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復習題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復習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復習題(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的三要素: 目的性、過程性、方法性 二、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含義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是指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時所采用的方法, 即研究教育問題、 探索教育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時所采用 的方法。 三、中小學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的特點 1、研究目的具有針對性 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 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尋求真實有效的問題解決 方案或改進問題的措施, 2、研究內容具有微觀性 中小學教師成天忙于課堂教學與班級管理, 很難有充分的時間與充足的精力顧及教育領域的宏觀問題, 因而其 研究內容主要是一些教育領域中的微觀問題。
2、3、研究場所具有自然性 4、研究范式具有平民性 ( 1 )參與教育研究便成為中小學教師的一項群眾性的活動; ( 2 )中小學教師所進行的教育研究并非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學科規(guī)訓式研究。 5、研究成果具有實效性 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破解他們在教育教學過程所遇到的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 四、教育研究對教師發(fā)展的作用 1、教師從事教育研究可以提高教師的職業(yè)地位 教師從事教育研究:意味著教師開始注重自己的體驗;注重自己的發(fā)展;有能力對自己的教育行為加以反思、 研究與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建議;確信自己有能力構建知識和改進實踐。 2、可以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 有效教育理念
3、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建立在教師不斷研究已有教育理念與總結自身教育經驗的基礎之上。 3、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教師從事教育研究,可以促進教師教育實踐知識、專業(yè)能力、科研能力的發(fā)展。 五、開展教育研究的客觀條件 1、社會務必落實有利于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關鍵宣傳 ( 1 )落實“教師乃學者”的宣傳倡導 ( 2 )落實“教師職業(yè)乃專門職業(yè)”的宣傳引導 2、政府務必落實有利于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關鍵制度 ( 1 )落實教育研究經費投入制度 ( 2 )落實各類學術監(jiān)督管理制度 3、學校務必落實有利于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關鍵措施 ( 1 )落實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各項管理
4、制度 ①落實開展教育研究的相關管理制度。 ②落實教師在職提升教育研究能力的進修制度。 ③落實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工資與評晉制度。 ④落實校長帶頭開展教育研究的制度。 ( 2 )落實促進教師開展教育研究的各類平臺建設 ①落實教育研究專家指導平臺。 ②落實教育研究信息服務平臺。 ③落實教育研究成果展示平臺。 六、教育科學研究的未來趨勢 1、注重綜合化 ( 1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論的多元化( 2)教育研究范式的綜合化 2、注重現(xiàn)代化 3、注重生態(tài)化 4、注重跨文化 5、注重運用數(shù)學 6、注重運用系統(tǒng)科學 7、注重開展教育實驗 第二章 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 一
5、、選題的途徑 1、從教育實踐中尋找問題; 2、從教育實踐經驗中尋找需要繼續(xù)研究的問題; 3、從教育理論中尋找需要研究的問題; 4、從已有的研究中尋找問題; 5、從日常交往與交流中獲取問題; 6、從課題指南中獲取研究問題。 二、選題 1、可以作為研究課題的教育問題之特性 ( 1 )價值性 作為課題的問題首先應該具有研究價值,即所選擇的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或者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 2 )科學性 ①課題要在充分占有資料的基礎上形成; ②選題要有事實依據(jù),課題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只有在實踐經驗的支持下,才可以保證課題選擇的科學性; ③選題要以教育科學基本原理為依據(jù)
6、。 ( 3 )創(chuàng)新性 所要研究的問題應當是前人尚未研究或研究不足的問題。 ( 4 )可行性 指研究者具備順利進行課題研究的條件。一是客觀條件;二是主觀條件。 ( 5 )明確性 所要研究的問題、研究對象及研究范圍應該具體清晰,不至讓人產生歧義或理解起來費力。 2、選題應注意的問題 ( 1 )課題的大小要適度 課題選得過大, 則針對性就差, 實施起來難以下手或無法下手, 甚至根本沒有能力與精力研究; 課題選得過小, 則研究范圍太過狹窄,導致研究的意義十分有限甚至很難有意義。 ( 2 )課題的難易要適度 并非具有研究意義或研究價值的問題都可作為研究的課題。 如果某個課題雖然很有
7、價值, 但做起來很難或者耗 時太長,則不宜作為首選課題,對于一般教師來說,不宜作為研究課題。 ( 3 )課題的主攻目標要明確 選擇的問題一定要具體化,界限要清楚,不能太籠統(tǒng)、不著邊際或含糊不清。 三、研究假設的定義 研究者在選定課題后, 根據(jù)已有理論、 經驗事實和已有資料對所研究的問題的規(guī)律或原因作出的一種推測性論 斷和假定性解釋,是在進行研究之前預先設想的、暫定的理論。 四、研究假設的類型 (三)描述性假設、解釋性假設和預測性假設 1. 描述性假設 描述認識對象的結構, 提供關于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和大致的數(shù)量關系的推測, 使我們對研究對象的大致輪廓或外 部表象有粗略的了解。
8、 2. 解釋性假設 解釋性假設是揭示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指出現(xiàn)象質的方面,說明事物原因的一種更復雜、更重要的假設。 3. 預測性假設 預測性假設對事情未來的發(fā)展趨勢的科學推測。 五、研究假設的作用 1. 假設是研究的核心 在有假設的研究中,整體研究過程實際上就是圍繞著驗證假設開展的。 2. 假設能明確課題內容 有假設的研究, 內容更具體化, 方向更明確, 目標更集中, 既便于研究者把握研究的主攻方向, 集中研究力量, 又易于別人理解課題內容。 3. 假設是通向理論的橋梁 提出假設不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而是為過渡到理論作準備的。 六、研究計劃的作用 1. 研究計劃是研究成果
9、的形式之一; 2. 研究計劃是申報課題的基本形式; 3. 研究計劃是研究工作的細化; 4. 研究計劃是研究活動的行動指南; 5. 研究計劃是評鑒研究工作的依據(jù)。 七、研究計劃的內容 1、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與研究問題有別,它是關于研究問題的簡明扼要的文字陳述,是對課題研究實質的高度概括。 2、研究背景、目的和意義 研究背景主要描述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本課題與時代發(fā)展及社會變革的聯(lián)系,反映時代對教育的要求。這是課 題提出的大的背景;二是前人對本課題研究的現(xiàn)狀;三是結合當前教育教學實際指出那些確實需要解決的問題。 3、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是研究計劃的主體。通常是把課題提出的研究問
10、題進一步細化為若干個小問題加以一一列舉。 4、研究假設與研究思路 根據(jù)研究假設闡述具體的研究思路(研究問題時所遵循的具體思維路線)。 5、研究對象和研究變量 界定研究對象有兩個方面: 一是對研究對象的總體范圍進行界定; 二是對研究對象所涉及的某些模糊性概念進 行界定。比如,“差生”、“優(yōu)秀教師”等。 6、文獻綜述 7、研究方法 包括研究者采用的研究途徑、手段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的步驟等。 8、研究進度 一般研究都分為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總結階段。 9、成果形式 成果形式是指研究成果的結構方式或表現(xiàn)方式。 教育科學研究的成果形式主要有論文、 研究報告、 專著、 教材、 教
11、具、教學儀器及教學軟件等。 10、完成課題的保證 撰寫完成課題的保證,即是對課題實施和完成條件進行分析論證。包括撰寫課題研究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 11. 課題組成員及其分工 12. 經費預算 13.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文獻研究法 一、文獻研究法的定義 針對所研究的對象(如教育研究的某現(xiàn)象),對相關聯(lián)的文獻進行查閱、比照、分析、判斷、整理,從而找出 教育現(xiàn)象的本質屬性或內在規(guī)律,證明研究對象的一種科學方法。 二、文獻研究法的優(yōu)缺點 (一)優(yōu)點 1、文獻法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 2、如果搜集的文獻是可靠的,那么它就能夠獲得比口頭調查更準確、更準確的信息。 3、
12、避免了直接調查中經常發(fā)生的調查者與被調查者互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種種反應性誤差。 4、文獻法是一種非常方便、自由、安全的調查方法。第五,文獻法省時、省錢、效率高。 (二)缺點 1、許多文獻的價值難以判斷,質量難以把握。 2、對于一項專門的調查研究來說,既有的文獻往往不夠系統(tǒng)、完全,無法圓滿地說明問題。 3、有些文獻資料很難獲得。 4、文獻資料難于編錄和分析。 三、文獻檢索的方法 1. 順查法 從課題相關內容的研究開始的時間為起點,逐步推進到當前新出版的文獻。 2. 逆查法 從當前的文獻逐年回溯過去的文獻,直到滿足需要為止,多用于新課題研究的文獻搜集。 3. 抽查法 抽查
13、法是選擇某課題領域發(fā)展迅速、研究成果較多的時期進行重點檢索,以節(jié)省時間。 4. 追溯法 利用手頭的文獻所附的引文注釋和參考文獻目錄作為線索, 逐一追查原文, 再從這些原文所附的參考文獻目錄 逐一擴展,就像滾雪球一樣擴展開來。 5. 綜合查找法 又稱分段法或循環(huán)法, 是分期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 將各種方法結合加以使用, 以期取長補短, 相互配合, 獲得更滿意的檢索結果。 第四章 教育觀察法 一、教育觀察法的定義 研究者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和借助某些輔助工具, 對在自然條件下發(fā)生的教育現(xiàn)象進行有目的、 有計劃的系統(tǒng) 考察,從而獲得教育經驗事實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教育觀察法的
14、特點 1、觀察的目的性 研究者根據(jù)研究的需要,為解決某一教育問題而進行的,是帶著一定的目的與任務而進行觀察的。 2、觀察的計劃性 在具體實施觀察活動之前,對由誰來執(zhí)行觀察活動,觀察的時間、地點、對象、順序、過程、路線、記錄方式 與表格、所需要的儀器以及觀察的重點、難點、疑點等都必須有預先的計劃、安排及準備。 3、觀察的系統(tǒng)性 教育現(xiàn)象復雜多樣,要想得到對它的正確、全面認識,在教育觀察的時候就必須盡可能全面、系統(tǒng)地對它進行 縝密的觀察。 4、觀察的選擇性 觀察者必然會根據(jù)觀察的目的與任務,去選擇典型的觀察對象。 三、教育觀察法的優(yōu)缺點 (一)優(yōu)點 1、過程的直接性 由
15、于觀察者主要是通過自身的肉體器官直接作用于觀察對象。 2、情景的自然性 教育觀察法中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在一種自然環(huán)境中的現(xiàn)象, 觀察的是被觀察者在日?,F(xiàn)實生活、 學習活動中的 真實的、典型的和一般的現(xiàn)象。 3、操作的便利性 教育觀察法一般不需要十分復雜的研究儀器與設備。觀察時間可長可短,觀察范圍可大可小。 4、縱貫分析 觀察者能有充分的時間對行為的趨勢或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方向進行系統(tǒng)的、深入的、持久的考察研究。 (二)缺點 1、資料的表面性 通過觀察過獲得的資料可能帶有一定片面性、偶然性,也即是“眼見并不一定為實”。 2、資料難以量化 大多數(shù)通過教育觀察法所獲得的資料都是非數(shù)
16、量表示的語言文字資料,這類資料很難進行量化分析。 3、觀察對象少、范圍小 受感覺器官及觀察儀器的局限,觀察的范圍不可能過大,觀察的對象不可能太多。 4、控制性差 教育觀察所觀察的是發(fā)生在自然情景中的現(xiàn)象,對觀察的對象不適宜運用某些手段加以干預與控制。 四、參與觀察法與非參與觀察法 1、參與觀察法 指觀察者參與到被觀察的客體中去,在被觀察者中充當一定的角色,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使被觀察者把他當 作他們中的一員,并以相應的態(tài)度對待他,觀察者利用這種有利的條件,一邊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一邊觀察被觀 察者的活動,從而掌握有價值的資料的一種觀察方法。 2、非參與觀察法 又稱為局外觀
17、察法,是指觀察者不加入被觀察者的活動,完全以一個局外人或旁觀者的身份進行觀察。 五、教育觀察的常用方法 (一)描述記錄法 通過對被觀察對象的行為或活動發(fā)生的時間、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進行詳細描述而進行記載的一種方法。 1、實況詳錄法 指在一定的時段內,連續(xù)地、詳盡地對被觀察對象的所有表現(xiàn)或活動進行記錄從而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2、日記描述法 簡稱日記法, 是指對同一個或同一組被觀察對象進行長期跟蹤與反復觀察, 以日記的形式描述性地記錄下被觀 察對象的行為表現(xiàn)從而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3、軼事記錄法 又稱為記事法,是指觀察者在實施觀察的過程中,以記事為主,對事件或行為從發(fā)生到結束的全
18、過程按照其發(fā) 生發(fā)展的順序進行連續(xù)、詳細的記錄的方法。 (二)取樣記錄法 通過以某種標準對準備觀察對象的行為或活動進行取樣, 僅對觀察對象被取樣的行為或活動進行記錄的一種方 法。 1、時間取樣法 是以一定的時間長度為取樣標準, 觀察并記錄被觀察對象在這個預先設定的時間間隔內的行為表現(xiàn)或活動情景 從而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2、事件取樣法 根據(jù)一定的研究目的, 以事件作為取樣的標準, 對特定的行為或事件進行觀察記錄獲取研究資料進行研究的一 種的方法。 3. 個人取樣法 對單個被試連續(xù)取樣,以個人為單位,在規(guī)定時間內,記錄關于這個個體的所有行為和事件,然后再選擇另一 被試進
19、行觀察,如此反復進行,最終獲得多個個體組成的樣本。 4. 場所取樣法 選取某一場所作為觀察的對象。 (三)核對清單法 在實施觀察活動之前, 把將要觀察的行為表現(xiàn)或發(fā)生的反應排列成一個清單表格, 由觀察者在表中相應的位置 直接標注記號的一種記錄方法。 1、行為核檢法 行為核檢法只需通過觀察清單里列舉的行為是否出現(xiàn),然后在相應的位置做上記號即可。 2、等級量表評定法 第五章 問卷調查法 一、問卷的類型 問卷主要有兩種類型, 即自填式問卷和訪問式問卷。 自填式問卷是通過郵寄或分發(fā)的方法由被調查者自己填答 的問卷,訪問問卷則是由訪問員根據(jù)被調查的口頭回答來填寫的問卷。 二、問卷
20、的結構 1、封面信 它主要說明調查者的身份、調查的內容、調查的目的、調查的意義以及希望被調查者合作等內容。 2、指導語 指導語即用來指導被調查者填答問卷的各種解釋和說明,其作用和儀器的使用說明相似。 3、問題及答案 13 這是問卷的主體。從形式上看,有開放式與封閉式問題之分。 4、編碼 這是將各種回答轉換成數(shù)字,以便于進行計算機處理。所謂編碼,就是賦予每一個問題及其答案一個數(shù)字作為 它的代碼,便于計算機統(tǒng)計和分析。 三、問題的語言及設計要求 1 、所用語言應該簡單明了。 2、問題盡可能縮短。 3、問題避免有雙重或多重含義。 4、語言避免帶有傾向性或誘導性。 5、
21、問題不能以否定形式提出。 6、回答者是否具備必要的知識。 7、不要直接問具有敏感性或威脅性的問題。 四、設計問題的原則 1 、, 2、, 3、, 4、, 客觀性原則, 必要性原則, 可能性原則, 自愿性原則, 即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客觀實際情況。 即必須圍繞調查課題和研究假設設計最必要的問題。 即必須符合被調查者回答問題的能力。 即必須考慮被調查者是否自愿真實回答問題。 五、問題的表述 ( 一 ) 表述問題的原則 1 、具體性原則 2、單一性原則 3、通俗性原則 4、準確性原則 5、簡明性原則 6、客觀性原則 7、非否定性原則 (二)設計答案的原則 1 、相關性
22、原則, 2、同層性原則, 3、完整性原則, 4、互斥性原則, 5、可能性原則, 即設計的答案必須與詢問問題具有相關關系。 即設計的答案必須具有相同層次的關系。 即設計的答案應該窮盡一切可能的、起碼是一切主要的答案。 即設計的答案必須是互相排斥的。 即設計的答案必須是被調查者能夠回答、也愿意回答的。 第六章 訪談調查法 一、訪談調查法的優(yōu)缺點 (一)優(yōu)點 1. 靈活 2. 準確 3. 深入 (二)缺點 1. 成本較高 2. 缺乏隱秘性 3. 受訪談員影響大 4. 記錄困難 5. 處理結果 二、訪談調查法的技巧 (一)提問的技巧。 2. 提問要明確清晰 3. 對回答不
23、作任何評價 4. 維持被訪者的訪談動機 5. 注意非語言交流 (二)傾聽的技巧 1、傾聽的方式。 ( 1 )行為層面上的“聽” ( 2 )認知層面上的“聽” ( 3)情感層面上的“聽” 2、傾聽應注意的問題。 1. 不輕易打斷被訪者 2. 接受沉默 、回應的技巧 (一)回應的類型 2. 認可 2. 重復
24、、重組和總結 3. 澄清 4. 追問 5. 自我暴露 (二)回應應注意的問題 3. 要以非指導性的態(tài)度 4. 避免論說型和評價型的回應 5. 追問要適時適度 6. 用被訪者的言語和概念追問 第七章 教育實驗法 、教育實驗法的概念 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教育問題,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chuàng)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 并觀察、記錄、測定相伴隨現(xiàn)象的變化,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育現(xiàn)象因果關系,揭示教育工作規(guī)律的一種科學研 究方法。 二、教育實驗法的特征 1、實驗者與教育者合二為一。 2、教育實驗的被試就是教育對象。 3、教育實驗更多地是在真實的社會環(huán)境和學校環(huán)境
25、里進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政治、文化、民俗及其他大量 的非科學因素的干擾,其控制不如實驗室實驗那樣精確、嚴密。 4、教育實驗要確認教育現(xiàn)象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 5、教育實驗的周期性比較長。 三、教育實驗法的優(yōu)缺點 (一)優(yōu)點 1. 有目的地控制變量。 2. 能夠揭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3. 能夠主動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 4. 有嚴格的實驗設計和確定的試驗程序。 5. 具有可重復性。 (二)缺點 1. 由高度控制帶來的環(huán)境“失真”。 2. 實驗人員和實驗過程帶來的負效應。 3. 不可避免的樣本不足和選擇誤差。 4. 無法操作和控制的變量的影響。 四、教育實驗效度的影響因素
26、 (1) 內在效度 的影響因素 1、主試因素 2、被試因素 3、歷史 歷史(亦稱“經歷”),指在實驗過程中,與實驗變量同時發(fā)生,并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的特定時間。 4、成熟 成熟是指在實驗過程中隨著時間的延續(xù),被試身心發(fā)生變化,如變得較為成熟、疲倦、饑渴或對實驗喪失興趣 等,這些改變都會影響實驗結果。 5、差異性選擇 6、測驗 7、被試的亡失 8、統(tǒng)計回歸 (2) 外在效度 的影響因素 1、測驗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 2、選擇偏差與實驗變量的交互作用效果 3、實驗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4、多重實驗處理的干擾 五、變量的控制 (一)給自變量規(guī)定操作定義 操作定義就
27、是對實證性概念或變量加以操作化的過程。 對自變量要有一個能進行操作的明確的概念, 即操作定 義,其目的是為了便于在實驗研究中對自變量進行操縱,實現(xiàn)自變量具體化。如果自變量模糊不清,隨意變動,就 會對實驗結果的真實性造成影響。 (二)無關變量的控制 1. 消除 2. 恒定 3. 均衡 4. 抵消 5. 隨機 6. 盲法 六、研究變量 1. 抽象性定義 是根據(jù)概念或假設的特征來界定研究變量的內涵。 它是用一個概念來界定另一個概念, 這種定義的主要特點是 在定義中凸顯被界定變量的本質特征。 2. 操作性定義 是指根據(jù)可觀察、 可測量或可操作的特征來界定研究變量的定義, 即將研究變
28、量的抽象化形式轉變?yōu)榭梢杂^察、 測量和操作性的具體形式。 第八章 教育個案研究法 一、教育個案研究法的定義 對單一的研究對象在較長時間里連續(xù)進行調查,從而研究其行為發(fā)展變化全過程的方法。 二、教育個案研究法的特點 1、個案的典型性與問題的普遍性; 2、研究內容的深入性和全面性; 3、情境的自然性與互動的靈活性; 4、方法的多元性與綜合性; 5、分析的精確性與科學性。 三、教育個案研究的類型 (一)追蹤法 在一個較長時間內連續(xù)跟蹤研究單個的人或事,收集各種資料,揭示其發(fā)展變化的情況和趨勢的研究方法。 (二)追因法 實驗法是先確立原因,然后根據(jù)原因去探究產生的結果。追
29、因法則是先見結果,然后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結果去追究其 發(fā)生的原因。 (三)臨床法 與訪談法極為相似,是研究者通過研究被試對一個問題、一件工作或一個刺激的反應來驗證假設的一種方法。 臨床法往往通過談話的形式進行,故又稱臨床談話法。 (四)產品分析法 又稱活動產品分析法、作品分析法,它是通過對研究對象活動的產品進行分析的一種個案研究方法。 (五)教育會診法 是指教師通過集體討論,就某一學生的行為做出鑒定,并制定出矯正、改進和促進措施的一種個案研究方法。 第九章 教育經驗總結法 一、教育經驗總結法定義 將大量豐富而多彩的教育經驗提升為教育理論的方法, 是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狀態(tài)下, 依據(jù)教
30、育實踐所提供的事 實,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現(xiàn)象,揭示其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高度,促進人們由感 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的一種教育科學科研方法。 二、教育經驗總結法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2、有利于豐富發(fā)展教育理論; 3、有利于指導教育實踐活動; 4、有利于促進教育科學研究; 5、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yè)化水平。 三、教育經驗總結法的優(yōu)缺點 (一)優(yōu)點 1、實踐性較強 2 、反思性較強 3 、體現(xiàn)人文性 4 、靈活又經濟 (二)缺點 1、理論性不強 2 、容易產生惰性 3 、適用受到限制 4 、信度效度不夠 第十章 教育行動研究法 一、教育行
31、動研究的定義 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育行動中的具體問題進行系統(tǒng)探究,以提高教育行動有效性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行動研究的特點 這是就行動研究的目的而言的。 這是就行動研究的過程和環(huán)境而言的。 這是就行動研究的主體而言的。 1、為行動而研究。 2、在行動中研究。 3、由行動者研究。 第十一章 教育敘事研究法 一、教育敘事研究的內涵 指以敘事的方式開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主要是教師)通過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 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從而發(fā)掘或揭示內隱于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 育信念,從而發(fā)現(xiàn)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和價值意義。
32、 二、教育敘事研究的特點 1. 教育敘事研究所敘述的內容是已經過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對未來的展望。 2. 所報告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情節(jié)性” 。 3. 是一種質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之一。 4. 是行動者直接融入并成為主體的研究。 5. 是一種從教育實踐出發(fā),從校園生活出發(fā),從真實教育事實出發(fā),從自然教育情境出發(fā)所進行的研究。 6. 是一種反思性研究。 第十二章 教育比較研究法 一、教育比較研究法的特點 1、突出對象的可比性; 2、強調研究方法的綜合性; 3、研究結論的深刻性。 第十三章 質的研究方法 一、質的研究方法的概念 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
33、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整體性探究, 使用歸納法分 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二、質的研究相關概念辨析 1、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的區(qū)別 量的研究又稱定量研究, 是一種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進行測量和分析, 以檢驗研究者自己提出的有關理論假 設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方法等,正是通過這種測量、計算和分 析,以求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而“質的研究”則是通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對事物進行較長時間的 深入及細致的體驗,然后對事物的“質”有一個比較整體性的、解釋性的
34、理解?!百|的研究”與“量的研究”各有 優(yōu)勢和弱點,兩者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補的。 ( 1 )量的研究比較適合在 宏觀層面 對事物進行大規(guī)模的調查和觀測;質的研究比較適合在 微觀層面 對個別事 物進行細致、動態(tài)的描述和分析。 ( 2 )量的研究證實的是有關社會現(xiàn)象的 平均情況 , 因而對抽樣總體具有代表性; 質的研究擅長探討 特殊現(xiàn)象 , 以發(fā)現(xiàn)問題或提出新的看問題的角度。 ( 3 )量的研究將事物在某一時間點上凝固起來,然后進行 數(shù)量上的計算 ;質的研究在時間的流動中 追蹤事件 的變化發(fā)展過程 ,使用語言和圖像作為表述的手段。 ( 4 )量的研究從研究者自己事先提出的假設出發(fā)
35、,通過收集和分析數(shù)據(jù)來 驗證自己的假設 ;質的研究注重站 在當事人的角度了解他們的看法, 在研究進行中逐漸形成理論假設 。 ( 5 )量的研究極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對研究的影響,盡量做到 價值中立 ;質的研究十分 重視研究者對研究過程 和結果的影響 ,要求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密切接觸、相互影響,達成共情。 2、質的研究與定性研究的區(qū)別 “定性研究”與“質的研究”有類似之處,但又有很大不同。 ( 1 )在哲學層面上, 定性研究認為存在絕對的真理和客觀的現(xiàn)實,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發(fā)現(xiàn)事物或研究對象的 屬性或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 而質的研究對已有的“真理”的唯一性和客觀性表示質疑,認為事物或研究對象的
36、屬性或變化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不 確定性。 ( 2 )在研究方法上, 定性研究通常不要求研究者系統(tǒng)收集資料以及分析原始資料,而主要利用一些文獻資料 進行形而上的哲學思辨以及邏輯分析,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習慣性和自發(fā)性。 而質的研究十分強調研究者在與被研究者互動的過程中收集第一手資料, 并且十分強調對原始資料進行深入分 析。 ( 3 )在研究結論上, 定性研究的結論一般都是預先設定的。 而質的研究結論卻是憑借分析研究過程中收集的原始資料歸納而來的。 3、“質的研究”與“行動研究”的區(qū)別 行動研究與質的研究具有很多相同之處,不過,兩者之間的區(qū)別也是十分明顯的。 在收集資料上 ,與質的研究
37、不同,行動研究有時也采用量的方法,比如,借助問卷法、測驗法、實驗法等方法 來收集資料; 在研究目的上 , 行動研究的目的是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 而質的研究并不是以解決問題為研究目的,其目的 是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而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 第十四章 教育科研資料的處理與分析 一、描述性資料 借助于訪談法、 開放式問題問卷法、 觀察法、 個案研究法、 口語報告法等方法收集到的資料多屬于描述性資料。 二、教育科研資料的分析 (一)定性分析 1. 歸因法 ( 1 )求同法 ( 2 )差異法 ( 3 )共變法 ( 4 )剩余法。 2. 比較法 3. 分析與綜合法 4. 歸納法 5. 類比法 (二)定量分析 1、基礎分析 把教育在一定時期有關所有信息綜合在一起,根據(jù)教育學、統(tǒng)計學等學科的基本原理,通過對決定教育的基本 要素如教育經費投入、教育政策變化等的分析,找出教育的內在價值,并與目前教育實際價值作比較,從而得出最 終結論。 2、方差分析 又稱“變異數(shù)分析”或“F 檢驗”,用于兩個及兩個以上樣本均數(shù)差別的顯著性檢驗。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 研究所得的數(shù)據(jù)呈現(xiàn)波動狀。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