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惠王(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孟子見梁惠王(二)(2頁珍藏版)》請?jiān)谘b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高中語文文化經(jīng)典選修學(xué)習(xí)】 時(shí)間: 8 月 20 日
【課
題】
《孟子見梁惠王 》導(dǎo)學(xué)案
《孟子》
一、孟子其人其
孟子(前 372 年—前 289 年),山 城人, 族。名 ,字子 ,又字子 、子居。父
名激,母 氏。中國古代 大的思想家,文學(xué)家(政治家) 。 國 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 ,屬 體散文集。
《孟子》一 是孟子的言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 寫而成, 了孟子的 言、
政治 點(diǎn)和政治行 的儒
2、家 典著作。 有《孟子》七篇 世。
孟子 承并 了孔子的思想,成 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 ,有“ 圣”之稱,與
孔子并稱 “孔孟” 。其學(xué) 出 點(diǎn) 性善 ,提出“仁政” 、“王道”,主 德治。
孟子三 父,孟母將他 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 ,其“孟母三遷” 、“孟母斷 ”等故
事,成 千古美 ,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二、文言知 累
A . 音
叟( sǒu ) 庶( sh )人 萬乘( shng) 弒( sh)其君 不 不 ( yn)
B.重點(diǎn)字
①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亦:句首助 ,無 )
②上下交征利(
3、互相求取利益)
③弒其君(子 父,臣 君,曰弒)
④茍 后 而先利(后、先:以?? 后;以?? 先;名 的意 用法)
⑤然 之所 知者(然 :既然 ,那么)
⑥不 不 ( : 足)
C.成 和格言
上下交征利 不 千里
D.文言句式
①何以利吾國? ②何以利吾家? ③何以利吾身? (“何以”介 提前句)
E.學(xué)生 料,了解孟子其人其 ,了解莊子其人其 ;有條件的同學(xué),全文或者部分 《孟子》全 ,把握孟子的“ 利 ” 。
三、 文翻
孟子 梁惠王
原文: 孟子 梁惠王。王曰:
4、 “叟!不 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文 :孟子拜 梁惠王。梁惠王 : “老先生,你不 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 我的國家有利的高 吧?”
原文: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譯文: 孟子回答說: “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
家有利?’ 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 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 ‘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jié)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xiǎn)了?。?
原文: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
5、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譯文: 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 殺掉國君的, 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nèi)擁有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萬輛兵
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千輛兵車;在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擁有百輛兵車,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 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譯文: 如果輕義而重利,他們不奪取(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絕對不會滿足的。沒有講
仁的人會遺棄自己父母的, 沒有行義的人會不顧自己
6、君主的。 大王只要講仁義就行了, 何必談利呢?”
四、文章主旨
文章分析了急功近利就會弒君殺父, 躬行仁義則會忠君孝父的惡行, 告訴人們 “先義后利”,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五、藝術(shù)特點(diǎn)
1.文章的章法:
A .問答式
梁惠王問:何以利于國?
孟子答:提出仁義, 當(dāng)頭擋住→上下交征利, 而國危也→危險(xiǎn)何在?身死國滅!→標(biāo)舉仁義,大義凜然!
B.首尾呼應(yīng)
2.語言特色:善于鋪排,句式整飭,語意連貫,斬截痛快!
3.說理方法:采用正反對比論證說理,學(xué)生學(xué)習(xí)時(shí)可從論證方法入手,分析其論證效果。
六、拓
7、展延伸
問題:孟子的“義利觀” ,到今天還有沒有現(xiàn)實(shí)意義?
明確:在孟子看來,只追求利益,會使人忽略對道德
的完善和培養(yǎng),使行動失去合宜的準(zhǔn)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由此可見,利對人的誘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新時(shí)期,個(gè)人的“利” ,只要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并且和集體、國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對社會也是有好處的。
在市場經(jīng)濟(jì)條件下, “利”多指的是“權(quán)力”和“金錢”等,很多人獲取了很多物質(zhì)財(cái)富,但是精神空虛,忽略精神層面的追求。對這樣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話,無疑是一味“清醒劑”。孟夫子的“義利觀”對我們今天公民的道德規(guī)范建設(shè),也很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