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原理與案例教程(主編朱力宇)課件:第5章法律意識和法律行為》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法理學原理與案例教程(主編朱力宇)課件:第5章法律意識和法律行為(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五章 法律意識和法律行為,第一節(jié) 法律意識 第二節(jié) 法律行為,,參考文獻 (一)著作 1、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6093 2、劉旺洪.法律意識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董安生.民事法律行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付子堂主編.法理學初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83194 5、卓澤淵主編.法理學.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37152 6朱力宇主編:依法治國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31-178,588-601. (二)論文 1.姚建宗.法律行為本體論論綱.國家檢察學院學報.1996(4),,2、王利
2、明.法律行為制度的若干問題探討.中國法學.2003(5) 3、張百杰.法律行為理論研究綜述.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引例 四川“見死不救案” (四川“見死不救案”宣判零賠償,燕趙都市報2005年9月6日。) 2004年12月8日清晨,詹某與稱為師傅的柳杰約定到崇州市南河大橋上游一家采沙場附近的河堤釣魚。不知何故,詹某跌進2米深的河溝,此時,站在河堤旁邊的柳杰,眼看著詹某在水中掙扎,卻沒有進行施救。聞聲趕到的群眾雖然跳入河中進行救助,但詹某最終仍溺水身亡。詹某落水后,柳杰雖有不懂水性的客觀實際,但在不施救的同時卻也不呼救,事后又以去通知詹某的家屬為由離開現(xiàn)場,但因怕找麻
3、煩也并未將此消息告知詹某的父母。,,詹某父母詹少林、徐新玉痛失兒子。2005年3月14日,兩原告以柳某沒有對其子進行施救為由而將其告上法庭,要求被告賠償各種經(jīng)濟損失萬元。四川省崇州市法院經(jīng)多次開庭后認為,因詹某是成年人,溺水身亡是自身不慎落水導致的,柳某沒有法定或約定的救助義務,也不是負有特定職責的人員,不存在過錯,因此對詹某的死不承擔賠償責任。法庭駁回原告要求賠償經(jīng)濟損失3萬元的訴訟請求。但法院同時認為,“救人于危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見義勇為已成為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柳某的冷漠之舉和不作為應受到社會的譴責。最終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賠償經(jīng)濟損失3萬元的訴訟請求。,第一節(jié) 法律意識,
4、一、法律意識的概念和結構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人們關于法和法律現(xiàn)象的心理、思想與評價的總稱。法律意識是社會主體在法律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主觀體驗和認識在意識中的反映,是對法律的價值所作的主觀判斷。 法律意識的結構,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標準、在不同的層次上進行劃分。如從意識主體的角度,法律意識可以分為個人法律意識和社會法律意識;根據(jù)法律運行的幾個環(huán)節(jié),可以分為立法意識、司法意識、執(zhí)法意識、守法意識等;根據(jù)法律意識的社會政治意義以及它們與法律制度的關系,可以分為占統(tǒng)治地位的法律意識和不占統(tǒng)治地位的法律意識;從人的認識過程的角度,法律意識可分為法律心理、法律觀念和法律思想體系。,,
5、二、法律意識的作用 (1)人們的一切法律活動都是在一定法律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法律意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影響著法律實踐活動。 (2)在法律的創(chuàng)制過程中,立法者的法律意識直接影響著法律創(chuàng)制活動的效果。 (3)法律意識對于正確適用法律和遵守法律也有重要作用。 三、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 法律教育是培養(yǎng)人們法律意識的重要手段。法律教育的最佳形式是法律院校的正規(guī)培養(yǎng),通過接受正規(guī)的法學教育,使公民成為精通法律、有很高法律信仰的法律專門人才。但由于高等教育是一種精英教育,只有少數(shù)公民才有機會享有這種教育資源,因此,法律意識培養(yǎng)的另外一種重要途徑就是普法教育。,第二節(jié) 法律行為,一、法律行為釋義
6、 我們認為,法律行為是指具有法律意義,能夠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社會行為。 法律行為的一系列特征: (1)法律行為具有社會性。 (2)法律行為具有法律性。 (3)法律行為受行為人的意志支配,是有意識、有目的做出的,具有意志性。,二、法律行為的結構,案例馬加爵故意殺人案 被告人馬加爵,22歲,系云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yè)學生。2004年2月上旬,馬加爵在昆明市云南大學鼎鑫學生公寓與其同學唐學李、邵瑞杰、楊開紅等人在打牌過程中發(fā)生沖突,于是產(chǎn)生了殺害唐學李、邵瑞杰、楊開紅、龔搏4人的念頭。2004年2月13日至15日,被告人馬加爵采取“用鐵錘打擊頭部致顱腦損傷死亡”的同一犯罪手段,將唐學
7、李等4被害人逐一殺害,并把4被害人尸體藏匿于宿舍衣柜內。馬加爵作案后于2月15日晚乘坐昆明至廣州的火車逃離昆明。3月15日晚,被告人馬加爵被海南省三亞市公安機關抓獲歸案。4月24日,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馬加爵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6月17日,云南省昆明市中級人民法院宣告了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對馬加爵的死刑復核裁定。經(jīng)復核,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核準昆明中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馬加爵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的刑事判決。宣判結束后,馬加爵即被押赴刑場執(zhí)行死刑。 法律行為是主體與客體、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交互作用的復雜過程。從結構上又表現(xiàn)為行為的內在方面和外在方面。內在方面包括行為意志、認知能
8、力等要素,外在方面包括外在的行動(行為)、行為方式(手段)、具有法律意義的結果等要素。,,(一)法律行為的內在方面:行為意志和認知能力 行為意志是指人們基于需要、受動機支配、為達到目的而實施行為的心理狀態(tài)。 認知能力即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意義和后果的認識。 (二)法律行為的外在方面 法律行為的外在方面就是法律行為的客觀表現(xiàn)。在法律行為的結構中,外在方面具有決定意義。 判斷法律行為的結果,主要有兩個標準:(1)行為造成一定的社會影響。 (2)該結果應當從法律的角度進行評價,即具有法律意義,,,三、法律行為的基本分類 (一)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根據(jù)行為與法律的要求是否一致而作的分
9、類) (二)積極法律行為和消極法律行為(作為與不作為)(根據(jù)行為人的具體行為方式是積極的作為還是消極的不作為劃分) (三)抽象法律行為和具體法律行為(根據(jù)法律行為的效力對象和生效范圍劃分) (四)個人行為、集體行為和國家行為(這是根據(jù)法律行為的主體所做出的分類),問題與思考,陳鴻強民間收債案 陳鴻強,外號“四哥”,1965年生,廣東東門人,自1989年從事民間收債至今。東門位于珠三角,面積2465平方公里,人口800余萬,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高速增長。陳14年間收債近300宗,接受事務金額多至百萬少至幾千元,貨款、借款、租金糾紛占絕大部分,當事人一般在本地。他不預收費用,追債成功后按實際追到金額一至四成收費。陳追債一般二三人,以磋商為主,磋商不成則威懾,威懾不成則放棄,多數(shù)情形和解終結。 本案中的民間收債行為反映了我國普通民眾的何種法律心理?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有哪些?這種民間收債行為可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