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敬畏自然》《與天地精神往來》《龐貝夢魘》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中語文《敬畏自然》《與天地精神往來》《龐貝夢魘》教案(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敬畏自然》《與天地精神往來》《龐貝夢魘》教案《敬畏自然》
1、作者簡介
詹克明,一九三九年生于北京,一九六四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中國物理學家,科普散文作家。發(fā)表作品《敬畏自然》、《瓦爾登湖——大地的眼睛》、《生物鏈斷想》等。
2、品思題目
“敬畏”,從字面上說,是又敬重又畏懼。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它并不像自家后院那樣一覽無遺”,自然界的奧秘是無窮無盡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創(chuàng)造物,破壞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無情懲罰,這是令人畏懼的。因此人類應(yīng)該“敬畏自然,順應(yīng)自然,理解自然”。
3、探尋背景
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
2、摩舉行,中國參加了這次大會。會議探討了保護全球環(huán)境的戰(zhàn)略,聯(lián)合國大會決定把每年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huán)境日”。
“世界環(huán)境日”的意義在于在世界范圍內(nèi)提醒人類關(guān)心和愛護地球,并且用實際行動來保護地球家園。
作為一個物理學家,一位對人類有著深沉的悲天憫人情懷的作家,詹克明先生在《敬畏自然》中以散文的筆觸,深入淺出地為人們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復雜性以及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先天不足”,并流露出對人類現(xiàn)狀深深的擔憂,號召人類“敬畏自然,順應(yīng)自然,理解自然”。
4、資料鏈接
“世界環(huán)境日”主題:
2000年 2000環(huán)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年
3、 世間萬物 生命之網(wǎng)
2002年 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年 水——二十億人生命之所系
2004年 海洋興亡,匹夫有責
2005年 營造綠色城市, 呵護地球家園
…………….
5、語篇感知
語篇結(jié)構(gòu)分析
第一部分:大自然既簡單又復雜,點明大自然的兩面性。
第二部分:作者以豐富的科學知識著重描述了大自然的復雜性和人類的“先天不足”。
第三部分:進一步警示人類,號召人類“敬畏自然,順應(yīng)自然,理解自然”。
6、重點語段品讀
(1)從“大自然既簡單又復雜……”到“總是斯斯文文地
4、猜謎該有多好!”
作者用比喻的形式,總寫大自然的兩面性,闡明了人類與大自然的關(guān)系。人是大自然的產(chǎn)物,無論自身還是自身以外,都有著無限的未知,人類就生存于無限的未知之中。
(2)大自然并不像自家后院那樣一覽無遺
先總寫人類祖先和當今一些科學巨匠對大自然發(fā)自內(nèi)心的敬畏,然后從大自然的數(shù)學,如黃金分割數(shù)等的奇妙與深邃,來闡明大自然的無限;又從一滴水簡單下落過程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來闡明大自然的復雜;接著又談及我們身邊存在的“謎洞”和“漏眼”進一步闡述大自然的復雜。作者以豐富的科學知識著重描述了大自然的復雜性和人類的“先天不足”。
(3)靜觀自然——人類不過是個先天不足的業(yè)余研究者
5、
本節(jié)作者深刻地反視人類自己,“靜觀自然——人類不過是個先天不足的業(yè)余研究者”。
其后,作者又以哲學的視角,揭示大自然中存在著無限的“未知”“非知”,人類即便如孫悟空般有能耐,也跳不出大自然這如來佛的手掌,發(fā)人警醒!
文章的最后四個自然段進一步警示人類,“人類在發(fā)展中墮落,在科學中愚昧,在叛逆自然中自掘墳?zāi)埂保l(fā)出了“敬畏自然,順應(yīng)自然,理解自然,我們?nèi)祟惙娇稍谧匀恢泻秃先f事,頤養(yǎng)天年”的號召。
7、本文的寫作特色
(1)淺顯平易 文章選用了大量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事例來闡明科學理念,尤其是對“一滴水的下落”的描述和闡釋,讓人容易理解。
(2)生動幽默 作者不僅是一位嚴謹?shù)?/p>
6、科學家,更是一位熟練駕馭文字的語言大師。試看以下句子:
人?。{你這點本事休想跳出“未知”羅網(wǎng)的盤絲洞。
活著并不難,不信,你去問牛。
(3)富含哲理 作者懷著高度的責任感和博大的情懷關(guān)注并期盼著人類與自然和諧健康發(fā)展,語言富含哲理:
科學只有植根于“未知”的土壤中才能永遠保持新鮮。
人類在發(fā)展中墮落,在科學中愚昧,在叛逆自然中自掘墳?zāi)?
[相關(guān)練習]
1、注音
嬉戲 偏袒 繁衍 獎掖 混沌 湮沒
蝙蝠 悖論 忤逆 煙囪 潮汐 沉溺
妊娠 狹隘
7、 頤養(yǎng)天年
2、解釋詞語
俯拾皆是 侃侃而談 一目了然
失之交臂 壽終正寢
3、近義詞辨析
誕生 誕辰
湮沒 淹沒
變換 變幻
溝通 勾通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
(1)人類利用大自然賜予的感官與大腦,在維持其生存之余還有興趣研究與探索大自然的奧秘,這純屬業(yè)余之“副業(yè)”,完全是好奇心所 。
(2)魯迅成名之后的生活,一半在北京度過,另一半在上海度過。他的后半生
8、 可以用“雙城記”來形容。
(3)一個不善經(jīng)商的人經(jīng)不住下海熱的誘惑,以為 弄潮就能大把撈錢, 拋棄自己的事業(yè)去下海。
A. 驅(qū)使 簡直 一旦/乃至 B. 驅(qū)趕 幾乎 一旦/于是
C. 驅(qū)使 幾乎 只要/于是 D. 驅(qū)趕 簡直 只要/乃至
5、思考:圍繞“人對自然應(yīng)該有正確的理解”這一中心話題,作者在文中表述了怎樣的觀點?
答案:
1、注音
xī tǎn yǎn yè hùndùn yān biānfú bèi
wǔ cōng x
9、ī nì rènshēn ài yí
2、解釋詞語
俯拾皆是: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類東西、要找的某種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
侃侃而談:形容說話理直氣壯,從容不迫。
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
失之交臂:形容當面錯過,失掉好機會。
壽終正寢:舊時指年老病死在家中。比喻事物的消亡。正寢:舊式住宅的正屋。
3、近義詞辨析
誕生:出生、動詞。
誕辰:生日,名詞。
湮沒:埋沒,多指抽象事物。
淹沒:大水漫過,或被其他有形事物蓋過,多指具體事物或比喻事物。
變換:事物的一種形式或內(nèi)容換成另一種??蓭зe語。
變幻:不規(guī)則的改變。
溝
10、通:使雙方能相連。
勾通:暗中勾結(jié),多含貶義。
4、C
5、(1)大自然既簡單又復雜。
(2)人類祖先與科學巨匠對自然充滿真正敬畏。
(3)自然的無限注定人類的有限“認識”,或說永遠“無知”。
(4)人類應(yīng)該反省自己的認識、態(tài)度以及能力。
【含英咀華】
棋盤就是世界,棋子就是宇宙的現(xiàn)象,比賽規(guī)則就是我們所謂的自然法則。對手隱身幕后,永遠公正而有耐心。可是從經(jīng)驗獲知,他從不忽視我們的錯誤,也不肯容忍無知。
————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詠嘆“人與自然”
《與天地精神往來》
1、整體感知
這是
11、一篇思想高遠深邃的散文。作者通過“星空”、“登高”兩個篇章,把讀者引入了浩渺的星空和曠遠的大自然。“與天地精神往來”實際上告訴我們:要走進大自然,領(lǐng)悟大自然的神韻,體會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芭c天地參,與天地合,與天地化”,文章給人以無限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高曠遼遠和澄澈寧靜的境界,發(fā)人深思。
2、本文雖為一篇散文,寫作思路仍是非常清晰的。請根據(jù)課文中提供的線索,來理清文章的思路。
提示:“星空”一章,作者以經(jīng)常仰望星空,靈魂澄澈而浩瀚開篇,從銀河的奔流不息入手,指出“我的同類或異類的蕓蕓眾生”乃至地球,都置于宇宙之中,每一個個體“似乎包容宇宙又被宇宙包容”,“既抽象又具體,既
12、卑微又偉大”,“和宇宙的大河一起奔流著、奔流著”,又引用古代哲人名言,舉莊子為例,說明生死僅僅是浩渺宇宙某個點上一段時空的流程。當然,作者的意思并不是讓人覺得陷入了一片虛無或一片空明之中,接著從天文學角度看待生存,引用法國哲人帕斯卡爾的名言來說明活著的最高境界,是感應(yīng)大自然精微而浩大的存在,直到融入它。
“登高”一篇開篇直奔主題,以時間為順序,以“攀援”為中心詞,寫了一路攀登的沉思,思考石頭上刻著的石頭變遷,白云中蘊含的靜穆、激情,唐詩宋詞中藏著的古老歷史,心與天融為一體,陷入了無限的澄明和寧靜。
3、重點字詞
(1)注音:
澄澈chéng chè 演繹yǎnyì 漩渦xu
13、án wō 亙古gèn gǔ
廣袤guǎng mào 猙獰zhēng níng 女媧nǚ wā 清冽 qīng liè
(2)近義詞辨析
開辟:強調(diào)從無到有地打通、創(chuàng)建。
開拓:從小到大地發(fā)展、擴大,對象一般是范圍較大的。
和諧:側(cè)重客觀的現(xiàn)象,自然配合得適當和勻稱。
協(xié)調(diào):側(cè)重于合作,需要主觀的努力,常用作動詞。
體驗:對象常是生活、現(xiàn)實等。
體會:對象多是文件、方針政策等的思想內(nèi)容,又常指別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體味:仔細體會。
(3)解釋
大音無聲:同“大音希聲”,意謂最大最美的聲音乃是無聲之音。語出《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蕓蕓眾
14、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東西。一般也用來指眾多的平常人。
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
肅然起敬:形容聽到、看到或想到某一動人事跡后出現(xiàn)的恭敬、欽佩的樣子。
4、補充資料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語出自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
讀山海經(jīng)①
孟夏草木長②,繞屋樹扶疏③。眾鳥欣有托④,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⑤,頻回故人車⑥。
歡然酌春酒⑦,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⑧。
泛覽周王傳⑨,流觀山海圖⑩。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注釋]
①這組詩共十三首,這是第一首。山海經(jīng):一部記載古代神話傳說、原始風俗的書。
②孟夏:
15、初夏。農(nóng)歷四月。
③扶疏:枝葉茂盛的樣子。
④欣有托:高興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⑤深轍:軋有很深車轍的大路。
⑥頻回故人車:經(jīng)常讓熟人的車調(diào)頭回去。
⑦歡然:高興的樣子。
⑧與之俱:和它一起吹來。
⑨泛覽:瀏覽。周王傳:即《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西游的書。
⑩流觀:瀏覽。山海圖:帶插圖的《山海經(jīng)》。
《龐貝夢魘》
1、重點詞語。
夢魘yǎn 吞噬shì 嚇懵xiaměng 斷垣殘壁yuán 悲愴chuàng
眄了眼miàn 裸裎luǒchéng 頹圮tuípǐ 甚囂塵上xiāo
2、文章
16、的結(jié)構(gòu)
3、閱讀理解
人生的境界(節(jié)選) 馮友蘭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有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
17、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做他正在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gòu)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 、 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
18、; 、 的人,是人應(yīng)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wù)是幫助人達到 和 ,特別是達到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產(chǎn)物。道德認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yǎng)成某些道德習慣
19、的人。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wù)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成為圣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
1、作者所說的人生境界是指哪四種?試用自己的語言分別加以概括。
2、第五自然段中,作者認為哪兩種人是現(xiàn)在就是的人?哪兩種人是人應(yīng)該成為的人?在文中橫線處填上相應(yīng)的詞語。
3、第六自然段中,作者闡述的哲學任務(wù)是什么?在文中橫線處填上相應(yīng)的詞語。
4、從最后一段中,你可以推斷出作者所認為的哲學的崇高任務(wù)是什么?
答案:
1、指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
20、地境界。
(1)自然境界——一個人做事只是順著其本能或其社會風俗習慣,其所做之事無覺解或不甚覺解,此事于其沒有意義或很少有意義,這個人所達到的人生境界,即自然境界。
(2)功利境界——一個人可能意識到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這并不意味著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其所做之事,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動機則是利己,于己有功利意義。這種人生境界即功利境界。
(3)道德境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并成為社會的一員,有這種覺解并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即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他是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其所做的符合嚴格的道德行為,有道德意義。這種人生境界,即道德境界。
(4)天地境界——一個人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他了解他所做的各種事的意義,自覺地做他正在做的事。這種覺解為他構(gòu)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這種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
2、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3、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
4、哲學教人怎樣成為圣人的方法。成為圣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