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學年高中語文 第五課 仁者愛人學案 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
《2015-2016學年高中語文 第五課 仁者愛人學案 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5-2016學年高中語文 第五課 仁者愛人學案 語文版選修《論語選讀》(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五課 仁者愛人 仁的人生哲學思想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因為孔子自己說過“仁者人也”,孟子也說過“仁也者,人也”,二人異口同聲,所說一致。意思是說,仁說明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因而孟子把仁和人二者連接起來說:“合而言之,道也?!边@個“道”,就是為人之道,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學。在孔子整個思想體系中“愛人”是仁的出發(fā)點。 第一,孔子的“愛人”完全是從現實社會的需要與可能出發(fā)的,含有深厚的實事求是的、理性的內容,不帶任何虛無主義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例如,時至19世紀德國的費爾巴哈尚且認為,人類的愛(包括兩性愛)只有“蓋上宗教印章的時候,他才同意并承認它們是完美的”。在費爾巴哈以前兩千
2、余年的孔子時代,雖然還沒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觀念還是比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者愛人”這個觀念時卻沒有受這些迷信觀念的影響,而是堅持現實的觀點。 第二,孔子是維護宗法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因此他從等級制的現實出發(fā)雖然也提出了“泛愛眾,而親仁”,但是這個愛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墨子不同意孔子愛有等差的主張,提出“兼愛”的主張,他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彪m然墨子的兼愛思想在理論上、原則上比孔子的愛人思想看起來似乎較為高明,但是在等級森嚴、階級分明的封建社會里,這卻是行不通的。而孔子仁的愛人思想,由于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的實際,卻容易
3、被封建社會接受,從而在社會風俗和風尚中流傳下來。 第三,雖然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但同時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這就說明孔子的愛人不是不分善惡是非,一概都愛,而是除了愛有等差之外,還有愛與不愛、愛與惡的區(qū)別在內。他說:“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币馑际钦f,愛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厭惡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實現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用不仁德之事影響自己。 第四,孔子認為愛人要從大處、高處著眼,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而不是小恩小惠,遷就姑息。這里孔子把己和人聯系起來,處處想到別人,同時強調只有首先把自
4、己的修養(yǎng)(品德、學問等)加以完善(“立”和“達”),才能幫助他人“立”和“達”。所以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這里的“安”實際上也就是“立”和“達”。把這些話和孔子的思想聯系起來,就可看出孔子“仁者愛人”的“人”,可以是單個人、少數人、多數人以至天下人(人類),關鍵是不管是個人、少數人、多數人還是全人類都要愛人以德,這一思想境界很高。 孔子在處理人我關系問題時,雖然沒有忘掉自己,但常常推己及人,并始終把人放在突出的位置。正因為他的愛人思想的背景是他所向往的西周宗法等級制的封建社會,這就使他的愛人思想以及整個仁的哲學思想都不得不帶有西周宗法等級制度的明顯印跡,這是他的愛
5、人思想和整個仁的人生哲學思想的時代局限性和消極性;但另一方面他又吸收了中國原始社會(傳說中的堯舜時代)遺留的樸素的人道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思想,并有所發(fā)揮,這又是很可貴的積極因素。正是這些積極因素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嚴于律己、樂于助人、積極進取的優(yōu)良傳統。 1.字音字形 (1)衣輕裘(qiú) (2)冕(miǎn) (3)瞽者(ɡǔ) (4)廄(jiù) (5)齊衰(zī cuī) (6)弋(yì) (7)被發(fā)左衽(pī rèn) (8)溝瀆(dú) 2.重要詞語 (1)謹而信:謹,謹慎;信,誠實 (2)吾道一以貫之:貫穿 (3)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之于
6、 (4)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周濟,幫助 (5)堯舜其猶病諸:難,以為難 (6)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譬,譬喻,打比方;方,方法 (7)盍各言爾志:何不 (8)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壞了 (9)愿無伐善,無施勞:伐,夸耀;施,表白 (10)然,固相師之道也:協助 (11)過之,必趨:小步快走,以示尊重 (12)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大繩。這里指一種捕魚的方法,即用大繩橫遮流水,繩上再用生絲拴著一連串釣鉤以取魚 (13)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輔佐 (14)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正 (15)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無 (16)豈若匹夫
7、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信。這里指小信 3.通假字 (1)出則弟:通“悌”,敬愛兄長 (2)與師言之道與:通“歟”,表疑問語氣 (3)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通“披”,披散 (4)管仲非仁者與:通“歟”,表疑問語氣 4.“于”和“若”字的用法 (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介詞,“給” (2)子食于有喪者之側:介詞,“在” (3)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動詞,“像” 5.詞類活用 (1)老者安之:使動用法,使……安逸 (2)子釣而不綱:名詞用作動詞,用綱捕魚 (3)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名詞用作動詞,稱霸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使動用法,
8、使……立,使……達 (5)敝之而無憾:使動用法,把……用壞了 6.特殊句式 (1)吾道一以貫之:介詞賓語前置 (2)何謂也:賓語前置 (3)子食于有喪者之側:介詞短語后置 (4)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賓語前置 (5)階也,席也:判斷句 (6)然,固相師之道也:判斷句 7.成語積累 (1)行有余力:做一件事還有剩余的力量。 (2)一以貫之:用一種道理貫穿于各類事物中。 (3)立人達人:亦作“達人立人”,指幫助他人取得地位,建立功業(yè)。 (4)能近取譬:指以自身作比方,設身處地,推己及人。 8.名句積累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
9、文。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4)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語段賞析 1.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賞析 孔子說:“做子弟的年輕人,在家就要孝順父母,出外就要尊敬兄長,做事一絲不茍,說話言而有信,博愛大眾,親近仁人。這樣做了還有余力,就用來學習文化典籍。” 孔子指出了行與學的關系,孝、悌、信、仁是一個人處世的根本,只有先學會“做人”,才有資格學習文化知識,即一個人當以“德行”為先,“學文”為后。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的,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德行修養(yǎng),對于書本知識,則
10、排在第二位。其實質跟我們今天提出的“以德治國”的理念是一致的。 2.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賞析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泛地給老百姓以好處,并且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說是仁了嗎?”孔子說:“這哪里是致力于仁呢!那一定是達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堯舜對此恐怕都感到為難呢!所謂仁,是說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別人行得通。能以自身作比方去類推別人,可以說是實踐仁的方法了?!? 孔子指出了實踐“仁”的方法,那就是推己及人,在考慮自己的同時
11、要想到其他的人。在這里孔子并沒有否定個人的利益,只是強調一定要由自己的難處或愿望想到別人的難處與愿望,并盡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這其實也就是所謂的“忠恕”之道。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的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3.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奔跋釉唬骸跋??!?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 賞析 師冕來見孔子,走到了臺階前,孔子便說:“這是臺階?!弊叩搅俗埃鬃颖阏f:“這是坐席?!倍甲?,孔子便告訴他說:“張三在這里,李四在這里?!? 師冕告辭出去。子張問道:“這是同盲樂
12、師講話的規(guī)矩嗎?”孔子說:“是的,這本來就是協助盲樂師的規(guī)矩。” 孔子接待盲人師冕,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站在盲人的角度考慮。雖是小事,卻彰顯著孔子的偉大人格,閃耀著人性的光輝。他仁愛于生活,這正是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的地方。人際關懷、人間情感,是社會走向和諧的一條路徑。 重點研讀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維持天下一統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 答案 孔子否定管仲“知禮”,是指管仲超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也像國君一樣建“三歸”“反坫”“塞門”(國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來,是違背了“禮”的等級。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個“仁者”,因為管
13、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匡正天下,使華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來,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則為前提,即保證國家穩(wěn)定、百姓安生,不能違背此原則。而具體則應從小事做起,落實到個人的一切行為中。 2.同是主張相愛,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愛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的主張和孔子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 答案 孔子的仁愛并不同于墨家的愛無等差,不是愛人之父如己之父的“兼愛”,而是等差之愛的“推愛”。它強調以孝悌為根本,從“親親”即親愛與自己有血緣親情關系的親人開始,推而擴大到對自
14、己所有的同類均保持一種溫情與同情。 墨子主張“使天下兼相愛”,也講“慈”“孝”但并不以“孝悌”為“兼愛”之本,更不主張有等差的愛,所以,其“兼愛”具有反宗法等級制度的特點,因此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 3.有人評論15.42章說:“說得極平實極淺易”,“活畫出一個相師儀節(jié)來了?!?牛運震《論語隨筆》)說說這一章是運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動可感的。如果把這一章換成“孔子對盲人充滿同情心,走路時提醒他注意腳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紹在座的人”之類的說法,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 這一章主要用客觀敘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觀敘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體諒、關心人,特別是弱者的“仁愛”精神。不加評
15、論而用樸實的行動將孔子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也是含褒貶于客觀敘述之中的“春秋筆法”。如果改用其他手法,難以達到如此感人的效果。 合作探究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表現在社會政治方面就是“德政”,這是孔子學說中處于思想境界高層的內容。那么,孔子為什么要倡導“仁”,“仁”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孔子認為如何才能做到或者說實現“仁”呢?請以“走近孔子——感受仁者情懷”為主題,進行一次探究活動。 提示 孔子的“仁”,其精神就是“愛人”,從根本上說,孔子的社會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個人倫有序、重禮、融洽、和諧的社會,因此,孔子要求以德治國??鬃拥恼卫硐胧谴蜷_孔子思想大門的鑰匙,明
16、白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也就理解了孔子的政治主張——“仁”。 探究 第一步,搜集孔子生活時代的有關歷史知識,摘錄《論語》中體現孔子政治主張的有關語句;搜集有關孔子政治思想的研究資料。 第二步,閱讀有關孔子生活時代的歷史知識,概括當時的社會面貌,體會當時暴露出來的以及隱含的社會矛盾、社會危機。 第三步,研讀摘錄的有關孔子政治主張的語句,概括其政治主張的要點(重點是其政治理想、實現手段)。 第四步,結合相關的歷史知識,體會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必然性、進步性及其局限性。 第五步,寫一篇1 500字左右的論文,總結自己的探究所得,然后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考點一 名詞活用 【命題規(guī)律】 一
17、般不單獨設題,通常放在實詞釋義正誤判斷中或放在翻譯題中考查。 【例題解析】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奔馳的馬 B.手自筆錄 筆:動筆 C.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隧:地洞,地道 D.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 事:事情,事物 試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B項應為“用筆”,名詞作狀語。C項應為“鉆洞”,名詞用作動詞。D項應為“做”,名詞用作動詞。 答案 A 點撥 判斷名詞活用,一是從整個句子來考慮,
18、如果按照名詞解釋,上下文的意思不通,就可能是名詞活用;二是看這個名詞在句中的語法地位,即看它前后與哪些詞組合,構成什么樣的語法關系,即可推斷出它是否活用作動詞或者是否作狀語。 【考點總結】 名詞活用在文言文中是個很普遍的語言現象,把握其規(guī)律,有助于我們讀懂文章。名詞活用有哪些類型?又有哪些規(guī)律呢?綜合大量實例我們可以看出: 1.代詞前面的名詞,特別是否定副詞后面的名詞,能愿動詞后面的名詞一般都活用作動詞。如:①從左 右,皆肘之。②晉靈公不君。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另外,兩個名詞連用,而前一個名詞又是陳述對象,則后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并列連詞連接名詞
19、和動詞,則名詞活用作動詞。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2.名詞置于動詞前,又不是陳述對象,而是表示行動的方式、待人的態(tài)度、處所或工具,這時的名詞往往是作狀語。如:①豕人立而啼。②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考點二 ““于”和“若”字的用法 【命題規(guī)律】 (1)“于”常考而“若”不???。 (2)“于”多考介詞用法,其中又多考表被動和表比較的用法,復音虛詞“于是”很少考。 【例題解析】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①箕畚運于渤海之尾?、诹烈姍嘤诓裆!、鄢颊\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④李佑言于李愬曰?、輧然笥卩嵭?,外欺于張儀?、廾孔员扔?/p>
20、管仲、樂毅?、呶岵荒芘e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嗍竦乐y,難于上青天 ⑨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A.④⑥⑧ B.③⑤⑦ C.②④⑦⑨ D.①⑥⑧⑨ 試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B項都是介詞,表示被動。①介詞,譯為“到”。②介詞,譯為“在”。④介詞,譯為“對”。⑥介詞,譯為“和”。⑧介詞,譯為“比”。⑨介詞,譯為“由于,因為”。 答案 B 點撥 “于”除了用在動詞詞頭作助詞(如:“王于興師,修我戈矛”)和與“是”構成復音虛詞外,基本上都作介詞用。做這種
21、題首先要明確“于”作介詞有哪些用法,再根據上下文進行判斷。 2.對下列句子中“若”的用法和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谌羯徉嵰詾闁|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塾啾?,且曰“若毒之乎?”?、苋魹閭蚋?,何富貴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試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俅~,你。②假設連詞,如果。③代詞,你。④代詞,你。 答案 B 點撥
22、 “若”用在句首,有時很難區(qū)別是代詞還是假設連詞,一定要揣摩語境,細心區(qū)分。 【考點總結】 1.“于”字用法歸類 (1)介詞 ①引出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原因等,可譯為“在”“在……方面”“向”“到”“對于”等。如:得復見將軍于此。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②放在形容詞之后,表比較,可譯為“比”。如: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③放在動詞之后,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如: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2)復音虛詞“于是”,與現代漢語“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
23、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代漢語也這樣用。如: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 ②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2.“若”字用法歸類 (1)代詞 ①第二人稱代詞,你,你的。如:若毒之乎? ②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連詞 ①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②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如: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 (3)復音虛詞 “若”和“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話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
24、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C ) A.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弟:通“悌”,敬愛兄長 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對人盡心竭力 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事:事情 D.愿無伐善 伐:夸 解析 事:止,僅。 2.對下列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與意義,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A )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诳鬃鱼逶《嬗诎Ч弧、圩邮秤谟袉收咧畟龋磭L飽也?、茏越浻跍蠟^而莫之知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
25、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和②均為介詞,表對象,“給”或“向”。③和④均為介詞,表處所,“在”。 3.下列各句中,無詞類活用現象的一句是( D ) A.堯舜其猶病諸 B.己欲立而立人 C.老者安之 D.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 解析 A項“病”,名詞用作動詞,以為難。B項第二個“立”,使動用法,使……站立。C項“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逸。 4.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C ) A.非爾所及也 B.固相師之道也 C.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D.席也 解析 A、B、D三項都是判斷句。C項是賓語前置句。 5.名句填空。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
26、愛眾而親仁。 (2)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4)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二、閱讀鑒賞 (一)課內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6.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 (1)管仲相桓公:輔佐 (2)一匡天下:完全 (3)吾其被發(fā)左衽矣:通“披”,披散 (4)微管仲:無 7.下列各句句式與“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不相同的一項
27、是( B ) A.何謂也 B.甚矣吾衰也 C.子將奚先 D.未之有也 解析 例句與A、C、D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B項是主謂倒裝句。 8.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 譯文:管仲輔佐桓公,使他稱霸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 (2)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譯文:怎么能像普通男女那樣拘于小信。 (二)高考·模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題。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
28、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釉唬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論語·公冶長》) 9.文中最能體現孔子“忠恕”思想的是哪一句話?你認為孔子“忠恕”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蚀炔郏萍杭叭?,眾生平等。 10.在現代社會中,“忠恕”思想有何積極意義? 答案 “忠恕”,意味著交往和溝通要以寬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開放的襟懷接納對方,盡心竭力,與人為善,而不是凌駕于別人之上,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能實踐“忠恕”,我們這個社會離和諧也就不遠了。 參考譯文 子貢問道:“有一個字而可以終身去實踐它的嗎?”孔子說:“大概
29、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 孔子說:“曾參??!我的主張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痹诱f:“是。”孔子出去以后,別的弟子問曾子說:“老師的話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說:“老師的主張不過是忠、恕兩個字罷了?!? 子貢說:“我不愿意別人把事強加在我身上,我也不愿把事強加在別人身上?!笨鬃诱f:“賜啊,這可不是你能做到的。” 孔子的和諧觀 我們對孔子“和為貴”的思想最初的認識,當是把“和為貴”作為批判內容接觸的。那時,一提“和為貴”,就把孔老夫子想象成一副“和事老”的樣子。“和為貴”的思想,其實是有著“仁”學根源的。 “仁”的核心是愛人,“仁者愛人”。孔子最早提出“仁”即“愛人”
30、的思想。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是孔子教導弟子先做人后作文的道理。其中“泛愛眾而親仁”,說的就是對人當泛愛,而親其仁德者。當然,一提“泛愛”就會有人從心理上懼怕被人說無原則,其實,這也是不懂“愛人”的人才有的心理反應。而社會的和諧當從“仁愛”始。因此,孔子才提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論說。我們從中看出的不正是寬廣情懷與安老懷少的仁愛之心嗎?這樣美好的情懷,我們當繼承下來發(fā)揚光大才合情理呀!聯合國大廈里已堂而皇之地掛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如韓少功所言“成了全球性知識界的流行話題,成了現代人開明形象的文化徽章”了。 “仁愛”是孔子和
31、諧思想的道德要求。與之相關聯的,就是“禮”。孔子教育兒子孔鯉時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作為倫理秩序,禮,就是“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禮,就是“禮節(jié)”;作為個體涵養(yǎng),禮,就是“禮貌”;用于處理與他人關系,禮,就是“禮讓”。可見,和諧的社會秩序,“和為貴”的道德理想,是要靠禮來節(jié)制才可以實現的。 和諧,當然不是沒有原則沒有法理的??鬃釉谶@一點上是十分明確的。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能相和,但不相同;小人只相同,但不相和?,F實中這樣的例子不少見吧。有的人表面上你好我好,跟風中草一樣東搖西晃,除了順風的話,別的就不會說了,這就是只相同不相和。因為,這樣的“和氣”,不是孔子要的“和為貴”。 以上便是孔子的和諧觀。儒教中的“仁愛”“和為貴”“和而不同”,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傳統美德。這是多么美好的道德情操啊,而有此鄰里、朋友、上下、為人、處事的和諧,定能造就和諧之社會、和諧之萬邦。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