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 第2單元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階段性測試題 湘教版必修1.doc
《2019年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 第2單元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階段性測試題 湘教版必修1.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年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 第2單元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階段性測試題 湘教版必修1.doc(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年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 第2單元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階段性測試題 湘教版必修1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xx天津濱海新區(qū)聯(lián)考)下圖為“內蒙古某山一處花崗巖‘石林’景觀”。完成1~2題。 1.圖中“石林”景觀,按照成因,其巖石為( ) A.玄武巖 B.變質巖 C.沉積巖 D.巖漿巖 2.圖中“石林”形成過程的先后順序是( ) A.地殼下降—巖漿活動—風化、侵蝕 B.地殼上升—巖漿活動—風化、堆積 C.巖漿活動—地殼上升—風化、侵蝕 D.巖漿活動—地殼下降—風化、堆積 答案:1.D 2.C 解析:第1題,花崗巖是侵入型巖漿巖。第2題,巖漿侵入活動形成花崗巖→地殼上升,花崗巖出露地表→受外力風化、侵蝕等作用形成“石林”景觀。 (xx山西省太原市高三調研)讀“地貌模式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3~4題。 3.由圖可知( ) A.沉積物主要是風力作用形成的 B.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緣帶,沉積物顆粒逐漸變大 C.扇形地中下部土壤肥沃,排水條件良好,適合農(nóng)耕 D.扇緣帶地下水埋藏深 4.該地貌主要分布在( ) A.山間河谷出口處 B.大江大河的中下游 C.盆地中心 D.河流入??谔? 答案:3.C 4.A 解析:第3題,圖示為沖積扇地貌的剖面圖。沉積物主要是流水作用形成的;由扇形地上部到扇緣帶,沉積物顆粒逐漸變?。簧刃蔚厣喜康叵滤癫厣?。第4題,沖積扇主要分布在地勢和緩、沉積作用明顯的河流出山口處。 下圖為“亞洲東岸某地海陸分布和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5~6題。 5.關于圖示地區(qū)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該地區(qū)地殼運動以水平擠壓為主 B.該地區(qū)有三種類型的水循環(huán) C.該地區(qū)陸上地表形態(tài)是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D.夏季甲山脈西側降水豐富 6.關于圖中甲、乙、丙、丁四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處為向斜,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 B.乙處與其兩側的巖塊相比,屬于上升巖塊 C.丙處為火山,巖漿不斷從這里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殼 D.丁處為海溝,位于板塊生長邊界 答案:5.D 6.A 解析:第5題,甲山西側位于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少。第6題,乙處巖塊相對于西側巖塊下降,相對于東側巖塊上升;丙處的火山、丁處的海溝處于板塊擠壓地帶,為消亡地帶,而大洋新地殼誕生于板塊的生長地帶。 下圖為“濟南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為驗證地理原理而設計的實驗流程圖”,據(jù)此回答7~8題。 7.下圖中所示地理現(xiàn)象的成因與上述實驗原理相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關于上題各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圖所示過程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較小 B.②圖天氣系統(tǒng)過境時會造成我國大面積的降溫 C.③圖反映了冬季風的成因 D.④圖反映了臺灣島東部降水多的主要成因 答案:7.C 8.D 解析:實驗顯示的是不同下墊面熱容量的差異。第7題,圖①表示在太陽輻射及重力作用下的海陸間水循環(huán),圖②表示大氣運動形成的暖鋒鋒面雨,圖③表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夏季風或海風,圖④表示地形因素造成的地形雨。第8題,海陸間水循環(huán)會塑造地表形態(tài),暖鋒不會造成大范圍降溫天氣。 2011年11月20日東方早報報道:“梧桐雨”暫歇,今起一周晴冷。一夜之間,申城從“初夏”重回深秋,市民體感一下子從前幾天的“暖濕”變成了昨天的“陰冷”。明天早晨市區(qū)最低氣溫將跌至9℃,郊區(qū)僅為5℃~6℃,并可能出現(xiàn)初霜。據(jù)此回答9~11題。 9.導致這段時間上海天氣由“暖濕”轉“陰冷”的天氣系統(tǒng)是( ) 10.市區(qū)氣溫高于郊區(qū)的原因是( ) A.市區(qū)空氣對流不顯著,近地面熱量積聚 B.市區(qū)溫室氣體濃度較高,增溫作用較強 C.郊區(qū)云霧多,削弱的太陽輻射量比較多 D.郊區(qū)綠地較多,散熱較快,容易降溫 11.霜凍多出現(xiàn)在晴天早晨的原因是( ) A.天空云量少,吸收的熱量少 B.空氣中水汽少,地表降溫慢 C.大氣逆輻射弱,地表降溫快 D.地面輻射較強,地表降溫慢 答案:9.D 10.B 11.C 解析:第9題,題干文字表明,此時的時間為“11月20日”,上海天氣由“暖濕”轉為“陰冷”,則其最可能受冷鋒的影響。選項中的四幅圖分別示意高壓(反氣旋)、低壓(氣旋)、暖鋒、冷鋒。第10題,由于市區(qū)的溫室氣體較多,因此其氣溫高于郊區(qū)。第11題,晴天時云少,大氣逆輻射弱,降溫快,日出前后的早晨是一日中氣溫最低的時候,因此多霜凍。 (xx山東臨沂階段性檢測)冰川表面的氣溫與同海拔自由大氣相比,始終處于穩(wěn)定的低溫狀態(tài)。圖甲是“我國某山地冰川分布剖面圖”,圖乙是“某日觀測站A處上空溫度垂直分布的日變化圖(單位:℃)”。從熱力環(huán)流角度考慮,完成12~13題。 12.圖甲中①地實測最大風頻為( ) A.西南風 B.東南風 C.西北風 D.東北風 13.一天中①地風力最強的是( ) A.7時-9時 B.12時-14時 C.15時-17時 D.4時-6時 答案:12.A 13.C 解析:第12題,根據(jù)題目材料可知冰川表面的氣溫與同海拔自由大氣相比,始終處于穩(wěn)定的低溫狀態(tài),而①地為碎石表面,氣溫較高,兩地受熱不均,形成熱力環(huán)流。該山地位于北半球,同時根據(jù)熱力環(huán)流原理可知,①地的風向為西南風。第13題,據(jù)圖乙可知,①地在15時-17時氣溫最高,故其氣壓最低,風力最大。 (xx紹興一中檢測)下圖為“某月近地面氣壓沿兩條緯線的變化圖”,讀圖完成14~15題。 14.該月Ⅰ、Ⅱ兩區(qū)域平均風力相比較( ) A.Ⅰ風力大 B.Ⅱ風力大 C.風力相當 D.無法比較 15.該季節(jié),北半球被切斷的氣壓帶是( ) A.赤道低氣壓帶 B.副熱帶高氣壓帶 C.副極地低氣壓帶 D.極地高氣壓帶 答案:14.B 15.C 解析:第14題,在50N近地面氣壓變化曲線上,Ⅰ區(qū)域氣壓差較小,水平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Ⅱ區(qū)域氣壓差較大,水平氣壓梯度力較大,風力大。故正確答案為B。第15題,根據(jù)氣壓數(shù)值及其緯度變化可知該月為北半球冬季,亞歐大陸上的冷高壓切割了南移的副極地低氣壓帶。故正確答案為C。 (xx萊州一中一模)讀“天氣系統(tǒng)圖”,回答16~17題。 16.圖1的天氣系統(tǒng)剖面是沿圖2中( ) A.①線繪制的 B.②線繪制的 C.③線繪制的 D.④線繪制的 17.圖2所示天氣系統(tǒng)( ) A.為南半球的鋒面氣旋 B.P處氣溫高于Q處氣溫 C.多出現(xiàn)在副熱帶地區(qū) D.多出現(xiàn)在海洋上,陸地上一般不會出現(xiàn) 答案:16.D 17.B 解析:第16題,仔細讀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判斷出來。第17題,圖2所示天氣系統(tǒng)為北半球鋒面氣旋,P、Q都處在暖氣團一側,但P處緯度較低,故P處氣溫高于Q處氣溫。 (xx山東青州一中1月高三調研)讀下列四地“氣溫和降水資料示意圖”,完成18~19題。 18.圖中甲、乙、丙、丁四地的氣候類型依次是( ) A.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B.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C.熱帶沙漠氣候、熱帶雨林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D.熱帶沙漠氣候、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19.關于甲氣候類型區(qū)的描述正確的是( ) ①3月~5月光照強烈 ②6月~9月云量多 ③10月~12月濕度大 ④1月~2月西南季風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8.A 19.A 解析:第18題,根據(jù)“以溫定帶、以水定型”的判讀規(guī)則,可確定甲、乙、丙、丁依次為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第19題,甲圖3~5月降水少,此時太陽高度角較大,光照強烈;6~9月降水多,說明云量多;10~12月降水少,濕度??;1~2月盛行東北季風。 下圖為“圈層間的主要水分循環(huán)示意圖”,讀圖回答20~21題。 20.圖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圈層分別為( ) A.大氣圈、生物圈、巖石圈、水圈 B.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 C.大氣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圈 D.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21.有關水循環(huán)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水循環(huán)的動力主要來自地球內部能量 B.徑流是海洋和陸地水分聯(lián)系的唯一途徑 C.降雪形成的冰川將成為巖石圈的組成部分 D.降水形成的地表或地下徑流,參與巖石圈的改造 答案:20.A 21.D 解析:第20題,根據(jù)圖中箭頭的指向和甲、乙、丙、丁的關系可判斷出,圖中甲為大氣圈,乙為生物圈,丙為巖石圈,丁為水圈。第21題,水循環(huán)的主要動力來自太陽輻射能;徑流是陸地和海洋水分聯(lián)系的途徑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徑;降雪形成的冰川仍然是水圈的組成部分;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徑流通過流水作用參與巖石圈的改造。 下圖為“信風帶中的某海區(qū)水溫空間分布(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情況”。讀圖回答22~23題。 22.甲處的水溫可能為( ) A.16.5℃ B.19.5℃ C.18.5℃ D.17.5℃ 23.圖示海區(qū)表層洋流性質和位置可能是( ) A.暖流,北半球大洋東岸 B.寒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C.暖流,南半球大洋西岸 D.寒流,北半球大洋東岸 答案:22.B 23.C 解析:第22題,由于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的溫度逐漸降低,等溫線凸向南側的溫度較高,甲外圍閉合圈的溫 度應為19℃,故甲處的溫度為19<甲<20。第23題,據(jù)圖可知,等溫線彎曲方向即洋流流向,該洋流為暖流。據(jù)世界洋流分布規(guī)律可知,其可能位于南半球大洋西岸或北半球大洋東岸。 下圖中格陵蘭島大部分終年被冰雪覆蓋,甲、乙分別是北美洲和英國的港口,甲、乙之間的虛線示意航線。十八世紀郵政長官富蘭克林調查發(fā)現(xiàn),沿北美洲和英國之間航線航行的郵船,往、返航程耗時明顯不同。據(jù)此完成24~25題。 24.圖中最有可能出現(xiàn)冰山的海域在(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25.沿甲、乙之間航線航行的郵船往、返時間不同主要受( ) A.海浪的影響 B.暖流的影響 C.海風的影響 D.寒流的影響 答案:24.C 25.B 解析:第24題,冰山通常是由極地地區(qū)的海冰崩裂后被寒流帶到較低緯度地帶的。往往出現(xiàn)在較高緯度海域且在寒流經(jīng)過的地方。圖中③處位于中高緯大陸東岸,這里有(拉布拉多)寒流經(jīng)過,所以有可能出現(xiàn)冰山。第25題,甲、乙之間的航線基本上與北大西洋暖流路徑一致,由甲去乙是順流,反之則是逆流。所以答案為B。 第Ⅱ卷(綜合題 共50分) 二、綜合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50分) 26.(xx山東十校高三聯(lián)考)讀“甲、乙兩地區(qū)的地質剖面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根據(jù)甲圖信息,可以判斷該區(qū)域的巖石屬于三大類巖石中的________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地點3缺失地層B,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若乙圖中C、D、E三處均出現(xiàn)煤層的露頭,那么,在A、B兩處分別打鉆井,何處地下能打到煤層?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乙圖中要開鑿一條東西方向的地下隧道,是在B地還是在A地較為合適?為什么?(4分)(提示:從工程的安全性、穩(wěn)定性及地下水運動等方面考慮)。 答案:(1)沉積 地層中含有化石 (2)該地區(qū)形成B巖層時,可能地點3隆起,未曾接受B地層沉積物;或者可能是地點3原先接受了B地層沉積物,后因地殼上升又全部被侵蝕掉了 (3)A處 根據(jù)巖層新老關系,判斷A處為向斜,巖層不缺失 (4)B地。B屬于背斜處,巖層向上拱起,重力作用點在兩側,結構穩(wěn)定,上部巖層重力不會對隧道安全穩(wěn)定產(chǎn)生威脅;同時背斜有利于地下水沿巖層兩翼向下滲流,不會在隧道內積存。 解析:第(1)題,由甲圖中可獲取巖石具有層理構造,且含有化石,由此可知為沉積巖。第(2)題,由甲圖可知地點3缺失B地層,其原因有二:一是當時形成B地層時地點3上升,沒有接受沉積;二是接受了B地層沉積后,地殼又上升全部被侵蝕掉。第(3)題,由圖中新老關系可知A為向斜,煤層連接,可在地下打出煤層。第(4)題,由新老關系可知B為背斜,適合建隧道。 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0分) 材料一 昆明、貴陽四季分配示意圖。 材料二 昆明和貴陽氣溫年較差、日較差比較表。 年較差(℃) 日較差(℃) 年平均 1月 4月 7月 10月 昆明 12.1 11.1 13.9 14.8 7.2 8.8 貴陽 19.1 8.0 6.9 9.3 8.0 4.5 材料三 昆明和貴陽的降水量、降水日數(shù)及相對濕度比較表。 (1)根據(jù)材料一,簡要概括昆明、貴陽四季分配特點。(2分) (2)根據(jù)材料二,比較昆明和貴陽氣溫年較差、日較差的不同特點: 昆明氣溫年較差________(大、小),氣溫日較差________(大、小)。(2分) 貴陽氣溫年較差________(大、小),氣溫日較差________(大、小)。(2分) (3)材料二顯示,1月昆明和貴陽氣溫日較差相差________℃,達到全年差異最大值。請結合材料三以及大氣熱力作用原理,分析1月貴陽氣溫日較差小于昆明的原因。(4分) 答案:(1)昆明四季如春,或答昆明全年無夏,春秋相連,約有3個月的冬季。而貴陽則是四季分明。 (2)小 大 大 小 (3)7 由材料三可知,1月(冬季),貴陽(易受昆明準靜止鋒影響)降水日數(shù)較昆明多(空氣相對濕度大),白天云層對大氣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氣溫較低;夜晚云層大氣逆輻射強,大氣起到保溫作用,氣溫較高,故貴陽氣溫日較差較小(6.9℃)?;虼?月(冬季)昆明降水日數(shù)較貴陽少,由同理導致昆明氣溫日較差較大(13.9℃)。 解析:第(1)題,根據(jù)圖例可知,對比分析兩地的季節(jié)分配特點。昆明全年無夏,春秋相連,約有3個月的冬季。貴陽四季分明。第(2)題,根據(jù)材料二,從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可知昆明的年較差小,氣溫日較差大;貴陽的氣溫年較差大,氣溫日較差小。第(3)題,對比兩地1月的日較差可知其相差7℃。根據(jù)材料三分析可知,昆明降水量、降水日數(shù)、相對濕度均小于貴陽,據(jù)此可知降水對于氣溫日較差影響很大。其原因是貴陽降水日數(shù)多于昆明,白天云層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氣溫較低;夜晚云層大氣逆輻射強,大氣起到保溫作用,氣溫較高,氣溫日較差較小。 28.(xx江蘇省鹽城市高三摸底)讀“南美洲部分區(qū)域氣候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寫出圖中字母所在地區(qū)的氣候類型: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2分) (2)圖中受單一氣壓帶控制而形成的氣候類型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而形成的氣候類型是________(填字母)。(3分) (3)簡述C、D兩種氣候的特征。(2分) (4)C、E兩地氣候類型相同。C氣候區(qū)面積廣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簡述E地氣候類型的成因。(3分) 答案:(1)熱帶沙漠氣候 高山氣候 (2)A C D (3)C終年高溫多雨;D終年高溫,干濕季交替。 (4)平原面積廣大 處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地帶;沿岸有巴西暖流經(jīng)過。 29.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認識自然環(huán)境的形成和演變,有助于我們去探尋和揭示大自然的無窮奧秘。讀“某區(qū)域地層剖面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0分) (1)讀圖,簡述該地區(qū)地貌形成過程中內、外力作用的具體表現(xiàn)。(2分) (2)如果該地區(qū)位于歐洲西部,請描述圖中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 (3)結合水循環(huán)原理,說明植被破壞對該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4分) 答案:(1)內力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地殼運動引起的褶皺和斷層;外力作用表現(xiàn)為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 (2)水量平穩(wěn),沒有明顯的汛期,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3)植被破壞導致蒸發(fā)和蒸騰作用減弱,降水減少,氣候變干旱;涵養(yǎng)水源能力降低,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調蓄作用減弱,徑流量季節(jié)變化和年際變化增大,易引發(fā)洪澇災害;植被破壞加劇上游侵蝕作用,溝谷加寬、加深,加劇中下游沉積的作用,沖積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植被破壞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tài)系統(tǒng)不穩(wěn)定。 解析:第(1)題,圖中的褶皺、斷層是內力作用的結果,山麓沖積扇則是流水沉積造成的,而沉積物則是上游流水侵蝕、搬運帶來的。第(2)題,回答本題需要明確兩點:該地位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由水平自然帶為落葉闊葉林、位于歐洲西部確定;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流速、水位變化、有無結冰期、含沙量等水文要素。由歐洲西部的氣候,推知流量大小、水位變化、有無結冰期,由圖示的地形和植被狀況推知流速和含沙量大小。第(3)題,圖 中河流參與了海陸間水循環(huán),包括蒸發(fā)和蒸騰、降水、徑流、下滲等環(huán)節(jié)。然后分析森林遭破壞對水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的影響以及由此導致的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30.2010年8月4日,在經(jīng)歷重重波折后,14歲的荷蘭少女勞拉德克爾終于可以一償獨自揚帆環(huán)球航行的夙愿。如果她能成功,那她將創(chuàng)下環(huán)球航海的最低年齡紀錄。閱讀勞拉此次環(huán)球航行計劃路線圖,完成下列問題。(10分) (1)勞拉從荷蘭出發(fā)后,并未直接向西橫渡大西洋,而是先向南航行再橫渡大西洋,她這樣做有什么好處?(2分) (2)當勞拉航行到A處時,該地的氣候特征是什么,請分析該地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4分) (3)若2011年1月勞拉航行至B海域,帆船速度________(較快、較慢),請說明原因。(3分) (4)圖中A、B、C、D四地能形成大型漁場的是________。(1分) 答案:(1)主要利用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航行,順風順水,縮短航行時間。 (2)高溫多雨。A地位于東南信風的迎風坡,且沿岸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流經(jīng),形成了終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 (3)較快 1月份B海域(北印度洋)盛行東北風,洋流的流向為自東向西,帆船航行順風順水,因而速度較快。 (4)D-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年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 第2單元 自然環(huán)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階段性測試題 湘教版必修1 2019 年高 地理 一輪 復習 單元 自然環(huán)境 中的 物質 運動 能量 交換 階段性 測試 湘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zhongcaozhi.com.cn/p-255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