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六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第1講 列強侵華與中國軍民的抗爭練習 人民-人民高三歷史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史)新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六單元 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 第1講 列強侵華與中國軍民的抗爭練習 人民-人民高三歷史試題(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第1講 列強侵華與中國軍民的抗爭
(建議用時:45分鐘)
一、選擇題
1.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政府預備從各省調兵共25萬增援東南沿海,其執(zhí)行情況舉例如下表
命調時間
調出省
兵數(shù)
調往方向
1841年1月5日
貴州
1 000
廣東
1842年3月24日
甘肅
1 000
浙江
1842年6月1日
山西
1 000
江蘇
下列選項中說法正確的是( )
A.清朝軍事動員體制落后 B.清朝全民動員抗擊英軍
C.清朝政治腐朽軍備廢弛 D.清軍裝備落后訓練不足
解析:選A。由表格的清政府從各省調兵增援東南沿海軍隊執(zhí)行
2、情況來看,時間間隔大,調出、調往省份路途遙遠,可以得出清朝軍事動員體制落后,缺乏統(tǒng)籌,故A項正確。
2.有學者指出:《南京條約》簽訂后,由清初建立起來“天朝”對外貿易的種種規(guī)定,全然被廢除。各通商口岸需要實行一種新制度。盡管《南京條約》在文字上,對這種制度未做過多的具體規(guī)定,但從精神上理解,應是當時西方社會愿接受的那種商業(yè)制度。該學者認為,《南京條約》( )
A.推動了近代中國貿易的國際化
B.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C.標志著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D.為以后列強擴大戰(zhàn)爭埋下伏筆
解析:選A?!皯钱敃r西方社會愿接受的那種商業(yè)制度”體現(xiàn)了該條約推動了近代中國貿易的國際化,故A項正確;
3、材料沒有強調中國主權的喪失,故B項錯誤;近代化的開端是洋務運動,故C項錯誤;《南京條約》附件中修約的規(guī)定為以后列強擴大戰(zhàn)爭埋下伏筆,故D項錯誤。
3.(2020·江蘇海門一模)“它發(fā)端于廣東一隅而最終進入華北,使上國帝京一時成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潰?!羧站┤A景象正如洪水過地,蕩然無存?!彼埂? )
A.中國被迫開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列強侵略勢力深入長江流域
C.列強獲得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權
D.清政府墮落為“洋人的朝廷”
解析:選B?!八l(fā)端于廣東一隅而最終進入華北,使上國帝京一時成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被迫開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鴉片戰(zhàn)爭
4、后,故A項錯誤;列強侵略勢力深入長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故B項正確;列強獲得在通商口岸投資設廠權是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故C項錯誤;清政府墮落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故D項錯誤。
4.咸豐帝在出讓許多國家權益的同時,對西方使節(jié)要求以西方禮節(jié)三鞠躬(中國要求跪拜)拜見皇帝、親遞國書死活不答應,并表示“設該夷固執(zhí)前說,唯有與之決戰(zhàn)”。1873年,同治皇帝18歲親政,經過交涉外國公使被允許覲見,清政府為了表示中國皇帝不同于外國君主,特將公使們覲見本國君主時的三鞠躬改為五鞠躬,皇帝不親手接受國書(公使們將國書放在黃案上,皇帝以“點頭”表示收到)。這表明( )
A.國際交往規(guī)則緩
5、慢的為清政府接受
B.清政府對列強侵略的本質充滿警覺
C.全體國民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國情結
D.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權益獲得擴大
解析:選A。材料中由“對西方使節(jié)要求以西方禮節(jié)三鞠躬(中國要求跪拜)拜見皇帝、親遞國書死活不答應”到“將公使們覲見本國君主時的三鞠躬改為五鞠躬,皇帝不親手接受國書”的變化說明清朝緩慢地接受國際交往規(guī)則,故A項正確。
5.(2020·廣東百校聯(lián)考)1861年,清政府設立了處理各國事務的總理衙門;1864年,清政府翻譯出版了有關國際法的教科書;1873年,清帝接見外國外交官時準予免行叩拜禮;1876年以后向外國派駐了外交使團。這反映了( )
A.清政府已被西方
6、國家控制
B.中國外交逐漸步入近代化
C.傳統(tǒng)外交造成觀念的落后
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較嚴重
解析:選B。清政府1861年設立總理衙門,1864年翻譯出版國際法教科書,1873年,清帝接見外國外交官時準予免行叩拜禮,1876年以后向外國派駐了外交使團,由此可知,伴隨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外交逐漸步入近代化,故B項正確。
6.有學者認為太平天國是傳統(tǒng)民變的特殊標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節(jié)。這反映了太平天國運動( )
A.是一場舊式的農民起義
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帶來的危機
C.阻礙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D.發(fā)生于近代中國文明轉型初期
解析:選D。依據(jù)題干“太平天國是傳統(tǒng)民變的特
7、殊標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節(ji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學者意在說明太平天國運動發(fā)生于中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時期,故D項正確。
7.“這戰(zhàn)爭,宣告了華夷朝貢體制的徹底崩潰,進而成為塑造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因素?!薄斑@戰(zhàn)爭”( )
A.導致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C.刺激了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D.客觀上有利于“短暫的春天”出現(xiàn)
解析:選C。由材料信息可知,這場戰(zhàn)爭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影響之一是刺激了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故選C項;中國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于鴉片戰(zhàn)爭后,排除A項;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B項;客
8、觀上有利于“短暫的春天”出現(xiàn)的是一戰(zhàn),排除D項。
8.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清朝百姓爭先恐后應募日軍的招工,盼望能獲得一份差事。這直接反映出甲午戰(zhàn)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 ( )
A.當時的中國人缺乏對日本的正確認識
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國家觀念和國民意識
C.自然經濟瓦解背景下中國百姓生存堪憂
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敵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
解析:選B。中日甲午戰(zhàn)爭期間,清朝百姓期望在日軍中找到差事,說明清朝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國家觀念和國民意識,故B項正確;當時清朝百姓的做法不等同于當時所有中國人缺乏正確認識,故A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尋求差事的清朝百姓的來源,故C項錯誤;清朝百姓向日軍尋求差事不
9、能說明兩者制度的差異,故D項錯誤。
9.(2020·湖南永州一模)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zhàn),接到宣戰(zhàn)詔書的兩廣總督李鴻章卻復電朝廷:“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從而產生了“東南互?!眳f(xié)議。該協(xié)議的簽訂( )
A.說明地方已形成對抗中央的割據(jù)勢力
B.有利于江南地區(qū)的相對穩(wěn)定
C.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
D.說明了清朝封建統(tǒng)治的沒落
解析:選B。據(jù)材料“清政府向……十一國同時宣戰(zhàn)……‘粵不奉詔’,這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可知,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該協(xié)議對東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強調東南地區(qū)成為對抗中央
10、的地方勢力,故A項錯誤;據(jù)材料“‘粵不奉詔’,這鼓勵了東南各省督撫,從而產生了‘東南互?!瘏f(xié)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南沿海各省“不奉詔”避免了與十一國的沖突,從而維護了江南地區(qū)的穩(wěn)定,故B項正確;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民國的建立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快速發(fā)展,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該協(xié)議對東南各省的作用,而不是清政府的沒落,故D項錯誤。
10.義和團運動發(fā)生時,時人的記載大不相同。信奉義和團的劉以桐寫道:(團民)“均自備口糧,毫無滋擾?!蓖砬宕蟪紕傄阌涊d:“拳民出死力為國宣難,入京以來,秋毫無犯?!敝鹘肆x和團的勞乃宣寫道:“其黨焚殺劫掠,無所不至?!苯堂穹畤涊d:(義和團)“劫掠焚殺,逾
11、土匪。”據(jù)此可知( )
A.歷史敘述隨時代變化而不同
B.歷史解釋與歷史事實難以統(tǒng)一
C.歷史解釋具有一定的主觀性
D.歷史事實因史料沖突無從確證
解析:選C。材料反映的是義和團運動發(fā)生時時人的記載,信奉義和團的劉以桐對其加以肯定,晚清大臣剛毅認為其“出死力為國宣難”,但主剿義和團的勞乃宣寫道“其黨焚燒劫掠,無所不至”,教民樊國果記載“劫掠焚殺,逾土匪”,由此可以看出站在不同的立場,他們對義和團做出了不同的評價,所以歷史解釋具有一定的主觀性,故選C項。
11.“大清國國家允定兩年之久,在各府廳州縣,將以后所述之上諭頒行布告:一、西歷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歷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諭,以永
12、禁或設或入與諸國仇敵之會,違者皆斬……”材料表明( )
A.清政府改變歷法與紀年方式
B.國內出現(xiàn)緊張恐怖氛圍
C.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現(xiàn)
解析:選C。據(jù)材料“以永禁或設或入與諸國仇敵之會,違者皆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規(guī)定禁止中國人參加任何反帝愛國運動,由此可知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故選C項;材料強調的是禁止民眾參加反帝運動,而非強調清政府改變歷法與紀年方式,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禁止民眾參加反帝運動,而非強調國內緊張氛圍,排除B項;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排
13、除D項。
12.(2020·江蘇蘇州一模)陳旭麓指出:“由傳統(tǒng)意識所維系的民族心理防線在震蕩中的解體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顯著變化之一。慈禧太后的奴顏和諛態(tài)是過去所未曾有過的。在她身上,民族戰(zhàn)爭的失敗同時意味著民族抵抗意識的全部喪失?!辈牧现械娘@著變化發(fā)生在( )
A.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 B.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
C.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 D.武昌起義爆發(fā)后
解析:選C。據(jù)材料“慈禧太后的奴顏和諛態(tài)是過去所未曾有過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中國的工具,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對洋人奴顏和諛態(tài),故選C項;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zhàn)爭后,清朝的頑固派對西方列強態(tài)度強硬,排除
14、A項;甲午戰(zhàn)敗后,中國各階級展開救亡圖存斗爭,與材料中“民族抵抗意識的全部喪失”不相符,排除B項;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武昌起義時慈禧早就去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
13.(2020·福建廈門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國古代王朝的對外政策,服從于“以德?lián)徇h”的政治目標,希望建構一個以中國古代王朝為中心,具有共同道義和文化基礎的穩(wěn)定的國際體系。漢代外交“臨西海而望大秦”,使節(jié)出使各國,“遠人賓服”。唐代時,要求選派的對外使節(jié),“到彼宜闡揚經典,使知大國儒教之盛”,都城長安各國使節(jié)云集。明初朝廷四處宣諭,“有貢必封”。清初,順治曾詔諭:“南海諸國,有能傾心向
15、化、稱臣入貢者,與朝鮮一體優(yōu)待。”從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的成功經驗來看,建構東亞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進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術,使得周鄰國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輸入移植。中國古代王朝對外政策的基本點是和平的文化影響,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領土的擴張;是國際體系的領導者和維護者,而非統(tǒng)治者和掠奪者。
——摘編自韓舁《中國古代的外交實踐及其基本原則》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清政府嚴詞拒絕英國遣使進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準外國公使進京常駐,但對遣使駐外無意執(zhí)行。1864年,總理衙門將系統(tǒng)介紹國際法的譯作《萬國公法》分發(fā)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駐外公使郭嵩燾使英。甲午慘敗,清廷被
16、迫承認朝鮮為自主之國。庚子國變后,清廷廣興新式學堂,鼓勵有志青年留學西洋,新式人才逐漸成為駐外使臣來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1911年,外務部職能趨于簡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護僑人傭客,以慎邦交”。
——摘編自何新華《中國外交史(從夏至清)》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外交的特點。
(2)根據(jù)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臨的挑戰(zhàn),并結合所學知識,評述晚清政府的應對舉措。
解析:(1)據(jù)材料從當時外交的政治目的、對外交往的方式、交往的對象等方面進行概括。(2)第一小問挑戰(zhàn),據(jù)材料“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準外國公使進京常駐”得
17、出西方列強侵略,新式國際關系理論與外交原則強制輸入。第二小問評述,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政府外交態(tài)度的變化及具體的應對措施,再從正反兩方面對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進行評價。
答案:(1)居于中心領導地位(形成朝貢體制);以和平交往為主;注重思想與文化影響;以周鄰國家為主要交往對象;是國內政治體制和政治理念的國外延伸。
(2)挑戰(zhàn):西方列強侵略,新式國際關系理論與外交原則強制輸入。評述:從排斥到逐步接受西式外交理念;派遣駐外使節(jié),培養(yǎng)新式外交人才,設立近代外交機構,精簡職能。推動了中國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與國際社會的接軌,一定程度上為民國外交奠定了基礎;具有一定的被動性與保守性,未能真正
18、實現(xiàn)對國家主權的維護。
14.(2020·福建福州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英部分條約簡表
條約
1842年《南京條約》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
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
主要內容
1.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港口;
2.割讓香港島;
3.中國賠償2 100萬銀元;
4.壓低中國關稅,規(guī)定進口稅率5%
1.英國公使得進駐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設領事館;
2.增開南京、臺南、漢口、九江等九個通商口岸;
3.英國人可往內地游歷、經商;
4.英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
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
1.英國可派員至云南調查;
19、2.英國可經甘肅、青海、四川等地進入西藏,轉赴印度,并可由印度進入西藏;
3.增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為通商口岸;
4.租界免收洋貨厘金;
5.減少進口稅
——根據(jù)《中國近代史資料匯編》整理
根據(jù)上表,提取一項有關中英兩國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自鴉片戰(zhàn)爭之后,中英所簽訂的一系列條約。通過表格內容可知,中國所喪失的主權越來越多,如在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中,中國喪失了領土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領海主權等,在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中,中國喪失了內河航行權、內地通商權等,在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中,英國獲得了調查權及租界洋貨免收厘金權,據(jù)此
20、我們可以提取信息:英國侵略使中國喪失大量主權;在說明的時候,我們要結合條約的具體內容進行闡釋,如有必要,可以結合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史實進行補充。
答案:示例一
信息:英國侵略使中國喪失大量主權。
說明:英國通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使中國喪失領土主權、關稅主權、司法主權、領海主權;經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內河航行權、內地通商權喪失;經由中英《煙臺條約》,英國獲取調查權及租界洋貨免收厘金權。(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信息:英國侵略導致中國被迫開放大量通商口岸。
說明:英國通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迫使中國開放沿海五處港口;經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又迫使中國開放十一處口岸;經由中英《煙臺條約》,中國又被迫增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為通商口岸。(言之成理即可)
第9頁/總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