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歷史專題九戊戌變法專題綜合測評人民版.doc
《2019-2020年高中歷史專題九戊戌變法專題綜合測評人民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歷史專題九戊戌變法專題綜合測評人民版.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歷史專題九戊戌變法專題綜合測評人民版 本試卷共6個非選擇題,每小題15分,共90分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發(fā)。海內驚惶,亂民蠢動……瓜分豆剖,漸露機芽,恐懼回惶,不知死所?!肿誀柡螅噬吓c諸臣雖欲茍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與諸臣求為長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 自臺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無固志,奸宄生心?!右再V賂昏行,暴亂于上,胥役官差,蹙亂于下,亂機遍伏,即無強鄰之逼,揭竿斬木,已可憂危! ——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 材料三 在這次上書中(《上清帝第五書》),康有為圍繞召開國會、定憲法的主張,進一步提出變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親自主持大計,宣布變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變法的具體方案和步驟,依次推行,是中策;責成督撫在各省實施新政……是下策。 ——《中國近代現代史》 材料四 惟中國風氣未開,內外大小多未通達中外之故;惟有乾綱獨斷,以君權雷厲風行。 ——康有為《日本變政考》 (1)從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為主張變法的主要意圖是什么?對此應如何評價?(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觀點是什么?其依據是什么?(3分) (3)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4分) 【解析】 第(1)問根據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圖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維護清朝統(tǒng)治。第(2)問根據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變法;依據是俄日改革。第(3)問要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 (1)主要意圖:以變法挽救民族危亡,以變法抵制人民革命,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 評價:變法以救亡圖存是進步的愛國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維護腐敗的清王朝的統(tǒng)治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2)核心觀點:由皇帝主持實行自上而下的變法。依據:日俄變法取得成功;中國風氣未開。 (3)原因:維新派缺乏政治斗爭的經驗;維新派沒有充分發(fā)動群眾;封建頑固勢力強大;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康有為)說一個國家只要能立憲,皇帝有無是無關緊要的。當時英國有皇帝,德國、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們不必定要革命廢皇帝,我們盡可一意推行憲法,讓滿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為實在沒有看清楚,他以為只要光緒皇帝聽他話,變法就變得成,這是他的大錯誤。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百日維新”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tǒng)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嘗試。 以后發(fā)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戊戌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xù)性。也正因為如此,史學界才會把戊戌變法視作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 ——《回顧戊戌 重溫歷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康有為的政治主張及其提出的歷史背景。錢穆認為康有為的認識不足之處是什么?(7分) (2)材料二是基于怎樣的視角對戊戌變法進行評價的?按照這一視角,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8分) 【解析】 第(1)問“政治主張”應據材料一歸納得出,聯系所學知識歸納背景和不足。第(2)問中“視角”應從材料二中的關鍵信息“從現代化的進程看”入手,而“影響”應根據材料二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回答。 【答案】 (1)主張:君主立憲。 背景:甲午戰(zhàn)爭失敗,民族危機加深;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西方民主思想傳播,維新思想的產生和發(fā)展。不足之處:只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沒有認識到封建勢力的強大。 (2)視角:現代化史觀。 影響:觸動了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影響其后歷次革命運動;是近代中國現代化進程的起點。 3.戊戌變法是以康梁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在內憂外患的刺激下所展開的一場救亡圖存運動。它力圖通過中國社會內部結構的自我調整使國家步入世界發(fā)展的軌道,走上現代化的道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維新黨在各個部門都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工作,舉世都為之震動。比起這個青年的中國來,就是日本的明治維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報》 材料二 百日之間,維新之詔,聯翩而下,變法神速,幾有一日千里之勢。 ——黃鴻壽《清史記事本末》 材料三 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變法的內容和策略上,而在于當時沒有出現一個變法成功的整體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強大的促進改革的政治和經濟力量。 ——李喜所《略談戊戌變法的“保守”與“激進”》 材料四 戊戌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tǒng)走向現代的系統(tǒng)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邏輯起點。 ——顏炳罡《戊戌變法與中國現代化進程》 (1)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時人對變法的“節(jié)奏”所持的看法。你如何看待這樣的改革“節(jié)奏”?(6分) (2)你認為材料三中對于變法失敗根本原因的認識是否正確?請結合史實加以說明。(5分) (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戊戌變法作為“中國現代化的邏輯起點”的歷史依據。(4分) 【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抓住材料中關鍵的詞語“變法神速”“一日千里之勢”回答;第二小問應結合戊戌變法興起的背景,即維新派大刀闊斧的改革,正好反映了維新派救亡圖存、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迫切愿望,同時也要看到他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不利影響,為以后改革的失敗埋下了隱患。第(2)問可以明確材料三的觀點是正確的,“沒有出現一個變法成功的整體的社會環(huán)境”是指戊戌變法發(fā)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huán)境,沒有出現“強大的促進改革的政治和經濟力量”是指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這些原因正是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卮鸬?3)問的關鍵是對“現代化”的理解,其包括政治的民主化、經濟的工業(yè)化、思想文化的現代化,從這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1)看法:節(jié)奏很快。評價:一方面反映了維新派挽救民族危機,發(fā)展資本主義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其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為改革失敗埋下了隱患。 (2)正確。史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huán)境、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軟弱。 (3)歷史依據:倡導開國會、定憲法、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制;主張發(fā)展資本主義;宣傳西方民主思想;促進民族意識覺醒。 4.(xx襄陽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梁啟超等聯合舉人百余人,連署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書達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達于總理衙門,總理衙門不代奏。當時會試舉人集轂下者將及萬人,皆與八股性命相依,梁啟超等此舉,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謠言,幾被毆擊。 ——《梁啟超全集》 材料二 史稱“公車上書”的這件事,大多是根據康自己的《公車上書記》一文為本的??甲C當時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賬,證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沒有出現過一千三百名公車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當時先是大批現職官員從4月14日就開始接連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舉人上書,到5月8日才結束,上書總量31件,簽名者1555人,其中梁啟超領銜廣東舉人80人上書,只是諸多上書中的一件。 ——白姜鳴《天公不語對枯棋》 (1)根據材料一,指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對待變法的兩種態(tài)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7分) (2)歸納材料二中“上書” (上奏)的特點。概括這一事件的歷史地位。 (8分) 【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中“聯合舉人百余人,連署上書,請廢八股取士之制”“梁啟超等此舉,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等信息進行歸納判斷,既有支持也有反對;第二小問可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大批現職官員”“每天都有大批舉人上書”得出上書人員有官員和舉人,根據“從4月14日開始到5月8日才結束”得出上書時間長,根據“梁啟超領銜廣東舉人80人上書”得出有組織;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回答。 【答案】 (1)態(tài)度一:支持變法。他們認識到變法是挽救民族危機的重要手段。 態(tài)度二:反對變法。廢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們的個人前途和利益。 (2)特點:上書人員有官員和舉人;上書時間長,次數多:有組織,但沒有統(tǒng)一的領導人。 地位: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或維新運動開始從理論宣傳走向政治實踐)。 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95年“公車上書”事件標志著維新派正式形成。他們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國建立立憲政治。“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主張在中國實現三權分立,擬訂憲法,召開國會,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中國的富強指日可待。 ——張豈之《中國文明十五講》 材料二 日本天皇頒布《五條誓文》 一、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 二、上下一心,盛行經綸;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務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 四、破舊有之陋習,立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識于世界,振興皇基。 康有為《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觀大地諸國、皆以變法而強,守舊而亡。……觀萬國之勢,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薄胺虿“Y既變,宜用新方;歲步既更,宜革舊歷。” (1)根據材料一,分析維新派在制度設計上的創(chuàng)新和保留。(6分) (2)材料二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內在聯系?(9分) 【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關鍵信息“維新派……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國建立立憲政治”可得出實行君主立憲,根據材料“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主張在中國實現三權分立”可得出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第二小問根據材料關鍵信息“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分析揭示維新派在制度設計上保留君主權力和地位。第(2)問根據材料二表格中的關鍵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明治維新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等角度揭示明治維新和戊戌變法之間的聯系。 【答案】 (1)創(chuàng)新:實行君主立憲;實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 保留:保留了君主權力和地位。 (2)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亞洲強國,走上對外擴張道路,發(fā)動了中日甲午戰(zhàn)爭,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為挽救民族危亡,維新派發(fā)起了戊戌變法,促進了民族覺醒,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為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提供了借鑒。 6.(xx濮陽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憲法,地遠俗殊,變久跡絕;臣故請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也,然求其時地不遠,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書佳畫,墨跡尚存,而易于臨摹,如宮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鋪設,則莫如取鑒于日本維新矣?!计渚S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義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國是,二曰立對策所以征賢才,三曰開制度局而定憲法?!毡局畯姡г诖?。 ——康有為《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 材料二 (康有為)在制定憲法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并上書說,英國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國的需要,普魯士的政治制度卻比較接近日本的國情……日本在制定憲法的工作中定下的基調是:“按普魯士方式組成一個向國會負責的內閣?!? ——錢乘旦《論明治維新的失誤》 (1)根據材料,說明康有為建議光緒帝“取鑒于日本維新”的理由(不可照抄原文),并指出這份奏折在戊戌變法中的地位。(9分) (2)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指出康有為主張效法日本“開制度局而定憲法”的實質及其局限性。(6分) 【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從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憲法,地遠俗殊,變久跡絕”說明歐美各國距中國較遠,習俗與中國不同,變革的時間相隔太久,不易效仿;從材料一“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政法也,然求其時地不遠,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書佳畫,墨跡尚存,而易于臨摹,如宮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鋪設,則莫如取鑒于日本維新矣”說明日本距中國較近,文化習俗相似,改革時間較近,成效顯著,便于直接效仿。第二小問從引文可知這份奏折是康有為《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是維新派的施政綱領。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康有為的政治主張來回答;第二小問根據所學知識和材料二可知,日本明治維新后建立的君主立憲制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答案】 (1)理由:歐美各國距中國較遠,習俗與中國不同,變革的時間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國較近,文化習俗相似,改革時間較近,成效顯著,便于直接效仿。 地位:成為維新派的施政綱領。 (2)實質:變革政治體制,建立君主立憲制。 局限性:該主張不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所效法的政治體制帶有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色彩。-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 2020 年高 歷史 專題 戊戌變法 綜合 測評 人民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zhongcaozhi.com.cn/p-2756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