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獄中題壁》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長春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獄中題壁》教學設計(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長春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獄中題壁》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分析
本課由兩首詩組成:《獄中題壁》是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所寫,表達了自己
為變法情愿獻出生命的決心;《絕筆詩》作者是吉鴻昌,表達了他誓死抗日和對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的痛恨之情。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3.結合相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預習任務,了解有關兩位作者的資料,為理解兩首詩做準備。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進入6年級,識字主要以學生獨立完成為主。本課需要識寫的生字中,"臾"的讀音
2、、"獄"的字形要注意。
2.朗讀指導
讀詩要注意詩的韻味,讀這種感情激昂、充滿豪情的詩更應注意體會詩人的情感。所以在朗讀前一定要有比較充分的理解作為基礎。以《獄中題壁》為例,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不僅引用了典故,而且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甘愿為變法獻出生命的決心。所以在朗讀時,就要注意把這種堅決的語氣讀出來。而《絕筆詩》則簡潔明了,朗讀時更要讀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把作者無所畏懼的精神表現(xiàn)出來。
3.閱讀教學
本課的兩首詩中,《絕筆詩》比較易懂,《獄中題壁》需要聯(lián)系典故進行理解?!丢z中題壁》理解:漢朝的張儉和杜根,都因揭發(fā)朝中權貴、上書要求太后歸權皇帝而受打擊迫害,他們吃盡苦頭,但在當時就受
3、到人們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聲。譚嗣同自比張、杜,覺得捫心無愧。他態(tài)度從容,決意含笑就義。他又想到了康有為和王五,他們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膽相照的,猶如巍巍兩昆侖,皆為頂天立地的人物。譚嗣同衷心祈愿這兩位"生者"繼續(xù)實現(xiàn)"死者"未竟的志愿。
(1)光緒二十四年(1898)八月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康有為出逃,作者被捕。在獄中,他意氣自若,拾起地上的煤屑,在墻壁上寫下這首絕筆詩。這首詩高度凝練地表現(xiàn)了譚嗣同以身許國、慷慨赴難的真摯的愛國熱忱和崇高的獻身精神,多少年來一直贏得廣大讀者的崇敬。
(2)"望門"句:張儉,東漢人,有才德。延熹中太守翟超請為山陽東部督郵,后因彈劾宦官侯覽,被誣結黨睹反
4、,朝廷下令逮捕他,時人慕其名,張儉"望門投止",人人"破家相容"。此喻康有為。望門投止,指人在困迫之中,見有家門就進去,以求避難安身。
(3)"忍死"句:杜根,東漢人,字伯堅。安帝初舉孝廉,為郎中。時鄧太后臨朝,權在外戚。杜根便與他人聯(lián)名上書,請求鄧太后還政于帝。太后怒,命人把他裝入布袋,于殿上擊殺之。執(zhí)法者以杜根忠正,使人不用力,杜根詐死三日而后逃走。后鄧氏被誅,杜根復官拜為侍御史。作者政變前夕曾電唐才常:"速偕同志,來京相助。"唐才常接電后速往漢口與哥老會聯(lián)系,選壯士多人赴京,但此時尚未到京,所謂"忍死"指此。須臾,片刻。待杜根,等待唐才常來京。一說,系作者自喻,意謂"忍死"待復出如杜根
5、。
(4)"我自"句:作者在被捕前已抱必死決心,他勸梁啟超出走時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臨刑前又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句正是他決心舍生取義、含笑九泉的大無畏精神的寫照。橫刀,面對劊子手的屠刀。
(5)"去留"句:謂一去一留仍肝膽相照。兩昆侖:一說指康有為和作者自己;一說指兩位俠義朋友王五和胡七,二說皆通。
4.活動提示
(1)思考與交流
第一句中的詞語解釋請參看上文。第二句中的"尚"是"尚且"的意思。
這個題是結合本板塊主題設置的。蘇武、文天祥、譚嗣同和吉鴻昌所表現(xiàn)出來的浩然正氣為后人傳誦。《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于"正氣"的解釋是
6、:"光明正大的作風或風氣;剛正的氣節(jié)。"本板塊幾篇課文所表現(xiàn)的"正氣"相同點都是光明正大、剛正不阿、寧折不彎的氣節(jié),不同之處在于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有差異:蘇武的正氣是不辱使命;文天祥的正氣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譚嗣同的正氣是舍生取義;吉鴻昌的正氣是堅貞不屈。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是多元的。
(2)積累
要求學生背誦這兩首詩。
引導學生搜集用于表達堅貞不屈的成語。
舍生取義:舍,舍棄;義,道義、正義。寧可舍棄生命,也要追求正義。
大義凜然:嚴峻不可侵犯的樣子,形容為了正義事業(yè)堅強不屈。
5.課時安排:建議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與解決對策現(xiàn)在的學生很難理解革命者為了自己的追求、為了民
7、族的解放而甘愿犧牲的精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有這樣的認識:生命對于任何人都是寶貴的,而且只有一次,但是與個人所堅持的信仰,人們所共識的道義,絕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相比,個人的生命就不是最主要的了,所以古往今來為了正義和信仰而不惜獻出生命的人一直為人們所尊崇。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
國家、民族的關系,既有利于理解詩義,又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篇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兩首詩。
2.結合相關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認識3個生字,學會3個生字。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查閱有關譚嗣同和吉鴻昌的資料
8、。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獄中題壁》。
了解課文的內容。
二、再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結合時代背景,聯(lián)系全詩內容,整體感知全詩的內容和情感,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感。
漢朝的張儉和杜根,都因揭發(fā)朝中權貴、上書要求太后歸權皇帝而受打擊迫害,他們吃盡苦頭,但在當時就受到人們尊敬.死后更留下好名聲。譚嗣同自比張、杜,覺得捫心無愧。他態(tài)度從容,決意含笑就義。他又想到了康有為和王五,他們的"去"和自己的"留"是肝膽相照的,猶如巍巍兩昆侖,皆為頂天立地的人物。譚嗣同衷心祈愿這兩位"生者"繼續(xù)實現(xiàn)"死者"未竟的志愿。
結合注釋和預習資料,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注意從詞句入手感
9、受詩歌的意思。
三、自主研究。
如何理解并體會"我自橫刀向天笑"這句詩中所表現(xiàn)的豪情壯志?
四、誦讀。
第二課時
一、回顧,總結學習方法。
指導學生回顧本板塊的學習內容及相關學習方法,提煉學習古詩的一般步驟。
學生小組研究。得出關于學習方法的結論。
二.根據(jù)方法,自學《絕筆詩》。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依照歸納的方法進行自學。
三.交流學習體會。
1.學生交流學習收獲。
2.理解詩歌意思,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總結板塊主題。
回顧本板塊學習的內容,體會一下,板塊主題中的"正氣"應該是怎樣的含義?
根據(jù)教材內容進行歸納。
對本板塊主題有一定的認識,歸納出"正氣"的寬泛
10、含義。
篇三
一、遷移引入
上周我們學習了第一板塊的三首詩歌,我們從蘇武、文天祥、魯迅的人格中感受到了中華兒女的浩然正氣,也從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中受到感染。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這一板塊的內容。
1、齊讀詩的題目。
從詩的題目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2、師簡介寫作背景:
3、關于這首詩的作者,課前我們已經查閱了資料,誰來簡要介紹一下。
過渡: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譚嗣同先生氣壯山河的生前絕筆絕命詩。
二、1、聽錄音:注意語氣、停頓。
2、生自由仿讀。
3、指生讀。
4、檢查詞語:節(jié)儉 監(jiān)獄 肝膽
望門投止 須臾 橫刀 肝膽 昆侖
5、整體感知詩的主要內容。
三、理解
11、詩句,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一)、自主學習。請同學們結合預習,結合書中注釋以及搜集的資料自學古詩。
自學提示:
1、從重點詞入手理解詩句的意思。
2、想想你從詩句中哪地方讀出了感動?讀出了崇敬?并說明理由。
3、把自己解不了的問題做上標記。
(二)、小組交流
(三)、全班匯報
1、A預設:"望門"句
①引導學生從張儉入手突破。師補充或引導學生補充理解。
②出示:
A"望門投止"這個成語(帶解釋)。語言文字訓練
B看到這個詞你的眼前會出現(xiàn)怎樣的畫面?
C聯(lián)系當時背景想一想,此時誰正處于這種情境之中?
D想著倉皇出逃流亡在外望門投止的梁啟超、康有為,獄中的譚嗣同,此時
12、他是怎么想的?根據(jù)詩句為他設計一段內心獨白。譚嗣同這一個思字飽含著這個"思"寄托著他怎樣的情感?
E師點撥:我們可以讀懂作者一片深情,(思念、牽掛、祝福、期望,康、 梁在國外得到仁仁志士的幫助,像張儉那樣得到好心人破家相家容,以度過險情。寄予厚望,他日東山再起,完成他們未完的事業(yè),實現(xiàn)他們共同的理想。
師結:對于引用歷史典故,歷史人物的古詩我們在理解時要充分搜集資料,了解這段歷史,以此為突破口,理解詩意就會變得輕松。
B預設:忍死句 有了理解第一行詩的經驗,誰來匯報第二行。
①了解"杜根"
②須臾的近義詞 詩中寫誰忍死須臾--不畏一死
③理解"待杜根" 待是等待、期待 詩人詩中真正
13、是等待、期待誰能杜根一樣復出,有重生機會,他日東山再起?
④是為了讓自己一死嗎?不是的。有資料記載:待唐才常來京,解救因變法被捕人士。
怎樣理解譚嗣同對這二人的"思"和"待"呢?梁啟超整理、編著的《譚嗣同傳》具體描寫了被捕前的言語及情節(jié),日本使館曾派人與他聯(lián)系,表示可以為他提供"保護",他毅然回絕,并對來人說:
出示: "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數(shù)輩苦勸君東游,君不聽。再四強之,君曰:"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難。"。
從譚嗣同的言語中可以透露出他不愿偷生的意愿。一個把變法事業(yè)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人,是不會
14、只想著自己的。
他拒絕出走,拒絕日本使館的保護;決心以死來喚起中國人民的覺醒,警策國人,呼喚更多人走到救國的隊伍中去。"待"字,讀出譚嗣同先生對中國民眾的希望,對革命事業(yè)的信心和樂觀態(tài)度。
譚嗣同的做法可以讓我們想到哪些成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為窮守節(jié),不為富易志......
小結:理解這句詩從歷史典故入手,捕捉兩個關鍵詞"思"、"待"去品讀詩句,讓我們讀懂譚嗣同對流亡戰(zhàn)友寄予的厚望,讀懂他對變法事業(yè)的信念和執(zhí)著。我們進一步品味出了譚先生的崇高人格,也重新受到了一次心靈的洗禮,不僅心存感動而且肅然起敬。讓我們帶著崇高的敬意齊讀這首詩--(指讀、賽讀、齊讀)
(二)
1、面對死亡的
15、樂觀態(tài)度。聯(lián)系刑場上高呼的句子:"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語言文字訓練。出示肝膽的幾種解釋,詩中的肝膽選擇哪種解釋?
3、"去、留"作者意在指誰去誰留?結合背景。
4、理解"去""留"的深刻含義。
師:戊戌變法失敗后,他本是有時間出逃的,朋友們都勸他出去避一避,但他卻下定決心以身殉難,但同時他也希望能保留一批同志,以圖將來,所以他勸梁啟超出逃,他說:(出示)"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不以召后人!就是說無論是去者還是留者,都是為著共同的事業(yè),都是赤膽忠心的大英雄,所以說"去留肝膽兩昆侖,"去"的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留"的指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及其他死難
16、者,他們各得其所,一樣的崇高,一樣的偉大。
5、理解"兩昆侖"的含義。
①昆侖的意思,用來形容什么?
②把誰比喻成兩昆侖?(出逃或留下來的同志,都是昆化山一樣的好漢。)
③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師:這句所表達的是那種震撼人心靈的、自赴一死的崇高與悲壯,抒發(fā)笑對死亡的滿腔豪情,同時也為維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驕傲,可謂驚天地、泣鬼神。讓我們帶著這種深情來讀這句詩--
四、總結深化。(內容、寫法、情感)
五、拓展延伸:
1、寫此詩的第五天譚嗣同獻出了他年僅34歲的生命。1898年9月28日,他與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義于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當他們被殺時,刑場上觀看者上萬人。他神色不變,臨
17、終時還大聲說:"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現(xiàn)了一位愛國志士舍身報國的英雄氣概。1899年,他的遺骸運回原籍,葬在湖南瀏陽城外石山下。墓前華表上對聯(lián)寫道: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其著作編為《譚嗣同全集》。 讓我們永遠記住他的生前絕筆之作,齊讀全詩--
然而歷史是公正的,他的偉大愛國精神、熱愛人民與追求真理的情感、堅強斗志與崇高品質,贏得了中國人民歷久不衰的高度敬仰與深沉緬懷。這誠如【〓關鍵字詞已被過濾屏蔽〓】在年輕時所說:"譚瀏陽英靈充塞于宇宙之間,不復可以死滅!"
2、出示正氣名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正氣歌》所說:"時窮節(jié)乃見",一生的學習、追求,在國破被俘的生死關頭,表現(xiàn)為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能戰(zhàn)勝一切的浩然之氣。
總結:新一代的我們,不能斬斷歷史,遺忘過去。一百五十年來,中華民族歷經創(chuàng)傷,飽經憂患, 然而總能度過難關,歸結于我們民族的浩然正氣。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