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空氣的“力量”(教案)
《第三節(jié)空氣的“力量”(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第三節(jié)空氣的“力量”(教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三節(jié) 空氣的“力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大氣壓強產(chǎn)生的原因;能說出幾個證明大氣壓存在的事例;能用大氣壓解釋間的現(xiàn)象 2、知道托里拆利實驗和標準大氣壓的大小 3、知道大氣壓隨高度的增加而減小,大氣壓的大小可以用氣壓計來測量 過程、方法: 觀察跟大氣壓有關(guān)的現(xiàn)象,感知大氣壓的存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 通過大氣壓應(yīng)用的了解,初步認識科學技術(shù)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 認識大氣壓的存在,用大氣壓解釋簡單的生活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證明大氣壓的存在和自主探究估測大氣壓的大小 教學用具 玻璃杯、透明塑料片、水、廣口瓶、浸過酒精的棉球、細砂、煮熟剝殼雞蛋一個、 注射器、抽氣機、馬德堡半球、吸盤、彈簧測力計等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yù)計用時 導(dǎo)入新課 演示實驗 1、在一個玻璃杯中裝滿水,用透明塑料片輕輕蓋住杯口,在慢慢翻轉(zhuǎn)過來。 2、在空的礦泉水瓶里面倒入一些熱水,搖晃幾下,再把熱水倒出,然后迅速蓋上瓶蓋,用冷水澆。 3、找一個注射器,把活塞推到底部,然后用橡皮泥封住口,用力向外拉。 講述:同學們,大家想知道以上實驗的現(xiàn)象是如何發(fā)生的嗎?現(xiàn)在我們就一起學習大氣壓強的知識吧。(板書課題) 學生代表演示實驗 感知大氣壓的存在 3分鐘 自主探究 教學過程 提出探究問題:閱讀教材146頁到147頁“大氣壓強”部分,自主完成以下問題: 1、什么是大氣壓強?產(chǎn)生原因是什么? 2、生活中應(yīng)用的例子?注射器是怎樣應(yīng)用大氣壓強的? 3、你能將吸盤附著在墻壁上嗎?試解釋吸盤掛鉤原理 引導(dǎo)學分析討論,教師注重點撥,強調(diào)分析物理過程。 分析討論《同步學習與探究》37頁“伴你探究”中“大氣壓強”部分 講述:我們生活空氣的海洋里,現(xiàn)在就讓我們感受大氣壓的存在,哪位同學愿意到黑板上來親身體驗一下:馬德堡半球?qū)嶒? 鞏固練習:《同步學習與探究》38頁“開放性作業(yè)”中“做一做”2、3、4 教師活動 帶問題閱讀教材,和液體壓強類比,找出大氣壓強差生的原因 分析討論、舉例證實大氣壓強的存在 兩個力氣較大的同學模擬馬德堡半球?qū)嶒? 其余同學觀察分析結(jié)論 學生活動 5分鐘 預(yù)計用時 合作探究 展示提高 一、大氣壓強的測量 講述、過渡:馬德堡半球?qū)嶒灢粌H證明了大氣壓強的存在,還表明了大氣壓強是很大的。那么大氣壓強有多大呢?伽利略的學生托里拆里回答了這個問題。 1、介紹托里拆里實驗裝置 3、 用多媒體演示托里拆里實驗(邊演示,邊講解) 并提出問題: 1、760mm水銀柱的有多少帕? 2、玻璃管傾斜,水銀柱怎樣變化?你怎樣理解高度? 3、玻璃管提起些又怎樣? 向槽內(nèi)再倒入水銀結(jié)果如何? 改變玻璃管的形狀,又如何? 分析:水銀柱高度不變的原因是什么? 組織學生閱讀《同步學習與探究》分析討論《同步學習與探究》37頁“伴你探究”中“測量大氣壓強”部分后,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要擠出空氣? (2)什么時候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3)怎樣測量吸盤的直徑? (4)如何確定受力的面積? (5)大氣壓強的方向向哪個方向? (6)該實驗的數(shù)據(jù)表達式是什么?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實驗,做好巡回指導(dǎo) 評估交流: 1、該實驗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2、改方法所測大氣壓強數(shù)值往往比實際值小一些,你認為產(chǎn)生這一誤差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你有更好的方法測量大氣壓強嗎?說說看。 二、測量大氣壓的儀器 教師出示教材149—150頁8-39、8-40和8-42圖,引導(dǎo)學生自主學習: 1、測量大氣壓強的儀器是什么? 2、空盒氣壓計和管式彈簧氣壓計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教師分析總結(jié) 三、大氣壓強的變化 指導(dǎo)學生閱讀教材150頁“大氣壓強的變化”、“加油站”和《同步學習與探究》37頁“伴你探究”中的“大氣壓強的變化”部分,提出問題: 1、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壓強的大小如何變化?發(fā)生這個變化的原意是什么? 2、你如何根據(jù)氣壓計設(shè)計一個登山計? 4、 液體沸點與液面氣壓的關(guān)系是什么? 帶問題觀察課件、理解、討論總結(jié) 小組討論,分組實驗 分析總結(jié) 帶問題合作學習后,展示自主學習成果 20分鐘 拓展延伸 1、“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躋身世界航天大國。航天員翟志剛穿著我國自主研發(fā)制造的航天服,首度實施空間出倉活動,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翟志剛穿的航天服應(yīng)具有哪些物理性質(zhì)? 2、將一只試管裝滿水銀后倒插在水銀槽中,管頂高出水銀面20cm,在標準大氣壓下,管外水銀面上受到的大氣壓強是多少?若在試管頂部開一個小孔,將看到什么現(xiàn)象? 3、為什么登山運動員在高山上用普通鍋子煮雞蛋,水開了二雞蛋卻不熟?你想個辦法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嗎?說出其中的道理。 分組討論、總結(jié) 5分鐘 反思完善 引導(dǎo)學分析總結(jié)本節(jié)課的收獲和疑點,教師加以補充。 總結(jié)反思,談收獲,提疑點;回顧重、難點,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2分鐘 達標測評 本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大氣壓強,同學們一定掌握得非常好。下面就請大家盡情地展示自己的智慧,共同完成學案中的“達標測評”部分。(教師點評) 獨立完成后進行組內(nèi)互評, 10分鐘 達標測評 一、單選題 1、如果把籠罩著地球的大氣層比作浩瀚的海洋,我們?nèi)祟惥蜕钤谶@“大氣海洋”的底部,承受著大氣對我們的壓強-------大氣壓。下列有關(guān)敘述中錯誤的是 A.馬德堡半球?qū)嶒炗辛Φ刈C明了大氣壓的存在 B.標準大氣壓的數(shù)值為1.01×106帕,(760MM汞柱) C.大氣壓的大小與大氣的密度有關(guān),離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氣壓也越大 D.人的心情通常跟晴天和陰雨天大氣壓的高低變化有關(guān) 2、下列關(guān)于大氣壓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一個標準大氣壓能支持水柱10m高, B.山頂上的大氣壓比山腳下的大氣壓高, C.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 0C, D.同一地區(qū)大氣壓 也是變化的. 3、下列事例中,利用大氣壓作用的是 A.小王將新鮮空氣吸入肺里 B.醫(yī)生用針筒把藥水推入病人肌肉中 C.小李用圖釘把地圖釘在墻上 D.深水潛水員要穿特制的抗壓潛水服 4、以下各事例中不足利用大氣壓來工作的是( ) A.高壓鍋 B.抽水機 C.拔火罐 D.吸盤式掛衣鉤 5、將一滿罐“純凈水”(高約40 cm)開口朝下放在水中,如圖所示,結(jié)果是( ) A.仍是滿罐水; B.水將流出一部分; C.水將全部流出 ; D.以上答案都不對。 ?二、非選擇題 6、在1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氣壓越高,沸點也越高。小敏在實驗室觀察水的汽化現(xiàn)象時,發(fā)現(xiàn)水沸騰后,溫度計內(nèi)液面穩(wěn)定在圖10所示的位置,該溫度計的示數(shù)為___ _℃,由此可以知道:小敏所在區(qū)域的大氣壓強____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個標準大氣壓。 ?7、用高壓鍋煮食物時,鍋內(nèi)水的溫度在升高的過程中,水的內(nèi)能隨之 ;因為高壓鍋良好的密封性,使水蒸氣不易外泄而增大了鍋內(nèi)氣壓,提高了水的 ,從而提高水溫,所以容易煮熟食物。 8、氫氣球升到高空時會破裂,其主要原因是高空的大氣壓____ ___(填“高”或“低”),球內(nèi)的氣壓____ 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大氣壓,將球脹破。 9、茶壺的茶蓋上都有一個小孔,你知道為什么要設(shè)計這個小孔嗎?如果沒有這個小孔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請你利用所學的知識闡明其中的道理。 達標測評參考答案 一、單選題: 1、C 2、B 3、A 4、A 5、A 二、非選擇題: 6、97 低于 7、增大或提高 沸點或溫度 8、低 大于 9、如果沒有這個小孔,水不易從壺中流出。因為隨著壺中水的流出,壺內(nèi)氣體體積變大,壓強變小,在外界大氣壓作用下,水不易流出。 第4頁- 1.請仔細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領(lǐng)!既往收益都歸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5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三節(jié) 空氣 力量 教案
鏈接地址:http://www.zhongcaozhi.com.cn/p-1468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