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二單元 6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學案設計 新人教版.doc
《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二單元 6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學案設計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二單元 6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學案設計 新人教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6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 學習目標 1.把握文章的說明對象,培養(yǎng)愛好科學、主動探尋自然奧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3.比較兩篇短文,了解它們因為說明的問題不同,所以說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點。 學習過程 第1課時 《恐龍無處不在》 【預習內容】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1)鳥臀( ) (2)褶皺( ) (3)潮汐( ) (4)劫難( ) (5)追溯( ) (6)遺骸( ) 2.解釋詞語或加點的字。 (1)遺骸: (2)追溯: (3)劫難: (4)致密: (5)天衣無縫: (6)爭論不休: 3.兩篇短文選自 國 作家 的作品。 【自讀課文 理清思路】 自讀課文,研討以下問題: 1.“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陸漂移”使恐龍遍布世界的說法由何而來? 3.你怎么看待科學家們的推斷? 【研讀重點 探討難點】 1.作者是如何安排文章的結構的? 2.文章采用了哪種說明順序? 3.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拓展延伸 發(fā)散思維】 1.課文說明的對象涉及哪兩個學科? 2.“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边@個道理對我們的學習有何啟示? 【課后作業(yè)】 1.抄寫生詞三遍。 2.收集有關資料,了解一下恐龍的世界。 第2課時 《被壓扁的沙子》 【整體感知】 1.對于6 500萬年前的恐龍的滅絕,科學界存在哪兩種對立的理論?各自的依據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意在說明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比較異同】 1.閱讀過程中,你發(fā)現這兩篇文章有哪些相同之處? 2.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但選用的材料不同,所說明的主要問題也不同。試結合課文作具體分析。 【拓展遷移 發(fā)散思維】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搜集的有關恐龍及恐龍滅絕的資料,大家互相交流,看看哪種學說自己最感興趣,同時說明自己感興趣的原因(哪種學說成立的科學依據)。 【課后作業(yè)】 1.查找有關資料,探索恐龍為什么會滅絕。 2.課外閱讀阿西莫夫的其他文章。 參考答案 第1課時 【預習內容】 1.(1)tn (2)zhě (3)xī (4)ji (5)s (6)hi 2.(1)遺體,尸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3)災難;災禍。 (4)細而密;細致精密。 (5)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形容事物(多指詩文、話語等)嚴密,沒有一點兒破綻。 (6)各執(zhí)己見,互相辯論,沒有休止。 3.美 科幻 阿西莫夫 【自讀課文 理清思路】 1.1986年在南極發(fā)現鳥臀目恐龍骨骼化石。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有恐龍化石。因而“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說成立。 2.科學家并不滿足于南極發(fā)現恐龍化石最直接的結論,即“恐龍無處不在”。他們就此產生了更多的疑問,如“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qū)生存呢?”恐龍“是如何越過大洋進到另一個陸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大陸漂移把恐龍帶到了南極。 3.作者首先發(fā)現問題:南極發(fā)現恐龍化石——恐龍并不適應南極的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然后進行假設推理: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推斷“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huán)境中,適合恐龍生活——進一步推斷“泛大陸”后來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文章一方面解開了“恐龍無處不在”之謎,同時又論證了另一個問題:南極洲的恐龍化石為大陸板塊理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研讀重點 探討難點】 1.文章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模式,全文共15個自然段,共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個科學觀點——“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引出說明內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闡述說明內容——由恐龍化石在南極的發(fā)現說明“恐龍無處不在”,再由“恐龍無處不在”這一發(fā)現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以“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fā)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總結說明內容,結束全文。 2.作者采用的是邏輯順序。 3.打比方,如“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將“板塊構造”形象化地說明出來,板塊聚散的科學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列數字,如“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fā)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舉例子,如‘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 【拓展延伸 發(fā)散思維】 1.生物學(恐龍)——地質學(板塊理論) 2.多角度思考問題。對于同一個問題——南極為什么會出現恐龍化石,從生物學和地質學多方面進行思考,把各學科豐富的專業(yè)知識融合在一起,在開闊的視野中綜合思考問題,于是在科學研究中出現了新的境界。 第2課時 【整體感知】 1.科學界對于恐龍的滅絕,存在著兩種對立的理論:“撞擊說”和“火山說”。 “撞擊說”。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的毀滅性的撞擊,是導致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撞擊說”依據:在一個6 500萬年前形成的沉積物薄層中,發(fā)現了稀有金屬銥,它是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這種撞擊也許深入到了地殼內部,引起火山噴發(fā)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許多塵埃進入了平流層中,結果造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表面。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假說二:“火山說”。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使得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量生物滅絕。 “火山說”依據:如果地球突然經歷了一個火山爆發(fā)期,許多火山大致同時噴發(fā),那么也就造成一個足以使大量生物滅絕的巨大災難。 2.作者意在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說。 【比較異同】 1.文體相同,內容相關。這兩篇文章都屬于科普說明文。二者不僅文體相同,而且內容相關,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兩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邏輯順序,重在說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內,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層層剖析,既嚴謹又深入淺出地解釋清楚。都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恐龍無處不在》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說明南極不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侗粔罕獾纳匙印分信e“斯石英與金剛石”“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qū)的巖石”證明斯石英是由撞擊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的,從而得出“恐龍的滅絕是撞擊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恐龍無處不在》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而《被壓扁的沙子》則是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來說明斯石英與普通沙子的區(qū)別。除此以外,都還運用了“打比方”“列數字”“作詮釋”的說明方法。 2.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第一篇短文談到恐龍的化石無處不在,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而在第二篇中,恐龍的滅絕原因則成為探討的主題,“被壓扁的沙子”則成了證據。由此可見作者具有多角度、多側面看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八年級語文下冊 第二單元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學案設計 新人教版 年級 語文 下冊 第二 單元 阿西莫夫 短文 兩篇學案 設計 新人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zhongcaozhi.com.cn/p-556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