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區(qū)優(yōu)秀高一物理 第四章 E 機械波的描述教案 滬科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上海地區(qū)優(yōu)秀高一物理 第四章 E 機械波的描述教案 滬科版(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高考資源網(wǎng)第四章 E 機械波的描述
一、教學任務分析
機械波的描述是在學習了勻速圓周運動、機械振動和機械波以后,對機械運動的進一步學習,關于波的概念也是今后學習交流電、電磁波等內容的基礎。
學習機械波的描述需要勻速圓周運動、機械振動和機械波以及勻速直線運動的知識為基礎。高考資源網(wǎng)
通過有關“波”的錄像揭示波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引出如何描述波的課題。
通過繩波演示和相應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揭示機械波的產(chǎn)生過程,在此基礎上引人機械波的圖像。
聯(lián)系勻速圓周運動、機械振動等周期性運動,通過DIS實驗(或演示多媒體課件),從分析、比較波形圖中波形的分布和
2、重復,歸納得出波速、波長、頻率等概念;根據(jù)機械波傳播的特點,聯(lián)系勻速直線運動的的規(guī)律,得出波速、波長、頻率三者之間的的關系:v =λf。
通過課內學習訓練鞏固對波速、波長、頻率的關系的理解。
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在概念形成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分析、比較、歸納、演繹等科學方法的應用,感悟觀察、實驗對形成概念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機械波的圖像。
(2)知道描述機械波的物理量波速、波長、頻率和周期。
(3)理解波速、波長、頻率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波形圖的認知過程,明白正確的觀察在建立概念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
3、2)通過對波速、波長、頻率的關系探究過程,感受根據(jù)實驗事實進行分析、比較和歸納是探究物理規(guī)律的重要方法之一。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有關“波”的錄像的觀察,感悟物理源于生活,從而重視對生活中物理現(xiàn)象的觀察。
(2)通過對繩波的觀察、探索,并由此得出波速、波長、頻率的關系,感悟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從而認真觀察演示實驗,自覺進行物理實驗。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波速、波長、頻率的概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難點:機械波的圖像。
四、教學資源
1、器材:DIS實驗設備、長繩。
2、錄像:“泰坦尼克”號被冰山撞沉、海洋漁業(yè)勘測等。
3、課件:機械波的形成。
4、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設計的內容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機械波的圖像;二是波速、波長、頻率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DIS實驗、多媒體課件演示為基礎,通過觀察機械波形成過程引人波形圖,然后從分析、比較波形圖中波形的分布和重復,歸納得出波速、波長、頻率等概念;根據(jù)機械波傳播的特點,聯(lián)系勻速直線運動的的規(guī)律,得出波速、波長、頻率三者之間的的關系:v =λf。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波速、波長、頻率的概念及三者之間的關系。方法是: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繩波的產(chǎn)生過程,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描述機械波的物理量?——波速、波長、頻率,然后讓學生通過DI
5、S實驗(或演示實驗、課件)探究波速、波長、頻率的關系,再運用圖像法等處理數(shù)據(jù)的手段歸納出波速、波長、頻率的定量關系。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機械波的圖像。方法是:通過繩波產(chǎn)生的實驗演示、多媒體課件對機械波產(chǎn)生過程的動態(tài)過程和瞬態(tài)的模擬展示,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通過分組討論、交流,通過分析、比較,建立波形圖的概念。
對部分有興趣的學生還可提供有關多普勒效應方面的學習指導。教師可根據(jù)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由部分有興趣的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課外拓展探究,教師應在背景資料搜集、探究目標制定、研究方法選擇等方面發(fā)揮指導作用,注意不要因此加重學生的負擔。
本設計首先通過對錄像的觀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
6、趣;然后通過實驗、多媒體演示等教學活動,使學生充分感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物理學研究的方法,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約需2課時。
六、教學流程
1、教學流程圖
*情景II
拓展聯(lián)想
波速、波長、頻率
的關系
活動III
學習訓練
情景I
錄像
設問
活動I
實驗演示
課件演示
活動II
DIS實驗
機械波
的圖像
2、流程圖說明
情景I 錄像,設問
錄像“泰坦尼克”號被撞沉、海洋漁業(yè)勘測等。
通過錄像揭示有關“波”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用的信息,從人文教育的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學生
7、對“從生活到物理”產(chǎn)生深刻印象。
活動I 演示實驗,課件演示
包括繩波實驗和課件演示兩部分。
通過繩波的演示,再應用課件演示揭示機械波的產(chǎn)生過程,在此基礎上引人機械波的圖像。教學時注意學生的觀察力的培養(yǎng),并對學生的觀察給予激勵性評價。
活動II DIS實驗
為DIS實驗探究活動(也可以用傳統(tǒng)演示實驗或課件代替。)。
通過DIS實驗(或傳統(tǒng)演示實驗、課件演示)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引人機械波波速、波長、頻率的關系:v =λf。
活動III 學習訓練
通過課內學習訓練鞏固對波速、波長、頻率的關系的的理解。
*情景II 拓展聯(lián)想
有關多普勒效應的錄像
8、資料或課件。
這部分內容屬于拓展型課程的選學內容,對部分有興趣的學生提供探究的課題。
3、教學主要環(huán)節(jié)
本本設計可分為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通過情景導入、演示實驗和多媒體課件演示,建立波的圖像的概念。
第二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實驗和多媒體演示,通過交流、討論,建立波速、波長、頻率的概念,進而導出三者之間的的關系。
第三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習訓練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波速、波長、頻率的關系。
* 第四環(huán)節(jié),通過有關多普勒效應的錄像,對部分有興趣的學生提供探究的課題。
七、教案示例(教學實錄)
執(zhí)教:奉賢區(qū)景秀高中 宋佩紅 趙娣霞
教 學 過 程
點 評
一、錄像導入:
學生活動
9、:觀看“泰坦尼克”沉船片段。
教師:這是一個歷史上的悲劇,同學們說一說如果在現(xiàn)代的話,這樣的悲劇能不能避免呢?若可以又如何去避免呢?
學生躍躍欲試,通過自己查找的資料,讓學生發(fā)表自己見解。很多同學提到可以用激光探測,或者其它的探測儀探測船的前面有沒有障礙物。
教師:同學們的思維很活躍,回答也很精彩,這些探測儀其實都利用了波,人們是如何利用波工作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二、實驗探究和課件演示
演示:在講臺桌上放好一根長繩,讓一個同學手握住一端靜止不動,另一個同學握住另一端讓其上下振動,請同學描繪一下所看到的現(xiàn)象。
學生:隨著手的上下抖動,繩上有凹凸波形向前傳播。
教師:觀察
10、,思考這列撥是如何產(chǎn)生和傳播的?
學生思考后,小組充分討論,一位學生代表發(fā)言。
教師:機械波形是怎樣的?
課件演示:演示一列繩波
要求學生畫出某一時刻看到的機械波的形狀并展示幾位同學的圖像。
(使用課件“機械波的描述.swf”說明)
如果我們在波源開始振動后的某一時刻對其拍一張照片,就能得到該時刻的機械波的形狀。
如果在這個波形上再添上坐標系:
橫坐標 x :波上各質點的平衡位置。
縱坐標 y :表示某一時刻各質點偏離平衡位置的位移。這樣就組成了該時刻的機械波的圖像,簡稱波形圖。
(使用課件“簡諧振動(分析).exe”說明)
波形圖與振動圖像的相似之處及區(qū)別:(啟發(fā)學生一
11、起找)
相似處 : 簡諧波的波形圖 與 簡諧振動的振動圖像 都是正弦曲線。
區(qū)別:
波形圖
振動圖像
水平坐標軸:
x
t
質點數(shù)量:
無數(shù)個
1個
時間:
某時刻,隨時間發(fā)生平移
一段時間,隨時間增添
教師:要想知道波從A傳到B這段距離需要多長時間,我們還需要什么物理量呢?
學生充分思考,討論交流。學生代表回答。
思考討論:
1、為什么繩波上每一個質點的振動頻率和周期都相同呢?
2、為什么經(jīng)過特定的時間振動形式可以從第一個質點傳到第二個質點,這個傳播的快慢由誰決定?
3、為什么經(jīng)過一個周期振動形式傳到第13個點,而不是其他質點呢?
學生分組討論后,
12、小組交流發(fā)言。
教師:很好。機械波的速度我們就用一個新的物理量來表示:
板書:1、波速(v):
(1)物理意義:用來描述機械波的傳播快慢的物理量。
教師:仿照前面學的速度的定義式,用數(shù)學表達式怎樣來表示波速呢?
學生:有學生回答
板書:(2)數(shù)學表達式: 單位: m/s
教師:慢慢演示繩波的傳播,讓學生觀察波源在振動一個周期時波的傳播特點,以及一個周期以后以后波的傳播特點。
波的傳播方向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
3—4個學生回答,波源振動一個周期,波向前傳播的距離是一定的,當傳播一個周期以后波的形狀就重復前面的波形。
教師:我們給波在一個周期內
13、傳播的一定距離給它一個新的物理量叫波長。
λ
λ
板書:2、波長(λ):
(1)物理意義:波源振動一個周期(T),波向前傳播的距離;
(使用課件“機械波的描述.swf”說明波源振子全振動一次所需時間與傳播一波長所需時間相同)
教師:若振動周期T一定,那么波速越大,波長會怎樣?
學生:越大。
教師:波長的大小用數(shù)學表達式怎樣表示呢?
學生:(思考) 可能是vT吧?
教師:很好啊!
板書:(2)數(shù)學表達式: 單位:m
教師:大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機械波傳播一個波長后就會出現(xiàn)重復的波形,那么有這樣的規(guī)律我們就很容易在波的圖像中找到一個波長了。展示學生畫的圖像,老師給出不同的點,要求學
14、生找到一個波長的距離。
師生:總結,橫波中波峰(波谷)與相鄰一個波峰(波谷)的距離就是一個波長。
教師:由于波的周期就是有波源的振動周期決定的,所以波的周期就是T,波的頻率f怎樣表示呢?
學生:
板書:(3) 頻率():
單位:Hz
教師:有上面的物理量及相應的關系,那么波長、波速、頻率的關系你能推導出來嗎?
學生:
板書:(4)關系式:
, ,
教師:注意點:波源的振動不變化,那么波的周期與頻率就保持不變;波在不同種介質中傳播,波速要變化。
演示:波動(橫波、縱波)演示器,觀察、分析各時刻的質點的運動情況。
三、運用實例:
例1:如圖曲線表示一
15、列簡諧波在某一時刻的波形,已知波沿x軸負方向傳播,波
y/cm
x/m
2
4
10
-10
0
A
B
v
速v =1m/s,求:
(1)波長和周期;
(2)畫出質點A、B的振動方向;
(3)畫出經(jīng)過1s后的波形。
例2:有學生從圖中讀出波的波長,利用,,學生練習交流。
例3:舉例生活中聲音的傳播,一定距離時多長時間能聽到對方的聲音。利用。
回憶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聲音在常見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老師和學生共同解答本題。
四、拓展聯(lián)想:
課件多普勒效應。
課外探究活動:
【探究課題】驗證多普勒效應。
【探究目的】加深理解多普勒效應,鍛煉學生自己動
16、手實驗的能力。
【組織形式】學生小組(2~5人)活動。
【總體設計】2~5人為一組,設計驗證多普勒效應的實驗方案,注意利用現(xiàn)有條件。
【活動過程】具體實驗過程可由學生依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
五、學習訓練:
學生課后練習:課文P12《訓練與應用》4、5題。
通過課前布置的查找資料以及上課時的冰山沉船事件的觀看,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雖然學生有很多的經(jīng)驗,但到了課堂上還是要給予機會再次體驗,落實“以物講理”的教學方式。
給予學生充分的交流發(fā)言的機會,“大家談”的探討方式。
多媒體的演示可以動。
17、
由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橹鲃荧@取式學習,通過創(chuàng)設物理情景,制造懸念,通過引導、啟發(fā)、討論從而進行探究,建立正確的波及相關的物理概念。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了學習能力。
由于學校條件限制,不能開展DIS實驗,但通過傳統(tǒng)的的實驗和生活物理現(xiàn)象、課外的資料查閱彌補了一些缺憾。學生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學生在圖中自己尋找能夠描述機械波的物理量,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能力,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三個題目有不同的層次要求,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要求。
“以物講理”的再次體現(xiàn),通過學習后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課外拓展的實驗探究是課堂知識的進一步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