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第10課 游褒禪山記課時優(yōu)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0高中語文 第三單元 第10課 游褒禪山記課時優(yōu)案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10課 游褒禪山記
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翻譯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語言現(xiàn)象。
①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名詞作動詞,筑舍定居)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名詞作動詞,命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模糊、磨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②其下平曠,有泉側(cè)(方位名詞作狀語,從旁邊)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問它的深度,就是那
2、些喜歡游覽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持、拿)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物)愈奇。有怠(懈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發(fā)語詞,大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動詞作名詞,到達的人)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形容詞作動詞,照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我們已經(jīng)出洞了,便有人責怪那要求退出來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隨從他們,不能享盡那游覽的樂趣)。
③于是(“于”,介詞,對;“是”,代詞,代這件事)余有嘆焉。古人之觀
3、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心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廣泛)。夫夷(平坦)以近,則游者眾;險以(而)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不平凡)之觀(景象),常在于險遠(形容詞作名詞,險阻僻遠的地方),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外力來幫助他),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以之”的省略,因此)悲夫古書
4、之不存,后世之謬(形容詞作動詞,弄錯、使……錯)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今天治學(xué)的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
⑤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1.梳理文章結(jié)構(gòu)脈絡(luò),完成填空。
游褒禪山記
記敘|議論的基礎(chǔ)
第一段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5、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第二段,
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洞的經(jīng)過
議論|記敘的深化,
第三段,
, ?。浑U以遠,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
6、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游華山洞的心得
第四段,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有碑仆道”與“余于仆碑”前后照應(yīng)得出:“此所以學(xué)者 ?!?
補記,第五段,同游者及記游時間。
答案 褒禪山山名由來 夫夷以近 則游者眾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記,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之美的描寫或者寄托某種情致懷抱
7、,而重在借景生論,因事說理。
B.作者從“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lián)想到“古書之不存”,從“音謬”聯(lián)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xué)必須“深思而慎取”的結(jié)論。
C.作者認為要到達擁有“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的地方,需要志(堅定的意志、志向)、力(不斷的艱苦努力)、物(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而這三者中,“志”最重要。
D.作者贊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廣的治學(xué)精神,借以批評當時淺嘗輒止的浮泛不實的學(xué)風。
答案 D
解析 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的表達方式、結(jié)構(gòu),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章沒有直接“批評當時淺嘗輒止的浮泛不實的學(xué)風”,只是提出治學(xué)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一、
8、基礎(chǔ)檢測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卒葬之 卒:最終
B.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窮:盡,達到盡頭
C.則或咎其欲出者 咎:責怪
D.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夷:平坦
答案 A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A.卒:死。
2.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D.則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 C
解析 C.語氣助詞,難道,表示反問語氣。A、B、D三項都是代詞。A.第三人稱代
9、詞,它。B.第一人稱代詞,自己。D.指示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3.從詞類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B.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C.火尚足以明也
D.則其至又加少矣
答案 C
解析 C項,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照明;A、B、D三項為動詞活用作名詞,看見的景觀、心得、到達的人。
4.下列各句中,句式與例句不同的一項是( )
例句: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此亡秦之續(xù)耳
C.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D.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答案 A
解析 A
10、.倒裝句,B、C、D三項與例句句式相同,全為判斷句。
5.下列對課文中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代常用籍貫或出生地稱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被稱為“王臨川”;還有用任職之地的地名來稱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
B.廬冢,也叫“廬墓”,古時為了表示孝順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后服喪期間,為守護墳?zāi)苟w的屋舍。
C.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陰,山北水南為陽。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中的“華山之陽”是指華山的北面。
D.浮圖,也稱浮屠或佛圖,是梵語(古代印度語)音譯,本意是佛或佛教徒?!疤聘D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圖”指和尚。
答
11、案 C
解析 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C項中關(guān)于“陰”“陽”的表述有誤。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故“華山之陽”指華山的南面。
二、精段鑒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題。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
12、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xué)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對下列四個句子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①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③自其不變者而觀之
④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A.四句中的“觀”讀音全都相同
B.①③的詞性相同
C.②④的意義、用法相同
D.①④的意義、用法相同
答案 D
解析 A.四句中的“觀”都讀ɡuān;B.第①句和第③句中的“觀”是動詞,“觀察”“看”;C.第②句和第④句中的“觀”是名詞,“景觀”
13、。由上可知,D不正確。
7.下列各句中的“而”字與例句中的“而”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C.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
D.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答案 B
解析 B.和例句中的“而”均為連詞,表轉(zhuǎn)折。A.表遞進;C.表遞進;D.表并列。
8.“此余之所得也”一句,總括了作者的游覽體會,下面不屬于作者“所得”的一項是( )
A.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
答
14、案 D
解析 說的是作者游覽時看到的景象,與作者的游覽體會無關(guān)。
9.下列對選段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要到達有“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的地方,就需要有堅定的志向、足夠的力量和一定的外物幫助。
B.作者認為,只要盡了“吾志”,即使不能到達有“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的地方,也是沒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選文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先寫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xué)必須持“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D.作者對古人“求思之深”進行了贊揚,同時,對古人沒有得出自己這樣深刻的結(jié)論表示惋惜。
答案 D
解析 作者并沒有對古人表示惋惜。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