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 第四單元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復習課件(考點突破+課堂檢測+課后鞏固)(新版)新人教版.ppt
《中考生物 第四單元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復習課件(考點突破+課堂檢測+課后鞏固)(新版)新人教版.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考生物 第四單元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復習課件(考點突破+課堂檢測+課后鞏固)(新版)新人教版.ppt(4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三章人體的呼吸 考點突破 課堂檢測 課后鞏固 考點1 考點2 考點1 考點2 考點突破 呼吸道 肺 咽 氣管 溫暖 濕潤 清潔 氣管 會厭軟骨 相信自己一定行 B 相信自己一定行 D C B 氣壓 收縮 下降 擴大 下降 舒張 上升 縮小 上升 氣體交換過程 毛細血管 一層 點撥 a 膈肌收縮時導致胸廓的上下徑增大 肋間肌收縮導致胸廓的前后徑增大 膈肌舒張導致胸廓的上下徑縮小 肋間肌舒張導致胸廓的前后徑縮小 b 吸氣和呼氣結束瞬間 肺內氣壓 外界氣體壓力c 先有胸廓擴大和縮小 后有氣體的吸入和排出 2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1 肺部有利于肺泡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 A 肺泡數(shù)量很多 它的外面緊包繞著豐富的和彈性纖維 B 肺泡壁 毛細血管都由上皮細胞組成 很薄 D C C A B C D B D B D C 課堂檢測考點1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1 2015 齊齊哈爾 人體的呼吸系統(tǒng)組成包括 2 2015 臨沂 2015年2月28日 柴靜的記錄片 穹頂之下 首發(fā) 片中聚焦了霧霾及空氣污染深度調查 霧霾中PM2 5顆粒物能通過呼吸系統(tǒng)進入血液 危害人體健康 在霧霾天氣頻發(fā)的情況下 用鼻呼吸尤為重要 原因是 鼻毛可阻擋吸入的塵埃 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氣清潔 濕潤 嗅細胞接受氣味的剌激 鼻粘膜內豐富的毛細血管能溫暖吸入的空氣 A D 3 2015 齊齊哈爾 人吞咽時 能夠遮住喉的入口 防止食物進入氣管的結構是 4 2015 泉州 隨地吐痰易傳播疾病 痰形成于 A C 5 2015 河北區(qū)模擬 2013年2月 全國多地 多日出現(xiàn)霧霾天氣 致使空氣中PM2 5嚴重超標 部分PM2 5顆粒從外界進入人體血液中的路線可以表示為 鼻腔 咽 喉 支氣管 氣管 肺泡外毛細血管 肺泡 B 6 2015 濱州 空氣中PM2 5的含量是檢驗環(huán)境空氣質量的重要指標 PM2 5顆粒能通過呼吸系統(tǒng)進入血液 危害人體健康 PM2 5顆粒經(jīng)過鼻 咽 喉以后 在進入血液之前 還會經(jīng)過的結構依次是 7 2015 百色 下列關于呼吸道作用的敘述 錯誤的是 D D 考點2發(fā)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1 2015 郴州 2015年6月1日晚 在長江湖北監(jiān)利段 客輪 東方之星 因遭遇龍卷風翻船 輪船上多數(shù)乘客溺水身亡 溺水阻斷了呼吸全過程中的哪個環(huán)節(jié) A 2 2015 通遼 人在吸氣的時候與下列情況相符合的是 A 膈肌收縮 膈頂下降 胸腔擴大 氣壓變小 B 膈肌收縮 膈頂上升 胸腔縮小 氣壓變大 C 膈肌舒張 膈頂下降 胸腔擴大 氣壓變小 D 膈肌舒張 膈頂上升 胸腔縮小 氣壓變大 3 2015 廣州 如下表示人體內氣體交換的過程 其中能發(fā)生氣體交換的是 A 和 B 和 C 和 D 和 A D 4 2015 綿陽 下表是某人吸入空氣與呼出相同體積氣體的成分含量比較數(shù)據(jù) 分析正確的是 C 5 2015 衡陽 如圖表示肺容積在呼吸過程中的同步變化曲線圖 表示肋間肌和隔肌處于舒張狀態(tài)是哪一區(qū)段 A a段B ac段C ab段D cd段6 2015 聊城 如圖是模擬膈肌變化與呼吸之間關系的裝置圖 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是 A 甲圖表示吸氣 膈肌收縮B 乙圖表示吸氣 膈肌舒張C 甲圖表示呼氣 膈肌舒張D 乙圖表示呼氣 膈肌收縮 D C 7 當血液流經(jīng)肺泡細胞周圍的毛細血管時 氧含量會發(fā)生變化 下列能正確的表示氧含量變化的曲線是 A B C D D 8 2015 泰州 如圖表示人體內肺泡周圍氣體交換和運輸?shù)倪^程 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C 9 2015 黑龍江 肺泡中的氧氣要進入血液 需要穿過幾層細胞 A 一層B 兩層C 三層D 四層10 2013南通 如圖為人體血液循環(huán)過程中某物質含量的變化情況 如果I代表肺泡間的毛細血管 代表組織細胞間的毛細血管 則該物質最可能是 A 氧氣B 二氧化碳C 養(yǎng)料D 廢物 B A 課后鞏固1 2015 梅州模擬 上呼吸道發(fā)炎時 常常呼吸不暢的主要原因是 A 鼻黏膜充血腫脹B 吸氣是被動 呼氣是主動的C 鼻黏膜分泌的黏液過多D 氣管 支氣管分泌的痰液過多2 2015 平南縣模擬 下列哪項不是鼻腔的生理功能 A 清潔空氣B 濕潤空氣C 溫暖空氣D 氣體交換的場所 A D 3 2015 湘潭縣模擬 春節(jié)期間 由于煙花爆竹的燃放 全國多地PM2 5嚴重超標 PM2 5是大氣中直徑小于2 5微米的顆粒 大氣中的這些顆粒主要通過人體的哪個器官進入血液 A 皮膚B 口腔C 肺D 小腸4 2015 懷化 如圖中a表示人體的膈肌 據(jù)此判斷甲 乙兩人所處的呼吸運動過程分別是 A 甲 乙都吸氣B 甲呼氣 乙吸氣C 甲吸氣 乙呼氣D 甲 乙都呼氣 C C 5 2015 黃石 人在呼氣時胸部和膈發(fā)生的變化是 肋骨向上向外運動 肋骨向下向內運動 膈肌收縮 膈頂部下降 膈肌舒張 膈頂部上升 胸廓擴大 胸廓縮小 A B C D B 6 2015 濰坊 下列關于人體與外界氣體交換的敘述 錯誤的是 A 在人體一次呼吸過程中 吸氣結束瞬間肺內氣壓等于外界大氣壓B 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最多的兩種成分依次是氮氣 二氧化碳C 呼吸運動需要肋間肌和膈肌提供動力D 人工呼吸依據(jù)的是呼吸運動原理7 2015 棗莊改編 深呼氣后 用手按在胸部兩側深吸氣 你會感覺到 A 肋骨上升 胸廓縮小B 肋骨下降 胸廓縮小C 肋骨上升 胸廓擴大D 肋骨下降 胸廓擴大 B C 8 2015 揭陽 如圖表示人體胸廓容積的變化 到b點時 肺泡內 呼吸道 外界氣壓的關系是 A 肺泡內 呼吸道 外界B 肺泡內 呼吸道 外界C 肺泡內 呼吸道 外界D 肺泡內 呼吸道 外界9 2015 自貢 關于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敘述 錯誤的是 A 吸氣時 肋間肌和膈肌收縮B 呼氣時 肺內氣壓相應增大C 吸氣時 胸腔容積擴大D 呼氣時 膈頂部下降 C D 10 2015 湘潭模擬 吸氣或呼氣結束的一瞬間肺內氣壓與大氣壓的關系是 A 肺內壓等于0B 二者相等C 肺內壓大于大氣壓D 肺內壓小于大氣壓11 2015春 沙河市期末 氧氣進入人體 最終在什么部位被利用 A 肺B 血液C 細胞D 心臟 B C 12 2014 呼和浩特 下列關于人體呼吸道的敘述 不正確的是 A 我們吐出的痰是在呼吸道內形成的B 呼吸道都有骨或軟骨作支架 能保證氣流通暢C 北歐人的鼻子明顯比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大 這有利于預熱冬天寒冷的空氣D 在患重感冒時 往往用嘴呼吸 這對吸入的空氣起到了充分的預熱和清潔作用13 2013龍巖 肺是呼吸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 以下關于肺的描述錯誤的是 A 肺有兩個 左右各一B 肺位于腹腔C 肺是完成氣體交換的重要場所D 肺泡壁由單層細胞構成 D B 14 2014 云南 關于肺泡的敘述 不正確的是 A 肺泡數(shù)量多B 肺泡外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C 痰是在肺泡內形成的D 肺泡壁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15 2014 綿陽 如圖為人體肺泡與血液氣體交換示意圖 下列正確的是 A 甲處血液鮮紅 乙處血液暗紅B 乙處血液將匯集到肺靜脈C 乙處血液首先進入心臟的部位是右心房D 心臟與甲之間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靜脈瓣 C B 16 2014 恩施州 如表表示人體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中各成分的含量 對表中數(shù)據(jù)分析正確的是 D 17 2014 益陽 如圖模擬人體呼吸運動的過程 下列對該圖的描述錯誤的是 D 18 2014 深圳 如圖表示人體內膈肌所處的幾種狀態(tài) 當膈肌由C狀態(tài)向A狀態(tài)轉換時 胸廓容積 肺內氣壓和呼吸情況分別是 A 擴大 下降 呼氣B 縮小 升高 呼氣C 縮小 下降 吸氣D 擴大 下降 吸氣 B 19 右圖為人體血液循環(huán)過程中某物質含量在各血管內的變化情況 如果I代表肺泡間的毛細血管 代表組織細胞間的毛細血管 則該物質最可能是 A 二氧化碳B 氧氣C 葡萄糖D 尿素 A 20 2014 梅州 吸氣時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能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的原因是 A 血液中有二氧化碳 肺泡內沒有二氧化碳B 血液中沒有氧氣 肺泡內有氧氣C 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于肺泡內二氧化碳的含量D 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低于肺泡內二氧化碳的含量 C-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中考生物 第四單元 第三章 人體的呼吸復習課件考點突破+課堂檢測+課后鞏固新版新人教版 中考 生物 第四 單元 第三 人體 呼吸 復習 課件 考點 突破 課堂 檢測 課后 鞏固 新版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zhongcaozhi.com.cn/p-6777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