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通史版文檔:第4部分 第10單元 第30講 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蘇聯的經濟改革 課后限時集訓30 Word版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通史版文檔:第4部分 第10單元 第30講 戰(zhàn)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和蘇聯的經濟改革 課后限時集訓30 Word版含解析(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課后限時集訓(三十)
(時間:45分鐘 分值:85分)
(對應學生用書第339頁)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世紀70年代以后,歐美國家出現了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某種經濟形態(tài),它屬于經濟體制范疇,是在基本經濟制度既定的條件下,為促進稀缺資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機聯系并相互制約的機制、制度、組織、決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復合體。這種經濟是( )
A.市場經濟 B.計劃經濟
C.“混合經濟” D.“新經濟”
C [從國有制與私有制并存可知,這種經濟發(fā)展模式應是“混合經濟”,C項正確。]
2.1993年,民主黨人克林頓上臺后,一個
2、明顯進步就是認識到,被民主黨人推行了半個世紀之久的干預主義和共和黨人推行的供應學派自由主義,那不是靈丹妙藥,都有局限性。為此,他推行了一套被稱之為“克林頓經濟學”的經濟政策,其基本特點是( ) 【導學號:61600137】
A.市場調節(jié),自由競爭 B.政府干預,全面調控
C.削減開支,增加福利 D.宏觀調控,微觀自主
D [“市場調節(jié),自由競爭”是工業(yè)革命后自由主義思想的表現,故A項錯誤;“政府干預,全面調控”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體制的表現,故B項錯誤;“削減開支”與“增加福利”本身是矛盾的,故C項錯誤;克林頓認為“干預主義”和“供應學派自由主義”都不是靈丹
3、妙藥,為此他把二者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推行了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的經濟政策,被稱為“克林頓經濟學”,故D項正確。]
3.(2017·懷化高三模擬)對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的福利社會規(guī)劃,《貝弗里奇報告》概括為: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論職業(yè),都應被覆蓋以預防社會風險;Unity,即建立大一統(tǒng)的福利行政管理機構;Uniformity,即每一個受益人根據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狀況,獲得資助。可見,該報告的主旨是( )
A.每個公民都享有福利權
B.對社會福利實行統(tǒng)一管理
C.福利要求體現均一性原則
D.福利建設制度化、體系化
D [“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論職
4、業(yè),都應被覆蓋以預防社會風險”反映了每個公民都享有福利權,“Unity,即建立大一統(tǒng)的福利行政管理機構”反映了對社會福利實行統(tǒng)一管理,只反映了部分信息,故A、B兩項錯誤;“Uniformity,即每一個受益人根據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狀況,獲得資助”沒有體現均一性,故C項錯誤;“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論職業(yè),都應被覆蓋以預防社會風險;Unity,即建立大一統(tǒng)的福利行政管理機構;Uniformity,即每一個受益人根據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狀況,獲得資助”體現了福利建設制度化、體系化,故D項正確。]
4.下圖為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業(yè)門類凈產值所占制造業(yè)比重圖,由
5、此可見( )
A.戰(zhàn)后西歐國家經濟得以迅速恢復
B.科技革命促使創(chuàng)新經濟逐漸興起
C.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差距擴大
D.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調整產業(yè)結構
B [從1947年和1970年的主要工業(yè)門類凈產值所占制造業(yè)比重的變化并不能推斷出整個西歐國家經濟發(fā)展概況,故A項錯誤;電子工業(yè)、化學工業(yè)的大幅增長受制于戰(zhàn)后科技革命的影響,創(chuàng)新型經濟發(fā)展模式逐漸出現,故B項正確;材料論及的是關于發(fā)達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工業(yè)比重變化,與發(fā)展中國家無關,故C項錯誤;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行政干預缺乏論據,故D項錯誤。]
5.撒切爾夫人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首相,曾有媒體以“新保守主義”來形容她,認為她在
6、位期間(1979-1990年)一連串的改革行動是要將英國帶回到亞當·斯密時代。下列措施中最有可能是其實施的是( )
A.減少政府公共開支與征稅
B.重要產業(yè)收歸國營
C.使用財政政策來調控經濟
D.擴大失業(yè)救濟范圍
A [減少政府公共開支與征稅體現了英國減少對經濟的行政干預力度,增大市場自由競爭活力,與亞當·斯密倡導的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相適應,故A項正確;重要產業(yè)收歸國營是資本主義國家行政干預加大的體現,與亞當·斯密倡導的經濟原則不符合,故B項錯誤;使用財政政策來調控經濟是凱恩斯主義的經濟調控原則,故C項錯誤;擴大失業(yè)救濟范圍是凱恩斯主義的經濟調控原則,故D項錯誤。]
6.下面是美
7、國三大產業(yè)占GDP比例統(tǒng)計表( )
年份
第一產業(yè)
第二產業(yè)
第三產業(yè)
1950
7.0%
38.0%
55.0%
1980
2.5%
33.4%
64.1%
2006
1.0%
20.0%
79.0%
上表反映出( )
A.美國產業(yè)結構日益優(yōu)化的趨勢
B.美國制造業(yè)的逐漸衰落
C.經濟危機阻礙了美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
D.美國經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A [表格中數據占比顯示第二產業(yè)逐漸下降,第三產業(yè)逐漸上升,體現出美國產業(yè)結構日益優(yōu)化的趨勢,故A項正確;材料中不能說明美國制造業(yè)的逐漸衰落,故B項錯誤;經濟危機不可能阻礙美國產業(yè)結構的調整,故C項錯誤;
8、材料中沒有和其他國家對比的信息,故D項錯誤。]
7.德國學者考夫曼指出,“股市生意興隆,自營業(yè)者的收入過度膨脹,而政府的政策卻在竭力降低最高稅率。一些人在談論‘來自上層的階級斗爭’,而另一些人則在談論‘社會妒忌’和‘投入必須得到回報’?!逼渲荚趶娬{
( )
A.社會福利政策面臨挑戰(zhàn)
B.政府重視加強對經濟的干預
C.“福利國家”規(guī)??s小
D.勞資關系緊張導致矛盾激化
A [根據材料“自營業(yè)者的收入過度膨脹,而政府的政策卻在竭力降低最高稅率”可知,社會貧富差距在擴大,社會福利縮小貧富差距的政策面臨挑戰(zhàn),故A項正確;“政府的政策卻在竭力降低最高稅率”,這說明利用稅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
9、削弱,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國家減少福利支出,使得“福利國家”規(guī)??s小,故C項錯誤;材料與企業(yè)內部勞資關系緊張無關,故D項錯誤。]
8.蘇聯“二五計劃”規(guī)定:“輕工業(yè)生產的年增長率將由‘一五計劃’期間的13.2%提高到18.5%,重工業(yè)則由40.1%降為14.5%”?!岸逵媱潯睂嵤┑慕Y果,輕工業(yè)年增長率為14.8%,重工業(yè)則高達19%。材料說明蘇聯“二五計劃”意在( )
A.實現重工業(yè)為主導的工業(yè)化
B.使蘇聯從農業(yè)國變?yōu)楣I(yè)國
C.完成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
D.嘗試調整輕重工業(yè)發(fā)展失衡
D [“輕工業(yè)生產的年增長率將由‘一五計劃’期間的13.2%提高到18.5%,重工業(yè)則
10、由40.1%降為14.5%”可知,計劃要實現重、輕工業(yè)的比重協調發(fā)展,故A項錯誤,D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農業(yè)的發(fā)展計劃,故B項錯誤;該計劃不能體現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意圖,故C項錯誤。]
9.1933年,蘇聯開始推行農產品義務交售制,規(guī)定集體農莊和個體農戶按固定價格給國家繳納一定數量的農產品。赫魯曉夫上臺后取消了義務交售制,代之以國家采購制,即利用商業(yè)系統(tǒng)對農戶剩余農產品實行統(tǒng)一采購。這一制度的轉變( ) 【導學號:61600138】
A.為工業(yè)化提供更多資金
B.完全突破斯大林體制
C.注重了調整工農業(yè)比例
D.部分承認市場的作用
D [根據題意可知,利用國家采購制并非是為工業(yè)化提
11、供資金,是解決因農業(yè)集體化造成的農民積極性降低的問題,故A項錯誤;赫魯曉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體制,是對其進行的小修小補,故B項錯誤;題干強調的是農業(yè)方面的措施,并未牽涉工業(yè)方面或者工農比例問題,故C項錯誤;題干中“利用商業(yè)系統(tǒng)對農戶剩余農產品實行統(tǒng)一采購”,是部分承認市場作用的體現,故D項正確。]
10.下圖是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蘇聯和美國的工業(yè)產值的增長速度圖。70年代后半期蘇聯工業(yè)產值的增速急劇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
A.蘇聯的體制弊端日益嚴重
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點是農業(yè)
C.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
D.“冷戰(zhàn)”對峙消耗了蘇聯國力
A [20世紀70年代,勃列日涅
12、夫進行改革,但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導致國家經濟下滑,改革失敗,故A項正確。]
11.赫魯曉夫逐步改革農民義務交售農產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終取消了這一制度,新方法規(guī)定由國家用統(tǒng)一的辦法向集體農莊收購農副產品。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慮了蘇聯經濟發(fā)展實際
C.為工業(yè)提供更多資金
D.擴大了集體農莊的自主權
B [赫魯曉夫改革并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項錯誤;赫魯曉夫根據蘇聯的實際對經濟政策進行調整,尤其是對農業(yè)的政策做了變動,由國家用統(tǒng)一的辦法向集體農莊收購農副產品即其措施之一,故B項正確;赫魯曉夫的該項改革措施并沒有為工業(yè)提供更多資金,故C項錯誤;材
13、料并沒有體現出擴大了集體農莊的自主權,故D項錯誤。]
12.1965年10月,蘇聯政府通過《社會主義國營生產企業(yè)條例》,決定實施“新經濟體制”,擴大企業(yè)在經營和生產上的自主權,加強經濟杠桿和物質刺激的作用,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新經濟體制的實施( )
A.是二十年代新經濟政策的再現
B.反映出蘇聯效仿西方實行市場經濟
C.說明蘇聯擺脫了斯大林體制的束縛
D.豐富了對社會主義改革的認識
D [根據材料“擴大企業(yè)在經營和生產上的自主權,加強經濟杠桿和物質刺激的作用,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這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蘇聯嘗試進行改革,有助于我們全面認識社會主義的改革,故D項正確。]
二、
14、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2017·邵陽市高三聯考)(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為了戰(zhàn)爭曾徹底地動員了它的人民和經濟,它遠比德國有效地分派男女勞動力的工作,并對全體人民實行了生活必需品的定量分配,結果便形成了一種似乎“公平分享”的原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削弱了,這使英國統(tǒng)治集團不得不實行一系列穩(wěn)定英國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在經濟方面,主張重要的銀行和某些工業(yè)部門國有化,主張擴大以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為內容的福利制度。艾德禮工黨政府執(zhí)政六年間,共實施了八個國有化法案,其中包括把英格蘭銀行
15、、煤炭工業(yè)、國內運輸業(yè)、電力工業(yè)和鋼鐵工業(yè)等實行國有化,到工黨下臺的1951年,國有化的工礦企業(yè)約占全國總數的20%。
——摘編自王斯德《世界當代史》
材料二 撒切爾夫人(1979—1990年擔任英國首相)上臺后,英國的通脹已超過兩位數,一度高達21%。撒切爾夫人將通脹視為頭號大敵,認為它干擾經濟活動,影響企業(yè)的理性規(guī)劃,從而不利于投資與經濟增長。于是,她遵循貨幣主義原則,通過貨幣的緊縮政策,來控制通脹,它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失業(yè)率從10%上升到大概12%。撒切爾夫人在哈耶克自由市場的理論指導下,還采取了一系列供給方面的舉措,她將20家大型國企私有化,包括捷豹汽車、英國電訊、英國石油及工廠和港
16、口等。與此同時,撒切爾夫人大力減稅以刺激經濟活動。她將高收入的邊際稅率從80%降到50%,將低收入的稅率也從33%降到了30%。這樣,到了1982年初,英國經濟衰退開始觸底,通脹也降到了8%左右。英國的經濟隨后進入一段久違的良好發(fā)展期;GDP增速達到5%左右,通脹則進一步降到了4%左右。這一趨勢一直延續(xù)到撒切爾夫人下臺的前夕。因此有人評價,是撒切爾夫人挽救了英國經濟。
——摘編自戴險峰《重讀撒切爾主義》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初期英國推行經濟改革的原因及積極影響。(1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撒切爾夫人經濟改革的內容,并加以簡評。(13分)
17、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原因,根據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英國為了戰(zhàn)爭曾徹底地動員了它的人民和經濟”可得出國家控制經濟政策的影響;根據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削弱了”可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使英國經濟衰退;結合所學知識,從外部羅斯福新政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內部政黨政治發(fā)展和人民斗爭的推動等方面分析。第二小問,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一“主張重要的銀行和某些工業(yè)部門國有化”可得出有利于經濟恢復和發(fā)展;根據材料一“主張擴大以社會保險和福利補助為內容的福利制度”可得出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緩和階級矛盾。第(2)問,第一小問,改革的內容,根據材料二“通過貨幣的緊縮政策,來控制
18、通脹”可得出實行貨幣緊縮政策;根據材料“采取了一系列供給方面的舉措”可得出運行供給制改革;根據材料“將20家大型國企私有化”可得出國企私有化;根據材料“大力減稅以刺激經濟活動”可得出減少稅收;結合所學知識,從減少福利、減少財政開支、放松對企業(yè)管制等方面分析。第二小問,應辯證地分析,撒切爾夫人改革減少福利,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福利國家制度的弊端;根據材料二“英國的經濟隨后進入一段久違的良好發(fā)展期”可知,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英國經濟的發(fā)展,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局限性方面,根據材料二“直接后果是失業(yè)率從10%上升到大概12%”可知,造成失業(yè)率上升,減少福利使得貧富差距擴大。
【答案
19、】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國家控制經濟政策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使英國經濟衰退(破壞嚴重);凱恩斯主義影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羅斯福新政影響;英國人民斗爭;政黨政治發(fā)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等。(任意答出其中四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影響:有利于經濟恢復和發(fā)展;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等。(任意答出兩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2)內容:實行貨幣緊縮政策;運行供給制改革;國企私有化;減少稅收;減少福利;減少財政開支;放松對企業(yè)管制(鼓勵企業(yè)競爭)等。(任意答出其中三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評價:進步性:順應時代潮流
20、;勇于改革;一定程度上克服福利國家制度的弊端;推動英國經濟的發(fā)展;緩解財政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等。(任意答出其中三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局限性:造成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擴大等。(任意答出其中一點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我國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現代以來中美蘇經濟建設方面內容的目錄摘編。
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第11課 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和曲折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
二、探索與失誤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
第12課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二、經
21、濟體制改革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第13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六單元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
第17課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第18課 羅斯福新政
第七單元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第20課 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
第21課 二戰(zhàn)后的蘇聯經濟改革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目錄主題內容,以時序為基本標準修改并說明理由。(所提修改建議及理由需觀點正確,符合歷史事實)
【解析】 首先,根據題目要求概括目錄主題。根據材料可知,這里論述了現代以來中美蘇經濟建設方面的內容,如:現代以來中美蘇經濟體制的創(chuàng)新與調整。其次,根據題目要求,以時間為
22、序,對目錄加以修改。如以“十月革命——“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十年代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戰(zhàn)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調整——蘇聯的經濟改革——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改革開放”為順序進行整編;第三,根據題目要求說明理由。主要以發(fā)生時間順序,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闡述。
【答案】 主題:蘇、美、中三國經濟體制的創(chuàng)新與調整
修改:第1課 十月革命后蘇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第2課 三十年代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第3課 二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調整
第4課 蘇聯的經濟改革
第四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道路的探索
第5課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及成就
第6課 經濟體制改革
第7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第8課 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與生活巨變
理由:以時序為基本標準,十月革命以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內容在前;其次為三十年代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延續(xù)發(fā)展羅斯福新政中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與此同時50年代蘇聯進行經濟改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1949年,而且社會主義建設深受蘇聯的影響,故排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