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xué)論文】探求以空間圖形為背景的軌跡問題【教師職稱評定】》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教學(xué)論文】探求以空間圖形為背景的軌跡問題【教師職稱評定】(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探求以空間圖形為背景的軌跡問題的常用方
江西省灰埠中學(xué) 朱 英
近幾年的高考數(shù)學(xué)試題,設(shè)置了一些數(shù)學(xué)學(xué)科內(nèi)的綜合題,它們的新穎性、綜合性,值得我們重視。在知識網(wǎng)絡(luò)交匯處設(shè)計試題是高考考試命題的一個方向,空間軌跡問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閃亮登場”(如2004年重慶高考理科數(shù)學(xué)試卷第12題)。由于這類題目涵蓋的知識點多,數(shù)學(xué)思想和方法考查充分,學(xué)生求解起來頗感困難,考試時經(jīng)常棄而不答,令人惋惜。
探求空間軌跡問題,要善于把立體幾何問題轉(zhuǎn)化到平面上,再聯(lián)合運用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空間向量、解析幾何等知識去求解,實現(xiàn)立體幾何到解析幾何的過渡。本文通過幾道典型例題的分析,尋
2、求空間軌跡問題的探求方法。
一、聯(lián)想圓的定義
A
O
P
例1 已知平面∥平面,平
面、間的距離為8,點P在平面
內(nèi),則在平面內(nèi)到點P的距離為
10的點的軌跡是[ A ]
A.一個圓 B.一條直線
C.一個點 D.不存在
解:過點P作平面的垂線,設(shè)垂足為O,
則PO=8,又設(shè)平面內(nèi)一點A到點P的距離為10,連PA、OA,
B
C
D
A
C1
B1
A1
D1
P2
P1
P
P3
P6
P4
P5
則在PAO中,由勾股定理可得OA=
3、6??芍狝點的軌跡為圓,故選A。
練習(xí)1 已知正方體
的棱長為1,在正方體的表面上與點A距
離為的點的集合形成一條曲線,則該
曲線的長度為[ B ]
A. B.
C. D.
提示:當(dāng)點P在上底面時,連AP、A1P,
在直角APA1中,求得PA1=,即弧P1P2的長。同理左側(cè)面的弧P5P6、后側(cè)面的弧P3P4的長也為;當(dāng)點P在前側(cè)面時,弧P1P6的半徑為,
因為直角A1P1A中,直角邊A1P1的長為斜邊P1A的一半,所以弧P1P6的圓心角為
,從而弧P1P6的長為。同理右側(cè)面的弧P2P3的長與下底面的弧P4P3的
4、長的長也為。故曲線的總長度為。
因此選B。
二、聯(lián)想到拋物線的定義
例2 已知正方體的
棱長為1,點M在棱AB上,且AM=,點P
是平面ABCD內(nèi)的動點,且點P到直線
的距離的平方與點P到點M的距離的平方之
差為1,則P點的軌跡為[ A ]
A.拋物線弧 B.雙曲線弧
C
D
A
B
D1
C1
B1
A1
E
F
P
M
C.線段 D.以上都不對
解:過P作PF垂直AD于F,則PF垂直
平面ADD1A1,過點F作FE垂直A1D1于E,連PE,則PE為點P到直線A
5、1D1的距離,由已知,即,得, PF=PM,故P點的軌跡是以M為焦點,以AD為準(zhǔn)線的拋物線,故選A。
練習(xí)2 在正方體
的側(cè)面ABB1A1內(nèi)有一點P到直線AB與到
直線B1C1的距離相等,則動點P所在曲線
的形狀為[ C ]
A.直線 B.雙曲線
C1
D1
A1
B1
D
C
B
A
P
C.拋物線 D.圓
提示:因為B1C1垂直于平面ABB1A1,
所以PB1為點P到直線B1C1的距離,于是
問題轉(zhuǎn)化為在平面ABB1A1內(nèi),點P到定點B1的距離與點P到定直線AB的距離相等。故根據(jù)拋物線的定義可
6、知選答案C。
三、聯(lián)想到球面的定義
例3 已知棱長為3的正方體中,
長為2的線段的一個端點在上運
動,另一個端點在底面上運動。則
的中點P的軌跡與正方體的面所圍成的幾
何體的體積為[ B ]
D
C
P
A
B
D1
C1
B1
A1
A. B. C. D.
解:由題意可知,是直角三角形,
點為斜邊的中點, 。
故點的軌跡是以為圓心,1為半徑的球面位于正方體內(nèi)的部分,該部分球面與正方體圍成的幾何體是球的八分之一,故選B。
四、利用向量工具
7、
例4 一定長線段AB的兩個端點A、B沿
互相垂直的兩條異面直線、運動,求它的
中點的軌跡。
解:設(shè)MN為、的公垂線段,連結(jié)
AM、BN,設(shè)MN、AB的中點分別為O、P,則
,
所以, 即P點必在MN的垂直平分面上。
因為異面直線、互相垂直,所以
。
所以P點在以O(shè)為圓心,為半徑的圓上。
故P點的軌跡是MN的垂直平分面內(nèi)的一個圓。
另解:設(shè)MN為
8、、的公垂線段,則MN
與、兩兩垂直。如圖,以N點為原點,直
線為軸,直線NM為軸,以過點N所作直
線的平行線為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biāo)系。
設(shè),,,
則,
P點坐標(biāo)為,其中橫坐標(biāo)
和縱坐標(biāo)為變量,中有豎坐標(biāo)為常量。
即P點必在MN的垂直平分面上。
取MN的中點O,則,
所以P點在以O(shè)為圓心,為半徑的圓上。
故P點的軌跡是MN的垂直平分面內(nèi)的一個圓。
評注:求空間動點的軌跡,按立體幾何的傳統(tǒng)方法幾乎無從著手,空間向量巧妙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五、利用線與面、面與面的關(guān)系
例5(見例4
9、)
解:設(shè)MN為異面直線、的公垂線段,
連BN,分別取MN、BM、AB的中點O、Q、P,
連OP、PQ、OQ,則由已知異面直線、互相
垂直不難證得OPQ為直角三角形。也不難證明
OQ、PQ都與、平行,從而平面OPQ與平面
平行??芍cP在公垂線段MN的垂直平分面內(nèi)。
因為
為定值。故P點的軌跡是MN的垂直平分面內(nèi)的一個圓。
六、利用特殊點定位
例6 如圖所示,在正四棱錐S-ABCD中,E為
BC的中點,點P在側(cè)面SCD內(nèi)及其邊界上運動,
且總保持PEAC。求動點P的軌跡。
解:當(dāng)點P
10、在CD邊上時,
S
C
P
G
F
O
D
B
A
E
由PEAC及BDAC可知,
此時,P為CD的中點F;
當(dāng)點P在SC邊上時,
由PEAC及SBAC可知,
此時,P為SC的中點G。
于是猜想P點的軌跡是SCD的CD和CS邊上的中位線FG。
證明如下:因為FEAC, GEAC,所以AC平面EFG,得到ACFG。
故P點的軌跡是SCD的CD和CS邊上的中位線FG。
練習(xí)3 如圖所示,在三棱錐A-BCD中,P為
CD的中點,動點M在ABD內(nèi)部及邊界上運動,
P
M
11、R
Q
A
D
B
C
且總保持PM∥平面ABC。求動點M的軌跡。
提示:當(dāng)點M在BD邊上時,
由PM∥平面ABC可得PM∥BC,
此時點M是BD邊的中點Q,
當(dāng)動點M在AD邊上時,
同理可得PM∥AC,此時點M是AD邊的中點R。
于是猜想動點M的軌跡為中位線RQ。證明留給讀者。
最后以2004年重慶高考理科數(shù)學(xué)試卷第12題及解答結(jié)束本文
題:若三棱錐A-BCD側(cè)面ABC內(nèi)一動點P到底面BCD的距離與到棱AB的距離相等,則動點P的軌跡與ABC組成的圖形是( D )
A
A
A
B
A
C
12、
P
D
A
D
B
C
E
P
F
O
解答:由題意作出如右圖所示的三棱
錐A-BCD,過P作PO平面BCD,PEAB
于E,PFBC于F,連OF。 PO=PE,
PF>PO, PF>PE,即點P總在ABC平分線
的上方。
而
至此可猜想P點的軌跡是直線,可選D。
證明如下:
B
P
E
F
A
C
建立如右圖所示的直角坐標(biāo)系,設(shè),
,則AB的所在直線方程為,
即 ,設(shè) 。
得 化簡得
或 (舍去, 此直線的斜率比大)。
P點的軌跡是直線
第 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