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第2單元 相關讀物 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講義 新人教版
《高中語文 第2單元 相關讀物 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講義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 第2單元 相關讀物 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講義 新人教版(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相關讀物 孟子見梁惠王 篋 [知識梳理] 第1步讀準字音——千言萬語總關音 庶人(sh) 百乘(shnɡ) 弒君(sh) 胠篋(qū qi) 緘縢(jiān tnɡ) 扃(jiōɡ ju) 罔罟(ɡǔ) 耒耨(nu) 掊擊(pǒu) 斗斛(h) 斧鉞(yu) 擿玉(zh) 擢亂(zhu) 第2步識記通假——奧妙無窮方塊字 (1)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匱”同“柜”) (2)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鄉(xiāng)”通“向”,先前,從前) (3)罔罟之所布(“罔”同“網”) (4)闔四竟之內(“竟”同“境”,疆界) (5)子胥靡(“靡”通“糜”) (6)擿玉毀珠(“擿”通“擲”,扔掉) 第3步一詞多義——看我七十二變 (1)發(fā) (2)交 (3)獨 (4)固 (5)為 第4步詞類活用——詞性變化含義迥 (1)不遠千里而來(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遠) (2)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名詞作動詞,講求義) (3)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后) (4)曷嘗不法圣人哉(名詞作動詞,效法) (5)而身處堯舜之安(形容詞作名詞,安穩(wěn)的地位) (6)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得利) (7)皆外立其德而爚亂天下者也(名詞作狀語,對外) 第5步古今異義——詞語的昨天和今天 (1)故嘗試論之 古義:曾經試圖。 今義:試著做,試一試。 (2)所以立宗廟、社稷 古義:用來…… 今義:實在的情由;適宜的言行舉止;表因果關系的連詞。 (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 古義:不能通曉。 今義:用在動詞、形容詞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夠。 (4)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古義:不能行竊。 今義:能力、本事欠缺;不可以。 (5)滅文章,散五采 古義:文飾,文辭。 今義:獨立成篇的文字;事情里暗含的意思。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世俗之所謂知也。(判斷句) 譯文:這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聰明做法。 (2)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判斷句) 譯文:那些所謂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來明示天下的。 (3)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狀語后置句) 譯文:因而盜跖的門徒向盜跖問道。 (4)何以利吾國?(賓語前置句) 譯文:怎樣使我的國家得利? (5)何適而無有道邪?(賓語前置句) 譯文:到什么地方會沒有規(guī)矩和準繩呢? (6)天下未之有也。(賓語前置句) 譯文:天下是沒有的。 (7)不奪不饜。(省略句) 譯文:(他們)不奪取(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絕對不會滿足的。 (8)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被動句) 譯文:從前龍逢被斬首,比干被剖心,萇弘被車裂,子胥被拋尸江中任其糜爛。 [常識速覽] 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字子輿,或字子車、子居。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魯公族孟孫之后。孟子后受業(yè)于子思門下。曾游歷齊、魏、滕、宋等國,一度為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見用,晚年居鄒,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孟子》一書。孟子提出“仁政”“王道”學說,主張“保民”而“王天下”,反對武力兼并戰(zhàn)爭??隙ㄈ诵员旧?,重視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孟子的學說對宋儒影響很大,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 道家學派的繼承和發(fā)展者——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他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莊子的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fā),莊子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是: 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其主要作品為《莊子》。 雄辯滔滔的儒家經典——《孟子》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筆帶鋒芒,常用夸張、比喻和寓言故事等增強說服力,是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孟子》給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辯色彩。其特點有四:一是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引導對方不知不覺地投入到自己設置的陷阱中來,使對方心悅誠服。二是氣勢磅礴,是非鮮明,一旦對方被納入陷阱,便鋪張揚厲,縱橫恣肆,步步緊逼,不給對方辯駁的機會。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說理,圍繞中心,嚴謹細密地展開論述。四是通過設問,使對方暴露理論弱點,然后找到突破口,發(fā)動反擊。 另外,《孟子》的語言恢宏博大,論辯能力極強,在自然流暢的話語中完成自己的論點陳述。總體上具有明快 練達、酣暢淋漓、氣勢磅礴的風格特點,對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汪洋恣肆的浪漫主義道家經典——《莊子》 《莊子》是莊周及其門人以及后學者所著,被道教奉為《南華經》,屬于道家經典之一。《莊子》一書想象力極強,文筆變化多端,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其具體特點如下: ①注重表現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抒情性,達到了哲理與詩意的交融; ②大量運用比喻和寓言講述道理,其語言注重細節(jié)刻畫和夸張渲染,把深奧的哲理形象化,具有寓真實于詭誕的浪漫主義色彩; ③大膽借鑒神話傳說,突破常規(guī)性思維的局限,展開奇異豐富的想象,富于浪漫色彩; ④文章汪洋恣肆,結構富于跳躍性,行文跌宕開闔、變化多端,語言奇峭富麗、生動活潑,有時用韻,頗富有詩意。 [質疑手記] 預習完成后,請將你的疑問與“小伙伴們”探討交流。 疑問1: 解惑: 疑問2: 解惑: 疑問3: 解惑: [整體感知] 《孟子見梁惠王》一文通過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著重闡述了孟子先“仁義”而后“利”的政治思想和策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講“利”,他只是擴大了“利”的內涵,擴大了“利”的效用。他的治國之道,有著長遠的打算,仁義也是“利”,道德也是“利”,這些是廣義的、長遠的“利”,是大利,不是狹義的金錢財富的“利”,也不只是權利的“利”。如果君主實行了這樣的大利,將仁義用在治國、內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戰(zhàn)國時代,最后的勝利必然屬于這個施行“仁義”的國家,所謂的“利”自然隨之而來了。 [文本層析] 一、閱讀《孟子見梁惠王》一文,回答問題。 1.孟子對“利”有怎樣的認識?他是怎樣引導梁惠王棄“利”言“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孟子看來,只顧追求“利”就會忽略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培養(yǎng),國君失國、大夫失家、臣子犯上作亂的問題都是因為“交征利”而引起的。于是,在這段與梁惠王的對話中,孟子高舉“仁義”大旗,先否定了梁惠王的言“利”之辭,然后具體陳說“利”字當頭的危害,再輕輕點出“仁義”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應該講求“仁義”,而舍棄“利”。 2.孟子的“義利觀”,到今天還有沒有現實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孟子看來,只追求利益,會使人忽略對道德的完善和培養(yǎng),使行動失去合宜的準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庇纱丝梢?,利對人的誘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個人的“利”,只要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并且和集體、國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對社會也是有好處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多指的是“權力”和“金錢”等,很多人獲取了很多物質財富,但是精神空虛。對這樣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話,無疑是一味“清醒劑”。孟子的“義利觀”對于我們今天公民的道德規(guī)范建設,也很有借鑒意義。 3.孟子的文章雄辯滔滔,氣勢奪人,試從文章的章法、語言等方面談談這篇文章的藝術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其一,講究章法。針對梁惠王對“利”的關心,孟子首先用“仁義”當頭攔住;中間先指出舉國上下只知道追求“利”會使國家有危險,再具體陳說危險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說足說透。所以,接下來的兩個排比句雖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輕輕點出“仁義”的好處,但很具有說服人的效果,一瀉千里之勢至此結住,有四兩撥千斤之效。最后用和開頭類似的話結束,起到首尾呼應、強化主旨的效果。 其二,善于鋪排。梁惠王只是問“何以利吾國”,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級推衍,指出大夫、士人、庶人也只會關心什么對他們有利,排出三個大同而小異的并列短句;再概括性地點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覺得只這樣說還不夠清楚,也不足以震撼人心,就又用兩個結構相同的復句具體說明“上下交征利”的可怕后果,兩個復句在意思上也有遞進的關系。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飭的排比句式構成,排比句之間在意思上又緊密相連,讀起來不容間歇,斬截痛快。 二、閱讀《胠篋》一文,回答問題。 4.文章從日常生活經驗寫起,這樣寫有何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從日常生活經驗寫起,由淺入深,讓人容易理解和接受,莊子說的道理比較深奧,從身邊事寫起,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 其次,由日常生活經驗寫起,引出驚人之論:生活中人們眼里的聰明作法,是為大盜積聚作準備。由小事來闡發(fā)大道理,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5.莊子的學說是不是愚民?他所說的“圣知(即‘智’)”與現代意義的“圣智”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莊子的學說并不是愚民,而是莊子太愛民。他目睹了當時社會的混亂,喊出了“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不平之聲。莊子所說的“圣知(即‘智’)”和現代意義的“圣知(即‘智’)”概念的內涵不同。莊子的“圣”指的是儒家學派推崇的周公、管仲這些“治世圣人”所用的治理國家管理人民的仁義道德、圣治法度?!爸?即‘智’)”指的是無用于天下的奇巧淫技,是人們張揚的所謂長處,是瞽曠善聽之耳,是離朱善視之目,是對儒家所維護的統(tǒng)治政治思想的批判,并不是要求社會倒退,百姓愚昧。 6.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篇文章在寫作上的特色有:一、設喻形象巧妙。生活中人們?yōu)榱朔辣I,往往會用繩子捆緊箱子,并加固箱子上的鎖,這看似聰明的做法,一般人都覺得沒有問題,可在作者看來,卻正方便了盜賊偷盜,由此引出“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的結論。二、想象奇特,富有幽默趣味。跖對他的徒弟所說的“盜亦有道”一段話,多么一本正經,讀起來又多么讓人忍俊不禁!誰能想到身負大盜之名的跖居然能現身說法,大講“仁義”?真可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三、語言精警,鋒芒畢露。最突出的如“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等。 孟子見梁惠王 胠 篋 [課內素材] 胸懷天下,救萬民于水火 孟子永遠是一位壯志滿懷、熱情激越、才華橫溢、肩擔天下的熱血青年。他憂以天下,樂以天下,修身養(yǎng)性,積極出世;他滿懷治國良策,一心想救萬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周游列國,倚馬萬言,以孜孜不倦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以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 與老子的清凈無為不同,孟子奉行積極入世的人生觀,有一種“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軒昂霸氣,這比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钡臒o可奈何更為堅毅和充滿斗爭意志。他不肯遷就,不肯趨炎附勢;他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孟子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一個真心英雄。面對當時戰(zhàn)亂的世道,孟子感到不滿,于是就構建出他的理想王國:“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樂歲終生飽,兇年免于死亡……”并用一生的精力去努力實現。在逆境中,他“不怨天,不尤人”,“自任以天下之重”。雖然他的理想未能實現,但在歷史的長河中,他那思想的光芒千百年來依然閃亮。 【應用角度】 “心憂天下”“矢志不渝”“積極入世”等。 [熱點素材]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開創(chuàng)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這是 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得諾貝爾獎。1969年,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接受抗瘧藥研究任務,屠呦呦擔任該項目的組長。 1971年,在失敗了百余次之后,項目組終于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于勝利完成科研任務。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于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媒評文摘】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zhí)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 ——頒獎詞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曷嘗不法圣人哉 曷嘗:何嘗 B.為之權衡以稱之 權:秤錘 C.則是重利盜跖也 重:重視 D.削曾、史之行 削:減除 【解析】 C項,重:增益。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A.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盜亦有道乎 B.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是乃圣人之過也 C.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D.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殫殘?zhí)煜轮シ? 【解析】 B項,語氣助詞,用在句中舒緩語氣;語氣助詞,用在句末表肯定和判斷語氣。A項,助詞,表疑問語氣;C項,助詞,表陳述語氣;D項,助詞,的。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不遠千里而來 A.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 B.曷嘗不法圣人哉 C.皆外立其德而爚亂天下者也 D.茍為后義而先利 【解析】 D項與例句均為意動用法。A項,為使動用法;B項,名詞作動詞;C項,名詞作狀語。 【答案】 D 4.下列語句從句式角度看,與“天下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項是( ) A.王何必曰“利” B.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C.何以知其然邪 D.故跖之徒問于跖曰 【解析】 C項與例句均為疑問代詞作介詞賓語的前置句。A項,一般疑問句;B項,判斷句;D項,狀語后置句。 【答案】 C 5.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中的意思相近的一項是( ) A.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B.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C.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D.滅文章,散五采 【解析】 A項,句中的“世俗”指“世俗之人,一般人”,與現代漢語意思接近。B項,“不行”在句中意思是“不能行竊”;今義為“不可以”“不中用”等。C項,“家”在句中指“執(zhí)政大夫的封邑”;今義為“家庭,人家”。D項,“文章”在句中意思是“文辭,文飾”;今義多指篇幅不很長的單篇作品。 【答案】 A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王嘉字子年,隴西安陽人也。輕舉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聰睿內明?;谜Z笑,不食五谷,不衣美麗,清虛服氣,不與世人交游。隱于東陽谷,鑿崖穴居,弟子受業(yè)者數百人,亦皆穴處。 石季龍之末,棄其徒眾,至長安,潛隱于終南山,結庵廬而止。門人聞而復隨之,乃遷于倒獸山。苻堅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參詣,好尚之士無不師宗之。問其當世事者,皆隨問而對。好為譬喻,狀如戲調;言未然之事,辭如讖記,當時鮮能曉之,事過皆驗。 堅將南征,遣使者問之。嘉曰:“金剛火強?!蹦顺耸拐唏R正衣冠徐徐東行數百步而策馬弛反脫衣服棄冠履而歸下馬踞床一無所言使者還告,堅不悟,復遣問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毕桃詾榧C髂旯镂?,敗于淮南,所謂未年而有殃也。人候之者,至心則見之,不至心則隱形不見。衣服在架,履杖猶存,或欲取其衣者,終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履杖諸物亦如之。 姚萇之入長安,禮嘉如苻堅故事,逼以自隨,每事諮之。萇既與苻登相持,問嘉曰:“吾得殺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萇怒曰:“得當云得,何略之有!”遂斬之。先此,釋道安謂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奔未鹪唬骸扒淦湎刃校嶝搨垂?。”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謂“負債”者也。苻登聞嘉死,設壇哭之,贈太師,謚曰文。及萇死,萇子興字子略方殺登,“略得”之謂也。嘉之死日,人有隴上見之。其所造《牽三歌讖》,事過皆驗,累世猶傳之。又著《拾遺錄》十卷,其記事多詭怪,今行于世。 (選自《晉書》,有刪改) 6.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乃乘使者馬/正衣冠/徐徐東行數百步/而策馬馳反/脫衣服/棄冠履而歸/下馬踞床/一無所言/ B.乃乘使者馬/正衣冠/徐徐東行/數百步而策馬/馳反脫衣服/棄冠履/而歸下馬/踞床/一無所言/ C.乃乘使者/馬正衣冠/徐徐東行數百步/而策馬馳反/脫衣服棄冠履/而歸下/馬踞床/一無所言/ D.乃乘使者馬正/衣冠徐徐東行/數百步而策馬馳反/脫衣服/棄冠履而歸/下馬踞床/一無所言/ 【解析】 解答此題可用排除法,從最容易斷句的地方入手?!罢鹿凇笔且粋€動賓短語,即“端正衣帽”,中間不能斷開,故可排除D項。C項的“馬正衣冠”顯然不符合常理,故可排除。再比較A、B兩項,“數百步而策馬”解釋不通,“而歸下馬”也不合理,據此可排除B項。確定答案后,再仔細品讀所選答案,進行驗證,可知A項斷句通順。 【答案】 A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五谷,指五種谷物,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指稻、稷、麥、豆、麻;也泛指谷物。 B.服氣,道家的修養(yǎng)之術,指呼吸吐納鍛煉,以呼吸為主。 C.讖,指預決吉兇的隱語、圖記,也特指不祥的預兆,如成語“一語成讖”。 D.《拾遺錄》,志怪小說集,主要內容是雜錄和志怪,內容多荒誕不經。 【解析】 讖可指預言、預兆,并不特指不祥的預兆。 【答案】 C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嘉是個奇人。他其貌不揚而又幽默內秀,孤立于世而又精通世事,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說事情結局,還曾創(chuàng)作過志怪小說。 B.王嘉是個隱士。他先隱居于東陽谷,后隱居在終南山,又遷到了倒獸山,或鑿崖穴居,或結庵廬而止,每次都有弟子跟從學習。 C.王嘉能預測人事。苻堅南征之前,兩次派使者向王嘉詢問吉兇,王嘉用語言和行動告訴了使者,可是使者和苻堅都沒能明白他的真意。 D.王嘉因言獲罪。姚萇進入長安后與苻登爭權,遇事就向王嘉征詢意見,但最后因王嘉所言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心生惱怒殺了王嘉。 【解析】 文中并未交代王嘉“遷于倒獸山”時有沒有弟子追隨。 【答案】 B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苻堅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參詣,好尚之士無不師宗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候之者,至心則見之,不至心則隱形不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苻堅多次征召,他一直沒有應征,公侯以下的人全都親自去拜會他,喜歡和崇尚他的人無不以他為師,尊崇他。 (2)拜候他的人心誠,他就接見,心不誠他就隱藏起來不見。 【參考譯文】 王嘉字子年,是隴西安陽人。不注重舉止,形貌丑陋,從外表看像是無用之輩,而內心聰敏明慧。滑稽且喜好談笑,不吃五谷,不穿艷麗的衣服,追求清凈虛無,練習吐納養(yǎng)身,不與世人交游。隱居在東陽谷,在懸崖上鑿洞穴居住,跟隨他學習的弟子有數百名,也全部在洞穴中居住。 石季龍末年,王嘉離開他的眾弟子,只身來到長安,在終南山隱居,居住在自己蓋的草屋之中。他的門人聽說了,又隨之而來,他就又遷入倒獸山中。苻堅多次征召,他一直沒有應征,公侯以下的人全都親自去拜會他,喜歡和崇尚他的人無不以他為師,尊崇他。人們向他詢問當世之事,他都隨口而答。他很喜歡運用比喻,情狀如同在開玩笑;說到還沒發(fā)生的事,言辭隱晦,當時很少有人能明白,但事后都一一應驗。 苻堅將要南征,派使者向他詢問吉兇。王嘉說:“金剛火強。”說完便跨上使者的馬,端正衣帽,慢慢向東走出數百步,然后策馬飛馳返回,脫掉衣裳,丟掉鞋帽回來,下馬之后盤坐在床上,一言不發(fā)。使者回來后據實相告,苻堅不能理解,又派人前去問他,說:“我們的國運如何?”王嘉說:“未央。”大家都以為是吉兆。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堅在淮南被打敗,這就是王嘉所說的未年有災殃。拜候他的人心誠,他就接見,心不誠他就隱藏起來不見。只見他的衣裳掛在衣架上,鞋子手杖仍在原處,有人想取他的衣裳,卻始終夠不著,踮起腳跟去取,衣架就會變得更高,但房屋卻沒有變大,鞋子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萇進入長安以后,像先前苻堅對待王嘉一樣禮待王嘉,逼著王嘉跟隨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詢。姚萇已經與苻登爭權,問王嘉說:“我能殺掉苻登平定天下嗎?”王嘉說:“略得之?!币θO惱怒地說:“能就說能,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殺了王嘉。這之前,釋道安對王嘉說:“世事變故正多,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說:“你先走吧,我欠的債還未還清,還不能離去。”不久,釋道安就逃走了,到這時王嘉被殺,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負債”。苻登聽說王嘉的死訊后,設壇哭祭,追贈他為太師,謚號文。姚萇死后,他的兒子姚興字子略殺了苻登,這便是王嘉所說的“略得”。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隴上看見過他。他所寫的《牽三歌讖》一書中的事情過后都應驗了,歷時幾代還在流傳。又著有《拾遺錄》十卷,所記載的事跡大多荒誕奇怪,現在還流傳于世。 10.用“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作全句的開頭和敘述的主體,重組下面的句子??梢愿淖冋Z序,增刪詞語,但不要改變原意。 孟子,性格銳利、強悍。在現實生活面前無奈地且戰(zhàn)且退的同時,爆發(fā)出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為中國知識分子的領地豎立了原始的木柵欄。 中國知識分子的第一聲尖厲、刺耳的吶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考查句式變換中的重組句子。改變句子原來的結構,重新確定主語、謂語和賓語,但并不改變原意,是該類型題目考查的特點。 【答案】 是性格銳利、強悍的孟子在現實生活面前無奈地且戰(zhàn)且退時爆發(fā)出的,它為中國知識分子的領地豎立了原始的木柵欄。 11.閱讀下面一則寓言,寫出寓意。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積極修煉,終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為食物奔波,還要防備天敵。蝴蝶很懷念曾經是莊周的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這道題首先要抓住寓言中的主要信息:莊周化蝶后感到不自在,蝴蝶懷念曾經是莊周的日子。再組織語言作答。 【答案】 沒得到的總比已有的好,擁有了又懷念失去的。 12.把下列句子組成前后銜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話。(只寫句子的序號) ①盡管如此,孟子卻無法轉移當時的社會風氣。 ②到了戰(zhàn)國時期,就不太符合社會實際了。 ③孟子對這幾家是深惡痛絕的。 ④孟子繼承了孔門這一派的學術。 ⑤當時最合時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縱橫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整個語段以孟子為陳述的中心,所以把④排在開頭,根據⑤中“最合時宜的,是……”可知其與②形成對比,③中“這幾家”具有指代性,據此可確定②⑤③的順序,①是總結性的句子,排在結尾。 【答案】?、堍冖茛邰?-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中語文 第2單元 相關讀物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講義 新人教版 單元 相關 讀物 孟子 見梁惠王 講義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zhongcaozhi.com.cn/p-13023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