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課標人教版3-5選修三18.2《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WORD教案2.doc
《2019-2020年新課標人教版3-5選修三18.2《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WORD教案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新課標人教版3-5選修三18.2《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WORD教案2.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新課標人教版3-5選修三18.2《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WORD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原子學說的發(fā)展歷史。 2認識粒子散射實驗的重大意義, 3了解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通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的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鍥而不舍,嚴謹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 粒子散射實驗,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 引入新課: 1897年,湯姆生發(fā)現(xiàn)電子之后,人們意識到原子不再是不可分的,而是由更小的微粒組成的。電子帶負電,而原子是電中性的,可見原子內部還有帶正電的物質,這些帶正電的物質和電子是如何構成原子的呢? 一、湯姆生的原子模型: (1)湯姆生原子模型 圖1 (2)湯姆生原子模型的特點:原子是質量均勻分布的球體,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球體內,帶負電的電子對稱地鑲嵌在其中. 二、粒子的散射實驗 1. 粒子的散射實驗:1909-1911年,盧瑟福(英國) (1)裝置介紹: 圖2 放射源:放射性元素鐳置于鉛盒內,只開一個小孔,使粒子只沿一個確定方向高速出來,粒子具有足夠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還可以使熒光物質發(fā)光。 金箔:在放射源和熒光屏之間放入金箔,根據(jù)熒光屏上出現(xiàn)亮點的位置可以知道粒子穿過原子后的偏轉情況。 顯微鏡:在熒光屏的后面,起放大作用,更容易觀察 顯微鏡和熒光屏可以在以金箔為中心的一個圓周上運動,統(tǒng)計在各個不同位置相同時間內接收到的光子數(shù)就可以確定粒子穿過金原子后的偏轉情況。 整個裝置置于一抽成真空的容器中,是為了減小空氣分子對粒子的阻礙作用。 (2)操作步驟: (3)實驗現(xiàn)象: ①.絕大多數(shù)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進; ②少數(shù)粒子穿過金箔后發(fā)生了較大的偏轉; ③極少數(shù)粒子偏轉超過了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象被金箔彈了回來。 極少數(shù)的粒子能夠觀察到的機率是1/8000,即有8000個粒子轟擊金箔,才可能有一個粒子發(fā)生大角度偏轉,在這個實驗中盧瑟福和他的學生共記錄下十萬次以上的閃光照片,才發(fā)現(xiàn)了少數(shù)的粒子發(fā)生大角度偏轉。這一方面向我們展示了科學家們的鍥而不舍、嚴謹務實的科學態(tài)度,同時也告訴我們,在任何成功的背后都付出巨大的艱辛。 (4)結果分析: 1.電子能否使粒子發(fā)生大角度的散射? 2.湯姆生原子模型能否使粒子發(fā)生大角度的散射? 3.1 μm厚的金箔仍包含3300多個原子層,絕大多數(shù)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進說明了什么? 4.極少數(shù)粒子的偏轉角超過了90,有的幾乎達到180,其原因是什么? 回答:①電子質量很小,對粒子的影響很小。(就象飛行的子彈碰到塵埃,運動的方向不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 ②正電荷在核內均勻分布,粒子穿過時,受到的大部分的力互相抵消,因而使粒子偏轉的力不會很大。所以粒子穿過金箔后的偏轉最大不超過零點幾度。 盧瑟福感到十分驚奇,根據(jù)湯姆生模型,原子質量均勻分布在原子內,而這樣分散的質量是無法使運動得很快,具有很大動能的粒子往回散射的,就和“一枚15英寸的炮彈打在一張紙上又被反射回來”一樣不可置信。除非原子幾乎全部質量和正電荷都集中在原子中央的一個很小的核上。意想不到的結果使盧瑟福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由此,盧瑟福提出了他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三、盧瑟福的核式結構模型: (1)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里繞著核旋轉. (2)核式結構模型對粒子散射實驗的解釋: 圖3 粒子穿過原子時,對粒子的影響很小,影響粒子運動的主要是原子核,原子核很小,大多數(shù)粒子離核較遠,受到庫侖力小,運動方向改變小,極少數(shù)粒子與核十分接近,受到很大的庫侖力,發(fā)生大角度偏轉。 (3)對原子核大小的估計: 運用力學中碰撞知識分析指出,當粒子與原子核對心正碰時,粒子與原子核接近的最小距離近似認為是原子核的半徑.(10-15 m),指出原子和原子核半徑和體積之間的數(shù)量級關系. 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徑100m的大球,原子核只相當于大球中間的一粒米粒! 原子核雖小,卻集中了原子幾乎全部的質量。因此原子核的密度非常大,如果1立方厘米的體積中完全充滿原子核,那么它的質量將有107噸!(107噸,若用載重10噸的汽車來運,需要106輛?。? (4)原子核的電荷 由不同元素對粒子散射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確定各種元素原子核的電荷Q,由于原子是電中性,可以推算出原子內含有的電子數(shù) [總結]:我們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從湯姆生的原子模型到盧瑟福提出的核式結構學說,人們對于原子結構的認識。粒子散射起了決定性作用。同學們自己總結一下該實驗的過程及意義。 引入課題 演示 湯姆生棗糕式模型 α粒子散射實驗 結束 練習 原子核的大小和密度 演示 學生討論:核式結構解釋散射實驗 演示 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 學生討論:實際實驗現(xiàn)象說明的問題 散射實驗的實際現(xiàn)象 學生討論:按棗糕結構的散射現(xiàn)象 介紹科學家的無畏精神 介紹實驗的設計思想 演示 介紹實驗裝置 開始 基礎訓練: 1.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的科學家是 ( C ) A.湯姆生 B.玻爾 C.盧瑟福 D.查德威克 2.在用粒子轟擊金箔的粒子散射實驗現(xiàn)象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 ) A.粒子全部穿過或發(fā)生很小的偏轉 B.粒子絕大多數(shù)穿過,只有少數(shù)發(fā)生較大偏轉,甚至極少數(shù)發(fā)生大角度偏轉甚至被彈回 C.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很大的偏轉,甚至被彈回,只有少數(shù)穿過 D.全部發(fā)生很大的偏轉 3.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說明 ( C ) A.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 B.原子中的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范圍內 C.原子中的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區(qū)域范圍內 D.原子中的電子只能在某些不連續(xù)的軌道上運動 4.如圖所示為在粒子散射實驗中,一束粒子在穿越金箔內一個金原子的軌跡示意圖,正確的是( D ) 能力提升: 5.在粒子散射實驗中,如果只考慮粒子與金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則一個粒子在穿越金原子的過程中,以下說法正確的是(D ) A.粒子的動能逐漸減小 B.粒子的勢能逐漸增大 C.粒子與金原子核組成的系統(tǒng)能量逐漸減小 D.粒子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減小 7.關于盧瑟福原子核式結構理論,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C ) A.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核內只是由帶正電的質子組成 B.原子的正電荷均勻分布在整個原子中 C.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原子核的電荷數(shù)就是核內的中子數(shù) 8.粒子散射實驗用的是金箔、鉑箔等重金屬箔,為什么不用輕金屬箔? 延展性好 容易制的更薄 核電荷數(shù)多 同等條件下斥力大 質量數(shù)大 相對較容易觀察到散射回頭的現(xiàn)象 鏈接高考: 1.(xx江蘇省高考題)下列實驗中,深入地揭示了光的粒子性一面的有 AB . 2 . (南京市xx屆高三第二次調研測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A. 紫外線照射到金屬鋅板表面時能夠產(chǎn)生光電效應,則當增大紫外線的照射強度時,從鋅板表面逸出的光電子的最大初動能也隨之增大 B. 盧瑟福在研究原子結構中引入了量子化的觀點 C. 光電效應實驗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康普頓效應揭示了光的波動性 D. 在光的單縫衍射實驗中,狹縫變窄,光子動量的不確定量變大 生平簡介 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 1871—1937)英國物理學家,19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 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蘭納爾遜的一個手工業(yè)工人家庭。并在新西蘭長大。他進入新西蘭的坎特伯雷學院學習。23歲時獲得了三個學位(文學學士、文學碩士、理學學士)。1895年在新西蘭大學畢業(yè)后,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的獎學金進入卡文迪許實驗室,成為湯姆孫的研究生。1898年,在湯姆孫的推薦下,擔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物理教授。他在那兒呆了9年。于1907年返回英國出任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系主任。1919年接替退休的湯姆孫,擔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192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主席。1931年受封為納爾遜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劍橋逝世,與牛頓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歲。 當人們評論盧瑟福的成就時,總要提到他“桃李滿天下”。在盧瑟福的悉心培養(yǎng)下,他的學生和助手有多人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1921年,盧瑟福的助手索迪獲諾貝爾化學獎;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阿斯頓獲諾貝爾化學獎; 1922年,盧瑟福的學生玻爾獲諾貝爾物理獎; 1927年,盧瑟福的助手威爾遜獲諾貝爾物理獎; 1935年,盧瑟福的學生查德威克獲諾貝爾物理獎; 1948年,盧瑟福的助手布萊克特獲諾貝爾物理獎; 1951年,盧瑟福的學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頓,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1978年,盧瑟福的學生卡皮茨獲諾貝爾物理獎。 有人說,如果世界上設立培養(yǎng)人才的諾貝爾獎金的話,那么盧瑟福是第一號候選人。 二、科學成就 盧瑟福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結構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1、他關于放射性的研究確立了放射性是發(fā)自原子內部的變化。放射性能使一種原子改變成另一種原子,而這是一般物理和化學變化所達不到的;這一發(fā)現(xiàn)打破了元素不會變化的傳統(tǒng)觀念,使人們對物質結構的研究進入到原子內部這一新的層次,為開辟一個新的科學領域——原子物理學,做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 2. 1912年,盧瑟福根據(jù)α粒子散射實驗現(xiàn)象提出原子核式結構模型。 3、質子的發(fā)現(xiàn) 1919年,盧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轟擊氮核的實驗。他從氮核中打出的一種粒子,并測定了它的電荷與質量,它的電荷量為一個單位,質量也為一個單位,盧瑟福將之命名為質子。 4、他通過α粒子為物質所散射的研究,無可辯駁的論證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舉把原子結構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軌道,于是他被譽為原子物理學之父。由于電子軌道也就是原子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經(jīng)典電動力學的矛盾,才導致玻爾提出背離經(jīng)典物理學的革命性的量子假設,成為量子力學的先驅。 5、人工核反應的實現(xiàn)是盧瑟福的另一項重大貢獻。自從元素的放射性衰變被確證以后,人們一直試圖用各種手段,如用電弧放電,來實現(xiàn)元素的人工衰變,而只有盧瑟福找到了實現(xiàn)這種衰變的正確途徑。這種用粒子或γ射線轟擊原子核來引起核反應的方法,很快就成為人們研究原子核和應用核技術的重要手段。在盧瑟福的晚年,他已能在實驗室中用人工加速的粒子來引起核反應。-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2019 2020 新課 標人教版 選修 18.2 原子 結構 模型 WORD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zhongcaozhi.com.cn/p-550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