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四年級音樂上冊 第1課《茉莉花》教案 湘藝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2年(秋)四年級音樂上冊 第1課《茉莉花》教案 湘藝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秋)四年級音樂上冊 第1課《茉莉花》教案 湘藝版
課題:《茉莉花》
年級:四年級下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學會演唱歌曲《茉莉花》,掌握江南風格的歌曲韻味。
欣賞不同地區(qū)的《茉莉花》,感受不同的音樂風格。
教學重點:會唱歌曲《茉莉花》,能掌握弱起小節(jié)的演唱。
教學難點:掌握江南《茉莉花》的韻味,體會我國浩如煙海的民歌魅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
課 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在節(jié)奏鮮明的現(xiàn)代音樂伴奏中學生走進音樂教室。
師:同學們,又到了快樂的音樂課時間了,你們準備好了么?
生:準備好
2、了。
師:那我們開始上課。
播放風格截然相反的音樂《夢江南》MTV。
師:同學們,聽到這首樂曲,看到這幅小橋流水的畫面,你想到了什么?
生:江南水鄉(xiāng)------
師:今天,老師就帶領(lǐng)大家一起走進江南,去領(lǐng)略江南的好山,好水,好景,好花。
二、新課教學
1、播放歌曲《茉莉花》,讓學生聽賞完,回答歌曲的速度是怎樣的?
師:那位同學能說一說這首歌曲的速度是怎樣的?
生:中速稍慢。
師:非常正確,這首歌曲的速度是中速稍慢,曲調(diào)幽靜舒緩,就如同溫婉的江南小城的生活,恬靜淡然,抒情優(yōu)美。
2、播放第二遍樂曲,師生一起朗讀歌詞: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美麗滿枝丫
3、,又香又白人人夸。讓我來將你摘下,送給別人家,茉莉花呀茉莉花。
3、師:歌詞朗讀完了,有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茉莉花是什么樣子的?
生:潔白,芬芳
師:說得非常好,盛開的茉莉花潔白芬芳,非常圣潔美麗。老師現(xiàn)在就給同學們看一下盛開的茉莉花。
教師播放課件,展示茉莉花的圖片,同時背景音樂配的是《茉莉花》的伴奏。
師:茉莉花漂不漂亮?誰能用一個詞形容一下?
生:潔白、圣潔、魅力、美麗------
師:茉莉花是印尼國花,原產(chǎn)于印度,西漢時代傳入我國,葉片四季常綠,青翠欲滴。越冬種植,六七月間,便是它怒放的季節(jié)了。因其花潔白素雅,芳香沁人心脾,故有“天下第一香”的美稱。
4、師:同學們
4、了解了茉莉花的一些資料,知道了茉莉花的圣潔美麗,讓我們再聽賞一遍這首歌曲吧,聽的時候,讓我們細細體會茉莉的芬芳美麗。
教師播放歌曲。
5、1)學習節(jié)奏
XX XX|X 0X|X XX|X- 同時按節(jié)奏讀歌詞
2)學習試唱
2\4
32 13|2 03|5 61|5-
讓 我 來 將你 摘 下
3)學習弱起小節(jié)
XX|X 0X|X
一般來說,歌(樂)曲多數(shù)是從強拍開始的,但我們也常見到部分歌(樂)曲是從弱拍或次強拍開始的。從弱拍或次強拍起的小節(jié)叫做弱起小節(jié)(或稱為不完全小節(jié))。弱起小節(jié)的歌(樂)曲的最后結(jié)束小節(jié)也往往是不完全的,首尾相加其拍數(shù)正好相當于一個完全
5、小節(jié)。
6、聽賞歌曲,要求學生用手拍擊節(jié)奏,找出歌曲中弱起小節(jié)的處理。
7、學唱歌曲。教師在課件上出示歌曲的樂譜,教師彈奏,學生用“a”模唱。
8、學生演唱歌詞。
9、學生分組演唱,進行第一次小組的比賽。
10、師:同學們,學習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現(xiàn)在,咱們再聽賞河北《茉莉花》和東北《茉莉花》,聽完后,告訴我這三首《茉莉花》的曲調(diào)分別有什么特點?
教師播放課件,學生小組討論,進行第二次小組比賽。
生:河北《茉莉花》緩慢優(yōu)美,結(jié)束拖腔;
東北《茉莉花》直接爽快,熱情火爆;
江南《茉莉花》委婉抒情
三、拓展延伸
師: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qū)的國家,民歌浩如煙海,是我國勞動人民
6、智慧的結(jié)晶。一朵小小的茉莉花,潔白芳香,猶如江南的少女,婉約秀麗。就是這樣一曲小小的《茉莉花》卻走出了中國,正走向了世界大舞臺。
播放宋祖英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會的《茉莉花》。
四、本課小結(jié)
《茉莉花》是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國還有許許多多像《茉莉花》一樣優(yōu)美的民歌,希望同學們課后多涉獵一些這樣的知識,讓我們的民歌煥發(fā)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教學評價與反思:
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茉莉花”這一主題展開,突出了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注重了學生的審美培養(yǎng)與個性發(fā)展。能夠利用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展示了不同地區(qū)、不同風格的民歌《茉莉花》,讓學生在拓展延伸中學到了課本上所沒涉及的知識,開擴了視野,開發(fā)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