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學(xué)語文課程重點講義《五代史伶官傳序》(共6頁)》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自考大學(xué)語文課程重點講義《五代史伶官傳序》(共6頁)(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精選優(yōu)質(zhì)文檔-----傾情為你奉上
自考大學(xué)語文課程重點講義—《五代史伶官傳序》
《五代史伶官傳序》
第一項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新五代史。伶官傳》,作者北宋歐陽修。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自稱六一居士,死后追贈為太師,謚文忠。歐陽修是慶歷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lǐng)袖,他反對北宋初年追求形式的靡麗文風,強調(diào)內(nèi)容重于形式,主張文章應(yīng)“明道”、“致用”、“事信”、“言文”。而文章想寫得好,即要道勝文致,也就是說要道德修養(yǎng)好。只有道德修養(yǎng)好的人文章才會達到高的境界。歐陽修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
2、史》、與宋祁合寫的作品是《新唐書》。
第二項文體知識。
這篇文章是為《新五代史。伶官》一文寫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監(jiān)修一部《五代史》,為《舊五代史》,《舊五代史》文體卑弱,敘述或失之于煩冗?!缎挛宕贰肥菤W陽修自撰的,文章遠初舊五代史之上,歐陽修又仿照《史記》設(shè)《刺客列傳》,《滑稽列傳》,《義兒傳》,《伶官傳》等,伶官是宮中的東工和扮演雜劇的藝人,后唐莊宗李存勖愛好音律,龐用伶人,使得財政亂國,故歐陽修特立《伶官傳》。歐陽修為此做序,以莊宗的史實展開論述,以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警世未來。序,是實用性文體,它可是記敘性的,也可以是議論性的,本文屬于史論。
第三項主旨。
本
3、文闡述了盛衰取決于人事,不取決于天命,文中通過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政權(quán)的盛衰,論證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和“滿招損,謙得益,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都為人“事”上的成敗之道。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封建王朝的興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觀努力。
第四項層次段落。
全文三段,緊扣盛衰兩字展開議論。
第一段高層建瓴的提出自己觀點,說明一個國家的盛衰歸根結(jié)底是由人事決定的,而且指出這可以由莊宗的“得天下”與“失之者”的事實中得到印證。
第二段用后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又“失天下”的歷史事
4、實和正反對比的議論歸結(jié)出江山難得而易失,成敗全取決于人事的道理。這第二又分兩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及“凱旋而納之”。記敘莊宗接受父命,忍辱負重,為國憂勞,勝利凱旋而歸得天下的事實,證明事在人為。第二層由此發(fā)出議論,從“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到這段的結(jié)尾。寫莊宗得天下時意氣昂揚,所向無敵;失天下時“士卒離散,不知所歸”,用對比論證的方法得出結(jié)論:“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第三段是最后一段。轉(zhuǎn)入精辟的闡釋,闡明人事的含義,前面已經(jīng)清楚地說明了國家的興亡盛衰確實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那么人事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呢?這要重點進行分析,作者對此的分析既是總結(jié),又是對現(xiàn)實狀況的警世,他先引入《尚書
5、》上的警句“滿招損,謙得益”作論據(jù),然后順理成章地分析出由于莊宗的歷史事實說明的道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包藏著禍患。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日常不注意這些細微小事,沉溺于自己所偏愛的事物,災(zāi)禍就會到來了。而這作為一種帶有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也不僅僅表現(xiàn)在伶人這一件事上,至此作者寫文警世人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第五項寫作特點。
一、論點鮮明。本文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而且滿懷激情,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二、論據(jù)確鑿,論據(jù)非常有力。第一種論據(jù)就是用歷史事實做論據(jù),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寫了后唐莊宗怎樣接過晉王臨終的三矢及所囑,如何把矢藏于廟而
6、又取出,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如何凱旋而納之,報了梁之大仇,“意氣之盛,可謂壯哉”!然后又寫出如何“倉皇東出,君臣相顧,不知所歸,泣下沾襟,何其衰也!”這樣一個由盛而很快又衰敗的歷史事實。作者緊緊扣題,發(fā)出議論,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事實勝于雄辯地證明了作者的論點。第二種論據(jù)就是理論論據(jù),主要舉出《尚書》上的名言“滿招損,謙得益”做理論根據(jù),然后作者據(jù)此闡發(fā)自己的看法,很自然的指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是“自然之理也”。說明莊宗之事就是例證,所以“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發(fā)出了警世之語,論據(jù)簡潔有力,確鑿無疑。
三、記敘和
7、議論相結(jié)合。本文開頭結(jié)尾都是議論,中間舉了事實采用記敘的筆法,但記敘完了也發(fā)了議論,“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四、對比強烈,效果鮮明。文中先記敘莊宗勞記父親的遺志,消滅仇敵,連連告捷,極力渲梁其強勝,在告成功定天下之后,再以迅疾的筆調(diào)寫其衰敗之速,在盛衰成敗興亡的鮮明對比中,以事實證明滿與逸豫之非,使文章開頭就昭示的中心論點得到有力的證明。
第六項疑難詞句。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就是推究探求的意思。之是連詞,連接主謂關(guān)系可以不譯。第二個之字是助詞當“的”講,這里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三個之字是代詞,代道理譯為這
8、個道理亦可。
2.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與是給,矢是箭,其是語氣副詞,表期許命令的語氣,也可以視成一定、要或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釋成一定、必須這種命令式的語氣。
3.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一少牢:用豬、羊各一個作祭祀時的用品。牢:祭祀時所用的牲畜。請:取出。
4.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到倉皇東出。及是等到,仇讎就是仇敵,倉皇就是倉促,驚慌。
5.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舉是全的意思,莫是“無”或者“不”的意思。
第七項把全文翻譯成現(xiàn)代文。
嗚呼,國家興盛與衰亡的變化規(guī)律雖然人們都說在于天意,但難道不是以人的主觀努力和
9、行為密切相關(guān)嗎,推究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
世人傳說晉王李克用臨終之計,把三支箭交給莊宗對他說梁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植起來的,契丹跟我相約為兄弟,可是都背叛了晉而歸負于梁,這三莊事情我死而有憾,給你三支箭,你可不要忘記你父親的意愿。莊宗把箭收下而藏在宗廟里,此后用兵之時就派官員以豬、羊作祭品酬禱于宗廟,恭敬地把箭取出,放在織錦的袋子中,背著它沖殺在前,等到凱旋之時再把箭放加宗廟里。當莊宗用繩索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朝君臣的首級,進入宗廟,把箭交回先王的靈前,而稟告報仇成功的消息時,他意氣揚揚,可以說明極為豪壯??!等到仇敵已消滅,天下已經(jīng)平定,一個軍人在夜
10、間一聲呼喊,叛亂者于四方群起響應(yīng),莊宗慌慌張張地由東門逃出,還沒有見到敵人而士卒就已經(jīng)紛紛逃跑潰散,君臣面面相覷,不知該奔往何處,以至于剪斷頭發(fā),對天發(fā)誓,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這時又是何等的衰敗。難道說真是得到天下困難,而丟失天下太容易了嗎?還是推究他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其實本來都是由于人為的呢?
《尚書》上說自滿就要招致?lián)p失,謙虛就會有所補益。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旺起來,安逸享樂可以把自身毀掉,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當莊宗氣勢正盛的時候,所有天下的豪杰都沒有人能夠跟他抗爭,到了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包圍著他,而身遭殺害,國家滅亡被天下人所恥笑。可見禍患常是由細小的事情逐漸積累起來的,而充滿智慧和勇敢的人大多因有所溺愛迷戀而陷于困境,難道僅僅伶官的事會導(dǎo)致這惡果嗎?
所以寫了《伶官
專心---專注---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