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3.8《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3.8《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中語文 3.8《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3.8《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孟子所提倡的“仁政”思想,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shù)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2.背誦課文。 能力目標 1.掌握“數(shù)、發(fā)、直、兵、勝”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思,了解“于、之”兩個虛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 2.了解“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等幾個句式的特點,辨析它們和現(xiàn)代漢語的不同特點。 德育目標 結(jié)合本文學習,聯(lián)系歷史資料,了解孟子思想對當時及后世的影響。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1.理解“以五十步笑百步”這一比喻的內(nèi)涵。 2.領(lǐng)會孟子辯詞的思想性、邏輯性。 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包括朗讀和背誦。要求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使文言文語感訓練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能夠落到實處?;顒臃绞搅η笊鷦踊顫姡騻€別朗讀、集體朗讀,或輪流朗讀、分角色朗讀,讀后有評,以評促讀、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和背誦。 2.點撥教學法。本文選自儒家經(jīng)典名著,語句看似淺顯,內(nèi)涵卻較艱深。為此,在背景資料介紹、文化知識簡介及比喻說理的分析方面教師須相機點撥指導,避免學生囫圇吞棗。 3.討論法。應與誦讀同步進行,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教學磁帶、投影儀、相關(guān)文字資料。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提綱 1.朗讀課文,結(jié)合注釋,借助工具書,掌握重要詞語的音、形、義。 2.結(jié)合注釋,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孟子“仁政”思想。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孟子及孟子的仁政思想,初步掌握全文大意。師生共同分析1~4段,背誦1~4段。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我們在初中學過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暗玫蓝嘀薄笆У拦阎边€分別成為成語沿用至今。這充分說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文題)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結(jié)合注釋①及課后關(guān)于孟子的介紹了解孟子。 教師適當補充: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說,主張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揚性善,反對功利,反對戰(zhàn)爭,這些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形勢下,被認為是脫離實際的空論。但他思想中的民主意識、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進步意義。 背景資料(多媒體顯示) 《寡人之于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保ā俄n非子五蠹》)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中期,“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劉向《戰(zhàn)國策序》)。各國諸侯爭城奪池,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zhàn)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quán)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tǒng)一天下的態(tài)勢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后,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國在幾次重大戰(zhàn)役中慘遭失敗,失去了昔日的強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詞厚幣以招賢者”,為振興魏國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孟子則以“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對答,指出專言求利的嚴重危害性和躬行仁義的重要意義。二人另一次會面是在禽獸嬉游的池沼邊上。梁惠王得意地問孟子:“賢者亦樂此乎?”孟子以“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對答,并通過歷史事實的對比,證明了賢者“偕樂”與不賢者“獨樂”有截然不同的結(jié)束:文王關(guān)愛百姓,百姓愛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樂,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樂。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國也》這么一次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學生瀏覽、把握背景。 四、熟讀課文 1.放錄音兩遍。 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注意斷句,體會孟子的語言特色。 3.教師出示投影,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1)選出加點字音、形正確的一項( ) A.養(yǎng)生喪(sānɡ)死 不可勝(shnɡ)食 庠(xinɡ)序之教 B.餓莩(pi?。铮? 龜玉毀于犢(d)中 孝悌(d)之義 C.數(shù)(sh)罟不入污(wū)池 然而不王(wnɡ)者 D.雞豚(tnɡ)狗彘之畜(x) 數(shù)罟(ɡǔ) (2)下列加點詞解釋全錯的一項是( ) A.河內(nèi)兇(荒年) 曳(拖著)兵 谷(稻谷) 不可勝(盡)食 B.庠序(學校) 孝悌(孝順父母) 斧斤(砍伐樹木) 洿(濁水不流)池 C.餓莩(死人) 王無罪歲(年歲) 狗彘(母狗) 雞豚(養(yǎng)豬) D.勿奪(搶奪)其時 移粟(泛指谷物) 涂(通“途”,道路)有餓莩 (選兩名學生回答,明確) (1)A(B.莩piǎo;犢—櫝;悌t。C.數(shù)c;污—洿;王wnɡ。D.豚tn。) (2)C(A.谷:糧食。B.孝:孝順父母;悌:敬愛兄長;斧斤:斧子。D.全對。C.餓莩:餓死的人;罪歲:歸罪于歲;彘:豬;豚:小豬。) 4.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 請學生留意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 5.結(jié)合注解朗讀,了解文意。 按前后桌組成學習小組,學生遇到問題,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組內(nèi)自行解決,如有疑難,小組長可向全班同學征求意見,確定答案。 6.全班同學齊讀課文。 五、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提問:這篇課文記錄了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提問:課文中談及“民之加多”的語句有哪些? 學生明確。 教師出示投影,全文結(jié)構(gòu)自然呈現(xiàn)。 投影: 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內(nèi)容。(不要求精確,允許有不同表達) 明確:梁惠王自謂“盡心于國”問孟子“民不加多”的緣故。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作答,指出梁惠王與鄰國之君一樣,接著談自己的主張來回答梁惠王的疑問。 2.研習第1段 (1)選一學生朗讀第1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梁惠王說:“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绷夯萃跤X得自己對國家政務盡心盡力了。他的具體做法有哪些? 學生明確: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與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學生明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提問:梁惠王面臨怎樣的困惑? 明確:于國盡心,但民不加多。 板書: 梁惠王------于國用心 移民移粟-------民不加多 鄰國之君----不用心------------------民不加少 (3)朗讀指導 梁惠王覺得自己對國家已經(jīng)盡心盡力,所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弊x時,重音應落在“盡心”二字上,“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表委婉、傷感的語氣?!昂觾?nèi)”四句直承上句,“移民”“移粟”兩句并列而又相互補充,應一氣讀完,“河東兇亦然”是省略的文字,故“亦然”應重讀,起強調(diào)作用?!安爨弴眱删?,前句輕讀,后句重讀,有自詡之意,又表明自己用心良苦,為下文提問作鋪墊。最后“何也”要讀出疑問語氣,突出其困惑不解之意。 教師范讀本段,學生試讀。 提問:梁惠王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國策? 學生討論并交流。 明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戰(zhàn)爭和統(tǒng)治者的橫征暴斂以及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減少、地廣人稀、兵員和勞動力匱乏。為達到富國強兵、拓擴疆土、問鼎天下的目的,各國諸侯的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地爭奪、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勞動力和兵員,發(fā)展生產(chǎn)力。增殖人口,是時代前進的需要和新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谌丝诘臎Q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當然會為“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憂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決定綜合國力的要素之一。實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控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質(zhì)量,是當前我國的基本國策,是從國情出發(fā)作出的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擇。 3.研習第2、3、4段 (1)學生齊讀2、3、4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的疑問是如何思考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之政”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戰(zhàn)”設喻,這樣便于啟發(fā)對方。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边@正好走進“圈套”,所以孟子說:“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移民移粟與鄰國統(tǒng)治者治國不盡心實質(zhì)上沒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或數(shù)量上不同而已,從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 板書: 梁惠王 孟子 民不加多?------------------------- 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移民移粟) (設圈套) | 不可---------------------------------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走進圈套) (3)朗讀指導 面對梁惠王的提問,孟子其實已經(jīng)有了答案,但他隱而不說,先設喻。設喻一段應讀得慢一些,語氣應平緩?!皠t何如”用征詢對方意見的口氣,輕讀。惠王不知是計,回答“不可”語氣平常。當梁惠王進了圈套之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句話有潛臺詞,讀時語氣要從容。 教師示范朗讀,學生低和。 學生嘗試背誦2、3、4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填然鼓之 ②棄甲曳兵而走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④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1~4段。 2.理解掌握重點詞語。 3.熟讀5、6、7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共同研習5、6、7段,理清背誦思路,教師適當作朗讀指導。背誦5、6、7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一遍,再抽查一名學生獨背。 二、導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來啟發(fā)梁惠王,指出他與鄰國的實質(zhì)是一樣的,那怎樣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的“仁政”主張。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研習第5、6段 (1)女生齊讀第5段,男生齊讀第6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包括幾個方面? 學生看課文,思考。 明確:兩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提問: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之始”?(要求學生找出三組排比句回答) 明確:“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提問:當采取了這些合理發(fā)展生產(chǎn)的措施后,產(chǎn)生的效果是什么? 明確:“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提問:要想“王道之成”還需采取哪些措施? (要求學生找出排比句,各自朗讀,合書回答) 明確:孟子用了四組排比句:“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前三組排比是孟子養(yǎng)民的主張,后一組是教民的主張。這四組排比句為梁惠王展現(xiàn)出一幅美好的前景。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jié)論,即“王道之成”了。 板書: (Ⅰ)措施 效果 不可勝食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 不可勝食也。 | 不可勝用也。 王道之始 (Ⅱ)措施效果 王畝之宅,樹之以桑, 七十者衣帛食肉 王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黎民不饑不寒, 道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成 要求學生對照板書,填充空缺處,嘗試背誦5、6段。 (3)朗讀指導 第5段兼用排比和連環(huán)兩種句法,全段三大句,每句為一層,語勢逐層上升,要突出最后一層,這是孟子的主要意圖所在?!梆B(yǎng)生喪死無憾”一語出現(xiàn)兩次,前者輕讀,后者重讀。 第6段分述王道的四項基本內(nèi)容,四個“矣”表陳述語氣,氣勢充沛,要讀出層次。最后用雙重否定句式總結(jié),要讀得堅定有力,其中應有勸勉之意。 選一男生朗讀5、6段,其余同學點評。 學生齊讀5、6段,背誦。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數(shù)罟 ②數(shù)之以桑 ③衣帛 ④養(yǎng)生喪死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研習第7段 (1)學生齊讀第7段 (2)理清背誦思路 提問:孟子從“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兩方面詳細闡述了使民加多的辦法,但這還不夠。君王對此還應有什么態(tài)度呢?孟子是怎樣批評當時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呢? 明確:孟子采用對比的手法,揭示了社會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對梁惠王自認為“于國盡心”的駁斥。此外,孟子還用了比喻,否定了梁惠王的自我辯護,勸勉梁惠王施仁政,除虐政。 板書: 對比 狗彘食人食(諸侯貴族) 天 涂有餓殍(下層百姓) 施仁政 下 比喻 涂有餓殍歸罪于年成不好 之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 除暴政 民 要求學生對照板書,嘗試背誦第7段。 至 (3)朗讀指導 “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諸侯貴族的荒淫,朗讀時,要讀出義憤之情來?!巴坑叙I莩”句要讀出悲憤、嚴厲的語氣。“人死”句是借用諸侯國君的自我辯護的口氣,應讀出諷刺意味。接著用一個比喻來反駁,應用嚴厲的質(zhì)問的口吻來讀。最后,勸勉梁惠王棄虐政行仁政,應用和緩、勸慰的語氣來讀。 學生依照指導自行朗讀品味。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檢 ②發(fā) ③王無罪歲 四、學生背誦課文5、6、7段 請學生歸納孟子的“仁政”思想。 明確:發(fā)展生產(chǎn),制民之產(chǎn),教化百姓,除虐政??偟膩碚f有兩點:一是保民,使民無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思考練習三、四。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在誦讀中體會本文的寫作特點。分類歸納文言知識,注重詞句積累。進行拓展訓練,使學有所獲。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學生齊背或滾動式背誦。 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本文,概括本文的寫作特點,進一步指導學生背誦 學生自由發(fā)言。 明確:結(jié)構(gòu)嚴謹。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內(nèi)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善用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如用“刺人而殺之歸罪于武器”比喻“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形象生動,文字顯得從容不迫。 氣勢充沛。語言上使用排比句式,音節(jié)鏗鏘,氣勢非凡。 學生隨此背誦相關(guān)部分。 教師再次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合書循聲低和,從中體會孟子的論辯氣勢。 三、分類歸納文言知識 1.多媒體逐題顯示 (1)找出下列加點詞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項( ) 例: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①樹之以桑 ②可以衣帛 ③然而不王者 ④王無罪歲 ⑤既來之,則安之 ⑥其一犬坐于前 (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項是( ) ①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②忌不自信 ③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 ④行李之往來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養(yǎng)生喪死無憾 (3)與“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 A.惟利是圖 B.各是其所是 C.誰能定是非之真 D.是誰之過與 (4)選出與“各不可勝食也”中“也”用法相同的一項( ) A.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5)分別說出下列句中的加黑字的詞義和用法。 寡人之于國也 寡人之于國也 填然鼓之 移其民于河東 之 王道之始 于 無望民之多于鄰國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樹之以桑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6)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無失其時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④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7)對下列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直不百步耳。 譯:只是沒有逃跑一百步罷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譯: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來。 C.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譯:這怎么能對刺傷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D.未之有也 譯:沒有這樣的事情啊。 選7名學生依次回答,其他學生指出對與錯。 明確:(1)⑤與例句是使動用法。(①②③④均為名詞活用作動詞,⑥是名詞作狀語) (2)⑤句“可以”用法古今相同。(丈夫:古義為成年男子,今義為妻子的配偶。自信:古義為賓語前置,即相信自己,今義為一個雙音節(jié)詞。宣言:古義為發(fā)表議論,今義為公開場合發(fā)表的言論。行李:古義為出使的人。養(yǎng)生:古義為供養(yǎng)活著的人,俱與今義不同) (3)D(A.提賓標志,無意義;B.動詞,贊同、肯定;C.名詞,正確) (4)C(A.表句中停頓,B.表疑問,D.表句中停頓) (5)“之”(結(jié)構(gòu)助詞,主謂之間;襯字,無意義;結(jié)構(gòu)助詞,定中之間“的”;代詞,否定句中作賓語前置;襯字,無意義) “于”(對于,到,比,在,跟、與,均為介詞) (6)①“無”通“毋”,不要。 ②“無”通“毋”,不要。 ③“頒”同“斑”,花白。 ④“涂”同“途”,道路;“莩”通“殍”,餓死的人。 (7)C(注意“是何異于”應譯為“這與……相比,有什么不同啊”) 2.師生共同完成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引導學生在動態(tài)的語境中辨析詞義,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 明確: 1.數(shù)目 1.發(fā)射 數(shù) 2.幾,若干 發(fā) 2.派遣 3.shu,屢次 3.打開 4.c,密 4.花開 1.不彎曲 1.兵器 直 2.僅 兵 2.戰(zhàn)爭 3.價值 3.軍隊 4.兵士 1.能承受 勝 2.盡 3.勝利 4.超過 5.優(yōu)美的 四、課堂練習 教師預先將此部分內(nèi)容打印成材料,每生一份,以便課堂閱讀。 君與民 梁惠王①曰:“晉國②,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乃寡人之身,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食,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以王敵?故曰:‘仁者無敵?!跽埼鹨??!? 孟子見梁襄王③。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肽芘c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頸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注: ①本文選自《孟子梁惠王上》(五、六章),梁惠王又稱魏惠王,他在位期間,曾從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所以又稱梁惠王。 ②晉國:這里指魏國,梁惠王自稱本國為晉國。 ③梁襄王:梁惠王的兒子。公元前318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閱讀本文,真正認識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請學生談談閱讀體會。(教師可作適當指導,但不能動輒評判) (本語段譯文見備課資料部分) 五、課堂小結(jié) 課文所講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和材料中講的“仁者無敵”,強調(diào)的都是實行“仁政”是統(tǒng)一天下的根本保證。孟子認為,國君如能實行仁政,減稅寬刑,不濫殺無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歸心。這就是說,真正能夠愛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不是嗎?xx年那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沒有沖垮我們,極其強大的金融風波沒有壓倒我們,關(guān)鍵是我們有一個能夠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的中國共產(chǎn)黨,我們的黨是戰(zhàn)無不勝的黨,xx年奧運會申辦成功,WTO的勝利加入,無不證明這一點。中國共產(chǎn)黨將帶領(lǐng)人民向著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行進。 六、布置作業(yè) 1.結(jié)合自己生活實際,說說孔孟之道及其儒家學說在中國的地位和影響。 2.閱讀《讀本》P250《墨子》中的片斷《非攻》,初步了解墨子的思想。 附:孟子重孝 孟子,戰(zhàn)國時鄒(今山東鄒城)人,父親早亡。孟子少年受母親“三遷”、“斷機”之教,努力攻讀,終于成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儒學大師,后世尊為“亞圣”。在孔子謝世百年之后,孟子繼承和發(fā)揚孔子的孝道理論。他認為,天下事,“孝親為大”。他以為,那種不事生產(chǎn)、懶惰成性、貪財好色、不贍養(yǎng)父母、好勇斗狠、陷父母于不義的人,都是不孝。孟子論孝,還有一個可貴之處,是他把“孝親”推演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敬老觀念。母親死后,孟子以隆重的禮儀殯葬,有人批評他葬母規(guī)格不應超過父親。他說:當年沒有條件依禮葬父,今天有了,依禮葬母是對母親,也是對父親的懷念與尊敬。 三遷斷機孟母賢 孟子成長母懿范 孝親又及人之老 敬老當居九州先-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寡人之于國也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3.8寡人之于國也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3.8 寡人 教案 新人 必修
鏈接地址:http://www.zhongcaozhi.com.cn/p-2616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