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五代史伶官傳序》名師學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中)

上傳人:八戒 文檔編號:64997258 上傳時間:2022-03-22 格式:DOCX 頁數(shù):21 大小:23.02K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五代史伶官傳序》名師學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中)_第1頁
第1頁 / 共21頁
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五代史伶官傳序》名師學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中)_第2頁
第2頁 / 共21頁
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五代史伶官傳序》名師學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中)_第3頁
第3頁 / 共21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6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五代史伶官傳序》名師學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中)》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五代史伶官傳序》名師學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中)(2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編版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五代史伶官傳序》名師學案(統(tǒng)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中) 學習目標 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詞語,判斷句、被動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觀點。 2、品味語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揚頓挫的特點,體會作者對后唐莊宗的嘆惋之情和借史諷喻的苦心。 3、了解史論文以史帶論、以史論證的特點,深入理解、體會“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內涵和人生啟示。 重點:理清論證思路,探究莊宗成敗的原因。 難點:理解作者以史

2、為鑒的作序初衷。 學習過程 一、預習新課 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通過知人論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導學基礎知識 (一)歷史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 (二)作者

3、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謚號文忠。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都是他的學生。他在詩、文、書法、文論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在史學方面,與宋祁合著《新唐書》,又單獨編纂了《新五代史》。 (三)字詞: 【字音字形】 伶官(líng)契丹(qì) 與爾三矢(shǐ)仇讎(chóu) 系燕父子(xì)所溺(nì) 【通假

4、字】 及仇讎已滅(“讎”同“仇”,仇敵) 【古今異義】 1.與其所以失之者文庫(古義:和他;今義:在比較兩件事的利害得失而決定取舍時,表示放棄或不贊成的一面) 2.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古義:相當于“以至于”;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3.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古義:官名,這里指官員;今義:干某項事業(yè);處理,處置;辦事,辦理事務) 4.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古義:與“天命”相對,指人力;今義: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配、獎懲等工作;人

5、情事理) 5.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古義:代詞“所”與介詞“以”組成“所”字結構,其義為“……的原因”;今義:常用作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6.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古義:推究;今義:原來) 7.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古義:絲編的繩索,這里泛指繩索;今義:結合,構成) 【一詞多義】 1.歸 ①而皆背晉以歸梁(歸順) ②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返回) 2.告 ①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

6、廟(祭告) ②具告以事(告訴) ③告之于帝(稟告) 3.盛 ①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興盛) ②請其矢,盛以錦囊(裝) ③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旺盛) ④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強盛) 4.困 ①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圍困)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擾) ③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7、(困厄) ④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難) 5.微 ①禍患常積于忽微(微小的事) ②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墻而坐(悄悄地) ③從數(shù)騎出,微行入古寺(為隱藏身份而改裝)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 6.其 ①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副詞,表祈使語氣,一定) 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語氣詞,多么) ③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代詞,他)

8、 ④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測語氣副詞) 7.而 ①而皆背晉以歸梁(但,表轉折) ②及凱旋而納之(表順接) ③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表遞進) ④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表順接) 8.以 ①與其所以失之者(介詞,與“所”組成固定詞組,表示“……的原因”) ②可以知之矣(介詞,憑借) ③而皆背晉以歸梁(相當于“而”,

9、表順接)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介詞,用) ⑤以錦囊(介詞,用) 9.與 ①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跟,介詞) ②與爾三矢(給,動詞) 【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函梁君臣之首(用木匣子裝) ②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訂立盟約) ③抑本其成敗之跡(探求、考察) ④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 ⑤泣下

10、沾襟(掉下) 2.形容詞作動詞 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作亂) 3.形容詞作名詞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細小的事情;智勇:智勇的人) 4.名詞作狀語 ①負而前驅(向前) ②倉皇東出(向東) ③一夫夜呼(在夜里) ④亂者四應(在四面) 5.動詞作名詞 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

11、 6.使動用法 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興:使……興盛;亡:使……滅亡) ②凱旋而納之(使……收藏) ③至于誓天斷發(fā)(使……斷) 【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者,……也”此三者,吾遺恨也 ②“……也”式 A、梁,吾仇也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C.無標志式燕王,吾所立 2.被動句

12、 A、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B、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倒裝句 ①定語后置其意氣之盛 ②介詞結構后置 A、盛以錦囊 B、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C、而告以成功 D、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E、莊宗受而藏之于廟 4.省略句 A、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13、 B、以三矢賜(于)莊宗而告之曰 C、請其矢,盛(之)以錦囊 D、豈獨(莊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E、(莊宗)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于)廟 5.固定句式 A、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啊 B、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難道……嗎 三、總體感知 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

14、據(jù)。 第二部分:(第2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晉王遺命的經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張本。 第三部分:(第3段),轉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 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訓,總結全文。 四、學習課文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明確: ①開篇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引發(fā)思考;

15、 ②總領式點出拿莊宗興亡的歷史進行說理,引起下文,為下文的敘事說理做鋪墊。 2、“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及凱旋而納之”這幾句話中哪些動詞用得好? 明確: “受”“藏”“遣”“告”“請”“盛”“負”“納”等動詞,描繪出莊宗一心執(zhí)行父命的形象,以及其全盛時期的征戰(zhàn)情況,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及“人事”的作用,為下文的議論做準備。 3、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 明確: 文章開頭提出“盛衰之理,雖日

16、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 第二段敘述莊宗接受并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 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進一步議論,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4、本文第

17、四段是否只是對前面闡述的觀點的重復?為什么? 明確: 不是。作者在文章的第三段,通過正反對比,已經得出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點明了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這與文章開始提出的論點相照應。至此,文章似乎已經有了一個完整的結構。但是,作者沒有收筆,而是繼續(xù)展開議論。在前面對比闡述的基礎上,總結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的經驗教訓,強調使人國破家亡的不僅僅限于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聲色犬馬的逸樂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落得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了朝政,諷讀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這就

18、使得文章闡述的事理更具普遍性,更具現(xiàn)實針對性。因此,可以說,第四段是對伶官亡國一事的現(xiàn)實意義的進一步開掘,并不只是簡單的重復。 5、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使用事實論證的。 明確: 第一段,以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jù)。在具體選材上,文章以“晉王三矢”為事例,充分體現(xiàn)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們對于莊宗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的轉變了然于胸,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 6、結合文本,簡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圍繞“盛衰”

19、進行對比論證的。 明確: 文本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證,著眼于“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jù),從論證過程到結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fā)的感慨或議論,都是具有對比性的。文章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后呼應,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7、“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三句話是怎樣提挈全文的?請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簡要分析。 明確: ①莊宗得

20、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為說明“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論點提供歷史根據(jù)。②第二段敘述莊宗執(zhí)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在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③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決不僅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8、文章題目是“五代史伶官傳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這是不是文不對題?結合文本說說你的理由。

21、 明確: 觀點一:沒有文不對題。歐陽修寫作《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主要目的是:總結莊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國家盛衰取決于“人事”,諷諫北宋統(tǒng)治者。而有關伶官的事情在《伶官傳》中已經有了詳細的敘述,本文不需要重復。 觀點二:有點文不對題。莊宗的衰敗是由伶官引起的,作者以史為鑒,就伶官亂政誤國來評述國家興盛衰敗的道理,雖然《伶官傳》中詳細地敘述了有關伶官的內容,但在這篇文章中,也應該簡要地敘述一些有關伶官的事情,讓讀者更明確地把握文章主旨。 自我檢測 閱讀下面的文言

22、文,回答1~4題。 梅圣俞詩集序 歐陽修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于有司。困于州縣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注】,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yè)。其家宛陵,幼習于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

23、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fā)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徳,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fā)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

24、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云。 (選自《古文觀止新注》,有刪改) 【注】辟書:招聘文書。 1.下列對文中畫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 B.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

25、/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 C.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 D.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蔭:封建時代子孫因先輩有功而取得入仕權利。 B.六經:孔子整理

26、的《詩》《書》《禮》《易》《樂》《論語》,后人稱之為“六經”。 C.雅、頌:源于《詩經》對音樂的分類,“雅”即所謂正聲雅樂,“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D.銘:鑄刻在器物上記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來變?yōu)橐环N文體。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歐陽修認為,詩人常是窮困潦倒后才能寫出好詩,而不是寫詩導致詩人窮困潦倒。 B.王文康高度贊揚了梅圣俞的詩作,但他也未把梅圣俞推薦給朝廷。 C.梅圣俞失意,到老也只能寫困

27、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fā)羈旅愁思、心中感慨。 D.梅圣俞去世后,謝景初擔心其詩作散失,就選取梅圣俞從洛陽到吳興期間的詩,編為十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 (2)予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B 3.D

28、 4.(1)他寫出的文章簡樸古雅,純正不雜,不希求茍且取悅于世人,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 (2)我曾經酷愛圣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們,十分高興謝氏能把它們分類編排,(于是)就為之作序并保存起來。 解析: 1.“其興于怨刺”構成一個完整的句子結構,其后應斷開,排除A、C兩項?!吧w”位于句首作發(fā)語詞,表推測,其前應斷開,排除D項。 2.“六經”中沒有《論語》,應將《論語》改為《春秋》。《論語》是“四書”。 3.謝景初選詩不是在梅圣俞去世后,而是去

29、世前。 4.關鍵點:(1)中,“為”“茍說”“徒”等。(2)中,“嗜”“患”“遽”“類次”等。 【參考譯文】 我聽到世人常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心有著憂愁感慨憤激的郁積,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寄托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嘆,而寫出了人所難以言傳的感受來。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如此說來,并非寫詩使人窮

30、困潦倒,大概是窮困潦倒后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輕時由于先輩之功而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有關部門的壓制。在州縣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給別人做幫手,積聚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yè)上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他家鄉(xiāng)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的詩句就已使得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樸古雅,純正不雜,不希求茍且取悅于世人,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于是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圣俞請教。圣俞也喜歡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通過詩歌發(fā)泄出來。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中,詩歌就特別

31、多。世人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道:“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yè)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于商頌、周頌、魯頌等的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為什么使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fā)羈旅愁思、心中感慨呢?世人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 圣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們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酷愛圣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們,十分高興謝氏能把它們分類編排,(于是)就為之作序并保存起來。從那以后過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志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一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圣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復。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