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六單元 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I)》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六單元 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I)(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六單元 課題1 金剛石、石墨和C60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I)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不同種元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同一種元素也可以組成不同的物質;
2)了解金剛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的主要物理性質和用途;
3)知道C60的分子結構及其部分用途;
4)了解結構、性質、用途三者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培養(yǎng)學生實驗設計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以發(fā)展的觀點看待碳的單質。
重點
了解金剛石、石墨、活性炭、木炭的性質和用途;了解結構、性質、用途三者的關系。
難點
培養(yǎng)學生實驗設計的能力。
關鍵
學生對實驗設計
教法、
2、學法
自主學習、自主探究
課型
新授課
教學準備
石墨的導電性實驗裝置,木炭吸附性實驗裝置,簡易凈水器的裝置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自主學習
1、知識回顧
1.什么是質量守恒定律?
2.為什么在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是相等的呢?
用原子、分子的觀點說明。
2、出示學習目標
明確目標??
3、 出示自學提綱
組織學生自學
(1)演示玻璃刀裁玻璃。
?。?)讓學生閱讀教材第79頁,用列表法引導學生總結出金剛石的物理性質和用途。
閱讀提綱,學生自學得出結論
(1)閱讀教材第79頁,用列表法總結出石墨的物理性
3、質和用途。
?。?)學生用手摸鉛筆蕊粉未。
?。?)石墨導電的實驗。
小結
①一種元素可以形成多種不同的單質。由此可知,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叫單質。
?、诙喾N單質可能由同一種元素組成,如紅磷和白磷。
(1)木炭為什么具有吸附能力?
總結木炭和活性炭的用途。
碳的化學性質
1、碳的穩(wěn)定性
常溫下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受日光照射或根空氣、水份接觸,都不容易起變化。
例如我國古代用墨汁書寫、繪制字畫,可保存幾百年不退色;我們談些的檔案資料均要求用碳素墨水書寫。
2、碳的可燃性(碳和氧氣反應有兩種情況)
(1)充分燃燒(
4、氧氣充足):
(2)不充分燃燒(氧氣少):
3、還原性:高溫下,碳可與氧化物發(fā)生反應
現(xiàn)象:(1)黑色粉末變紅色
(2)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注意:(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2 )試管口向下傾斜(3)CuO粉末要和木炭粉均勻混合
二、自學反饋
1、匯報或檢測
課堂練習:用過量木炭還原氧化銅時,試驗裝置類似于實驗室制 ,A處現(xiàn)象為 , B處實際可確定反應是否發(fā)生,它應為 ,該實驗結束時應先 ,再 ,a處導出的氣體應 ,以免造成空氣污染。該實驗證明了碳具有 性,實驗中發(fā)
5、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2、組內交流,培優(yōu)補差
拓展:氧化還原反應物質與氧發(fā)生的反應叫氧化反應(放熱)
含氧化合物中的氧被奪去的反應叫還原反應(吸熱)
三、質疑精講
1、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疑
煤氣中毒實際上是因為碳和氧氣反應時碳的不完全燃燒生成一氧化碳所致,故在燒煤時一定要注意通風。
2、教師橫向拓展和縱向挖掘
碳在高溫時可奪取某些金屬氧化物的氧元素,生成金屬單質和二氧化碳,即碳具有還原性。
四、總結提高
1、出示精選習題
(1)金剛石是( ?。?
A.單質 B.化合物 C.純凈物 D.混合物
(
6、2)金剛石粉末與石墨粉末混合在一起,對所得物質描述正確的是(?。?
A.所得物質因為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所以是純凈物。
B.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物質,各自保持自己的性質,所以是混合物。
C.它們是混合物,所以元素種類不止一種。
D.把它們共同灼燒,所得產物只有二氧化碳。
2、總結歸納
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不同單質,性質上有如此大的差異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順序不同,即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
碳單質的化學性質相同:可燃性、還原性、常溫下化學性質穩(wěn)定
3、作業(yè):課堂
練習與應用1、2、3、4、5
家庭
練習與應用6、7
7、
板書設計
第二單元 課題3 制取氧氣
一、
金剛石
石墨
色態(tài)
無色、透明,正八面體形狀的固體,加工琢磨后有奪目光澤
灰色細鱗片狀固體、有金屬光澤
硬度
自然界存在最硬的物質
最軟物質之一,光滑
熔點
很高
高、耐高溫
導電
不導電
導電性良好
導熱
無
良好
用途
鉆頭、刻刀、裝飾品
高溫潤滑劑、鉛筆芯、電極
結論
碳單質的物理性質不同,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二、碳的化學性質
1、碳的穩(wěn)定性
2、碳的可燃性(碳和氧氣反應有兩種情況)
(1)充分燃燒(氧氣充足):
(2)不充分燃燒(氧氣少):
3、還原性:高溫下,碳可與氧化物發(fā)生反應
教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