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二單元 6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練習 新人教版.doc
《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二單元 6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練習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二單元 6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練習 新人教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6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01 積累運用 1.根據注音寫出相應的詞語,給加著重號的詞語注音。 (1)海水的潮汐(cho xī)與月亮的引力有關。 (2)經過12天運行,這批貨物才抵達(dǐ d)石家莊車站。 (3)沙漠上,一隊駱駝馱(tu)著各種材料安靜有序地走著。 (4)近幾年,復古的褶皺(zhě zhu)長裙非常流行,一年四季都能看到。 2.下列各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C) A.如果說鳥類是大地上的標點,那麻雀便是最樸實、最常見的“逗號”:機靈、隨意、無處不在。 B.對于漢語的子民來說,寄居他鄉(xiāng),母語便是故鄉(xiāng)的方言土語;置身異國,母語便是方塊的中文漢字。 C.鄭板橋的字是有設計感的,熔楷、隸、行、草于一爐;同時兌入畫竹、畫蘭的筆意,奇崛峭拔如“亂石鋪街”。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開,就會發(fā)現“信”與“仰”的關系竟那么緊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解析:C項前后不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分號應改為逗號。) 3.(xx廣安)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D) A.“珍惜生命,遠離毒品”的校園宣傳活動,有效地增強了中學生的自我保護。 B.一個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識,關鍵是看他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C.有報道說,目前絕大多數企業(yè)的銷售利潤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一倍。 D.深受人們喜愛的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標識之一。 (解析:A項成分殘缺,可在句尾加“的意識”;B項兩面對一面,可在“做出”前加“是否”;C項數目的減少不能用倍數。) 4.下列句子順序排列最恰當的一項是(A)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們會有所感悟。 ②這時的景與物都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景與物了,它昭示著一種道理,喻示著一種理念。 ③看到黎明時,我們感悟到它沖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陽時,我們同樣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艱難。 ④有時,景與物也昭示著一種自然哲理。 ⑤俗話說:“萬物皆有理?!? ⑥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廣闊的原野,歡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會引起我們的深思。 ⑦朝暉夕陰,寒來暑往,花開葉落,鳥語蟲鳴,都會引起我們的遐想。 A.⑤⑥⑦①④③② B.④⑥⑦①③②⑤ C.④①⑦⑥⑤③② D.⑤⑦⑥①②③④ 5.“低碳”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低碳生活”正日益為更多人所接受。為了使同學們加深對“低碳生活”的認識,選擇更加健康、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校團委將要舉辦一次展覽宣傳活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下面的任務。 (1)閱讀下列材料,從兩個方面概括出實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深入、現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氣溫升高、氣候發(fā)生變化。全球氣候變暖使得南、北極冰川開始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島國將被海水淹沒。據預測,按現在的速度,21世紀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遠遠超出此前的預期。水溫升高將導致藍藻過度繁衍,從供水體系到天然湖泊都會受到污染,從而引發(fā)人體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和皮膚的疾病。 減緩海平面升高淹沒陸地的速度,抑制水體污染引發(fā)的疾病。 (2)閱讀下列校團委對學生進行的“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調查表,說說在學生中開展“低碳生活方式”宣傳的意義。 多數人對“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夠,開展宣傳活動意義重大。 02 課內精讀 閱讀課文“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qū)舒適地生活”,回答問題。 6.“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一句中“漂移”與“遷移”能否互換?為什么? 不能。因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體朝某個方向移動;“遷移”是指離開原來的所在地而另換地點。雖然都有“移動”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處?!捌啤睆娬{在水中移動,而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大陸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體一樣隨著板塊運動而一起運動。所以不能互換。 7.結合選文,說說“板塊構造”理論的特點是什么。 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同時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 8.賞析下列句中加著重號的詞語。 (1)“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幾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說明“板塊構造”理論解決了地質界的大部分問題,但仍然有些疑難問題無從解決。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內。 “似乎”有好像的意思,表推測,因為這里所涉及的問題本身就是一種假象。如果沒有“似乎”一詞,就表示十分了解當時恐龍所生活的環(huán)境,與事實不相符合。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03 拓展閱讀 (原創(chuàng)) 同樣的緯度,我國為何更冷? 唐 淼 現在的冬天越來越暖和了,但與世界上同緯度的地區(qū)比較起來,我國的冬天仍然是最寒冷的。 冬季,東北地區(qū)平均氣溫低至-20℃,其中最冷的地區(qū),非漠河莫屬。英國西海岸利物浦和我國漠河緯度基本相同,可是利物浦即使在冬季,每天清晨最低氣溫大都在0℃以上,港口也終年不凍,跟我國杭州、長沙溫度相似,而漠河同時期氣溫竟然低至-30.9℃! 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角越小,所以溫度越低。莫斯科位于北緯55度到56度,1月平均氣溫為-9.3℃,而我國沈陽位于北緯41度48分,緯度比莫斯科低得多,1月平均氣溫卻是-11.5℃。 北方地區(qū)是如此,那么南方地區(qū)呢?古巴首都哈瓦那與我國廣州市的緯度相似,而且兩地都是冬季不下雪、四季常開花。但哈瓦那基本全年都是夏天,最強寒潮來臨時也都還有9℃。而廣州1月平均氣溫比哈瓦那低了8℃左右,且還有2.8天的有霜期,最低氣溫可以下降到0℃。 以此看來,我國冬季確實比世界同緯度上其他國家要寒冷。 事實上,在同樣的緯度上,世界各地的溫度往往不盡相同。把全球緯圈上各點的溫度加以平均,叫作緯圈平均溫度。冬季,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溫度比緯圈平均溫度大約要低14℃~18℃;黃河中下游偏低10℃~14℃;長江以南偏低8℃;就連華南沿海地區(qū)也偏低5℃左右。 處在同樣的緯度范圍內,為何我國的冬季溫度比較低呢? 這一“禍首”就是頻頻南下的寒潮。冷空氣最早大都來自北冰洋,然后經過西伯利亞得到加強。西伯利亞高原不但緯度高,而且海拔高,地處大陸內部,獲得熱量少,散熱快,成為北半球寒冷中心。這里的盆地地形使氣流不通暢,湍流交換弱,冬季,地面散熱快,又處于周圍山坡的環(huán)繞之中,冷氣流沿著山坡下沉至盆地底部,使盆地底部更加寒冷。在高空西北氣流的引導下,寒潮就會大爆發(fā),并不斷積累入侵我國。 寒潮來臨時究竟有多強,對我國影響有多大呢?以上海為例,百年來曾經有兩次大的寒潮來襲。第一次是1908年的4月,24日氣溫還高達31.6℃,人們紛紛身著短袖出行,第二天,經過冷空氣的“洗禮”,氣溫居然下降到7.7℃。后來,溫度降至6℃,在短短的兩天中,人們經歷了從夏季到冬季的轉換。 第二次是1961年1月,21日氣溫為19.9℃,傍晚冷空氣來襲,第二天氣溫降到10.1℃,第三天寒潮勢頭強勁,最低溫降至-2.1℃,24日早晨,氣溫再創(chuàng)新低,達到-10.6℃。 寒潮來臨往往引發(fā)多種嚴重的氣象災害??梢哉f它對工農業(yè)生產和百姓日常生活的影響很大,對農業(yè)、牧業(yè)、交通、電力甚至人們的健康都有一定影響。 (選自《北京日報》xx年2月9日) 9.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說明的主要內容。(2分)【內容理解與概括】 同樣緯度,我國更冷的具體情況與原因。(2分,意對即可) 10.第二段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列數字、作比較(1分)。列出具體的氣溫度數,把我國冬季漠河的溫度與英國冬季利物浦的溫度進行比較,說明雖然緯度基本相同,但兩地氣溫相差巨大,表明我國更冷(1分),也引出下文“處在同樣的緯度范圍內,為何我國的冬季溫度比較低”這一問題(1分)。 11.下面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能否刪去?請說明理由。(3分)【說明文語言】 冬季,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溫度比緯圈平均溫度大約要低14℃~18℃。 不能(1分),“大約”表明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刪掉,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冬季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溫度一定比緯圈平均溫度低14℃~18℃,過于絕對,不符合實際(1分),“大約”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密性(1分)。 12.文章主要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有什么作用?(3分)【說明順序及其作用】 由現象到本質、由因到果的邏輯順序(1分)。先列舉我國無論北方還是南方,與同緯度的其他國家相比都更冷,然后說明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1分)。這樣說理,符合邏輯,更便于讀者的理解(1分)。-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二單元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練習 新人教版 年級 語文 下冊 第二 單元 阿西莫夫 短文 練習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zhongcaozhi.com.cn/p-5462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