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動理論 第1節(jié)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 分子的發(fā)現(xiàn)素材 魯科版選修3-3(通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物理 第一章 分子動理論 第1節(jié) 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 分子的發(fā)現(xiàn)素材 魯科版選修3-3(通用)(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分子的發(fā)現(xiàn)
通常情況下的氣體,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看不見、摸不著,氣體里面的微粒,才是真正的分子。有什么事實來證明這一論點是正確的呢?這還得從化學的發(fā)展談起。波義耳,是英國的化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物理學家。他研究了氣體體積和壓強的關系,并于1660 年公布了有名的波義耳定律。一百多年后,法國物理學家查理,又研究了氣體體積和溫度的關系,并于1787 年提出了有名的查理定理,這兩個定律雖然只說明了氣體的物理性質,但卻為人們從化學變化中,去研究氣體體積變化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條件。
1808 年,法國的化學家蓋呂薩克,在研究氣體跟氣體發(fā)生化學反應時,得出了氣體體積發(fā)生變化的規(guī)律。他發(fā)現(xiàn)參加反應的各種氣體,
2、彼此的體積(在一定壓強和溫度條件下)成簡單整數(shù)比。這是他通過許多實驗事實證明而得出這一結論的。
在蓋呂薩克提出他的氣體反應定律之前,英國的化學家道爾頓剛剛宣布了原子論。但是,如果根據(jù)道爾頓當時的原子論,卻無法解釋蓋呂薩克的氣體反應定律。因此,當時他們這兩種觀點曾引起了一場爭論,直到建立了分子的概念,弄清楚了原子跟分子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之后,這場爭論才結束。
他們兩種觀點發(fā)生爭論的焦點在什么地方呢?首先要明確的幾個問題是:
第一:波義耳和查理的定律,適用于任何氣體。這個事實可以設想為:在同溫同壓下,任何氣體的體積相同時,所包含有的微粒數(shù)相同。第二:蓋呂薩克的氣體反應定律,也同樣適用于任何氣體。這
3、一事實我們可以設想成:參加反應的氣體微粒數(shù)之間,呈簡單的整數(shù)比。但是以上的設想產(chǎn)生了這樣一些矛盾。
首先按照道爾頓的說法,氫氣、氧氣等氣體中的微粒是簡單原子,即一個微粒只是一個原子,并且道爾頓認為原子是不可分的。那末,就解釋不了2 體積氫氣正好和1 體積氧氣發(fā)生反應,生成2 體積的水蒸氣這一事實;也就是說2 個氫微粒跟1 個氧微?;?,能生成2 個水微粒,那么必然每個水微粒中只有半個氧微粒。道爾頓認為氧微粒(即氧原子)是不能分成兩半的。然而事實上氧微粒(即氧原子)確是分開了。
其次,道爾頓堅持氧微粒(他以為是原子其實是分子)是不可分的,那就只能認為2 個體積氫氣中的微粒數(shù)和1 體積氧氣中的
4、微粒數(shù)相等,即2 個氫微粒和2 個氧微?;?,生成2 個水微粒。那么,這種體積相等的氣體中,在同溫同壓條件下所含微粒數(shù)不一定相等的說法,不僅毫無根據(jù),并且跟波義耳、查理兩人的定律格格不入。蓋呂薩克經(jīng)過推理認為:不同的氣體在同樣的體積(指在同溫、同壓條件下)中,所含的原子(不是前面所說的那種微粒)數(shù),彼此應該有簡單的整數(shù)比?,F(xiàn)在來看,這一推理是正確的,而道爾頓認為微粒(分子)數(shù)可以是整數(shù)比,甚至不成比例,更不會一定相等的看法是錯誤的??上г诋敃r那場爭論中蓋呂薩克未能再進一步建立起分子的概念,而道爾頓也一直認為水分子是一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結合成的復雜原子。因而道爾頓的原子論中,是把原子和分子混為
5、一談了。道爾頓原子論的總體思想,對當時化學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然而其中也摻雜了一些機械的主觀的東西。
1811 年,意大利的物理學家阿佛加德羅,參與了上述問題的討論。他精心的研究了道爾頓和蓋呂薩克兩人的全部資料,經(jīng)過了認真的思考后巧妙的構思出了一個周到的設想,在道爾頓和蓋呂薩克兩人的爭論分歧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這便是分子,和原子不同的真正的分子。
阿佛加德羅所設想的分子,特別是單質的分子,可以由不同數(shù)目的同一種原子組成。他認為氫氣、氧氣等單質分子中,各有兩個原子。這樣一來,蓋呂薩克的氣體反應定律,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釋了。這可以用下列方程式來說明:
2 體積氫氣+1 體積氧氣 =
6、2 體積水蒸氣
2nH2+1nO2 = 2nH2O
2H2+O2 = 2H2O
用我們現(xiàn)有的化學知識,便很容易理解上面的三層關系,既能層層互相聯(lián)系,各自又很合理。如果第三個式子是2H+O = 2H2O 或2H+2O=2HO 那么都是說不通的。
阿佛加德羅提到的分子,是從道爾頓的原子理論中分化出來的。這種分子的概念,是阿佛加德羅根據(jù)宏觀實驗現(xiàn)象所做出的假想。是阿佛加德羅從困境中解救了道爾頓,然而道爾頓卻不相信阿佛加德羅的說法。
作為原子論的發(fā)起人道爾頓,堅持認為同種的原子必然互相排斥,不能結合成分子,否定H2、O2 的存在,從根本上拒絕了阿佛加德羅的一片好心。
阿佛加德羅提出的分子假
7、說,根本就是對的,但由于遭到別人的反對,自己卻又提不出更有力的事實來作為旁證。加上當時化學學術界,還沒有統(tǒng)一的原子量,也沒有固定的化學反應式,很多認識比較片面,思想混亂。所有這些,都使得阿佛加德羅的學說遭受冷遇竟達五十多年之久。直到1860 年,在一次國際性的化學會議上,人們還在為分子假說爭論不休,毫無結果而散會時,阿佛加德羅的學生意大利物理學家康尼查羅,散發(fā)了他的關于論證分子學說的小冊子。
康尼查羅在小冊子的文章中,重新提到了他的老師的假說,用充分的論據(jù)明確指出:“近來化學領域所取得的進展,已經(jīng)證實阿佛加德羅、安培和杜馬的假說,即等體積的氣體中,無論是單質或是化合物,都含有相同數(shù)目的分子,
8、但它絕不是含有相同數(shù)目的原子。
阿佛加德羅和安培的學說必須充分加以利用?!保ò才嗪投篷R也曾有跟阿佛加德羅近似的設想)康尼查羅的論文條理清楚,呈述嚴謹,他的要求和分析很快得到了化學界的贊許和承認。近代的原子——分子的統(tǒng)一理論,終于在19 世紀的60 年代得以確立。
氣體都是以分子狀態(tài)存在的,化合物的分子都是由幾種不同的原子構成的。并且在同溫同壓下,相同體積的氣體所含原子數(shù)也不一定相同,然而所含的分子數(shù)卻是肯定相同的,都是6.02×1023 個,后人將這個數(shù)叫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在原子和宏觀物質之間由于有了分子這一概念的過渡,許多化學反應便都很好解釋了。這在化學史上是一大突破。所以恩格斯指出化學的新時代是從原子論開始的,“近代化學之父不是拉瓦錫,而是道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