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財政政策選擇和運用探討》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關于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財政政策選擇和運用探討(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于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財政政策選擇和運用探討
論文摘要: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的經濟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在各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下,全球經濟開始穩(wěn)步回升。目前來看,危機最嚴重的時期已經過去,通過努力穩(wěn)定出口和刺激國內需求來達到既定的經濟目的。
論文關鍵詞:財政政策;金融危機;經濟
全球經濟尚未完全走出衰退,許多潛在風險可能尚未顯現(xiàn)。2009年末爆發(fā)
2、的迪拜主權債務危機和希臘的主權信用危機引發(fā)了全球的普遍關注和擔憂。如何在后金融危機時期選擇合適的財政政策,保持我國經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并借此機遇進行產業(yè)結構調整,是當下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任務。
1財政政策的內涵以及近年我國財政政策的運用
2004年至2008年考慮到在國民經濟已發(fā)生經濟周期階段轉換和出現(xiàn)局部過熱的形勢下,如果繼續(xù)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不利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和減輕通貨膨脹壓力。2005年主要的改革措施是繼續(xù)在東北進行增值稅轉型政策試驗。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徹底取消農業(yè)稅。
2008年末美國次貸危機爆發(fā),全球性金融風暴由虛擬經濟蔓延到實體經濟,
3、嚴重影響了我國出口貿易和國內投資信心。2009年,中央提出要把保持經濟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圍繞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諧的要求,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
2金融危機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
美國的次貸“颶風”,引發(fā)了國際性金融危機。這場危機不僅僅損害到美國的經濟發(fā)展,更嚴重的是逐步蔓延到世界各國。危機發(fā)生后,各國紛紛采取不同程度的應對措施,包括:金融監(jiān)管、國有化、高管限薪、扶助就業(yè)、降息、退稅、注入資金、收購股權、提供貸款、政府接管公司等,以拯救本國經濟。
?。?)從國際看來,當前的金融危機對全球各國經濟都造成了不可低估的
4、沖擊。
對美國來說,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影響。第一,房地產投資的萎縮嚴重拖累美國經濟。第二,消費的下滑加快美國經濟回落的速度。第三,如果美國經濟出現(xiàn)持續(xù)衰退,美國政府繼續(xù)采取大量發(fā)行美元的政策來刺激經濟,那么,就可能會導致美元的大幅貶值。
對歐盟來說,也遭受到了本次危機的影響。危機發(fā)生后,歐盟各國股市紛紛大幅下跌。美國房市的不斷跌深引起市場對歐洲房價的擔憂,歐洲房貸市場抽緊。
對新興國家來說,受美國次貸以及華爾街大公司破產所引起的金融危機影響,新興國家金融市場遭受重創(chuàng),股市普遍下跌。越南、南非等國家的信用風險加大,已經難以應對由于對外賬戶失衡和經濟減速帶來的不利影響。
5、 ?。?)從國內看來,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逐漸成為一個開放度較高的經濟體,經濟發(fā)展的外貿依存度遠高于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制造業(yè)規(guī)模巨大但處于國際分工鏈條的低端等因素,使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首先,中國出口業(yè)遭受重創(chuàng)。金融危機發(fā)生以來,我國進出口出現(xiàn)下滑、部分出口企業(yè)出現(xiàn)經營困難,不少沿海外向型企業(yè)紛紛倒閉。目前,對我國的實體經濟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使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形勢更加嚴峻。我國的經濟結構確實存在著不合理之處,也早已采取措施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比如說限制“兩高一資”企業(yè)的投資和出口,適度降低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商品出口退稅率等。
再
6、次,威脅到我國外匯資產的安全。我國目前擁有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總量位居世界第一。這2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中,有7000多億美元表現(xiàn)為美國的國債。在危機因素的作用之下,美國國債的收益率節(jié)節(jié)下降,目前已趨近于零。
最后,影響我國國內投資信心。危機發(fā)生后,國內相關的投資受到牽連,國內的就業(yè)壓力驟然增大,目前已經對我國實體經濟的發(fā)展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
3選擇財政政策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政策的連續(xù)性和適度性。
我國制定財政政策必須要具有一定的連續(xù)性和適度性。
2010年3月初召開的兩會要求繼續(xù)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保持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連續(xù)
7、性和穩(wěn)定性。據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2010年2月份,2.7%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逼近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3%價格調控目標,也使得市場對加息的預期有所增強。
此外,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必須注意這一政策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可能帶來的消極效果,財政政策本身的局限性主要是其內在滯后較長,存在“擠出效應”(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
?。?)適當調整財政投入的重點取向。
去年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最具有代表性的措施,是大規(guī)模舉辦政府投資的六大基礎設施建設,即農田水利、江河治理、生態(tài)環(huán)境,鐵路、公路、電信設施,城市公用事業(yè),國家儲備糧倉,農村電網,經濟適
8、用房。這些方面的建設是必要的,對促進經濟增長意義十分重大。
(3)地方性的“隱形財政風險”。
據估算,目前我國地方投融資平臺負債超過6萬億元,其中地方債務總余額在4萬億元以上,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6.5%,財政收入的80.2%,地方財政收入的174.6%。一些地方政府投資的項目本身不具備充分的還款能力,主要依靠綜合效益來還款,這里蘊含著城市政府以及財政性的風險。
4財政政策的選擇和運用
由前文的分析看來,世界金融危機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在波動與回升中,我國的國際發(fā)展環(huán)境將有所改善。但是我國國內經濟尚未從次貸危機的陰影中走出,因此在宏觀政策的基本
9、框架上,還有必要保持擴張形態(tài)必要的連續(xù)性,并注意適當按實際經濟走勢進行宏觀微調。
?。?)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實施與產業(yè)結構升級的結合。
從目前情況來看,前期為“保增長”出臺的一攬子經濟刺激政策及時有效,但外需仍顯疲弱,總需求仍然不足,產能利用率仍處于低位。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在財政政策實施中,把落實好已出臺政策和加快結構調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我們必須更加注重產業(yè)結構調整。
(2)運用財政政策擴大我國國內需求。
調整我國產業(yè)結構也需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避免對于出口貿易的過度依賴。在積極的財政政策下,擴大國內需求主要從以下個方面出發(fā):一,增
10、加農民收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fā)展。消費不足特別是農村消費不足一直是我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雖然2007年城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現(xiàn)金收入的增長均超過GDP增速,但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藍皮書卻指出,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較低。二,建立社會保障擴大內需。二戰(zhàn)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了所謂“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國家”制度,戰(zhàn)后各國財政預算用于社會保障的經費穩(wěn)步上升,逐漸成為政府支出中的最大開支項目。
?。?)大力支持“三農”,促進農村發(fā)展和勞動力轉移。
理論界普遍認為,推動農村消費和投資,積極的財政政策比積極的貨幣政策更有效;新農村運動的倡導者也主張通過加大政府對農村基
11、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來擴大農村的有效消費需求。
首先,建立健全政府農業(yè)投入制度,積極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政策性信貸投放結構,確保各級財政對農業(yè)和農村發(fā)展的投入不斷增長。
其次,完善農業(yè)補貼政策,增加對農民的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抓緊研究建立與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波動掛鉤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tài)調整機制,并總結經驗改造能繁母豬補貼機制。
(4)規(guī)范地方政府融資。
政策擴張期帶來了我國公債規(guī)模的明顯上升,除規(guī)范的長期建設國債和2009年“登堂入室”的2000億元地方債之外,地方通過“融資平臺”舉債融資的規(guī)模也已迅速擴大。地方政府融資的發(fā)展,在市場經濟和分
12、稅分級財政體制模式下,對其做出簡單禁止是行不通的。所以,大思路上應回歸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的古老智慧,疏堵結合,重堵更重疏,關鍵是應當因勢利導引導其規(guī)范發(fā)展。
綜上,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們所需要的是一方面總結前面的經驗教訓,一方面因勢利導把握發(fā)展方向調整財政政策,只有這樣相應的刺激經濟措施方能奏效,而也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國經濟發(fā)展保駕護航。
其他參考文獻:
1.趙慧芝.加強高??蒲薪涃M管理的幾點思考[J].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葉.高??蒲薪涃M的使用監(jiān)管機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軼.高??蒲薪涃M管理若干問題探析[J].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4).
4.李紅宇.高校科研經費管理有效性探究[J].財會通訊綜合(中),2009(1).
5.石勉.對高??蒲薪涃M管理和審計的探討[J].經濟師,2010(10).
6.林大靜.構建高校科研經費內部審計機制的思考[J].審計月刊,2009(6).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