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年《回顧歷史關注社會走向未來》(第2課時)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年《回顧歷史關注社會走向未來》(第2課時)教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19最新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九年《回顧歷史 關注社會 走向未來》(第2課時)
教案第三課回顧歷史關注社會走向未來第二課時
內容點析
1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是古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諫臣魏征去世后,追憶魏征時 所說的話。據(jù)《新唐書?魏征傳》記載: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嘆道:“以銅為鑒,可正 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 逝,一鑒亡矣?!碧铺诘脑捠潜砻魑赫鞯闹匾?,而教材引用此話,意在說明吸取歷史 經驗教訓對國家興亡有重要意義,它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更是如此。
2 .為了進一步說明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教材列舉了有關案例。一般認為,秦的滅亡 .三
2、 其實行的暴政、苛政、連年戰(zhàn)爭有很大關系。為了避免重蹈秦的 覆轍,漢初統(tǒng)治者實行了
較為寬松的政策,穩(wěn)定統(tǒng)治,如休養(yǎng)生息,減輕賦稅、徭役和刑法,緩和階級矛盾等。正 因為如此,漢朝初期,特別是漢武帝時期,國家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的繁盛。
3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一場法西斯侵略與反法西斯戰(zhàn)爭,是正義與邪惡的斗爭,留給世 人的教訓十分慘痛。為了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二戰(zhàn)以后,世界各國人民不斷反思歷 史,對極右翼的活動和思潮始終保持高度警惕,與其進行堅決的斗爭。這些都說明了認識 歷史、反思歷史、,吸取歷史教訓的重要性,只有這樣,人類社會才能不斷前進。
專題探 究:“我的歷史及其年代尺”
內容點析
3、圖6-15表現(xiàn)白^是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葡萄牙共和國在澳門文 化中心花園館隆重舉行的澳門政權交接儀式,中華人民共 .和國從此開始恢復對澳門行使主
圖6-16是2001年7月13日,在得知申辦第 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成功的消息 后,大學生們鼓掌歡呼的熱烈場面。
圖6-17是2002年11月8日上午,共產黨第十六屆全國代表大會 在人民大會堂隆重
召開的場面。
圖6-18表現(xiàn)的是2003年春天“非典”肆虐時,醫(yī)護人員全副武裝搶救“非典”病人 的情景。
圖6-19則是香港的初中學生準備參加中考進行咨詢的場景。
這些圖片所反映的都是初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經歷
4、過,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 深刻印象的歷史事件。學生通過回顧這些事件,可把自己的成長經歷融入到社會中,體會 個人成長的歷史與社會前進的關系
活動目的
本專題探究聯(lián)系學生的個人成長歷史,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探討人與歷史之間的關 系。
為了突出個人的成長與歷史、社會之間的關系,探究先以“撰文敘史”的形式,選取 學生能夠從媒體、學校的學習或實際生活中獲知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讓學生回顧這些事 件發(fā)生時自己的所為與所思。旨在讓學生積極參與或關注重大事件,感受重大事件或歷史 人物對現(xiàn)實生活的重要意義。
“交流分享”是在上一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就某一具體事件展開討論與思考,加深 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通過與他
5、人的交流,讓學生找出不同個體對同一事件理解上的差異, 并探究存在差異的原因,由此促進學生從多個角度探究歷史。
“我們會得出的結論”在上述討論與探究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歸納,使學生清楚地認 識到歷史與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是緊密相聯(lián)的,人的每一次進步都要不斷地吸取歷史經驗教 訓,而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將來的歷史。只有正確認識歷史,個人與社會才能 獲得長足發(fā)展。
實施建議
導人建議
故事導入
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毛澤東與《資治通鑒》的故事(見“參考資料”)。講完故事之
后,可啟發(fā)學生思考:“毛澤東為什么偏愛閱讀歷史書籍?他要 求標點,《資治通鑒》的目
的是什么?”引起學生的興趣和討論,由
6、此導入新課。
由于本專題探究在設計上已經采取了逐層遞進的方法,將活動的每一個步驟 及其目的
都較為清晰地展示出來,因此,教師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直接根據(jù)教材展開。
對于“撰文敘史”中的歷史事件,除了教材上提供的之外,教師也可以從本地學生的
實際出發(fā),選取他們熟悉或較為了解的事件。在選取事件時,應注意結合國內外重大歷史 事件,將學生的個人感受融入到更廣闊 .的歷史背景中。
“交流分享”中的事件既可以是學生自由選擇的,也可以由教師提供。
最后的結論部分既是對前面活動的總結,也是一種提示。因此 ,,教師也可引導學生結 合探究中個人的感受,寫出自己的結論,將整體感受與個人感受較 ,好地結合起來。
【活動答案
O本專題探究中的問題多是讓學生結合親身經歷與他人展開討論,寫出個人的體會。
由于學生 的思維方式和經歷不同,不要求有統(tǒng)一的回答。只要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 對每個問題作出較為真實合理的解釋即可。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