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一單元感悟自然散文單元教案 粵教版必修3.doc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一單元感悟自然散文單元教案 粵教版必修3.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一單元感悟自然散文單元教案 粵教版必修3.doc(1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必修三第一單元“感悟自然”教學設計 【單元教學設想】 本單元是活動單元,設計的活動在于使學生了解自然,親近自然,從而培養(yǎng)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對于美的感受力、想象力;也是一次與自然結合的主題活動,通過對自然事物的觀察和體會,感受自然界的生機,領悟生命的意義,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本單元活動包括“活動設計”、“活動過程”、“活動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單元(活動單元)為切入點,以寫作為目的,以活動為契機,引導學生走入自然,走入閱讀,走入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并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流諸筆端,分享交流。 【單元活動計劃】 活動一:組織學生“游覽風景名勝“——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生活中,使學生真正在自然之中得到熏陶; 活動二:組織學生“體察家鄉(xiāng)山水“——引導學生走進社區(qū),“美不美,家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我們生活在家鄉(xiāng)之中,天天司空見慣,習以為常,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找到對家鄉(xiāng)的感覺。 活動三:組織學生“親近動物植物”——引導學生去植物園或長隆野生動物園,去觀察他們的生活習性,領略人與動植物之間的關系,進而思考生命的活力、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激起生命的激情。 【單元教學安排】 第一步:組織學生自己學習課文《黃山記》、《鞏乃斯的馬》、《瓦爾登湖》;根據老師下發(fā)的資料,理清文章結構,概括文章問容,體味寫作手法。 第二步:拓展閱讀,組織學生閱讀相關文章,增加閱讀的信息,獲取大量大寫山、寫水、寫物的文章,然后從中悟出一些寫作的內涵和表達感情的手法。 第三步:確定寫作的方向:分三個方面:一是游山玩水,挖掘人文內涵;二是精描細繪,呈現水清山秀;三是繪聲繪色,捕捉精彩瞬間(人與動物) 【教學流程】 第一部分(6課時) 黃山記自學資料 【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獨具匠心的構思謀篇的手法;2.了解本文簡練巧妙、熱情奔放的語言特色;3.領略黃山峰巒奇險而美妙的壯麗景色,并了解作者對祖國河山和對社會主義的熱愛、贊頌之情。 【預習思考題】 1.課文所記內容有那幾個表示時間順序的詞? 2.課文四個部分內容有什么內在的聯系? 3.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文章的記敘順序? 【作者簡介】 徐遲,現代詩人,著名報告文學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吳興縣南潯人。蘇州東吳大學文學院肄業(yè)。1933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57年擔任《詩刊》副主編,1960年調湖北文聯當專業(yè)作家,1963年當選為作協武漢分會副主席。代表作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摯,憎愛分明,說理透辟,繁簡相宜,語言洗煉。 【簡析課文】 文章按照四個小標題,分成四個部分請給每一部分加上小標題? 示范:一、黃山勝景概貌;二、人類登山簡史;三、攀登險峰天都;四、觀賞奇麗風光。 第一部分:寫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創(chuàng)造安排了黃山勝境。──文意總起 第一段:介紹黃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圍,著重介紹黃山七十二峰的高風峻骨,以示其“險”。 第二段:介紹黃山的云海、草木鳥獸、泉流及攝身光等幾種景物,以見其“奇”。 第三段:寫黃山處處懸崖絕壁,再次強調黃山勝境的突出特點──“險”。 閱讀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為什么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提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為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辟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2.對“云?!钡拿鑼懹玫氖鞘裁词址? 【提示】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云海,使云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3.找出這一部分寫山的詞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黃山山的特點。 【提示】“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峻骨”,“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碧攸c是“險”。 4.作者寫大自然對黃山的“賞賜”,列舉了云、松、音樂鳥、靈芝、肉芝和攝身光等,這是黃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黃山的什么特點? 【提示】突出了黃山的“奇”,從“打開它的云庫”,“特意委托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賞賜了”,“極罕見”等詞語可見。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予人類”,“它封了山”作小結,更增添了黃山的神奇色彩,并為下文回溯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描繪黃山的奇觀作了鋪墊。起筆雄奇峭拔,一如黃山奇峰。 第二部分: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突出黃山的“險”。 第一層(1自然段)寫史前期,除了金絲猴之外,只有神話傳說中的黃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過黃山的光明頂。 第二層(2─3自然段)寫唐宋時期,只有李白及吳龍翰兩人登上過蓮花峰。 第三層(4─5自然段)寫元明清數百年內,極大多數旅行家都沒有登上蓮花頂,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記載的只有普門法師等五人。 閱讀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1.寫黃帝在這里飛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為證,顯然不同,為什么要選用“傳說”這一材料呢? 【提示】增加黃山的神秘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這一部分與文章中心有什么聯系? 【提示】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為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 4.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聯系? 【提示】緊承第一部分黃山風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境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又與第三部分“勝境已成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相互比照??梢娺@部分使文章結構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xù)。 第三部分:寫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經過。正面寫黃山之險。 第一層(1─6自然段)寫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經過。 文章以作者親眼所見,極寫天都之險,與第二部分相應,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文章處處都將今天的登山道路與古人登山的路徑作對比,強調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險為夷”,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張本。寫“我們”登攀的經過,只用三個“直上,直上,直上”反復,表現了勇往向上的氣概。 第二層(7─8自然段)寫登上天都峰所見景色,抒發(fā)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盡收眼底;黃山奇景,盡踏足下”(此為過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這是文章點題的句子。 閱讀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第三部分是怎樣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1.對比: 把前人攀緣險峰的石級與現在有鐵欄桿的寬闊的石級作對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與我們“直上,直上,直上”“卻無可戰(zhàn)栗”作對比。2.詳略處理得當: 如“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蓮蕊峰、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處,都在公園中”詳寫登天都峰,其余略寫,重點突出。3.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作依據。寫天都峰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為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筑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筑成了道?!? 第四部分:寫在黃山之巔見到的云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寫黃山景觀之奇。 閱讀思考回答下列問題 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黃山奇觀的“奇”而來,“奇”在何處? 【提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云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巖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仙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經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墒前到柑?,浪這么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課文小結】 1、課文內在聯系: 文章巧妙地借贊嘆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筆,暗寫黃山“險”、“奇”二特色,總領全文;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第四部分,緣“奇”著墨;最后,以“這是何等的公園! 這是何等的人間! ”兩句感嘆作結,照應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絕了人間與勝境,暗含“換了人間”之意,激情奔放,響震不絕,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2、記敘順序 宏觀順序: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開──宇宙形成──人類出現(從史前時期直至元明清 微觀順序: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發(fā)登山──登上天都峰──黃山頂上過夜──第二天凌晨觀日出──白天見攝身光奇景 3、節(jié)奏明快的短句與排偶句式 作用:以加強文章奔騰豪放的氣勢。 短句: “它是大手筆,用火山噴發(fā)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圍一百二十公里,面積千余平方公里的一個渾圓的區(qū)域里,分布了這末多花岡巖的山峰?!?比較復雜的長句,想法順應句子的結構,將它們逗開成幾段,以加強語勢節(jié)奏。將這句的狀語,逗成四段)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還有八潭,四瀑。”(一個句子,分為兩個分句,五個賓語分別逗開) 排偶句(類似駢體文) “它打開了它的云庫,撥給這區(qū)域的,有倏來倏去的云,撲朔迷離的霧,綺麗多采的霞光,雪浪滾滾的云海?!薄包S山松鐵骨冰饑;異蘿松天下罕見?!薄斑@樣,大自然把紫紅的峰,雪浪云的海,虛無飄渺的霧,蒼翠的松,拿過來組成了無窮盡的幻異的景?!坏罍厝?,能治百病。各種走獸之外,又有各種飛禽。神奇的音樂鳥能唱出八個樂音。稀世的靈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 瓦爾登湖自學資料 【導語引入】 總有一種感動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血脈賁張,總有一種傾訴讓我們銘心刻骨,總有一種傳說讓我們義無返顧,總有一種卑微讓我們怦然心動,總有一種崇高讓我們凝神屏息,總有一種過去讓我們記憶猶新,總有一種將來讓我們悠然神往。 ——《昨天今天明天 》余秋雨 《瓦爾登湖》就是一篇讓我們悠然神往的地方。那是作者心中沒有被現代文明污染的心靈凈土,是作者的明凈無塵、悠然自得的心境的真實寫照。 【作者簡介】 梭羅1817年7月12日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就學并畢業(yè)于哈佛大學(1833—1837年);回到家鄉(xiāng),執(zhí)教兩年(1838—1840年。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家里(1841—1843年),當門徒,又當助手,并開始嘗試寫作。到1845年,他就單身只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獨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1848年他又住在愛默生家里;1849年,他完成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麥克河上的一星期》的書。差不多同時,他發(fā)表了一篇名為《消極反抗》(On Civil Disobedience)的極為著名的、很有影響的論文。按字面意義,這也可以譯為“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到了1854年,文學名著《瓦爾登湖》出版了。開始有一些反響,隨時間推移,它的影響越來越大。1859年,作者支持反對美國蓄奴制度的運動;當這個運動的領導人約翰布朗竟被逮捕,且被判絞刑處死時,作者發(fā)表了為布朗辯護和呼吁的演講,并到教堂敲響鐘聲,舉行了悼念活動。此后患上肺病,醫(yī)治無效,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終年僅44歲。他留下了《日記》39卷,后來有人給他整理,陸續(xù)出版。 【課文概述】 《瓦爾登湖》是本靜靜的書,極靜極靜的書,并不是熱熱鬧鬧的書。它是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 梭羅說,瓦爾登湖是神的一滴。這里的湖水清澈見底,可以看到湖水中的草、流動的魚和在水流中不動的石子,湖水充滿了光明和倒影,成為一個下界天空。這里的確是大自然的精靈,是上帝的神來之筆,難怪孤獨、寂寞的梭羅會在這里建筑木屋、開荒種地、沉思寫作,沐浴在瓦爾登湖的月光中,陶醉在癡迷的幻想里,過著一種原始、純樸、自然、遠離塵世的隱居生活。他是這樣以手中的妙筆來描繪瓦爾登湖的:“生長在雜草蔓生的林間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藍上的露珠會把你下半身打濕。叢生櫟的葉子泛著光,好似有液體在上面流過。透過樹木看見的小塘像天空一樣滿是光亮?!阋姷皆鹿鈴纳稚钐幰粋€個樹樁上返射回來,仿佛她在照耀萬物時有所選擇,她的星星點點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種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們種在這些地方……” 【課文賞析】 文章細膩的描繪了瓦爾登湖的湖光山色。一開頭就介紹瓦爾登湖的面積、環(huán)境等情況,接著細膩描繪瓦爾登湖的顏色,隨著遠觀近看,四季流轉,氣候變化,湖水呈現不同顏色,讓人覺得奇妙無窮。之后,又反復描寫了湖水的清澈純凈。在這里,一切都是純潔無暇、自然本色,未經任何污染。最后一個段落,作者感嘆隨著世事的更替,曾在湖水邊飲用過湖水的部落一個又一個消失了,但湖水依舊清純,碧綠。這個早已存在卻被人們遺忘的瓦爾登湖,依然堅持著自身的純潔。 賞析這篇文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瓦爾登湖的獨特之處。 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描繪瓦爾登湖的獨特。 一個是瓦爾登湖的顏色變化,文章二三四段集中描繪了瓦爾登湖的顏色變化,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季節(jié)觀察瓦爾登湖,他的顏色既有突出的綠色,又有豐富的變化,描繪得細致入微,可以在文中找出相關得句子進行品味。 一個是瓦爾登湖的清澈,文章五六段集中描繪了瓦爾登湖的清澈,用水中的魚的動與掉在湖中的斧子的靜來襯托湖水的清澈,用湖中難得一見的植物來突出湖水的潔凈。 2、作者的心境。 梭羅對工業(yè)文明、喧囂社會擠壓人類、侵蝕人性心懷憂慮,他認為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心的輕松和愉悅。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適宜人們在其中進行觀察、思考和寫作。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边@是他的心里呼聲?!锻郀柕呛酚纱吮徽J為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 瓦爾登湖不僅是他生活的棲息場所,也是他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故鄉(xiāng)。瓦爾登湖是他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的一個幽雅僻靜的去處。這個地方不僅給他提供了思考的空間,也給他提供了一種樸素淡泊的心境。他在這里觀察、傾聽、感受、沉思,并且夢想?!拔液N著,并養(yǎng)育著珍珠,直到它的完美之時?!彼暦Q要將獨居湖畔孕育出的珍珠奉獻到公共福利上來。 梭羅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歡在大自然中過簡樸生活,這是他對自由、對個人價值執(zhí)著追求的表現。他并不在意某一種外在的生活方式,他只是想生活得隨便、簡單、自在。想到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時,他就來了,覺得住夠了時,就又走了,沒有任何的偽飾和造作。 3、寫景的技巧 本文寫景沒有過多的華麗詞藻,而是注重還自然以原色。文章的寫作特征更多體現為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心靈特征。從對湖水顏色的細致入微的描寫,對湖水清澈的細節(jié)襯托可見一斑。 【附】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一單元感悟自然散文單元教案 粵教版必修3 一、 簡要概括瓦爾登湖的環(huán)境情況。 二、 瓦爾登湖的顏色有怎樣細膩而豐富的變化?請分條列述。 三、 文章從哪些角度來描寫瓦爾登湖的清澈純凈? 四、 通過文章所描寫的瓦爾登湖純凈的湖水,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樣的心境? 五、 簡要分析文章語言的風格。 六、 比較《黃山記》和本文,說說兩位作者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你欣賞哪一個? 【參考答案】 《瓦爾登湖》 1、 瓦爾登湖的環(huán)境情況:松林和橡樹林環(huán)繞環(huán)抱滋潤,四周峰巒從湖旁筆立而起,山上林 木蔥郁。 2、康科德的所有湖泊 晴朗的夏天:略微遠處觀看,一片蔚藍;極遠處觀看,藍灰。 風暴之下:極遠處觀看,藍黑。白雪覆蓋大地時:水和冰都呈現綠草的顏色。 瓦爾登湖更神奇 從山頂看,是藍色。 湖邊:細沙淺水處,黃澄澄的;再遠一點,淡綠;愈遠愈深;最遠處,黛綠。 在陽光映襯下:近岸湖水一片鮮嫩的碧綠;黃沙地帶,鮮綠;湖水霓虹。 晴空萬里而又波濤洶涌時:近處浮光耀金,遠處湛藍;湖水亮藍,與黛綠交替閃動,微呈淺綠。 作者沒直接抒情,在這些描寫之中,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明凈無塵,悠然自得的心境。因為只有在心中毫無雜念而與自然融為一體之時,才可能靜觀瓦爾登湖的水色如此細微的變化;幾乎不需要什么華麗詞語,就把湖水顏色的變化寫得充滿情趣。作者心與自然交融,正所謂“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王國維語) 3、 鱸魚的橫行條紋清晰可辯;溜進冰洞的斧子用樺樹枝鉤起;水草無垢,潔白的鵝卵石和 純凈的細沙以及湖底綠苔可見。 4、寧靜、純潔的瓦爾登湖正是作者樸素淡泊心境的反映,在這純凈的世界中,傾聽松風天籟,靜觀山光湖色,躬身耕種、采果垂釣,玄思妙想,從容悠然,人可以貼近自然,省悟內心,享受生命,完善自我。 5、 文章語言充滿詩意的情趣。它沒有華麗的語言,一切都只是平平道來,就像瓦爾登湖那 樣子,素淡、感性和透明,給人視覺神經的沖擊和心靈感受。只有當作者滌除了所有塵世的雜念,與瓦爾登湖的自然之美融為一體,才能對那一泓如許清澈的湖水的體察做到細致人微,并且充滿著詩意,給人寧靜致遠的力量。 6、《黃山記》的作者主要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其第二部分回顧人們登黃山的歷史,目的也是要說明社會發(fā)展了,古人不能去的,今天已不再是艱險。作者要說明的是“文明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人在大自然的面前充滿著自豪。而《瓦爾登湖》的作者卻是強調回歸自然,他不是要存心抵制文明,而是要對人類的理想家園作深入的思考。 贊賞誰的態(tài)度,都應該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角度進行思考。正確理解所謂戰(zhàn)勝自然,并不表明人類可以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離不開自然,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理解所謂回歸自然的問題時,要理解,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是必然的,是不可阻擋的,但人類的文明發(fā)展不應該以毀壞自己的家園為代價。應該思考生命的本質是什么,人類應該怎樣詩意地棲居于地球。 鞏乃斯的馬自學資料 【激趣導入】 朱光潛先生曾說過,面對一棵古松,有三種態(tài)度,科學、實用和審美。審美的情形有兩種,一是直覺的,一幅圖畫,一處美景,展現在你的面前,你能夠聚精會神地去觀賞它,領略它,以至于暫時忘記了除它以外的其它事物。這時候,你沉醉其中,這是一種審美的直覺。但更多的時候,我們不完全靠著一種直覺,審美還有一種理念的參與。這時的審美就包含了一種文化的積淀。 很顯然,自然的花鳥蟲魚所給我們的美感,有時候是它自身就能夠給予的,但更多的時候,是人類所賦予的。于是,看見彩蝶翻飛,我們會疑為莊子的夢境;聽到杜鵑鳥的哀鳴,我們會心生悲愁;而說到狐貍,我們則有如進入了花妖狐魅之境……那么,看到駿馬奔騰的景象,會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呢? 【知識擴展】 對古代中國人來說,馬是江山,馬是人心,馬是坦克,馬是列車。馬,在天為神龍,在地為馬肅馬霜。歷史的開合,英雄的出沒,勝負的更替,都與馬有關。秦王李世民換過六匹馬,這些為著一個嶄新的王朝戰(zhàn)死沙場的生命,最后被石刻成了“昭陵六駿”。 唐開元之末,唐玄宗出走長安,“此日六軍同駐馬”,人心如此,楊貴妃真不得不魂斷馬嵬坡,這就是江山人心。“渡江天馬南來,幾人曾是經綸手?”辛棄疾在這兒所說的“天馬”,是“真龍”,說的還是江山社稷。至于“一騎紅塵妃子笑”、“一馬離了西涼川”、“車轔轔,馬蕭蕭”、“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囊中探物”,說的便是列車與坦克的故事了。 三國時的關公,剛出場便有“溫酒斬華雄”的美談??闪_貫中娓娓道來不過八個字,叫作“鸞鈴響處,馬到中軍”,后來說到關公斬顏良、誅文丑,寫的也不過四個字“關公馬快”,再后來寫的是“千里走單騎”,實在可當作關公和赤兔馬的合傳來讀。 還有一個在淝水之戰(zhàn)中敗了的符堅,之前洶洶而來,自以為可以“投鞭渡江”,可見這萬馬奔騰的澎湃之勢。而王昌齡的那句詩“不教胡馬度陰山”,也是以馬論戰(zhàn),可見,古代的戰(zhàn)爭,馬一直是勝果的像征,是戰(zhàn)爭的神靈,至于唐玄奘萬里取經,被稱之為“白馬投荒”,應該說是對馬在構建中國古文明的歷史作用的真誠禮贊。 對古代中國人來說,馬與人是性相通,習相近的,可以說,古代中國人是真正的馬語者?!榜R思邊草卷毛動”,是劉禹錫的詩句,看上去是寫馬,其實是在寫人,寫自己,寫一個雄心勃勃的男兒性情?!把硭{關馬不前”,是韓愈的詩句,寫了馬,也寫了自己投荒萬里途中的郁悶心腸。還有“驊騮向北”的故事,說楊家將焦贊死了,他的馬被俘,可這馬不思寢食,向著北方長鳴而死,這故事說的是馬通人性,又說了是人所該有的道義。 至于李賀寫馬,“骨敲銅聲”,這種飛揚的神采,正是青春少年的勃發(fā)英姿,所向無敵的壯志情懷。歷史上伯樂相馬,是不辨雌雄,不辨毛色的,他相中的千里馬,在很多人的眼里,并不出眾,可他相中的真是千里馬。因為“形銷骨立”。馬與人一樣,本相永遠是第一位的。說伯樂相馬,看起來是講人的智能,人的眼光,其實說的正是萬物的本相,世界的本相,人的本相。曹操是個真英雄,他上了年紀,也寫到了馬,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到了他的玄孫曹霸,畫精神抖擻的馬,杜甫為之擊節(jié)長歌,寫出了“一洗萬古凡馬空”這樣精神抖擻的句子,就可以明白杜老夫子,也不是在寫馬,而是在寫人了,寫可以萬古的人了。 馬,自然要被古代的中國人琢磨成藝術品。所謂“龍馬精神”,在古代中國人的心胸里,馬與龍其實是一回事,龍門石窟上的那片石刻的字“開張?zhí)彀恶R,奇逸人中龍”,把馬、龍、人融合在了一起,是大智能,真文心。漢代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雕,只幾行刀痕,便出落了中國藝術的萬古經典。還有中國畫畫馬,“曹瘦韓肥”。韓干的肥馬,足見大唐氣像,而曹霸的瘦馬,更有大唐的魂魄。就像李白、王昌齡,神采飛揚、雍容華貴,處處大唐氣像。而“詩圣”的頭銜最終還是選擇了杜甫,杜甫的詩瘦,精神抖擻,這是大唐的魂魄,大唐的內在,其實也是中國人的魂魄和內在,到了當代中國,徐悲鴻畫馬,正是畫馬的魂魄和內在,讀徐悲鴻的馬,感覺到的是親切,是馬語者的親切,是與往事和前程對話般的親切。 【課文感悟】 周濤的散文《鞏乃斯的馬》借助對馬的形象的描繪,表達了一種對不受羈絆的生命力與進取精神的向往與渴求。作家先通過對比,議論馬不象牛、駱駝、驢子的形象,它在廣闊的草原上“是茫茫天地之間的一種尤物”。馬雖然接受了文明的洗禮,卻仍然保持了自由的生命力,與人類是朋友而非奴隸,兼得文明與自然之長:“它奔放有力卻不讓人畏懼,毫無兇暴之相;它優(yōu)美柔順卻不讓人隨意欺凌,并不懦弱”,故而認為“它是進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的化身,是力與美的巧妙結合”。很顯然,馬的形象寄托了作者自己對不受羈絆的自由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文章中的兩個場景典型地刻畫出馬的生命活力與人對自由境界的向往的融合。一個場景是作者1970年在一個農場接受再教育時忍受不了精神的壓抑,在冬夜曠野的雪地上縱馬狂奔的場景,“隨著馬的奔馳、起伏、跳躍和喘息,我們的心情變得開朗、舒展、壓抑消失,豪興頓起……感受自由的親切和駕馭自己命運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暢??!”馬的狂奔與人的情感的宣泄合拍,生命的強力沖動抗拒著陰暗低沉的氣候,在壓抑的環(huán)境中使人重溫到自由的快樂--了解了這層含義,就不難理解作者何以如此鐘情于馬。在另一個場景中,作者進一步展示了這種生命力的沖動達到極致時酒神式的狂亂奮發(fā)的境界,生命的潮流在自然的鞭策下縱橫馳騁,所有的外界的羈絆都不放在它的眼里。這是作者在夏日暴雨下的鞏乃斯草原上所見到的最壯闊的馬群奔跑場面: “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馬都被趕到這兒來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長鞭抽打著,被低沉的怒雷恐嚇著,被刺進大地倏忽消逝的閃電激奮著,馬,這不安分的精靈從無數谷口、山坡涌出來,山洪奔瀉式地在這原野上匯聚了,小群匯成大群,大群在運動中擴展,成為一片喧叫、紛亂、快速移動的集團沖鋒場面!爭先恐后,前呼后應,披頭散發(fā),淋漓盡致!…… “雄渾的馬蹄聲在大地奏出的鼓點,悲愴蒼勁的嘶鳴、叫喊在擁擠的空間碰撞、飛濺,劃出一條條不規(guī)則的曲線,扭住、纏住漫天雨網,和雷聲雨聲交織成驚心動魄的大舞臺?!? 這淋漓盡致的力的奔流既是一種酣暢痛快的生命境界,也是一種恢宏壯闊的崇高的場面,使得敘事人“發(fā)愣、發(fā)癡、發(fā)呆”,在幾分鐘內見到的將“終身受用不盡”,因為在人生的瞬間他難得地面對了生命界真正的崇高壯烈。 周濤的散文常常將思想的表現與感性的敘述、描寫結合起來,形成特有的清澈而又深邃的風格。在《鞏乃斯的馬》中,“馬”作為核心形象引起了他對于世界的思考,通過馬聯想到人生不朽的壯美和潛藏在其深層的憂郁,聯想到流淌于民族精神中的英雄豪氣與進取精神--現實與想象、情感與理性交織在一起,呈現出崇高深邃的氣韻與精神。不過,這種理性頗強的寫作之所以能夠達致崇高的風格,與其浸透了生命體驗的感性的敘述、描寫是分不開的?!鹅柲怂沟鸟R》中描寫的兩個“馬”的場面,是具有典型的西部草原特色的廣闊壯烈的場面,正是這種特有的西部風情,提升了作為個體的作者生命境界,形成一種特定的西部氣質,同時也顯示出作為特定人文景觀的西部氣質是與特有的自然景觀分不開的:這種廣闊純潔的自然景觀是精神處于絕境的人的最后的支持,既逼迫又提升著使個體達到一種崇高壯烈的生命境界。 對于周濤來說,馬的優(yōu)美而不羈的精神正是這種西部氣質的象征,他偏重它自然的一面,尤其是自然作為人的精神的最后支撐這一點。他寫到,在那個與世隔絕、生活單調、充滿潛伏危險的年代,他只有一個樂趣,看馬:“不象書可以被焚,畫可以被禁,知識可以被踐踏,馬總不至于被驅逐出境吧?”這樣,他就從鞏乃斯的馬身上找到了“奔馳的詩韻,遼闊草原的油畫,夕陽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規(guī)模轉場時鋪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 當然,也有我們在上段所指出的淋漓盡致、酣暢痛快的生命境界。人與自然處于一種互相激發(fā)的狀態(tài),終于將本來地方色彩頗濃的西部風情上升到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文境界。 【附】 《鞏乃斯的馬》閱讀思考題 一、“我”對不愛馬的人有什么樣的偏見? 二、簡要概括牛、駱駝、毛驢的特點。他們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牛: 駱駝: 毛驢: 共同特性: 三、請簡要概述,“雪夜狂奔”一個環(huán)節(jié),作者是想表達什么樣的感受和體會呢? 四、文章說,“鞏乃斯的馬,給了我一個多么完整的的世界!凡是那時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給予了我!”請簡要概述,鞏乃斯的馬給了作者那些具體的東西。 五、找出文中讓自己感動的一兩個細節(jié),簡單表達它們給了你什么樣的體會。 六、指出文章結構上的一兩處精巧安排。 七、找出文章一兩處精美的語言,認真體會,并簡要說出語句的內涵。 八、從文章能夠看出作者對待自然中的生命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 【參考答案】 《鞏乃斯的馬》 一、我偏見是:不愛馬是由于生氣不足和對沒的感覺遲鈍。 二、牛:安貧知命,總是有點落后的象征。 駱駝:沙漠怪胎,為適應嚴酷環(huán)境,把自己改造得丑陋畸形。 毛驢: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難當大用。 共同特性:都是俘虜,是仆役,都體現了人類對動物的征服,生命對強者的屈服。 三、馬是人類的朋友,馬能給人以勇氣,給人以幻想。 四、鞏乃斯的馬給予作者的東西有:消解作者精神上的壓力,給予作者信念;給予作者以勇氣和幻想;給予作者以藝術的享受;給予作者生存競爭的意識;給予作者生活的思考和悲壯慷慨的激情(對生活壯美的感受和憂郁,讓作者熱血陡涌,熱淚盈眶);給予作者奔放有力而又優(yōu)美柔順的進取精神。 五、細節(jié)提示:雪夜狂奔、族群游移或者暴雨奔馬中的細節(jié)描寫。 六、有關牛、駱駝、毛驢的前后呼應。有關“偏見”的前后呼應。“給人以……,給人以……”“給了我……”“給予我……”近義短語多次使用。議論抒情語句在文中的作用。(場面、細節(jié)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 七、課后練習—— ①馬的身上充滿著不受羈絆的生命力和不斷進取的精神,這是像安貧知命的老黃牛之類的動物不能給予作者的,更不是丑陋的駱駝和毛驢所能有的。作者在精神壓抑有可能摧毀信念的時候,從顛簸的馬背上感受到自由的親切和駕馭自己的命運的能力,從馬的身上吸取了勇氣,產生了幻想,體會到一種人格的尊嚴。 ②所謂“那時被取消的”,是指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人們生活單調,精神壓抑,作者在農場接受再教育,更加被不正常的政治氣候壓抑得連正常的精神生活都沒有了。作者這時只有一個樂趣:看馬。而正是在看馬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種生命的自由,精神的自由,一種酣暢的生命境界。人不能僅有物質的生活,更需要精神的生活,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世界。而這個完整的世界是鞏乃斯的馬給予他的。 ③這一段抒情文字,展現了作者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經歷了罕見的驚心動魄的萬馬奔騰的奇景后,所引起的心靈的震撼。這種廣闊壯烈的自然界生命奔騰的場面,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崇高壯烈的美,其引起心靈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發(fā)愣、發(fā)癡、發(fā)呆”。這是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受,它既使人終生難忘,也使人終生受用不盡。 ④牛只有實用的功能,社會發(fā)展了,牛由挽用到食用,它仍然是一種實用物,不能在精神上給人更多的東西,毛驢和駱駝則更會因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失去其實用價值而變?yōu)檎褂[品。馬則不同,它不僅僅在交通意義上具有價值,它還充滿著生命的活力,能“給人以勇氣,給人以幻想”,激發(fā)人們去追求一種生命的自由境界。所以,車輛只能在實用意義上取代了它,卻不能在精神方面取代它,歷來以馬為題材的工藝品的創(chuàng)作,正說明了這一點。 八、體現了作者對自然中的生命尊重甚至是贊賞,而且,由馬身上所體現的進取精神,感悟到“崇高精神”應該是“力與美的巧妙結合”體現了清醒的生命意識,進而上升到民族文化層面的生存競爭意識,顯示了作者在探索生命意義的思考中所達到的深度。 & & & & & & & & & & & & & & & & & 第二步:課外閱讀拓展 例文一、 黃山絕壁松 馮驥才 黃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黃山,給我以震動的是黃山松。 黃山之松布滿黃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頂,無處無松??墒俏艺f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山上有名氣的松樹頗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連理松等等,都是游客們爭相拍照的對象。但我說的不是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極頂和絕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黃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側立千仞,光禿禿沒有土壤,尤其那些極高的地方,天寒風疾,草木不生,蒼鷹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樹卻破石而出,伸展著優(yōu)美而碧綠的長臂,顯示其獨具的氣質。世人贊嘆它們獨絕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終年的烈日下或寒飆中,它們是怎樣存活和生長的? 一位本地人告訴我,這些生長在石縫里的松樹,根部能夠分泌一種酸性的物質,腐蝕石頭的表面,使其化為養(yǎng)分被自己吸收。為了從石頭里尋覓生機,也為了牢牢抓住絕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風的撕扯與摧折,它們的根日日夜夜與石頭搏斗著,最終不可思議地穿入堅如鋼鐵的石體。細心便能看到,這些松根在生長和壯大時常常把石頭從中掙裂!還有什么樹木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 我在迎客松后邊的山崖上仰望一處絕壁,看到一條長長的石縫里生著一株幼小的松樹。它高不及一米,卻旺盛而又有活力。顯然曾有一顆松子飛落到這里,在這冰冷的石縫間,什么養(yǎng)料也沒有,它卻奇跡般生根發(fā)芽,生長起來。如此幼小的樹也能這般頑強?這力量是來自物種本身,還是在一代代松樹坎坷的命運中磨礪出來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發(fā)現,山上之松與山下之松決不一樣。那些密密實實擁擠在溫暖的山谷中的松樹,干直枝肥,針葉鮮碧,慵懶而富態(tài);而這些山頂上絕壁松卻是枝干瘦硬,樹葉黑綠,矯健又強悍。這絕壁之松是被惡劣與兇險的環(huán)境強化出來的。它虬勁和富于彈性的樹干,是長期與風雨搏斗的結果;它遠遠地伸出的枝葉是為了更多地吸取陽光……這一代代艱辛的生存記憶,已經化為一種個性的基因,潛入絕壁松的骨頭里。為此,它們才有著如此非凡的性格與精神。 它們站立在所有人跡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嶺的極頂,那些下臨萬丈的懸崖峭壁,那些兇險莫測的絕境,常??梢钥吹饺齼煽蒙踔林挥幸豢霉滤桑謯Z目地立在那里。它們彼此姿態(tài)各異,也神情各異,或英武,或肅穆,或孤傲,或寂寞。遠遠望著它們,會心生敬意;但它們———只有站在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蕩與博大。 于是,在大雪紛飛中,在夕陽殘照里,在風狂雨驟間,在云煙明滅時,這些絕壁松都像一個個活著的人:像站立在船頭鎮(zhèn)定又從容地與激浪搏斗的艄公,戰(zhàn)場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靜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風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襯下,它們的身影就如同用濃墨畫上去的一樣。 但是,別以為它們全像畫中的松樹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颶風吹折,暴露著斷枝殘干,但另一些枝葉仍很蒼郁;有的被酷熱與冰寒打敗,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卻依舊尊嚴地挺立在絕壁之上。于是,一個強者應當有的品質———剛強、堅韌、適應、忍耐、奮取與自信,它全都具備。 現在可以說了,在黃山這些名絕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體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絕壁之松是黃山的靈魂。 【簡要賞析】 黃山,在我們現代化的人看來,無意是以一塊塊似云如風的石頭聞名。而馮驥才先生《黃山絕壁松》筆調清新俊逸,語言優(yōu)美雋永,是一篇感人心魄的精致美文。我們如果認真地去品味文章中的每一句、每一段,便會有美不勝收之感之美,它美在立意,美在形象,美在語言,美在結構。從和石頭頑強拼搏的野松入手,將一副嶄新的畫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俗話說:“雞蛋碰石頭,不自量力”,但是松樹并沒有像別的事物那樣畏懼,它用自己的毅力+奈力+努力,最終取得了成功。溫室中的花朵,并不動人。只有經過一番磨礪,拼搏才能突破自己。 本文塑造了一個積極向上、激人奮進的形象——黃山絕壁松,讀后使人身臨其境,而且用了許多修辭,語句有力,用了比喻、擬人、對比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黃山絕壁松的精神.并且淋漓盡致地展示了黃山絕壁松剛強、堅韌的可貴品質,不但使讀者從全新的角度領略了黃山別樣的美麗,而且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啟迪,作者用全景、遠景、特寫、寫意等多種手法,從黃山絕壁松生存的環(huán)境、生命的蓬勃旺盛、它們具備的品質等描寫,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令人敬畏的生機勃勃的黃山絕壁松的感人圖畫。 一個強者應該有什么樣的品質?一個強者應當有的品質———剛強、堅韌、適應、忍耐、奮取與自信。剛強是一種不服輸的精神,支持強者在逆境中上游;堅韌是一種不放棄的決心,幫助強者克服困難。適應是無法戰(zhàn)勝挫折時的上策,努力去適應困難,才能找出它的弱點。忍耐是一種智慧的體現,沖動的產物總不如深思熟慮的結果好。奮取是一種極度爭取的表現,不服輸的強者總會向一目標奮取。得到這一贊頌的,只有那些不屈不撓、向大自然作者抗爭的風雨中的參天大樹。這些參天大樹,從還是幼苗開始,就接受風雨的洗禮。從在石逢間不起眼的種子開始,花開花落、年復一年,經歷無數風吹雨打,即使生存條件再惡劣,種子還是生根發(fā)芽,成為了現在的大樹。這是一種生命的本能,也是一種拼搏。 例文二、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從火車上遙望泰山,幾十年來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句話來,就覺得過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傳統一筆債似的。杜甫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我也一樣有,惜乎來去匆匆,每次都當面錯過了。 而今確實要登泰山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淅淅瀝瀝,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天是灰的,心是沉的。我們約好了清晨出發(fā),人齊了,雨卻越下越大。等天晴嗎?想著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悶。盼到十一點半鐘,天色轉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帶動年輕人,挎起背包,興致勃勃,朝岱宗坊出發(fā)了。 是煙是霧,我們辨認不清,只見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個嚴實。古老的泰山越發(fā)顯得崔嵬了。我們才過岱宗坊,震天的吼聲就把我們吸引到虎山水庫的大壩前面。七股大水,從水庫的橋孔躍出,仿佛七幅閃光黃錦,直鋪下去,碰著嶙嶙的亂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脫線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這里叫作虬在灣:據說虬早已被呂洞賓渡上天了,可是望過去,跳擲翻騰,像又回到了故居。 我們繞過虎山,站到壩橋上,一邊是平靜的湖水,迎著斜風細雨,懶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邊卻暗惡叱咤,似有千軍萬馬,躲在綺麗的黃錦底下。黃錦是方便的比喻,其實是一幅細紗,護著一幅沒有經緯的精致圖案,透明的白紗輕輕壓著透明的米黃花紋?!苍S只有織女才能織出這種瑰奇的景色。 雨大起來了,我們拐進王母廟后的七真祠。這里供奉著七尊塑像,正面當中是呂洞賓,兩旁是他的朋友李鐵拐和何仙姑,東西兩側是他的四個弟子,所以叫作七真祠。呂洞賓和他的兩位朋友倒也還罷了,站在龕里的兩個小童和柳樹精對面的老人,實在是少見的傳神之作。一般廟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誕,造型偶爾美的,又不像中國人,跟不上這位老人這樣逼真、親切。無名的雕塑家對年齡和面貌的差異有很深的認識,形象才會這樣栩栩如生。不是年輕人提醒我該走了,我還會欣賞下去的。 我們來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連穿過三座石坊: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和天階。水聲落在我們后面,雄偉的紅門把山擋住。走出長門洞,豁然開朗,山又到了我們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流進虎山水庫的中溪陪我們,一直陪到二天門。懸崖崚嶒,石縫滴滴,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順著斜坡,流進山澗,涓涓的水聲變成訇訇的雷鳴。有時候風過云開,在底下望見南天門,影影綽綽,聳立山頭,好像并不很遠;緊十八盤仿佛一條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峽當中;更多的時候,烏云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蹚過中溪水淺的地方,走不太遠,就是有名的經石峪,一片大水漫過一畝大小的一個大石坪,光光的石頭刻著一部《金剛經》,字有斗來大,年月久了,大部分都讓水磨平了。回到正路,雨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住了,人走了一身汗,巴不得把雨衣脫下來,涼快涼快。說巧也巧,我們正好走進一座柏樹林,陰森森的,亮了的天又變黑了,好像黃昏提前到了人間,汗不但下去,還覺得身子發(fā)冷,無怪乎人把這里叫作柏洞。我們抖擻精神,一氣走過壺天閣,登上黃峴嶺,發(fā)現沙石全是赤黃顏色,明白中溪的水為什么黃了。 靠住二天門的石坊,向四下里眺望,我又是驕傲,又是擔心。驕傲我已經走了一半的山路,擔心自己走不了另一半的山路。云薄了,霧又上來。我們歇歇走走,走走歇歇,如今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困難似乎并不存在,眼面前是一段平坦的下坡土路,年輕人跳跳蹦蹦,走了下去,我也像年輕了一樣,有說有笑,跟在他們后頭。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從下坡路轉到上坡路,山勢陡峭,上升的坡度越來越大。路一直是寬整的,只有探出身子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站在深不可測的山溝邊,明明有水流,卻聽不見水聲。仰起頭來朝西望,半空掛著一條兩尺來寬的白帶子,隨風擺動,想湊近了看,隔著遼闊的山溝,走不過去。我們正在贊不絕口,發(fā)現已經來到一座石橋跟前,自己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細雨打濕了渾身上下。原來我們遇到另一類型的飛瀑,緊貼橋后,我們不提防,幾乎和它撞個正著。水面有兩三丈寬,離地不高,發(fā)出一瀉千里的龍虎聲威,打著橋下奇形怪狀的石頭,口沫噴的老遠。從這時候起,山澗又從左側轉到右側,水聲淙淙,跟我們跟到南天門。 過了云步橋,我們開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盤道。南天門應該近了,由于山峽回環(huán)曲折,反而望不見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狀也有,什么顏色也有,挨挨擠擠,芊芊莽莽,要把巉巖的山石裝扮起來。連我上了一點歲數的人,也學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葉子全蔫了,才帶著抱歉的心情,丟在山澗里,隨水漂去。但是把人的心靈帶到一種崇高的境界的,卻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矯”的松樹。它們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懸崖絕壁的隙縫,身子扭的像盤龍柱子,在半空展開枝葉,像是和狂風烏云爭奪天日,又像是和清風白云游戲。有的松樹望穿秋水,不見你來,獨自上到高處,斜著身子張望。 有的松樹像一頂墨綠大傘,支開了等你。有的松樹自得其樂,顯出一副瀟灑的模樣。不管怎么樣,它們都讓你覺得它們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誰少了誰,都像不應該似的。霧在對松山的山峽飄來飄去,天色眼看黑將下來。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級,一級又一級,是樂趣也是苦趣,好像從我有生命以來就在登山似的,邁前腳,拖后腳,才不過走完慢十八盤。我靠住升仙坊,仰起頭來朝上望,緊十八盤仿佛一架長梯,搭在南天門口。我膽怯了。新砌的石級窄窄的,擱不下整腳。怪不得東漢的應劭,在《泰山封禪儀記》里,這樣形容:“仰視天門窔遼,如從穴中視天,直上七里,賴其羊腸逶迤,名曰環(huán)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兩從者扶挾前人相牽,后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后人頂,如畫重累人矣,所謂磨胸捏石捫天之難也?!币晃焕洗鬆?,斜著腳步,穿花一般,側著身子,趕到我們前頭。一位老大娘,挎著香袋,盡管腳小,也穩(wěn)穩(wěn)當當,從我們身邊過去。我像應劭說的那樣,“目視而腳不隨”,抓住鐵扶手,揪牢年輕人,走十幾步,歇一口氣,終于在下午七點鐘,上到南天門。 心還在跳,腿還在抖,人到底還是上來了。低頭望著新整然而長極了的盤道,我奇怪自己居然也能上來。我走在天街上,輕松愉快,像一個沒事人一樣。一排留宿的小店,沒有名號,只有標記,有的門口掛著一只笊籬,有的窗口放著一對鸚鵡,有的是一根棒槌,有的是一條金牛,地方寬敞的擺著茶桌,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幾,后墻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前臉正對著萬丈的深淵。別成一格的還有那些石頭。古詩人形容泰山,說“泰山巖巖”,注解人告訴你:巖巖,積石貌。的確這樣,山頂-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語文 第一單元感悟自然散文單元教案 粵教版必修3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第一 單元 感悟 自然 散文 教案 粵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www.zhongcaozhi.com.cn/p-2603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