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五代史伶官傳序》理解性默寫匯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五代史伶官傳序》理解性默寫匯編(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五代史伶官傳序》理解性默寫匯編(超詳細)
1. 《伶官傳序》中,文章開頭提出“盛衰Z理,雖FT人命,豈 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 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
2. 開頭以“嗚呼!”的感嘆突兀而起,引發(fā)對“盛衰之理,雖 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歷史的沉痛追問和感慨,開門見山地提 出論點。
3. 《伶官傳序》以感嘆起筆,然后順勢提出興盛和衰落的道理, “雖曰犬命,豈非人事哉”的觀點,醒人耳目。
4. 《伶官傳序》開宗明義,用帶感嘆語氣的反詰句道出了此文 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口夭命,豈非人事哉!可謂立論鮮明, 催人警醒。
5. 《伶官傳序》中,
2、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 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這就對“盛衰之理, 雖FI夭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 的內(nèi)涵。
6. 《伶官傳序》中,作者總結(jié)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 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diào)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 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7. 《伶官傳序》中,“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句強調(diào)使人國破家亡的不僅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 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落得身死國滅 的下場。
8. 《伶官傳序》中,提到“數(shù)十伶人困之”的事實,
3、使伶人的 作亂和后唐的衰敗直接聯(lián)系起來。
9. 《伶官傳序》中,文章以“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為事例,充分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 “人事”的作用。
10. 《伶官傳序》中,敘述“世人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支箭賜 給莊宗”的句子是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
11. 《伶官傳序》中,用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是為說 明“盛衰之理,雖口夭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提供歷史根據(jù)。
12. 《伶官傳序》中,敘述莊宗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以及在莊 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 亡身”的結(jié)論。
13. 《伶官傳序》中,“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
4、之首, 入F太廟,述失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發(fā) 出對莊宗之“盛”的贊嘆。
14. 《伶官傳序》中,借這“至于誓天斷發(fā),這下沾襟,何其 衰也! ”句發(fā)出對莊宗之“衰”的悲嘆。
15. 《伶官傳序》一文最有力地證明“盛衰之理”這一立論的 歷史事實依據(jù)的句子是:“原莊宗之所以得夭下,與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16. 《伶官傳序》中,寫莊宗李存勖替父報仇后社會狀況的句 子是:“及仇讎己滅,夭下己定”。
17. 《過秦論》中,賈誼用“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 響應,贏糧而影從”寫反抗暴秦之勢;《伶官傳序》中,歐陽修用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寫晉因伶人而千里之堤
5、毀于蟻穴之態(tài)。
18. 《伶官傳序》中,寫莊宗及群臣因伶人作亂倉皇逃跑場面 的句子是:“倉皇東岀,未及見賊而上卒離散,和貞相顧,不知所 歸”。
19. 《伶官傳序》中,作者否定“得” “失”的難易都是由人 事決定的句子是:豈得之難而失Z易歟?抑本其成敗Z跡,而皆口 于人歟。
20. 《伶官傳序》引用《尚書》中的話“滿招損,謙得益”, 結(jié)合莊宗得失天下的史實,得出結(jié)論是“憂苛可以興國,逸豫川以 亡身,自然之理也。”
21. 孟子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名句,在歐陽修《伶官 傳序》中意思與之相近的一句話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2. 《伶官傳序》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
6、身”通過 對比啟示人們要有憂患意識,不能安逸享樂。
23. 新時代中國青年,學習和創(chuàng)業(yè)都有了更好的條件、更高的 起點,但也要牢記歐陽修《伶官傳序》中所說“憂勞可以興國,逸 豫可以亡身”,安逸的環(huán)境容易消磨人的奮斗精神。
24. 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就后唐莊宗耽溺于伶人而喪國的 史實,告誡后人應記?。簯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 也。
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用“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兩句進行對比,總結(jié)了后唐莊宗先興后亡的原因,并借此對執(zhí)政者 提出告誠。
25. 伶官傳序給你印象最深,并且至今仍有現(xiàn)實意義的一句名 言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26. 歐陽修在史
7、論《伶官傳序》中,提出了 “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的見解,意在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敲響警鐘,今天讀來, 依然在警示我們要樹立憂患意識,力戒驕奢。
27. 孟子強調(diào)了以苦難來磨練意志的重要性,說:“天將降大 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 佛亂其所為?!睔W陽修在《伶官傳序》中用對比的手法同樣說明了 這個道理的名句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12身” o
28. 《官傳序》中用"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兩句總 結(jié)了國家的盛衰皆出自人事的道理。
29. 《五代史伶官傳序》在引《尚書》中的話作答時,作者順 勢從中引申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3
8、0. 在《伶官傳序》中,歐陽修在分析莊宗興國滅國、得失天 下的原因時,總結(jié)出了一個共同的自然定律,那就是“憂勞可以興 國,逸豫可以亡身” o
31.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個人也罷,國家也罷,都不能貪于 安逸,歐陽修在《伶官傳序》里用“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兩句對這種行為提出了警告。
32. 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有永不懈的精神品質(zhì),這 里我們可以用歐陽修《伶官傳序》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 皇”兩句來警醒自己。
33. 憂政勤民可以富國強兵,安逸享樂自會招災亡身,對此歐 陽修在《伶官傳序》中告誡統(tǒng)治者: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34. 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對后
9、唐的興亡進行了具體分析,
然后推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jié)論。
35. 《伶官傳序》中可以視為格言警句的語句有:“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o
36. 《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雖曰夭命,豈非人 事哉! ”
37. 《伶官傳序》中表明觀點的句子是“盛衰之理,雖曰天命, 豈非人事哉”!
38. 《伶官傳序》中,作者分別用“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 身”和(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鮮明而深刻地 揭示了人不可貪圖安逸享樂以及人常常被細微之事困擾的道理。
39. 《伶官傳序》中,從“原莊宗之所以得大下,與
10、其所以失之 巻”可以知道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40. 《伶官傳序》中,晉王將終時提及三個仇人的情況是:梁, 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
41. 《伶官傳序》中,作者以感嘆詞起筆,接著語用反問,提出 中心論點的句子是:嗚呼!盛衰之理,雖口夭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嘆 一問,為全文定下了嘆惋的基調(diào)。
42. 《伶官傳序》中,莊宗出兵打仗及凱旋之時,用“其后用兵, 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 之”來表示對父親的敬重及對其遺愿的重視。
43. 《伶官傳序》中,由“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杰,莫能與之 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
11、為大下笑。”兩種截然 相反的結(jié)果,引出“夫禍患常積丁忽微,而智勇多困「?所溺,豈獨伶 人也哉”的教訓,得出具有更普遍意義的結(jié)論。
44. 《伶官傳序》中,“舉夭下豪杰,莫能與之爭”兩句寫出了 當李存勖強盛的時候,天下無人能抗衡的氣勢。
45. 《伶官傳序》中,晉王告訴莊宗,契丹和自己訂立盟約結(jié)為 兄弟,但后來背叛晉的契丹卻歸順了梁,文中體現(xiàn)這一意思的句子 是:“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 o
46. 《伶官傳序》中,晉王駕崩前概述了自己未能滅掉三個仇敵 “梁、燕、契丹”的心里的句子是:“此三者,吾遺恨也”。
47. 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 的。歐陽
12、修在《伶官傳序》中說:“雖曰夭命,豈非人事哉! ”
48. 《伶官傳序》中,作者引《尚書》之語與史實相對照的句子 是:滿招損,謙得益。
49. 《伶官傳序》中,作者寫莊宗李存勖興衰成敗的史實,在寫 法上欲抑先揚,其中先“揚”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 臣Z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從而表現(xiàn)他意氣的壯 大。50.《伶官傳序》中,莊宗之父以三箭與其子來明其志的句子是: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51. 歐陽修《伶官傳序》中“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 壘”意思是說,聰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愛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也正是我們常說的“玩物喪志”。
52. 《伶官傳序
13、》告誡人們要防微杜漸的一句是:“夫禍患常積 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3. 《五代史伶官傳序》以“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身 死國滅,為天下笑”兩種截然相反的結(jié)果,引出了 “夫禍患常積丁?忽 微,而智勇多困丁所溺”的經(jīng)驗教訓。
54. 《伶官傳序》中,作者指出應注重生活中的小事,不可過于 沉迷于所鐘愛之事的句子是:夫禍患常積丁?忽微,而智勇多困「所溺。
55. 新冠肺炎發(fā)生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疾病都是源于自己 平時不在意的一些習慣和不良嗜好,正如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總 結(jié)的“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56. 《伶官傳序》里,作者借莊宗說理。莊宗盛時,所向披
14、靡; 莊宗敗時,被幾十個伶人反叛。但作者又說“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 智勇多困于所溺”,指出亡國的根源在于人事,絕不只是伶人的原因。
57. 如果你的好朋友陷于游戲之中不可自拔,你會用《伶官傳序》 中“夫禍患常積丁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兩句來勸告他。
58. 歐陽修在《伶官傳序》結(jié)尾指出后唐莊宗身死國滅,為天下 人恥笑的原因的一個名句是“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所 遊?!?9.《伶官傳序》中,闡述不注重小節(jié)、貪圖享樂的后果的句 子是:“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o
60. 《伶官傳序》中,作者指出應注重生活的小事,不要過于沉 迷于所鐘愛之事的句子是:夫禍患常積忽微,而智勇
15、多困丁?所溺, 豈獨伶人也哉!
61. 《伶官傳序》借莊宗困于伶人而亡國警戒后人的句子是“去 禍患常積丁?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 ”
62. 如果要告誡人們注重細節(jié),防微杜漸,避免“積羽沉舟,群 輕折軸”之患,可以借用歐陽修《伶官傳序》中“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這兩句話。
63. 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借助后唐莊宗沉溺于憐人而喪國的 史實,告誠人們要防微杜漸的句子是“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 困于所溺”o
64. 養(yǎng)成動正衣冠的習慣,能收到防微杜漸的效果。歐陽修在《伶 官傳序》中,通過唐莊宗寵信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得到了 “夫禍患 常積「?忽微,而智勇
16、多困「所溺”的警示。
65. 玩物喪志會喪失理智,而防微杜漸才能避禍趨吉,對此歐陽 修在《伶官傳序》中沉痛警示我們“夫禍患常積「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 o
66. 《伶官傳序》中,當發(fā)現(xiàn)有作亂的情況時,莊宗及臣子們的 反應是: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I: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
67. 《伶官傳序》中,寫莊宗上戰(zhàn)場時,請箭的方式是“則遣從 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然后背箭去奮勇殺敵。
68. 《伶官傳序》中,描寫莊宗打敗敵人意氣之盛的句子是:方 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
69. 《伶官傳序》中,描寫莊宗發(fā)誓流淚的衰微之態(tài)的句子是: 至于誓大斷發(fā),泣下汕?襟,何其衰也!
70. 《伶官傳序》中,作者連用兩個反問句“豈得之難而失之易 歟?抑本其成敗Z跡,而皆口 人歟? ”來說明得失天下皆因人事。
71. 《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作者論述由盛而衰的史實后,連用 兩個設問句:“豈得Z難而失Z易歟?抑木其成敗之跡,而皆口于 人歟? ”既引人深思,又寓結(jié)論于疑問之中。
72. 《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作者否定“得” “失”的難易都是 由認識所決定的句子是:“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Z跡, 而皆口「人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