荊江已形成四口向南岸分流的態(tài)勢。由于分水分沙態(tài)勢的變化,河道與湖泊的功能相應(yīng)發(fā)生巨變,洞庭湖區(qū)淤積較多,為圍湖墾殖創(chuàng)造了條件。圍墾的發(fā)展,使天然湖泊調(diào)蓄容積縮小,湖區(qū)洪水位抬升。江湖洪水相互頂托,泄洪能力與上游來水量不相適應(yīng)。據(jù)荊江截彎前60年資料統(tǒng)計,沙市洪水位年平均抬高0.025m,安全泄量僅45000m3/s。另外,荊江河段洪水雖然96%來自長江上游,但由于清江與三峽區(qū)間同屬一個暴雨區(qū),清江洪水往往與宜昌洪水遭遇,起著“峰上加冠”的作用。如1935年宜昌洪峰流量僅56900m3/s,但因與清江、沮漳河來水遭遇,枝江站洪峰流量達75000m3/s,導(dǎo)致當年荊江堤防潰決。 荊江四口分流,在中洲子、上車灣和沙灘子裁彎后變化較大。最明顯的是藕池口分流量大為減小。 由于荊江河段洪水比降平緩,故城陵磯的水位高低對荊江的泄洪能力有較大影響。據(jù)實測資料分析:當沙市水位一定時,而城陵磯水位增高1m,可減少荊江泄洪能力約2000m3/s;或當沙市流量一定時,則可抬高沙市水位約0.25m。因此當洞庭湖水系洪水與川江洪水發(fā)生遭遇時,江湖洪水相互頂托,常造成荊江與洞庭湖區(qū)險惡洪水形勢。 鄱陽湖五河的出流,對長江干流湖口以上河段有明顯的回水頂托影響。據(jù)分析,若武穴流量一定,湖口出流每增加10000m3/s,武穴水位可抬高1m左右。此外,當長江干流來水峰高量大,而五河來水相對較小,則江水又倒灌入湖,對長江洪水起到一定的調(diào)蓄作用。 長江中游懸移質(zhì)泥沙,宜昌站多年平均含沙量為1.19kg/m3,螺山為0.68kg/m3,漢口為0.59kg/m3。多年平均年輸沙量宜昌為5.21億t,螺山4.35億t,漢口4.21億t。說明長江上游來沙進入中游經(jīng)洞庭湖等平原湖區(qū)有些沉積,含沙量和輸沙量均有減小。 長江中游干流的地表水礦化度低,pH、總硬度適中,水體中主要離子含量在正常范圍以內(nèi),一般說來水質(zhì)是良好的。但由于工業(yè)廢水與生活污水的排放,城市江段水體的污染日益嚴重,特別是岸邊水域已形成污染帶,并擴展延伸,急需采取有力的防治捎施。 三、開發(fā)條件 長江中游干流兩岸地區(qū),農(nóng)業(yè)發(fā)達,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沿江城市工業(yè)基礎(chǔ)較好,交通運輸便利,旅游景點甚多,為工、農(nóng)、商、貿(mào)、旅游開發(fā)具備良好條件。 (一)農(nóng)業(yè) 長江中游干流沿岸絕大部分地區(qū)屬湖北省范圍,小部分屬湖南和江西省,是全國農(nóng)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地勢低平,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豐沛,自然條件優(yōu)越;農(nóng)業(yè)基礎(chǔ)設(shè)施好,機械化程度較高,勞動力充裕,是糧、棉、油、水產(chǎn)的生產(chǎn)基地,也是國家農(nóng)產(chǎn)品商品重要生產(chǎn)基地。農(nóng)業(yè)開發(fā)有著廣闊的前景。 (二)城市與工業(yè) 長江中游干流沿江地區(qū)是全國城鎮(zhèn)化水平較高,工業(yè)較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從上到下依次有宜昌市、宜都市、荊州市、石首市、岳陽市、洪湖市、武漢市、黃州市、鄂州市、黃石市、武穴市、九江市等十余座城市。其中武漢市為華中地區(qū)水陸交通樞紐,有“九省通衢”之稱,是城市功能類型較齊全的中心城市。宜昌市為長江上、中游分界點和航運中轉(zhuǎn)港,有已建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及其上游38km處正在興建的三峽工程,故又稱水電城。荊州市為江陵、沙市市改制的輕工業(yè)城,又是古楚都紀南城所在地。岳陽市是湖南省的北大門,湘、資、沅、澧四水在此歸入長江,形成水運交通樞紐,工業(yè)、旅游都十分發(fā)達。黃石市為發(fā)展較快的工業(yè)城市,有鋼鐵、有色金屬、煤炭、水泥等大型工業(yè),黃石港吞吐量在湖北省僅次于武漢港。九江市為贛北門戶和工業(yè)港城,是長江干流重要的港口之一。這些城市都有各自的發(fā)展優(yōu)勢,它們擁有廣闊的腹地,又緊密地聯(lián)系著周圍沿江不同區(qū)段,形成長江中游沿江經(jīng)濟帶,為全江經(jīng)濟持續(xù)發(fā)展提供重要基地。中心城市武漢已建成冶金、機械、紡織、化工、建材、電子、造船、汽車制造等40多個工業(yè)門類,特別是武漢東湖高新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漢陽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的建立,為沿岸城市帶的開發(fā)起到了楷模和導(dǎo)向作用。 (三)交通運輸 長江中游干流水道橫貫東西,港口較為密集,沿岸地區(qū)水、陸、空交通運輸發(fā)達,是長江流域東、中、西三大經(jīng)濟區(qū)聯(lián)系紐帶。為了實現(xiàn)社會化的區(qū)域大分工,以及資源、產(chǎn)業(yè)和技術(shù)的最優(yōu)配置,航運開發(fā)目標是重點治理長江港口和航道,挖潛、改造,增加綜合通過能力,進一步發(fā)揮長江干流黃金水道的作用。三峽水利樞紐建成后,由于工程的調(diào)峰、補枯作用,長江荊江段的航道維護最小水深將由2.9m提高到3.2m以上,因而航道通過能力可大為提高。 境內(nèi)有焦柳、京廣、京九等鐵路縱穿南北,浙贛、襄渝、湘黔、湘桂等鐵路聯(lián)通東西;國道縱橫,公路運輸四通八達,橋梁建設(shè)有枝城、武漢、九江公路鐵路兩用橋以及沙市將軍橋、武漢長江二橋、白沙洲大橋、軍山大橋、黃石公路橋等,天塹成通途;還有以武漢為中心的航空網(wǎng)聯(lián)通國內(nèi)外。這些為長江沿岸城市的各項開發(fā)提供交通運輸?shù)谋憷麠l件。 (四)旅游 長江中游干流沿岸地區(qū),名勝古跡甚多,是旅游資源密集帶,開發(fā)前景廣闊。在南津關(guān)下游3km處興建的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雄偉的大壩、電廠、船閘巍然聳立,與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三峽旅游景區(qū)相連。荊州是中國南方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著名古城,城外北面的紀南城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故都,已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5年6月江陵鳳凰山發(fā)掘出一座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的古墓,出土了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尸,為研究古代防腐技術(shù)提供了重要資料。在附近古墓中還發(fā)現(xiàn)越王勾踐劍、楚王孫魚戈等稀世珍寶。 湘北歷史文化古城岳陽市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鄂南蒲圻(今赤壁市〉是公元208年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敗曹操,從而奠定三國鼎立局勢的赤壁古戰(zhàn)場。 地處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的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自古以來,武漢就是游覽勝地。騷人墨客來此盡興者史不絕書,留下許多傳世之作。市內(nèi)有屈原“行吟澤畔”的東湖、“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古琴臺和“跨鶴仙去”的黃鶴樓等名勝古跡可供人們游覽。此外,武漢還有辛亥革命起義舊址、二七紀念館、八七會議舊址、八路軍辦事處等革命紀念地。 黃州“東坡赤壁”,是蘇東坡被貶黃州時站在磯頭歌唱“大江東去”,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的地方。 九江地處贛、鄂、皖三省交界,是“據(jù)三江之口,當四達之衢,七省通連,商賈云集”的歷史名城。九江不僅是贛北經(jīng)濟、文化、政治中心,全國“三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自漢劉邦在此建城駐兵開始,三國時周瑜在此練兵點將,抵抗魏蜀;南宋岳飛率兵北進抗擊金兵;明朱元璋在此大敗陳友諒,定鼎中原,爾后順江東下奪取南京,建立了明王朝;清代太平天國義軍在此擊潰曾國藩。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貶為九江郡司馬,其千古絕唱《琵琶行》就是在九江寫的。在九江之南還屹立著一座雄偉壯觀的名山,即“奇秀甲天下”的廬山。有人說:“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態(tài)在樹,山之精神在峭、在秀、在高,有一于此,方足著稱?!倍鴱]山諸物狀,不但無一不有,而且無一不佳。五老絕峰,高可參天,云蒸霧繞;香爐瀑布,銀河倒掛,奔雷轟鳴。那峭壁危巖的龍首崖,玲瓏俊偉的南秀峰,高華壯美的大漢陽峰,似一幅幅瑰麗絕優(yōu)的畫圖,無不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了廬山的旖旎風(fēng)光和氣象萬千的風(fēng)貌。廬山已成為享譽國內(nèi)外的游覽避暑勝地。 第二節(jié) 洞庭湖水系 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積262800余km2,約占長江流域面積的14%。湖區(qū)有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新墻河等匯入。長江由松滋、太平、藕池、調(diào)弦(已于1958年堵塞)四口分流入湖。四水及四口水流經(jīng)洞庭湖調(diào)節(jié)后又由城陵磯注入長江。全水系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427mm,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2016億m3,約占長江流域地表水資源的21%,其比重為長江流域各水系之冠。洞庭湖四水遇較大暴雨,洪峰流量常超過河道安全泄量,造成洪水災(zāi)害,尤以澧水下游尾閭河段最為嚴重。全水系水能理論蘊藏量約1860萬kW,可能開發(fā)的裝機容量約1230萬kW。流域內(nèi)礦產(chǎn)豐富,特別是有色金屬的儲量和開采量頗負盛名。 一、洞 庭 湖 洞庭湖北連長江、南納四水,是長江最重要的調(diào)蓄湖泊。湖水面面積,在19世紀時約有6000km2,當時為全國第一大淡水湖。后由于圍墾及泥沙淤積,面積容積逐漸縮小。截至1995年,湖面積為2623km2,容積為167億m3,降為全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水系復(fù)雜,河網(wǎng)密布,共分為西、南、東洞庭三區(qū)。湖區(qū)除湖泊河網(wǎng)外,長江四口與洞庭四水三角洲連成廣闊的沖積平原,海撥大都在25~30m。 洞庭湖水系示意圖見圖1-1-9。 (一)湖區(qū)水網(wǎng)特征 由長江分流入湖的水系為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華容河。松滋河為由松滋口分流入湖的洪道。松滋口于1870年長江大水沖毀黃家鋪堤后形成。松滋河分東西二支:東支自沙道觀以下又有一部分分流入西支,在中河口并與虎渡河連通;西支自獅子口以下又有一部分經(jīng)蘇支河分流入東支。東西兩支入湖南省境的永太廢垸匯合后又分東、中、西三支:東支大湖口河經(jīng)王守寺、青石碑、馬坡湖、大湖口到小望角,全長40余km,其左岸為安鄉(xiāng)縣安造大垸,右岸為安澧大垸;中支自治局河,由喻家崗經(jīng)青龍窖至張九臺,全長近30km,張九臺以下又分為2支,一支經(jīng)五里河連通七里湖,另一支在小望角與東支大湖口河匯合,流經(jīng)安鄉(xiāng)匯虎渡河,最后在四分局入澧水由柳林嘴入西洞庭的目平湖;西支官垸河自青龍窖經(jīng)余家臺、官垸,在張市窯與七里湖連通,再繼濠口、匯口入五里河,全長約36km。匯口至張九臺一段稱五里河,流向不定。官垸河左岸為澧縣西洲垸、官垸,右岸為澧縣澧松大垸和七里湖農(nóng) 虎渡河為太平口分泄江水入湖河道。自太平口經(jīng)彌陀寺、黃金口至黑狗擋,有分支至中河口連松滋東支;自黑狗擋南下至黃山頭南閘。從太平口至南閘全長約90km。 藕池河系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長江大水,潰口沖成為長江水流分泄入洞庭湖的水道。分東、中、西三支:東支為主流,自藕池口經(jīng)管家鋪、黃金嘴、江坡渡、梅田湖、南縣城、九斤麻、明山頭、注滋口、劉家鋪、新洲入東澗庭湖,全長約91km。 東支在黃金嘴處又分一支南下,稱藕池中支,又稱荷花嘴河;在梅田湖處分一支經(jīng)鲇魚須、宋家嘴、砂石至九斤麻與主流匯合,這段支河長約26km。中支在陳家?guī)X處又分為東西二支,西支稱陳家?guī)X小河,東支稱啞吧渡小河,東西二支在華美垸又匯合南下,經(jīng)荷花嘴至下柴市與藕池西支相匯后入南洞庭湖。藕池西支,又稱安鄉(xiāng)河、官垱河,從康家崗、官垱、麻河口、下柴市至茅草街,全長約86km。 華容河為調(diào)弦口分泄江流水道,由調(diào)關(guān)鎮(zhèn)經(jīng)焦山鎮(zhèn)至大王山進入湖南省境,經(jīng)萬庾、石山磯至華容縣城,分南北兩支,至罐頭尖匯合,經(jīng)旗桿嘴入湖。1958年冬堵調(diào)弦口,在旗桿嘴建閘。從調(diào)弦口至旗桿嘴全長約60km。 湖區(qū)水網(wǎng)可分為西洞庭、南洞庭和東洞庭三區(qū)。 西洞庭指赤山以西湖區(qū),西南與丘陵、山麓相接,東以赤山為屏障。區(qū)內(nèi)現(xiàn)僅存目平湖與七里湖,主要水系為沅、澧二水尾閭,水漲時除沅、澧兩水互相頂托外,尚有松滋、太平、藕池等口的江流混雜匯注。其中沅江在德山以下的尾閭段,自德山東南流經(jīng)馬家吉、新興嘴、牛鼻灘、周文廟再東流至坡頭入目平湖;澧水在小渡口以下的尾閭段,主流南行經(jīng)大圍、新洲,穿七里湖至石龜山,再下則為1954年堤垸修復(fù)時新辟洪道,經(jīng)羌口、蒿子港、牛望嘴、羅家灣小河、破下林家、麻河、老塘、六安、得意、太岳等垸至四分局與松滋河匯流,由柳林嘴入目平湖;靠西南有枉水、靠西北有洈水注入。 南洞庭湖指赤山以東與磊石山以南一片,界于東、西洞庭湖之間,南接湘、資尾閭,北與大通湖相接,高水時江洋一片,中低水位則洲灘畢露、汊港分歧。南洞庭湖現(xiàn)存湖泊較大者有萬子、橫嶺二湖,入流中最主要的為湘、資兩水尾閭。湘江自新康以下尾閭段,北流至濠河口分為東西二支,東支經(jīng)三汊河、湘陰,西支經(jīng)包公廟、臨資口后匯于蘆林潭,在中水位以下再經(jīng)營田、磊石山入湖,中水位以上行至蘆林潭后即河湖不分,故亦有以蘆林潭為湘江入湖口;資水自益陽以下尾閭段,主流自益陽東行經(jīng)三里橋、甘溪港至毛角口再北流沿1952年南洞庭湖整修后茈湖口新辟洪道經(jīng)楊柳潭至大港子入湖。 東洞庭湖位于湖區(qū)東部,在木合鋪、新洲、大東口與磊石山、鹿角之間。1958年調(diào)弦口堵塞后,西有藕池河?xùn)|支于新洲注入,南受西、南洞庭湖的轉(zhuǎn)泄及湘江的入?yún)R,東有汨羅江、新墻河徑流來匯,使東洞庭湖成了三口、四水的總匯合區(qū),再由岳陽向東北流至城陵磯匯入長江。 汨羅江是注入南洞庭的較大的一條支流。一源出江西省修水縣犁樹堝,一源出湖南省平江縣龍障山,兩源在龍門廠匯合,經(jīng)平江、汨羅至磊石山注入湖內(nèi)。汨羅江流域形狀約呈長方形,河長250余km,流域面積5540余km2。 新墻河是直接注入東洞庭湖的一條較大支流,源出平江寶貝嶺,至岳陽筻口與發(fā)源于臨湘藥姑山的油港會合,流經(jīng)新墻至榮家灣注入東洞庭湖。新墻河流域似桑葉形,河長約108km,流域面積約2370km2。 洞庭湖區(qū)除湖泊河網(wǎng)外,大都為海拔25~30m的沖積平原。湖盆四周多為古老的地層環(huán)抱,湖盆中除局部可見少量老地層出露外,其余均為第四系地層。這些松散的堆積層以全新統(tǒng)分布最廣,次為中更新統(tǒng),上更新統(tǒng)、下更新統(tǒng)僅零星出露。 (二)水文特征 洞庭湖區(qū)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約為1235mm,是全洞庭湖水系的低值區(qū)。連續(xù)最大4個月(3~6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50%~60%,最大月降水量一般發(fā)生在6月。湖區(qū)的多年平均徑流深530余mm,徑流模數(shù)約53萬m3/km2。新墻河、汨羅江、洈水的多年平均徑流深約750mm。徑流的年內(nèi)分配與降水量基本相應(yīng)。 汛期(5~10月)入洞庭湖水量的多年平均值約2240億m3。其中來自長江四口約1040億m3,占46.4%;來自湘、資、沅、澧四水約1060億m3,占47.3%;來自區(qū)間約140億m3,占6.3%。由此可見,造成澗庭湖區(qū)洪水的四水和四口,其比重大體相當,但其消漲變化及調(diào)蓄動態(tài)關(guān)系,都十分復(fù)雜。四水和四口各控制站實測最大入湖流量如表1-1-54。 表1-1-54 長江中游干流主要水文站歷史最高水位 名 稱 河 名 站 名 最大流量(m3/s) 實測時間(年.月.日) 四 水 湘 江 湘 潭 20800 1994.6.18 資 水 桃 江 15300 1955.8.27 沅 江 桃 源 29300 1996.7.19 澧 水 石 門 19900 1998.7.23 四 口 松滋河 新江口 7910 1981.7.19 6400 1954.8.6 沙道觀 3120 1981.7.19 3730 1954.8.6 虎渡河 彌陀寺 3210 1962.7.10 藕池河 管家鋪 12800 1948.7.21 康家崗 6810 1937.7.24 華容河 (1958年封堵) 每年進入洞庭湖的泥沙多年平均值約13610萬m3,來自長江四口的約為11203萬m3,占82.3%;來自湘、資、沅、澧四水的為2407萬m3,占17.7%。城陵磯(七里山)多年平均出湖泥沙量約為3510萬m3,占入湖泥沙量的25.8%;沉積在洞庭湖的年平均泥沙量約為10100萬m3,占入湖泥沙量的74.2%。以上資料說明洞庭湖泥沙主要來自長江。 洞庭湖四口和四水歷年年輸沙量統(tǒng)計見表1-1-55。 (三)洞庭湖的演變與江湖關(guān)系 秦漢以前(距今約2000年以前)云夢澤南連長江,北通漢水,“方九百里″,面積近二十萬km2。當時長江洪水出三峽后,入云夢澤調(diào)蓄,再下漢口。由于有云夢澤調(diào)洪,水患甚少。那時的洞庭湖,還只是君山附近一小塊水面,“方二百六十里”,其余都是被湘、資、沅、澧四水河網(wǎng)切割的沼澤平原。到南北朝時期(公元500年前后),云夢澤已由過去的“方九百里”演變?yōu)椤胺饺陌倮铩?,而洞庭湖則與南面的青草湖相連,由過去的“方二百六十里”擴大到“方五百里”。到唐、宋時代,統(tǒng)一的云夢澤已不復(fù)存在,成為分散的星羅棋布的小湖群。在云夢澤演變成大面積的洲灘和星羅棋布的小湖群的同時,洞庭湖又南向擴展,西吞赤沙,橫亙七八百里。使洞庭湖湖面進一步擴大到“方八、九百 表1-1-55 洞庭湖四口、四水歷年年輸沙量 單元:萬m3 統(tǒng)計年限 項 目 四 口 四 水 入湖總沙量(“四口” “四水”) 出 湖 沙 量 (七里山) 湖 內(nèi) 淤 積 合 計 松 滋 太 平 藕 池 調(diào) 弦 合 計 湘 江 資 水 沅 水 澧 水 1951~1983 平均年輸沙量 11203 3535 1456 6040 172 2407 777 192 961 477 13610 3510 10100 占入湖總沙量(%) 82.3 26 10.7 44.4 1.2 17.7 5.7 1.4 7.1 3.5 100 25.8 74.2 調(diào)弦堵口 (1951~1958) 平均年輸沙量 15370 3940 1510 9210 710 2730 820 400 1050 460 18100 4470 13630 占入湖總沙量(%) 84.9 21.8 8.3 50.9 3.9 15.1 4.5 2.2 5.8 2.6 100 24.7 75.3 荊江裁彎前 (1959~1966) 平均年輸沙量 12704 3502 1569 7633 堵口 1889 596 120 807 366 14593 3857 10736 占入湖總沙量(%) 87.1 24 10.8 52.3 12.9 4.1 0.8 5.5 2.5 100 26.4 73.6 荊江裁彎后 (1967~1983) 平均年輸沙量 8537 3360 1377 3800 堵口 2497 841 128 991 537 11034 2891 8143 占入湖總沙量(%) 77.4 30.5 12.5 34.4 22.6 7.6 1.1 9.0 4.9 100 26.2 73.8 歷年最大 出現(xiàn)年份 年輸沙量 20530 5873 2067 12200 707 6110 1970 1000 2140 14900 26640 5640 21000 年 份 1954 1954 1968 1954 1954 1954 1954 1954 1969 1980 1954 1954 1954 歷年最小 出現(xiàn)年份 年輸沙量 4860 2243 940 1540 587 1200 179 30 213 95 6460 2190 3630 年 份 1972 1972 1972 1978 1953 1978 1963 1972 1961 1961 1972 1974 1972 注:1、表內(nèi)數(shù)字系利用流量與沙量相關(guān)線插補而得; 2、松滋口輸沙量為新江口、沙道觀兩站合計數(shù);3、太平口輸沙量為彌陀寺站觀測; 4、藕池口輸沙量為康家崗、管家鋪兩站合計數(shù);5、本表引自《湖南省志農(nóng)林水利志水利》,原表單位未折算成噸數(shù)。 表1-1-56 洞庭湖湖泊面積容積變化 年 份 時 段 湖泊面積(km2) 湖泊容積(億m3) 平均年減少 平均年減少 1825 6000 71 8.45 1896 5400 36 19.4 1932 4700 17 20.6 1949 4350 293 5 87.0 5.00 1954 3915 268 4 193.5 10.0 1958 3141 228 13 24.7 3.08 1971 2820 188 7 18.4 1.43 1978 2691 178 17 4.0 0.64 1995 2623 167 注:1、此表根據(jù)石銘鼎等編著的《長江》及長委水文局最新量算成果,相應(yīng)水位為城陵磯33.5m; 2、據(jù)《中國湖泊名稱代碼》,洞庭湖面積2691km,1998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發(fā)布。 里”。全盛時期,洪水湖面達6000多km2。從1542年郝穴堵口、荊江大堤形成,到1860年藕池潰口持續(xù)三百多年,荊江大堤和河槽相對穩(wěn)定,荊江河勢比較順直,江湖關(guān)系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藕池、松滋先后潰口分流后,破壞了持續(xù)三百年的平衡關(guān)系,是江湖演變過程中一個新的轉(zhuǎn)折點。藕池、松滋潰口的初期,分泄了長江一大半洪水,使下荊江河段由于流量急劇減小而迅速淤塞萎縮彎曲,形成九曲回腸;在大量洪水涌入洞庭湖時,加劇了洞庭湖的水患,大量泥沙的帶入又使洞庭湖加速淤積。1542~1852年間洞庭湖全盛時期湖面6000多km2,到1949年減小為4350km2,到1984年洪水水面只2691km2。1995年按城陵磯水位33.5m計,湖泊面積僅2623km2。根據(jù)1977年2月12日衛(wèi)星照片量算,洞庭湖枯水水面只645km2,湖區(qū)不少地方(如南縣)經(jīng)歷了由原來是陸地,后沉淪為水面,繼而又退出復(fù)為陸地的滄桑變遷,成為江湖演變的歷史見證。 四口洪道的演變也是洞庭湖演變的一部分,其因果關(guān)系甚為明顯。1524年荊江北岸穴口盡塞,南岸只有太平、調(diào)弦兩口與澗庭湖相通。1860年、1870年藕池、凇滋先后決口,形成四口分流的形勢,長江大量的泥沙進人洞庭湖,使湖底抬高,湖面縮小,加上人工圍堤墾殖,洞庭湖的面積容積越來越小。 (四)開發(fā)條件 洞庭湖區(qū)屬長江和湘、資、沅、澧四水尾閭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水土資源豐富,發(fā)展工農(nóng)業(yè)、水產(chǎn)、航運等條件優(yōu)越,但洪澇災(zāi)害也十分嚴重。洞庭湖區(qū)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和水產(chǎn)區(qū),也是全國綜合農(nóng)業(yè)商品基地,素以“魚米之鄉(xiāng)”著稱。 澗庭湖區(qū)自然資源豐富,以光、熱、水、土等13項指標與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等比較,總排序居第一位。已查明有植物1300多種,魚類117種,礦產(chǎn)50余種,全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jié)摿艽蟆K懡煌?、城?zhèn)、通信和供電網(wǎng)絡(luò)均已初步形成。 為了開發(fā)洞庭湖區(qū),加強防洪措施,國家已批準重點堤垸堤防的加高加固,整治洪道,落實160億m3的分蓄洪任務(wù)。 洞庭湖區(qū)地處長江黃金水道和京廣、焦柳兩大鐵路干線的交匯和夾角地,是聯(lián)結(jié)東、中、西三大經(jīng)濟帶的關(guān)鍵部位。位于洞庭湖畔的岳陽樓,本是三國時東吳魯肅訓(xùn)練水兵的閱兵臺。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時,進行擴建,并定名為岳陽樓。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被貶為岳州知州的滕宗諒(字子京)重建岳陽樓,并請他的好友范仲淹作序,寫成《岳陽樓記》序文,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激勵歷代英豪志士。 在煙波浩渺的洞庭湖中有一個小島,名為君山,既是旅游勝地,又是出產(chǎn)名茶的大茶園。君山銀針,過去是專供皇帝飲用的貢茶,1956年曾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 二、湘 江 湘江又名湘水,流域面積94660km2,干流全長856km,總落差約756m,平均坡降約0.88‰。源頭海洋河,秦代建有溝通湘江與漓江的運河——靈渠,為古時長江流域與珠江流域漕運惟一通道。上源海洋坪海拔不到500m,到長沙附近約40m,具有丘陵緩坡山溪河流特性,長沙以下為湖南最肥沃的濱湖平原。 (一)河流形態(tài) 湘江發(fā)源于廣西臨桂縣海洋坪的龍門界,東北流至全州會灌江及羅江,北流進入湖南省境經(jīng)永州市納瀟水,松柏納舂陵水,衡陽匯蒸水及耒水,衡山納洣水,淥口納淥水,湘潭納涓水和漣水,長沙匯瀏陽河與撈刀河,至新康納溈水,最后經(jīng)濠河口流入洞庭湖。河長50km以上的支流有77條,流域面積500km2以上的支流有53條。 湘江流域地處長江之南,南嶺山地之北。地勢大體為盆地狀,東、南、西三面均為山地并以南面的南嶺山及東南面的武功山、八面山等較為高聳,山嶺海拔在1000m以上,個別山峰在1700m以上。湘江主要支流瀟水、舂陵水、耒水、洣水和淥水均來自南面及東面山地,而來自西面的支流如祁水、蒸水、涓水、漣水、溈水等大都比較短小。因而湘江及其支流所構(gòu)成水系是不對稱的,右岸的流域面積占全流域的68%。湘江主要一級支流情況見表1-1-57。 表1-1-57 湘江主要支流基本情況 河 名 河 源 河 口 河 長 (km) 流域面積 (km2) 平均坡降 (‰) 瀟 水 藍山縣野豬山 永州市萍島 354 12099 1.42 白 水 桂陽縣大土嶺 祁陽縣白水鎮(zhèn) 117 1810 2.90 祁 水 邵陽縣九塘坳 祁陽縣城關(guān) 114 1685 0.85 舂陵水 藍山縣人形 常寧縣交河口 223 6623 0.76 蒸 水 邵東縣雁鵝圳 衡陽市草橋 194 3470 0.54 耒 水 桂東縣煙竹堡 衡陽市耒河口 453 11783 2.56 洣 水 炎陵縣天障沖 衡陽縣洣河口 296 10305 1.01 淥 水 江西省萍鄉(xiāng)市 株洲市淥口鎮(zhèn) 166 5675 0.49 千拉嶺南麓 涓 水 雙峰縣白石峰 湘潭小對河 103 1764 0.82 漣 水 新邵縣觀音山西南麓 湘潭湘河口 224 7155 0.40 瀏陽河 瀏陽縣橫山坳 長沙陳家屋場 219 4237 0.57 撈刀河 瀏陽縣石柱峰 長沙市洋油池 141 2543 0.78 溈 水 寧鄉(xiāng)縣扶王山 望城縣新康 144 2430 1.16 湘江支流流域面積在1萬km2以上的有瀟水、耒水、洣水3條。瀟水位于湘江上游,古稱營水,又名沱江,發(fā)源于藍山縣野豬山南,流經(jīng)藍山、江華、江永、道縣、寧遠、零陵等縣至坪島注入湘江。寧遠的九凝山為旅游名山。瀟水干流長354km,流域面積約12100km2,天然落差504m。沿河有上霧江至涔天河、拐子昂至江村和鐮刀灣至雙牌三段高山峽谷,道縣附近則為低矮丘陵平原。耒水在黃草坪上有2支,一出汝城縣耒山之陰稱耒水,一出桂東縣煙竹堡稱漚江,后者為主流。耒水流經(jīng)桂東、汝城、資興、郴縣、永興、耒陽、衡南等縣至耒河口注入湘江。耒水干流長453km,流域面積11783km2,天然落差1163m。沿河有東江上游大面洲至永興和觀音巖至白山三段峽谷,白山以下為丘陵平原地區(qū)。洣水發(fā)源于炎陵縣(原稱酃縣)天障沖,流經(jīng)安仁、茶陵、攸縣、衡東等縣,至洣河口注入湘江。洣水干流長296km,流域面積10305km2。上游炎陵縣為炎帝陵所在地。沿河有分龍口至龍下、洪山廟至龍家山和石峽至甘溪三段峽谷,以及茶陵、攸縣和安仁3個較大平原。 湘江流域內(nèi)除陽明山海拔1530m,衡山南岳海拔1290m外,大都為起伏不平的丘陵與沿河平原或小型盆地。各支流的上游多曲折蜿蜒于山地中,具有山溪河流的特性。 湘江在永州市(零陵)以上為上游,長246km,坡降0.45‰~0.9‰,上游流域面積占全流域面積的22%。干流流經(jīng)山區(qū),河谷較窄;支流短促,水流湍急。流域內(nèi)石灰?guī)r山地分布很廣,且有溶蝕現(xiàn)象,石灰?guī)r洞隨處可見。上游段坡降較大,河寬為100~700m不等。零陵至衡陽為中游,長290km,坡降0.18‰~0.29‰,中游流域面積占全流域面積的33%。沿岸為起伏的丘陵,但有局部盆地錯落其間,以零陵盆地、祁陽盆地和衡陽盆地為最大。盆地內(nèi)紅巖出露,構(gòu)成連綿低丘并有顯著的階地發(fā)育。中游切穿中生代巖層的褶曲與斷層地帶而造成陸續(xù)的峽谷,尤以熊羆嶺峽谷最為顯著。中游河道最寬處約1000m,最窄處約250m,河床基本穩(wěn)定。衡陽以下為下游,長320km,坡降0.045‰~0.083‰,下游流域面積占全流域面積的45%。在衡陽與衡山之間有蒸水、耒水、洣水、淥水等大支流入?yún)R,水量大增。干流在衡山以下蔚為大河,河寬一般500~1000m,河床多泥沙,故沿河沙洲斷續(xù)可見。自衡陽以下地勢平坦,大都為淺丘散布。河口部分水道分汊,散布著大小不同的洼蕩,這些洼蕩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遺跡,調(diào)節(jié)作用不大。 (二)水文特征 湘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約為1436mm,年降水量變差系數(shù)在0.2~0.25。流域內(nèi)有二個暴雨中心,一是下游湘東瀏陽、醴陵地區(qū),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可達1800mm;二是上游廣西大溶江一帶,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可達2000mm。 湘江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776mm,年徑流分布與降水基本相應(yīng),在流域東南為多個中心的高值區(qū),江源廣西興安、全州一帶徑流深可達1200mm。瀟水與舂陵水之間,新田以北的徑流高值區(qū)約為900mm。流域中下游的衡邵丘陵為低值區(qū),僅約500mm。衡陽長沙至湘江河口的干流河谷亦僅約600mm。 湘江是長江流域汛期最早的支流之一,4月便可出現(xiàn)年最大洪峰。出口控制站湘潭站歷年最大流量20800m3/s(1994年6月18日),歷年最小流量100m3/s(1966年10月6日)。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8kg/m3,多年平均年輸沙量為1140萬t,最大年含沙量與最小年含沙量的比值為3.52,最大年輸沙量與最小年輸沙量的比值為10.97。 湘江多年平均年水面蒸發(fā)量一般為900~1000mm;湘東瀏陽河源頭、湘東南桂東、湘南江華等多個低值區(qū),數(shù)值為800mm以下。 湘江衡陽以下有些城市江段水質(zhì)污染情況惡化,已在采取措施。 (三)開發(fā)條件 湘江流域水資源總量約760億m3,湘江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約為2370m3/s。全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約522萬KW,絕大部分分布在支流??赡荛_發(fā)的裝機容量500KW以上水電站407處,裝機約332萬KW,年發(fā)電量140余億KW時。其中支流裝機約230萬KW,占全河的70%,干流僅占30%。 湘江干流和大多數(shù)支流的中下段流經(jīng)丘陵平原地區(qū),坡降平緩,河谷開闊,淹沒損失大,水能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受到限制。少數(shù)支流如瀟水、耒水、洣水的上游流經(jīng)山區(qū)和深丘區(qū),雨量豐沛,落差很大,水能資源豐富,有不少優(yōu)良壩址,淹沒損失亦較小,開發(fā)條件較好。 湘江流域大部分地區(qū)為丘陵平原區(qū),耕地集中,人口密度大,為湘、桂二省(區(qū))重要農(nóng)業(yè)區(qū)。森林資源豐富,木材蓄積量約0.58億m3,其中瀟水的江華縣為全國著名林區(qū)。流域內(nèi)礦藏豐富,有郴州、耒陽的煤礦,洣水流域的鐵礦等,而水口山的鉛鋅礦更是聞名中外。 湘江水運發(fā)達,干流衡陽以下可通輪船,衡陽以上能通航機帆船或木帆船,主要支流的中下游亦可通航。 湘江支流瀟水建有雙牌和涔天河水庫,舂陵水建有歐陽海水庫,耒水建有東江水庫,漣水建有水府廟水庫和韶山灌區(qū)引水壩。這些大型工程發(fā)揮了發(fā)電與灌溉之利。 三、資 水 資水干流全長650余km,流域面積約28140km2,總落差972m。流域丘陵盆地占40%,山地占60%。河流大部分流經(jīng)丘陵和山峽谷區(qū),河谷兩岸又與山脈逼近,從而加速雨水的集流過程,水位漲落急劇,具有山溪性河流特征。流域內(nèi)礦產(chǎn)豐富,尤以冷水江的銻最為有名,有“世界銻都”之稱。 (一)河流形態(tài) 資水有二源,即南源和西源。南源夫夷水,源出廣西資源縣境的越城嶺北麓,北流經(jīng)廣西資源、湖南新寧、邵陽縣城,至雙江口與西源匯合。西源赧水為正源,出自湖南城步縣境雪峰山之東麓,東北流經(jīng)武崗、洞口,先后納蓼水及平溪水,至隆回納辰水,至邵陽縣雙江口。夫夷水與赧水匯合后始稱資水。經(jīng)邵陽市納邵水,新邵以下納石碼江、大洋江、渠江,安化(東坪)以下納敷溪,于益陽以下的甘溪港注入洞庭湖。 資水小支流甚多,其中河長50km以上的有26條。資水主要支流基本情況見表1-1-58。 表1-1-58 資水主要支流基本情況 河 名 河 源 河 口 河 長 (km) 流域面積 (km2) 平均坡降 (‰) 蓼 水 綏寧縣七坡山 洞口縣雙江口 97 1141 2.32 平 溪 黔陽縣大灣 洞口縣龍?zhí)朵? 97 2269 2.59 夫夷水 資源縣越城嶺 邵陽縣雙江口 248 4554 0.82 邵 水 邵東縣南沖 邵陽縣沿江橋 112 2068 0.79 大洋江 隆回縣紅巖山 新化縣大洋江 91 1285 5.14 伊 溪 安化縣山溪界 安化縣敷溪 84 1120 1.97 資水流域的上游邵陽、武岡、新寧一帶為丘陵,其間有或大或小的河谷平原和盆地,如武岡盆地、洞口盆地、邵陽盆地和新寧盆地等。西部邊緣及南部為高山峻嶺,其分水嶺海拔約1000m,東南邊緣與湘水的分水嶺則較低。小廟頭以北與馬跡塘的西南之間大部分為高山峻嶺,新化附近則地勢較平緩形成新化盆地。雪峰背斜諸山位于盆地的西北兩方,山峰海拔均在1000m左右;盆地南部為龍山穹地與邵陽盆地相隔,盆地的東部有較低的山脈為資水支流與湘江支流漣-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水電站 必備 長江流域 水文 狀況
鏈接地址:http://zhongcaozhi.com.cn/p-8243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