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歷史全國時代主題練 第88練 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精修版高考歷史全國時代主題練 第88練 含答案(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歷史備考精品資料【精校版】
訓練目標] 1.政治: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向世界多極化方向發(fā)展。2.經濟:“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經濟區(qū)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3.科技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小題精練
1.(2016·肇慶二模)一位美國學者這樣描寫“二戰(zhàn)”后期的美蘇關系:“每一方都像鏡子里面看人一樣,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對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惡霸。每一方都指責對方表現(xiàn)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態(tài)。”該學者認為“冷戰(zhàn)”源于( )
A.美蘇失去戰(zhàn)時同盟的基礎
B.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
C.美蘇兩
2、國社會制度的根本對立
D.美蘇雙方誤把對方視為主要敵人
2.1945年5月8日,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蘇聯(lián)人民舉國歡慶。而當時擔任美國駐蘇聯(lián)參贊的凱南卻對身邊的記者說:“人們在歡呼跳躍……他們以為戰(zhàn)爭結束了,而戰(zhàn)爭才剛開始。”對凱南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
A.美蘇即將爆發(fā)戰(zhàn)爭
B.美國將采取遏制政策對付蘇聯(lián)
C.局部戰(zhàn)爭將不可避免
D.法西斯勢力必將抬頭
3.(2017·蘭州模擬)20世紀60年代,肯尼迪增加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援助,將大批美國青年送往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參與旨在提高當?shù)厣钏降纳鐣徒洕l(fā)展計劃??夏岬系倪@一計劃主要是為了( )
A.應對來自蘇聯(lián)的挑戰(zhàn)
3、B.獲取發(fā)展中國家的資源
C.強化美國的經濟地位
D.破壞不結盟運動的成果
4.兩極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引起世界格局變化的根源是( )
A.俄羅斯走出低谷 B.中國的崛起
C.世界經濟力量的變化 D.日本、西歐的崛起
5.《全球通史》指出:“幾十年前還統(tǒng)治全球的歐洲大陸的前途這時似乎是暗淡的、危險的。但20世紀50年代后東歐和西歐各國卻驚人的東山再起……這實質上意味著全球地方主義的恢復——至少從政治上來看是如此?!边@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義的恢復”的寓意是( )
A.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
B.兩極格局已經被打破
C.區(qū)域集團化的趨勢已經形成
D.世界呈現(xiàn)
4、政治多極化趨勢
6.以一定時期內的一大強國為基軸,以絕對的經濟、政治、軍事實力優(yōu)勢為基礎的霸權國際體制,成為了幾個世紀以來國際關系史的普遍規(guī)律(如下圖:中心—邊緣等級格局圖)。這種國際體制( )
A.工業(yè)革命后最終形成 B.保持著動態(tài)中的平衡
C.一直以歐洲為核心國 D.不利于全球化的發(fā)展
7.1948年以來的40多年里,發(fā)達國家的平均關稅已從36%減到4.7%,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平均關稅在同期也下降到13%,達成關稅減讓的商品達10萬多種。同期內,世界貿易總額增長了10倍以上。這主要是由于( )
A.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B.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
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
5、D.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
8.(2017·安慶聯(lián)考)20世紀70年代,“由于美國的出口不再大于進口,其貿易轉向一種不利的收支平衡狀況。海外持有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黃金儲備。美國經濟地位的這種變化削弱了人們對美元的信心。”這種狀況( )
A.促成了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建立
B.動搖了關貿總協(xié)定的基礎
C.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
D.促成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
9.有學者認為,國際金融貿易組織的建立使許多具有全球化經濟特色的交易逃避了各國政府的控制,或者只受到最低限度的管理。國界對一些大公司的交易和許多支撐全球經濟的金融活動越來越無關緊要。材料表明( )
A.經濟活動由全球關系取代了國
6、家間關系
B.國際金融貿易組織推動全球經濟的發(fā)展
C.政府態(tài)度越來越阻礙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D.全球化進程中民族國家的功能逐漸消失
10.(安徽省“皖南八?!?016屆高三第一次聯(lián)考)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qū)域經濟合作打破了地域相鄰概念,出現(xiàn)了跨洲、跨洋的區(qū)域合作組織。不同區(qū)域經濟集團之間也展開了連橫合作。南方共同市場與歐盟之間開始探討建立自由貿易區(qū),而東盟與歐盟外長會議之間就政治、經濟問題的探討業(yè)已制度化。這說明( )
A.經濟區(qū)域集團化已名不副實
B.“冷戰(zhàn)”后的世界經濟獲得加速發(fā)展
C.經濟合作的地域障礙日漸消失
D.經濟區(qū)域集團化有導向全球化的趨勢
11.(2017·
7、??诼?lián)考)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經濟有三個重要變化,一是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的年均和人均增長速度超過了發(fā)達國家;二是歐洲經濟一體化速度加快;三是美國一反20世紀80年代國際競爭能力和經濟地位下降的趨勢,經濟獲得強勁發(fā)展。這些變化從側面反映出( )
A.世界經濟格局影響政治格局
B.冷戰(zhàn)后世界單極化趨勢增強
C.世界多極趨勢始于冷戰(zhàn)結束
D.國際競爭主要表現(xiàn)在區(qū)域內
12.(湖北省穩(wěn)派教育2016屆高三一輪復習質量檢測)塞繆爾·亨廷頓認為,盡管國家仍然是國際事務中的主要活動者,它們卻也正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主權、職能和權力……各國政府現(xiàn)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已失去了控制資金從他們的國家流出和流入的能力,而
8、且越來越難以控制思想、技術、商品和人員的流動。這種情形反映出( )
A.超國家組織的出現(xiàn)有利于經濟發(fā)展
B.經濟全球化部分侵蝕國家主權
C.生產要素在全球流動破壞自由貿易
D.經濟自由化成為世界經濟主流
大題優(yōu)練
13.(湖北省百所重點中學2017屆高三聯(lián)合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關于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國際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重要課題。由于在分期標準(依據(jù))上觀點不同,有的以社會經濟形態(tài)的發(fā)展變化為依據(jù),有的以國際階級斗爭及其力量對比為依據(jù),有的以社會矛盾的發(fā)展變化為依據(jù),因而分期各異。有“兩分法”(1945~1972年,
9、1973~現(xiàn)在);“三分法”(1945~1955年,1955~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今天);“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來);等等。
——張脈強《論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分期》1994年
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現(xiàn)代史的史實,圍繞“政治格局與階段特征”自行選擇一個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選分期法進行簡要闡述。(要求:選擇其中一種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說明,闡述及說明須有史實依
10、據(jù))
14.(2016·衡陽市高中畢業(yè)班聯(lián)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對全球化政治內涵的認識,一直存在爭論。有學者曾歸納為3個寬泛流派:極端全球主義者、懷疑論者和變革論者。在極端全球主義者看來,當代全球化標志著一個新時代,其中各個民族日益服從于全球市場的約束,意味著人類行為框架的根本性重組,意味著民族國家的終結,其突出特征是全球資本主義、全球治理和全球公民社會;懷疑論者則認為,全球化在本質上是一個神話,全球化掩蓋了國際經濟不斷分裂為三個主要的地區(qū)集團、國家政府依然強大的現(xiàn)實,認為全球化不過意味著更高水平的國際化和區(qū)域化,國際化依靠國家的默許和支持,甚至認為與19世紀
11、90年代相比,世界的相互依賴程度更低;對變革論者而言,全球化的當代模式是前所未有的,全球的國家和社會正在經歷一個深刻的變革過程,它們努力適應著這個相互聯(lián)系更緊密、但又非常不確定的世界——其中國際事務與國內事務、外部事務和內部事務不再有清晰的區(qū)分,認為全球化是一個充滿矛盾和不確定性的歷史進程,既有全球整合的一面,也有分裂的一面,并相信全球化改變著國家權力和世界政治?!繕窇棥度蚧亩嗑S政治內涵及思考》
評論材料中關于政治全球化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第88練 二戰(zhàn)后的全球化時代
1.D 題目中顯示了“二戰(zhàn)”后期
12、,法西斯的失敗已成定局,美蘇兩國由于各自力量的強大,關系開始發(fā)生變化,互相指責對方,戰(zhàn)后形成對峙格局,不是說雙方失去了結盟的基礎,也沒有說到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故A、B項錯誤;沒有說是由于社會制度的問題,故C項錯誤;作者認為雙方誤把對方視為主要敵人,因為都是像從鏡子里看人一樣,看到的都是反像,以至于戰(zhàn)后出現(xiàn)了“冷戰(zhàn)”,故D項正確。]
2.B 1945年二戰(zhàn)結束后,世界形成了美蘇兩極格局,美國為了遏制蘇聯(lián)發(fā)動“冷戰(zhàn)”。故選B項。]
3.A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60年代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優(yōu)勢,這與其不斷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關,如材料中的增加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援助,故A項正確;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
13、無法看出肯尼迪這樣做的目的是獲取發(fā)展中國家的資源,故B項錯誤;美國的經濟地位在世界上已經是絕對的首屈一指,無可超越,故C項錯誤;不結盟運動對美國來說構不成挑戰(zhàn),也就無所謂去破壞,故D項錯誤。]
4.C A、B、D三項都是導致多極化趨勢不斷加強的因素,而這些勢力的崛起歸根到底在于經濟力量的增強,故答案為C項。]
5.D 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是在20世紀90年代后,不符合材料時間,故A項錯誤;20世紀90年代兩極格局被打破,同樣不符合材料時間,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歐洲國家的聯(lián)合,與材料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xiàn)的是20世紀50年代歐洲各國的復興和發(fā)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政治多極化
14、趨勢,故D項正確。]
6.B 根據(jù)材料可知該圖為幾個世紀以來國際關系史的普遍規(guī)律,并不僅適應于工業(yè)革命后,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可知國際格局是一種力量對比的平衡,但任何力量的對比都是動態(tài)的,故B項正確;工業(yè)革命至二戰(zhàn)前歐洲為該圖中的核心國,但二戰(zhàn)后歐洲中心地位已經喪失,故C項錯誤;這種霸權國際體制加強了多種力量的聯(lián)系,有利于全球化的發(fā)展,故D項錯誤。]
7.D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國際貨幣金融體系,與材料信息不符,故A項錯誤;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是在199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是與貨幣有關,與材料信息不符,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各國關稅降低,世界貿易總額增長,這與
15、國際貿易體系的建立有關,故D項正確。]
8.C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建立在美國強大經濟實力基礎上的。隨著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衰退、黃金儲備的減少,人們對美元的信心下降,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動搖。]
9.B 國界對經濟活動越來越無關緊要,經濟活動推動國家間關系向全球關系的轉變,但是并沒有取代,因此國際金融貿易組織加強了國家之間的交流,推動全球經濟的發(fā)展,故A項錯誤,B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政府態(tài)度對經濟全球化的阻礙,故C項錯誤;全球化進程推動國家間關系向全球關系的轉變,但國家間關系沒有完全被取代,因此民族國家的功能還沒有消失,故D項錯誤。]
10.D 材料講述的是經濟區(qū)域集團化的發(fā)展,而不
16、是其名不副實,故A項錯誤;材料講述世界經濟區(qū)域集團化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的特點,而沒有突出其加速發(fā)展,故B項錯誤;經濟合作突破地域相鄰的概念僅僅是其區(qū)域集團化發(fā)展的一個表現(xiàn),故C項錯誤;地域概念被打破,不同集團之間相互合作,并且已經制度化,呈現(xiàn)出一種全球化的導向,故D項正確。]
11.A “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經濟的三個重要變化反映出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推動了政治格局多極化趨勢,故A項正確;“冷戰(zhàn)”后多極化趨勢加強,故B項錯誤;世界多極趨勢始于“冷戰(zhàn)”期間,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國際競爭主要表現(xiàn)在區(qū)域之間,故D項錯誤。]
12.B 材料反映了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政府控制的減弱,這種減弱是不利于
17、經濟發(fā)展的,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政府失去對資金、技術、商品和人員等的控制力,表明經濟全球化使國家主權受到侵蝕,故B項正確;材料并未表明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流動破壞自由貿易,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強調經濟自由化,故D項錯誤。]
13.示例一 選擇“兩分法”:二戰(zhàn)后到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變劃分為兩個時期。
闡述:二戰(zhàn)結束后,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的對峙在全球范圍內展開。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資本主義世界出現(xiàn)了美日歐三足鼎立。1972年,中國與美國實現(xiàn)外交關系的正?;?,以及中蘇關系的進一步惡化,改變了兩大陣營的力量對比;兩大陣營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分化。
1973~90年代初,
18、20世紀70年代后,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及不結盟運動力量的提升、歐共體與日本的綜合實力的增強,使世界格局已經不再按照美蘇預期的方向發(fā)展,兩極格局解體,多極化趨勢加強。所以把二戰(zhàn)后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分為兩個時期。
示例二 提出新的分期法:二戰(zhàn)后到20世紀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變劃分為三個階段。
說明:1945年~50年代末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逐漸形成,局部性的軍事對抗較為激烈,兩極格局最終形成。
60~70年代為三個世界鼎立和多極化格局的初步出現(xiàn),如歐共體的成立,第三世界及不結盟運動興起等力量開始沖擊兩極格局。
80~90年代初為美蘇兩極格局逐漸終結和世界政治格局
19、多極化趨勢加強時期。東歐劇變和蘇聯(lián)解體,兩極格局走向瓦解;中國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歐洲一體化加快、其他區(qū)域性政治經濟組織都極大地沖擊著世界原有的格局。因此,把二戰(zhàn)后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
(“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只答出分期法未作闡述或說明不得分。)
14.第一種:極端全球主義觀點:民族國家終結,制度完全趨同。我同意這樣的觀點。
理由:①國際政治活動中,各國加強合作,弱化了國家意志。如全球性組織的建立:國聯(lián)、聯(lián)合國;區(qū)域集團的建立:歐盟、北約、阿盟(阿拉伯國家聯(lián)盟);形成國際統(tǒng)一戰(zhàn)線:反法西斯同盟、全球反恐合作。
②制度相互影響,日益
20、同化。如1787年美國憲法成為資本主義立法的典范、日本明治維新“脫亞入歐”、中國戊戌變法、日本實行君主立憲、辛亥革命效仿西方實行共和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確立等。
綜上所述,完全徹底的全球化必然實現(xiàn)。
第二種:懷疑論觀點:全球化不可能實現(xiàn),主權國家意志更加強化。我同意這樣的觀點。
理由:①區(qū)域集團的建立抵制全球化發(fā)展。如歐盟、東盟的建立,推動世界政治的多極化發(fā)展。
②民族國家的自立自強,對全球化運動產生本能的抗拒。一是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發(fā)展,第三世界的崛起,民族國家的數(shù)量反而越來越多;二是擴張與反擴張、演變與反演變,引發(fā)更多集團與集團、國家與國家之間利益的沖突,如兩極格局下的冷戰(zhàn)、熱戰(zhàn)與當代局部沖突、恐怖主義等,都沖擊著全球化。
綜上所述,全球化根本就不可能實現(xiàn)。
第三種:變革論觀點:世界正發(fā)生著整合,全球化在進行,但分裂主義也大行其道。我同意該觀點。
理由:綜合第一、第二種觀點的理由回答。答案略。
版權所有:高考資源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