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15課《新中國的外交》教案 華東師大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15課《新中國的外交》教案 華東師大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15課 新中國外交 教案
【內容標準】
??? (1)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簡述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的史實。
?。?)講述我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實。?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大合法席位的恢復、中美建交等知識。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全面辯證分析大國間關系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討論法,增強學生對“和平與發(fā)展是世界主題的”的認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新中國的外交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覺關心時事、關心國家大事的意識;增強學生對“和平與發(fā)展是世界主題的”的認識。?
2、
【教學要點】
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
難點:萬隆會議。?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指導學生看書,讓學生概括課本上新中國成立后在外交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將學生的回答以板書形式寫出。再讓學生逐一討論、分析各項外交成就的具體內容,教師進行補充,并作分析。?
【新課探究】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建國之初的外交環(huán)境:建議歸納以下三點(教師略作介紹)
帝國主義國家的敵視:美國發(fā)動侵朝戰(zhàn)爭→抗美援朝
社會主義國家支持:中國外交向蘇傾斜→中蘇結盟
亞非部分國家獨立:需要互相幫助支持→友好合作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最初提出,是為了發(fā)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
3、友好關系。
2、提出時間:20世紀50年代初。?
3、主要內容: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教師提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涵,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
4、意義:
不僅是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原則,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教師提示:根據(j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在發(fā)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過程中,不論其國家強弱、民族的大小、社會制度的差異,都一視同仁。 ?
二、出席萬隆會議
1.時間:1955年4月,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應邀出席。
?
2.地點: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
?
3.中國的貢獻:⑴周恩來提出了亞非國家之間應“ 求同
4、存異”的方針。⑵提出了旨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十項原則。
?
4.影響:這些原則成為指導國際關系的普遍準則。
教師提示: 出席萬隆會議,建議強調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艱巨性:其一,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破壞。舉例:“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爆炸事件。其二,部分亞非國家的疑懼、誤解。另一方面,重要性:其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廣泛接受。其二,樹立了新中國的外交形象。
?
思考: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受到與會各同的贊同,那么中國同亞非國家之間的同與異各指什么?
?
【總結鞏固】
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受到與會各同的贊同,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聲望。
?
5、
【真題訓練】
1、1955年4月,率領中國代表團應邀出席了萬隆會議的領導人是(A )
A、周恩來????? B、毛澤東???? C、鄧小平???? D、陳毅
?
2、在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提出并得到與會各國代表普遍贊同的方針是(B )
A、獨立自主????? B、求同存異????????? C、經(jīng)濟合作???????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3、我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 C? )
A、日內瓦會議上? B、聯(lián)合國大會上??? C、周恩來總理1954年訪問印度、緬甸時??? D、萬隆會議上
?
4、不僅是中國處理對外關系的基本原則,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的
6、是( B )
A、“求同存異”?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獨立自主??? D、政治分歧、經(jīng)濟合作
?
【教學實踐與反思】
?
?
?
第15課 新中國外交(二)
【內容標準】
??? 講述我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實。?
【教學目標】
參見(一)?
【教學要點】
重點:中美關系。
難點:中美關系的演變。?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導入。?
【新課探究】
三、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1.時間:1971 年10月的第26屆聯(lián)大。?
2.意義:是中國外交的巨大勝利,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教師提示: 中國是聯(lián)合國
7、的創(chuàng)始會員國之一,簡介聯(lián)合國創(chuàng)立經(jīng)過 ?
歷史緣由上,建議說明兩點: 美國阻撓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權利,是為了將中國排斥于國際社會之外,孤立中國,敵視中國;美國長期阻撓中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權利,不得人心,其追隨者越來越少。 ?
四、中美建交
1、教師簡介美國 20 世紀 70 年代初調整對華政策的背景:
中美建交是中美雙方調整外交政策,求同存異,要求建立正常關系的必然結果。
?
A、必要性
美國方面: 20 世紀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美國既同蘇聯(lián)激烈爭霸,又陷于越南戰(zhàn)爭的泥坑,力不從心,急于擺脫困境,美國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借助中國的力量牽制蘇聯(lián)。?
中國方
8、面:中國當時對外既高呼反帝(主要指美國)又突出反修(主要指蘇聯(lián)),客觀上樹敵過多,事實上力不勝任。加之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國內動蕩,外交工作多受牽制,因而需要調整外交戰(zhàn)略。 ????
B、可能性
美國方面: 1969 年新上臺的尼克松總統(tǒng)開始調整對華政策,謀求改善對華關系。
中國方面:中國領導人審時度勢, 從世界和平和本國安全的角度考慮,及時調整對美政策。 舉例:尼克松的就職演說。毛澤東接見美國作家斯諾。?
2、經(jīng)過
⑴被譽為“小球轉動大球”的“乒乓外交”是中美關系史上的外交佳話。
1972年2月,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中美發(fā)表上海聯(lián)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步入正?;壍馈?
?
9、
⑵1978 年12月16日,中美發(fā)表建交公報。
?
⑶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
教師介紹建交過程要說明以下幾點:
建交的過程是雙方關系逐步積累的結果;建交的難題是關于臺灣問題的交涉;建交的實現(xiàn)是中國外交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成果;建交的成功是中國進一步打開外交局面的大好機遇。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個訪美的中國領導人是鄧小平。
?
3、意義:中美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4、中美關系的政治基礎——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
?
5、中美建交的三原則:在臺灣問題上“斷交、撤軍、廢約”。
?
【總結鞏固】
新中國的獨立自主的
10、和平外交政策,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
?
【真題訓練】
1、1972年,中美領導人實現(xiàn)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時空的歷史性握手,推動了兩國關系走向正?;?,這時的美國總統(tǒng)是( B )
A、基辛格????? B、尼克松????? C、克林頓????? D、布什
?
2、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是在( B )
A、1970年????????? B、1971年????????? C、1973年????????? D、1972年
?
3、從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看,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中美從對抗到和解,給我們什么啟示?
?
【教學實踐與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