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 第11課 《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同步課時訓練【含答案】
《2020~2021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 第11課 《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同步課時訓練【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0~2021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 第11課 《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同步課時訓練【含答案】(2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11課 古代論說文兩篇(過秦論 五代史伶官傳序) 第1課時 過秦論(一) 一、基礎(chǔ)夯實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蒙故業(yè),因遺策 蒙:繼承 B.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愛:喜愛 C.以致天下之士 致:招致,招引 D.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倫:輩,類 2.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以五十步笑百步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B.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C.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踐華為城,因河為池 蒙故業(yè),因遺策 3.下列對文中有關(guān)內(nèi)容
2、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崤函”即崤山和函谷關(guān),崤山在函谷關(guān)的東邊,它們是秦國和中原各國之間的重要地理屏障。 B.“四?!笔翘煜碌囊馑?《論語·顏淵》中“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中的“四?!币饬x與此不同。 C.“連衡”是秦國采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同秦國聯(lián)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 D.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和信陵君被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魏無忌即信陵君。 二、鞏固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賈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于郡中。河南守吳公聞其秀材,召置門下,甚幸愛。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征以為廷尉。廷
3、尉乃言誼年少,頗通諸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是時,誼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諸生于是以為能。文帝說之,超遷,歲中至太中大夫。 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奏之。文帝謙讓未皇也。然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毀誼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quán),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不用其議,以誼為長沙王太傅。 誼既以適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國亡
4、人,莫我知也。”誼追傷之,因以自喻。 后歲余,文帝思誼,征之。至,入見,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誼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乃拜誼為梁懷王太傅。懷王,上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誼傅之,數(shù)問以得失。 是時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人有告勃謀反逮系長安獄治卒亡事復(fù)爵邑故賈誼以此譏上上深納其言,養(yǎng)臣下有節(jié)。是后大臣有罪,皆死亡,不受刑。 梁王勝墜馬死,誼自傷為傅無狀,??奁?后歲余,亦死。賈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孝武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賈嘉最好學,世其家。 贊曰: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
5、、管未能遠過也。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觀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風俗,誼之所陳略施行矣。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 (選自《漢書·賈誼傳》,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時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人有告勃謀反/逮系長安/獄治卒亡事/復(fù)爵邑/故賈誼以此譏上/ B.是時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人有告勃謀反/逮系長安/獄治卒亡事/復(fù)爵邑/故賈誼以此譏上/ C.是時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人有告勃謀反/逮系長安獄治/卒亡事/復(fù)爵邑/故賈誼以此譏上/ D.是時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人有告勃謀反/逮系長安獄治/卒亡事/復(fù)爵邑/故賈誼以此
6、譏上/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秀材,即秀才,此處指優(yōu)異的才能。漢朝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秀才是舉薦人才的科目之一。 B.博士,古代對具有某種技藝的人的尊稱,負責保管文獻檔案,編撰著述,掌通古今,傳授學問,培養(yǎng)人才。 C.宣室,漢代指未央宮中的宣室殿,是皇帝召見大臣議事的地方,漢文帝在此召見過賈誼,后代許多詩文里都引用了這個典故。 D.伊、管,指商朝的伊尹和春秋時期的管仲。伊尹助商湯建商,管仲助齊桓公稱霸,二人均為賢相,此處借這二人來贊美賈誼的才能。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賈誼十八歲的時候,在當
7、地就很有名氣,后來他被郡守吳公招至門下,因為吳公頗有政績,加上賈誼曾經(jīng)向李斯學習過,所以漢文帝征召賈誼為廷尉。 B.剛?cè)氤龉贂r,賈誼是最年輕的官員,每次詔令一下,他都能對答如流,并且符合其他官員的意思,漢文帝也很喜歡他,越級提拔他,賈誼因此做到了太中大夫。 C.漢文帝非??粗刭Z誼,想要讓賈誼擔任公卿,但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對,他們詆毀賈誼,致使賈誼后來被貶為長沙王太傅。 D.在梁王墜馬而死后,作為梁王太傅的賈誼十分愧疚,以致一年多后他也抑郁而終。賈誼死后,在漢武帝時期,他的兩位孫子被任命為郡太守。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
8、其終篇曰:“已矣!國亡人,莫我知也。” 譯文:? ? ? (2)誼亦天年早終,雖不至公卿,未為不遇也。 譯文:? ? 8.賈誼以屈原自喻,兩人有哪些相似之處? 答:? ? ? ? ? 第2課時 過秦論(二) 一、基礎(chǔ)夯實 1.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 策:馬鞭子 B.天下云集響應(yīng) 響:響聲 C.收天下之兵 兵:兵器 D.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固:牢固的防御工事 2.下列對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的比較,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谏叹糁、郾笔找χぁ、茏吠鲋鸨?伏尸百
9、萬 A.兩個“之”字相同,兩個“北”字相同 B.兩個“之”字相同,兩個“北”字不同 C.兩個“之”字不同,兩個“北”字相同 D.兩個“之”字不同,兩個“北”字不同 3.下列有關(guān)文化常識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 B.后人常用“陶朱”作為富人的代稱,陶朱就是范蠡,他曾幫助越王勾踐滅吳。 C.敲撲是古代的刑具,長的叫“敲”,短的叫“撲”。 D.阡陌,田間小路。田間東西向的小路為“阡”,南北向的小路為“陌”。 二、鞏固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信陵君救趙論 [明]唐順之 論者以竊符為
10、信陵君之罪,余以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強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必亡。趙,魏之障也。趙亡,則魏且為之后。趙、魏,又楚、燕、齊諸國之障也,趙、魏亡,則楚、燕、齊諸國為之后。天下之勢,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趙者,亦以救魏;救一國者,亦以救六國也。竊魏之符以紓魏之患,借一國之師以分六國之災(zāi),夫奚不可者? 然則信陵果無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誅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趙不請救于王,而諄諄焉請救于信陵,是趙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趙,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竊符也,非為魏也,非為六國也,為趙焉耳;非為趙也,為一平原君耳。使
11、禍不在趙,而在他國,則雖撤魏之障、撤六國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趙無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雖趙亡,信陵亦必不救。則是趙王與社稷之輕重,不能當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戰(zhàn)勝,可也;不幸戰(zhàn)不勝,為虜于秦,是傾魏國數(shù)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謝魏王也。 夫竊符之計蓋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于王之臥內(nèi)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信陵知有婚姻之趙,不知有王。內(nèi)則幸姬,外則鄰國,賤則夷門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則是魏僅有一孤王耳。 嗚呼!自世之衰,人皆習于背公死黨之行而忘守節(jié)奉公之道。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如秦
12、人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虞卿知有布衣之交,不知有趙王。蓋君若贅旒①久矣。由此言之,信陵之罪,固不專系乎符之竊不竊也。其為魏也,為六國也,縱竊符猶可;其為趙也,為一親戚也,縱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雖然,魏王亦不得為無罪也。兵符藏于臥內(nèi),信陵亦安得竊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徑請之如姬,其素窺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竊符,其素恃魏王之寵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權(quán)于上,而內(nèi)外莫敢不肅。則信陵安得樹私交于趙?趙安得私請救于信陵?如姬安得銜信陵之恩?信陵安得賣恩于如姬?履霜②之漸,豈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眾人不知有王,王亦自為贅旒也。 (有刪改) 【注】①贅旒:連綴在旌旗下的裝
13、飾物,比喻實權(quán)旁落、為大臣們所挾持的君主。②履霜:踩著路上的寒霜而知寒冬將至。用以比喻事態(tài)發(fā)展已有產(chǎn)生嚴重后果的預(yù)兆。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夫竊符之計/蓋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于王之臥內(nèi)/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B.夫竊符之計/蓋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于王之臥內(nèi)/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C.夫竊符之計/蓋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于王之臥內(nèi)/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D.夫竊符之計/蓋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竊
14、符如姬/為公子竊符/于王之臥內(nèi)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符,這里指兵符,又稱虎符。古代調(diào)兵用的憑證,用銅制成兩半,右半留存在國君手上,左半交給統(tǒng)帥。調(diào)發(fā)軍隊時,必須由使臣持符驗合后,方可發(fā)兵。 B.信陵君,姓魏名無忌,是魏昭王的兒子,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合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總稱。分言之,社為谷神,稷為土神。土地神和谷神是以農(nóng)為本的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D.布衣,古代平民的衣著。布衣之交,指平民之間的交往、友誼;也指顯貴與無官職的人相交往。
15、 6.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1段通過對天下形勢的分析,指出救趙國也是救魏國,救趙國這一個國家也是救六個國家。 B.信陵君盜竊兵符,不是為了魏國,也不是為了六國,追根究底只是為了趙國的國家利益,作者對信陵君這種一心向著趙國的行為予以了責備。 C.信陵君盜竊兵符救趙,侯生教魏公子來偷盜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盜竊兵符于魏王臥房之內(nèi),作者并不贊同這三個人的行為。 D.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危在旦夕,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依靠如姬竊取兵符出兵救趙,作者認為信陵君動機不良,魏王也有過錯。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夫強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臨趙,趙
16、必亡。 譯文:? ? (2)不幸戰(zhàn)不勝,為虜于秦,是傾魏國數(shù)百年社稷以殉姻戚。 譯文:? ? (3)其為趙也,為一親戚也,縱求符于王,而公然得之,亦罪也。 譯文:? ? 8.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論點是什么? 答:? ? ? ? 第3課時 過秦論(三) 一、基礎(chǔ)夯實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愛:吝惜 B.委命下吏 命:命令 C.才能不及中人 中人:平常的人 D.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作難:起事 2.下列各項中,通假字最少的一項是( )。 A.約從離衡 合從締交 B.制其
17、弊 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C.陳利兵而誰何 倔起阡陌之中 D.贏糧而景從 百有余年 3.下列對課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文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詞語還有“宇內(nèi)”“四?!薄鞍嘶摹薄?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統(tǒng)稱,后泛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qū)的各個越族部落。 C.“黔首”在本文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稱謂還有“布衣”“黎民”“生民”“蒼生”“鯫生”“氓”等。 D.“山東”即山的東面。在古代,“山”可指崤山、華山、太行山等不同的山,故“山東”所指地域也不相同。 二、鞏固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18、過秦論(下) 賈 誼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循津關(guān),據(jù)險塞,繕甲兵而守之。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shù)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鋤櫌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guān)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zhàn)于鴻門,曾無藩籬之難。于是山東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見于此矣。 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險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
19、不便也。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守險塞而軍。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為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承解誅疲以令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nèi)。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其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世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臣不上聞,豈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
20、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shè)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nèi)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由此觀之,安危之統(tǒng)相去遠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選自《新書》,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B.子
21、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C.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D.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諸侯,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國君,規(guī)定必須服從王命,定期朝貢述職。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中的“匹夫”便是此意。 C.四海,古以中國四境有海環(huán)繞,各按方位為“東?!薄澳虾!薄拔骱!焙汀?/p>
22、北海”,但亦因時而異,說法不一。文中指“天下”。 D.大夫,在夏、商、周時是職官等級名,后來成為對有官位者的通稱。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秦吞并了六國,占據(jù)著險要地勢,打造武器。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戍卒,卻所向無敵。 B.子嬰連一般君主的才能都不具備,雖然選取了能力尚可的輔佐之臣,也難避免秦朝的敗亡。 C.秦從秦繆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個國君,經(jīng)常在諸侯中稱雄,這與秦險要的地勢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 D.秦朝丟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國之道,所以不能長治久安。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其
23、救敗非也。 譯文:? ? ? (2)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 譯文:? ? ? 8.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簡要概括秦滅亡的原因。 答:? ? ? ? ? ? ? ? 第4課時 五代史伶官傳序(一) 一、基礎(chǔ)夯實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原來 B.抑本其成敗之跡 抑:或者,還是 C.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組:繩索 D.以一少牢告廟 少牢:祭祀用豬、羊各一頭 2.下列句子中,“所以”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
24、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D.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補充有誤的一項是( )。 A.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燕王、契丹)皆背晉以歸梁 B.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于)廟 C.請其矢,盛(之)以錦囊,負(箭)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于廟) D.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其)函梁君臣之首 二、鞏固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宦官傳》論 歐陽修 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于女禍。 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
25、,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后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后左右之親為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于帷闥,則向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 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yǎng)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zhì)。雖有圣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為人主者,非欲養(yǎng)禍于內(nèi)而疏忠臣碩
26、士于外,蓋其漸積而勢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則禍斯及矣,使其一悟,捽①而去之可也?;抡咧疄榈?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②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禍”者,謂此也??刹唤湓? (選自《新五代史》,有刪改) 【注】①捽:揪;抓。②唐昭宗:名李曄,被宦官楊復(fù)恭等擁立為帝,宦官權(quán)勢因之大振。昭宗恐危及自身安全,謀誅殺宦官,反被宦官挾持,后雖被宰相崔胤救出,但節(jié)度使朱溫卻借機作亂,唐室不久即滅亡。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端:方面 B.蓋其用事也近而習 習:熟悉 C.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 圖:謀劃 D.可不
27、戒哉 戒:戒除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B.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C.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D.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帝王愿意縱養(yǎng)宦官,疏遠忠臣賢士,因而導(dǎo)致宦官專權(quán),這種觀點很有見地,但把“亂人之國”的
28、根源歸咎于宦官女禍,這是不全面的。 B.本文根據(jù)史實分析了宦官專政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特點、后果,以警戒封建帝王加以足夠的重視并及早防范,不要漸積養(yǎng)禍。 C.作者認為宦官專政敗亂國家比女人造成的禍害要深,因此告誡當朝統(tǒng)治者不要輕信宦官,否則就會重蹈覆轍。 D.本文是篇史論,首尾呼應(yīng),結(jié)構(gòu)嚴謹,層層深入,邏輯性強;文中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手法,說理充分,富有說服力。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 譯文:? ? (2)宦者之為禍,雖欲悔悟,而勢有不得而去也。 譯文:? ? 8.為什么宦官在取得人君信任后就能讓人君
29、疏遠賢臣,上演“劣幣驅(qū)逐良幣”的戲碼? 答:? ? 第5課時 五代史伶官傳序(二) 一、基礎(chǔ)夯實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B.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 D.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2.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一夫夜呼 B.函梁君臣之首 C.倉皇東出 D.負而前驅(qū) 3.下列各項中,句式特點不同的一項是( )。 A.①身死國滅,為天下笑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①系燕父子以組②夫禍患常積于忽微 C.①豈得之難而
30、失之易歟②豈獨伶人也哉 D.①此三者,吾遺恨也②世言晉王之將終也 二、鞏固提升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題目。 《一行傳》序 歐陽修 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當此之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而搢紳之士安其祿而立其朝,充然無復(fù)廉恥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謂自古忠臣義士多出于亂世,而怪當時可道者何少也,豈果無其人哉?雖曰干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風俗隳壞,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嘗無人也。吾意必有潔身自負之士,嫉世遠去而不可見者。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吾又以謂必有負材能,修節(jié)義,而沉淪
31、于下,泯沒而無聞?wù)?。求之傳?而亂世崩離,文字殘缺,不可復(fù)得,然僅得者四五人而已。 處乎山林而群麋鹿,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俯首而包羞,孰若無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鄭遨、張薦明。勢利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吾得一人焉,曰石昂。茍利于君,以忠獲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義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五代之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婦人倫之際,無不大壞,而天理幾乎其滅矣。于此之時,能以孝悌自修于一鄉(xiāng),而風行于天下者,猶或有之,然其事跡不著,而無可紀次,獨其名氏或因見于書者,吾亦不敢沒,而其略可錄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倫。作《一行傳》。 (
32、選自《新五代史》,有刪改)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 B.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 C.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 D.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
33、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弒是殺的意思,在古代專用來指臣子殺死君主或子女殺死父母。 B.搢紳,即“縉紳”,原指把笏板插進大帶間,后成為士大夫的代稱。 C.干戈,干是盾牌,戈是大斧?!案筛辍痹谶@里用來指戰(zhàn)爭。 D.學校,最初不是專門的教育機構(gòu),而是兼為習射、養(yǎng)老的場所。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行傳》是歐陽修修著的史書《新五代史》中的一個合傳,記載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的人物。本文就是這個合傳的序。 B.第1段是這篇序的主體,交代作傳的緣由。作者先感嘆五代之亂,又感嘆忠臣義士之少,但堅信必有節(jié)義之士,盡管搜尋困難,但終有所獲。文字
34、迂回曲折,層層深入。 C.第2段中,作者分別記載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現(xiàn)的人物:有潔身自好、歸隱山林的鄭遨、張薦明,有堅守道義的石昂,有寧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倫。 D.歐陽修對于幾位傳主的敘述方式富于變化,但有一個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反復(fù)出現(xiàn),反映了作者搜求的不易。敘述、評議和感喟交織在一起,回環(huán)往復(fù),令人回味無窮。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雖不足以為中道,然與其食人之祿,俯首而包羞,孰若無愧于心,放身而自得? 譯文:? ? (2)勢利不屈其心,去就不違其義。 譯文:? 答案 第1課時 過秦論(一) 1.B(愛:吝惜) 2.C(
35、A前一個“以”:介詞,憑借。后一個“以”:用來。B前一個“其”:副詞,表推測。后一個“其”:代詞,他們。C兩個“而”都是連詞,表修飾關(guān)系。D前一個“因”:介詞,憑借。后一個“因”:動詞,沿襲) 3.B(“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中的“四?!币彩翘煜碌囊馑? 4.D(“國”在這里是“封國”的意思,作“就”的賓語,排除A、C;“卒”是副詞,意思是“最終”,一般位于句首,排除B。參考原文:是時丞相絳侯周勃免就國,人有告勃謀反,逮系長安獄治,卒亡事,復(fù)爵邑,故賈誼以此譏上) 5.B(此處的“博士”是古代官職名,漢代博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管圖書,掌通古今,以備顧問) 6.A(“加上賈誼曾經(jīng)向李斯學習過,
36、所以漢文帝征召賈誼為廷尉”錯,原文為“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嘗學事焉,征以為廷尉”,意思是吳公向李斯學習過,然后漢文帝征召吳公做了廷尉) 7.(1)屈原是楚國一位賢明的臣子,遭受讒言而被放逐,寫作《離騷賦》,在篇末寫道:“算了吧!國家無人,沒有了解我的?!? (2)賈誼英年早逝,他做官雖然沒到公卿,但不是沒有機遇。 8.①兩人都才華橫溢;②兩人最初都深得君王信任,負責起草法令制度;③兩人都被朝中大臣嫉妒而受排擠;④兩人都被貶出朝廷。(答出任意3點即可) 【參考譯文】 賈誼,洛陽人,十八歲時,就因能夠背誦詩書和會寫文章聞名當?shù)?。河南郡守吳公聽說他才學優(yōu)
37、異,把他召到門下,非常器重他。漢文帝即位不久,聽說河南郡守吳公政績?yōu)槿珖谝?過去與李斯同鄉(xiāng),曾經(jīng)向李斯學習過,就征召他做廷尉。廷尉就推薦說賈誼年紀雖小,但很能通曉諸子百家之書。漢文帝就召賈誼做了博士。 這時,賈誼二十多歲,在博士中是最年輕的。漢文帝每次下令討論的問題布置下來,年長的博士們不能說上什么,而賈誼都能夠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覺得說出了他們的意思。博士們于是認為賈誼才能出眾。漢文帝喜歡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內(nèi)提升到太中大夫。 賈誼認為漢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國家太平和洽,應(yīng)當改訂歷法,改變車馬服飾的顏色,訂立法令制度,確定官職名稱,振興禮樂。于是起草各項儀式的法度,上奏皇上。漢文帝謹慎從
38、事,來不及實行。然而各項法令的更改確定,以及各個諸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國里去,這些主張都是賈誼提出的。于是漢文帝與大臣商議,讓賈誼擔任公卿的職位。絳侯、灌侯、東陽侯、馮敬這些人嫉妒他,就詆毀說:“洛陽這個少年,年紀輕輕,學識淺薄,一心想大權(quán)在握,給許多事情造成混亂?!庇捎谶@樣,漢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不采納他的意見,讓他做長沙王太傅。 賈誼因為貶官離開了,意志沒有得到施展,在渡湘水時,寫了一篇賦憑吊屈原。屈原是楚國一位賢明的臣子,遭受讒言而被放逐,寫作《離騷賦》,在篇末寫道:“算了吧!國家無人,沒有了解我的?!辟Z誼追念哀傷他,因此以屈原自喻。 一年多以后,漢文帝想念賈誼,征召他回京城長安。賈誼到
39、了,進入朝廷求見,漢文帝坐在宣室里接見賈誼。漢文帝因?qū)砩裰掠兴杏|,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原本。賈誼詳細講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談到深夜,漢文帝聽得不覺移坐到席的前端。談?wù)撏炅?漢文帝說:“我很久沒看到賈生了,自以為超過他了,今天看來,還比不上他啊?!庇谑侨蚊Z誼擔任梁懷王的太傅。梁懷王是漢文帝的小兒子,很受寵愛,又喜歡讀書,所以叫賈誼擔任他的老師,他多次向賈誼請教成敗得失。 這時丞相絳侯周勃免職回到封國,有人告發(fā)周勃謀反,把周勃捆綁押解到長安下獄治罪,結(jié)果沒有反事,又恢復(fù)了他的爵位,所以賈誼用周勃的事來規(guī)勸漢文帝處罰大臣要慎重。漢文帝發(fā)自內(nèi)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見,對待臣下有了分寸。這以后大臣犯了罪
40、,都死亡,沒有處以死刑的。 梁王劉勝墜馬而死,賈誼感傷自己作為太傅失了職,常??奁?過了一年多,也死了。賈誼死時,年僅三十三歲。 漢武帝即位,任命賈誼的兩個孫子為郡太守。其中賈嘉最好學,繼承了良好的家風。 贊曰:劉向稱“賈誼談?wù)撓纳讨苋颓爻蝸y的意義,他的論述十分優(yōu)美,他通曉國家典章制度,即使是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過他。假如當時他的主張得以實行,功業(yè)教化必定顯著。但他被庸臣陷害,實在讓人痛心”?;剡^頭去看看漢文帝沉靜無為,身體力行來移風易俗,賈誼所陳述的主張被略微施行了。賈誼英年早逝,他做官雖然沒到公卿,但不是沒有機遇。 第2課時 過秦論(二) 1.B(響:名詞作狀語,像回聲
41、一樣) 2.D(①中的“之”是助詞,“的”;②中的“之”是代詞,指秦孝公;③中的“北”是名詞作狀語,在北面;④中的“北”是動詞作名詞,敗逃的軍隊。故選D) 3.C(應(yīng)為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4.A(參考原文:夫竊符之計,蓋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竊符,如姬為公子竊符于王之臥內(nèi),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5.C(應(yīng)是“社為土神,稷為谷神”) 6.B(追根究底為的是平原君,作者責備的是信陵君心中沒有魏王而只有平原君) 7.(1)強大的秦國暴虐到了極點,現(xiàn)在出動所有的兵力來進攻趙國,趙國一定會滅亡。 (2)如果不幸戰(zhàn)敗,被秦國俘虜,就是傾覆魏國幾百年的國家命運
42、來為個人的親戚殉葬。 (3)如果是為了趙國,為了一個親戚,縱然向魏王求取兵符,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過的。 8.批評“人皆習于背公死黨之行而忘守節(jié)奉公之道。有重相而無威君,有私仇而無義憤”的大權(quán)旁落現(xiàn)象。 【參考譯文】 評論者拿盜竊兵符一事作為信陵君的罪過,我認為憑這一點不足以責罪信陵君。強大的秦國暴虐到了極點,現(xiàn)在出動所有的兵力來進攻趙國,趙國一定會滅亡。趙國是魏國的屏障,趙國滅亡了,那么魏國將會步其后塵。趙國與魏國又是楚、燕、齊各國的屏障,趙、魏滅亡了,那么楚、燕、齊各國就得步其后塵了。天下的形勢,再沒有岌岌可危到像當時一樣的了。因此救趙國,也就是救魏國;救一個國家,也就是
43、救六個國家啊。盜竊魏國的兵符來解脫魏國的禍患,借用一國的軍隊來分擔六國的災(zāi)難,這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既然這樣,那么信陵君真的沒有罪過嗎?回答是:這話又不對了。我所責備的,是信陵君的本心。 信陵君不過是一個王室公子罷了,魏國自有其君王。趙國不求救于魏王,而不斷地懇切求救于信陵君,這說明趙國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還有個魏王。平原君用婚姻關(guān)系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為了姻親,想趕緊救趙國,這說明信陵君只知道有姻親,不知道還有君王。他盜竊兵符,不是為了魏國,不是為了六國,而是為了趙國而已;也不是為了趙國,而是為了一個平原君罷了。假使遭禍患的不是趙國,而是其他國家,即使撤除了魏國的屏障,撤除了六
44、國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會去拯救。假使趙國沒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親戚,即使趙國滅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會去拯救。這就是說趙王及其國家的輕重,都當不起一個平原公子,而魏國所依靠的鞏固自己國家的軍隊和裝備,也只是供信陵君的一個親戚使用。幸而戰(zhàn)勝了,還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戰(zhàn)敗,被秦國俘虜,就是傾覆魏國幾百年的國家命運來為個人的親戚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該用什么來向魏王謝罪。 盜竊兵符的計謀,大概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來完成的。侯生教信陵君來盜竊兵符,如姬替信陵君盜竊兵符于魏王臥室之內(nèi),這兩個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關(guān)系的趙國,不知道有魏王。內(nèi)部寵幸的侍妾,外部的
45、鄰國,地位低下的夷門看門人,又都是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還有位君王。這就是魏國僅僅有一個孤立的君王罷了。 唉!自從世運衰敗以來,人們都習慣于違背公道而甘心死于私黨的行為,卻忘掉了守節(jié)義而奉公的道理。于是就形成只有重要的宰相而沒有具有權(quán)威的君王,只有私仇而沒有義憤的局面。就像秦國人只知道有穰侯魏冉,而不知道有秦王;虞卿只知道有貧賤時的老朋友,而不知道有趙王。大約君王就像旗子上的裝飾品一樣已經(jīng)很久了。由此說來,信陵君的罪過,原不在于兵符的盜竊與否。若是為了魏國,為了六國,縱然盜竊兵符也是可以的;如果是為了趙國,為了一個親戚,縱然向魏王求取兵符,并且公然得到了它,也是有罪過的。雖是如此,魏王也不能
46、認為是沒有罪過的。兵符既藏在臥室之內(nèi),信陵君怎么能盜竊得手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居然直接請托如姬,這是因為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盜竊兵符,這是因為她素來仗恃著魏王的寵愛。木頭枯朽了,而后蛀蟲就生出來了。古代的人君操持權(quán)柄于上,而宮廷內(nèi)外沒有人敢不恭敬。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趙國呢?趙國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賣恩德于如姬呢?踏霜而知寒冬將至,難道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嗎!由此說來,不僅眾人不知道有魏王,連魏王自己也把自己當作旗子上的裝飾了。 第3課時 過秦論(三) 1.B(命:性命) 2.B(A“衡”通“橫”,“從”通“縱”;
47、B“弊”通“敝”;C“何”通“呵”,“倔”通“崛”;D“景”通“影”,“有”通“又”。故選B) 3.C(“鯫生”指淺陋無知的人,并非指百姓) 4.D(“遂”“借使”為連詞,其前應(yīng)斷開,排除A、B。“庸主之材”意為平庸君主的才能,中間不應(yīng)斷開,排除C) 5.B(“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中的“匹夫”指有勇無謀的人,含輕蔑意味) 6.B(原文說的是“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7.(1)貴為天子,擁有天下,卻被擒獲,都是因為挽救敗局的方法不對啊。(得分點:“禽”“救”“敗”“非”) (2)考察盛衰的道理,明辨權(quán)位勢力的適當運用,取舍符合客觀規(guī)律,適時變化。(得分點:“察”“審”“宜”“
48、有序”) 8.①秦王滿足于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②秦二世因循不改,殘暴苛虐導(dǎo)致了更多的禍患。③子嬰孤立無親,無人輔佐。④忠臣不敢進諫,智士不敢出主意。 【參考譯文】 秦兼并崤山以東的諸侯國三十多個郡縣,修治各地的關(guān)隘,占據(jù)險要的關(guān)塞,修整精良的武器裝備以守護這些地方。然而陳勝只率領(lǐng)著幾百個散亂的戍卒,振臂大呼,沒有鋒利的兵器,僅僅使用鋤頭、木棍等作武器,沒有糧食給養(yǎng),望見村莊就吃飯,就這樣橫行于天下。再看秦朝的軍隊守不住險要的關(guān)口,關(guān)卡和橋梁來不及封閉,長戟沒有亮出,強弩沒有使用,楚軍就一直打到鴻門一帶了,甚至連像籬笆那樣的阻礙也沒有遇到。于是崤山以東大亂,各諸侯的
49、后代紛紛造反,豪杰紛紛稱王。秦派章邯率領(lǐng)軍隊東征,章邯卻仗著擁有強大軍力,與諸侯相約談判,想要圖謀自己的利益。秦朝君臣之間互相不信任,這就可以看出來了。 子嬰當了皇帝,到底也不能覺悟。假若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即使只得到具有中等才能的臣子輔佐,那么崤山以東再混亂,秦朝也能保住半壁江山,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秦國四周有高山與大河圍繞,是一個四面都有要塞的國家,防守非常堅固。自秦穆公以來,秦經(jīng)歷了二十幾個君主,君主常常能在諸侯中稱雄,這難道是因為世世代代都是賢能的君主嗎?當然不是,是因為險要地勢的幫助啊。況且之前天下諸侯曾經(jīng)聯(lián)合起來攻擊秦國,卻由于險要的地勢而沒法往前更進一步。這難道是因為不夠勇
50、猛,不夠聰明嗎?當然不是,是因為地形、地勢對他們不利啊。秦國原來雖然是小小的城邑,攻打兼并大的城邑,在險要關(guān)塞駐軍據(jù)守。秦末諸侯出身平民,為了利益聯(lián)結(jié)起來,并沒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來領(lǐng)導(dǎo)他們,他們之間的交情不夠深,民眾沒有真正的依附于他們,名義上是說想要討伐暴秦,其實都是為了一己私利。他們?nèi)绻吹角貒U要的關(guān)口是多么的難以攻克,軍隊肯定會撤退。然后秦可以使自己的國土安穩(wěn),讓自己的百姓休養(yǎng)生息,等待諸侯的軍隊疲憊,然后乘機打擊他們,不怕不能在天下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然而秦國國君貴為天子,擁有天下,卻被擒獲,都是因為挽救敗局的方法不對啊。 秦始皇驕傲自滿,不請教別人,犯了錯誤卻不改變。秦二世承繼了秦始
51、皇的做法,因循而不加以改變,又加上殘暴酷虐,因而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沒有親信大臣,在危險又弱小的時候無人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沒有悟出治國的道理,秦朝的滅亡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在那個時候,國家并不是沒有深謀遠慮的謀士,然而不敢盡臣子之職指出過錯,實在是因為秦朝當時有很多禁忌啊,忠言還沒有說出口,自己就已經(jīng)被殺了。這就導(dǎo)致天下的謀士側(cè)著耳朵聽,恭敬地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失去了君主之道,忠臣又不敢進言,謀士不敢獻策。天下已經(jīng)大亂了,奸臣不向君主報告,這難道還不悲哀嗎?先王知道堵塞進言對于國家的傷害,所以設(shè)置公、卿、大夫、士這些官職,用來完善法律,設(shè)置刑罰,讓天下得以治理。當秦國強大的
52、時候,禁止暴力,誅殺亂臣,天下臣服;當秦國弱小的時候,聯(lián)合春秋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服從;土地被蠶食的時候,在內(nèi)做好防守,對外結(jié)交的盟友,這樣國家也能存活下來。原先秦朝強盛的時候,法律繁多,刑罰嚴酷,天下都被震懾住了;等到它開始衰敗的時候,天下百姓積怨爆發(fā)了,四海皆叛亂。周朝的爵位制度是合乎規(guī)律的,所以國家興盛千年。秦朝本末都未能繼承守住,所以沒辦法長久。這樣看來,秦朝與之前的朝代對于安危的認識差距太大了。 民間諺語說:“以前的經(jīng)驗教訓牢記不忘,可以作為今后行事的借鑒?!彼跃踔螄?應(yīng)該借鑒前人的經(jīng)驗,再實踐到現(xiàn)在的人事當中去,要觀察興盛衰敗的規(guī)律,評估形勢是否得宜,取舍符合客觀規(guī)律,根據(jù)
53、時勢變化,才能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第4課時 五代史伶官傳序(一) 1.A(原:推其根本) 2.D(D“所以”表示憑借,A、B、C均表示原因) 3.C(應(yīng)是“負錦囊而前驅(qū)”) 4.D(應(yīng)為“戒備、警戒”) 5.A(參考原文: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 6.A(并非“愿意縱養(yǎng)”,而是逐漸積累而造成的情勢迫使帝王這樣) 7.(1)能夠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穩(wěn)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并且親近他們。 (2)對于宦官的禍患,即使(國君)想悔悟,也有不能摒除的形勢。 8
54、.①人君覺得宦官是身邊的親近之人,比賢臣更可靠。②人君日漸被孤立,就更加擔心禍患,所以就會更加依賴宦官。 【參考譯文】 自古以來,宦官擾亂國家,它比女色造成的禍患還要深遠。 女人,不過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罷了;宦官的害處卻不僅僅在一個方面。因為他們在人君身邊辦事,又親近又熟悉,他們的心思又專一又隱忍。能夠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穩(wěn)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并且親近他們。等到人君已經(jīng)信任他們了,然后用禍與福進行威嚇來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賢士,可是人君卻認為他們離自己疏遠,不如侍奉起居飲食、跟隨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邊的宦官一天天更加親近,忠臣賢士就一天天更加疏遠,
55、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勢力孤單了,害怕禍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嚴重,于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穩(wěn)固,國家的安危由他們的喜怒來決定,人君的禍患就隱藏在宮廷之中。那么先前認為可靠的人,現(xiàn)在成了發(fā)生禍患的原因。 禍患已經(jīng)很深了才覺察,想要跟疏遠的臣子謀劃去掉常在身邊的宦官,過于遲緩,就會滋養(yǎng)禍患,使它更加嚴重;過于急切,就會使宦官挾持人君作為人質(zhì)。這時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無法給人君出謀劃策,即使謀劃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態(tài)十分嚴重的時候,就會兩敗俱傷。所以禍患大的,就要亡國,次一點的就要喪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這個口實來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黨,并全部殺掉,使天下人
56、心大快,然后才算了結(jié)。以前史書上記載的宦官禍患常常如此,不只是在一個朝代的事。 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宮廷里面滋養(yǎng)禍患,把忠臣賢士疏遠在外面,這是逐漸積累造成,因而在形勢上逼使他這樣的。對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禍患就會臨頭;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摒棄了就行了。對于宦官的禍患,即使(國君)想悔悟,也有不能摒除的形勢。唐昭宗的事情就是這樣的。所以說(宦官的禍患)比女色造成的禍患還要深遠,指的就是這點,能不以此為戒嗎! 第5課時 五代史伶官傳序(二) 1.B(A人事,古義:人的作為。今義:關(guān)于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yǎng)、調(diào)配、獎懲等工作。C至于,古義:到了……的結(jié)局。今義:作動詞,表示達
57、到某種程度,或作介詞,表示另提一事。D從事,古義:泛指一般屬官。今義:做,投身到事業(yè)中去,或按某種辦法處理) 2.B(A、C、D三項中的“夜”“東”“前”屬于名詞作狀語;B中的“函”是名詞作動詞,意為“用匣子裝”) 3.D(A都是被動句;B都是狀語后置句;C都是反問句;D①是判斷句,②是一般陳述句) 4.A(參考原文:自古賢材有韞于中而不見于外,或窮居陋巷,委身草莽,雖顏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況世變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時乎!) 5.C(戈是具有長柄橫刃的兵器) 6.C(程福赟不是寧死不屈,而是忠于君主,
58、顧及大局,以忠獲罪而至死不言) 7.(1)雖然不足以作為正道,然而與其享用著別人給的俸祿,低著頭忍受著羞辱,如何比得上無愧于內(nèi)心,放縱身心而自得其樂呢? (2)權(quán)力和利益都不能讓他的心靈屈服,擔任官職或不擔任官職都不違背他的道義。 【參考譯文】 唉,五代之亂達到頂點了,這就是《易傳》上所說的“天地閉塞,賢人隱退”的時代吧!在這個時候,做臣子的殺害他的國君,做兒子的殺害他的父親,而那些士大夫們卻安享著國家的俸祿,占據(jù)著朝堂,十分滿足不再有廉恥之色的人到處都是。我認為忠臣義士多出于亂世,卻奇怪這個時候可以稱道的人何其少啊。難道果真沒有這樣的人嗎?雖然說戰(zhàn)亂興起,學校教育被廢棄,從而禮儀衰微
59、,風俗敗壞,到了這個地步,然而自古以來天下大亂之時未嘗沒有忠臣義士。我想必有潔身自好的義士,因憤時疾世遠離塵世而不能顯露于世。自古賢才,有把自己的志向才能蘊藏于內(nèi)心而并不表現(xiàn)出來的,有的人困頓地生存于簡陋的小巷,寄身于荒野草莽,他們即使有顏淵的品行,不遇到孔子這樣的人也不會名聲顯揚。況且是世道多有變故而君子之道消亡的時候呢!我又認為必然還有懷抱才能,修煉節(jié)義,但沉淪在社會底層而默默無聞的人。我在傳記中尋找這樣的義士,卻因亂世分崩離析,書上文字殘缺,不能再找到了,找到的僅僅就是四五人罷了。 生活在山林中和麋鹿為伍,雖然不足以作為正道,然而與其享用著別人給的俸祿,低著頭忍受著羞辱,如何比得上無愧
60、于內(nèi)心,放縱身心而自得其樂呢?我找到了兩個人,名叫鄭遨、張薦明。權(quán)力和利益都不能讓他的心靈屈服,擔任官職或不擔任官職都不違背他的道義,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石昂。如果對君主有利,因為忠誠而獲得罪名又何必為自己辯白,有直至死亡也不申辯的人,這是古代的義士,我找到了一人,名叫程福赟。五代時期社會混亂,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至于兄弟間、夫婦間的人倫關(guān)系,沒有不嚴重敗壞的,而天理幾乎滅絕了。就在這樣的時代,能夠以孝悌之禮修身于一鄉(xiāng)并且(將其)像風一樣推行到天下的人,或許還是有的,但他們的所作所為不昭著,因而沒有書籍記述,只有他們的姓名有的還能夠在書中見到,我也不敢埋沒他們,而大致可以寫下來的人,我也找到了一個,名叫李自倫。(于是我)編寫了《一行傳》。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6.煤礦安全生產(chǎn)科普知識競賽題含答案
- 2.煤礦爆破工技能鑒定試題含答案
- 3.爆破工培訓考試試題含答案
- 2.煤礦安全監(jiān)察人員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3.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管理人員(地下礦山)安全生產(chǎn)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4.煤礦特種作業(yè)人員井下電鉗工模擬考試題庫試卷含答案
- 1 煤礦安全生產(chǎn)及管理知識測試題庫及答案
- 2 各種煤礦安全考試試題含答案
- 1 煤礦安全檢查考試題
- 1 井下放炮員練習題含答案
- 2煤礦安全監(jiān)測工種技術(shù)比武題庫含解析
- 1 礦山應(yīng)急救援安全知識競賽試題
- 1 礦井泵工考試練習題含答案
- 2煤礦爆破工考試復(fù)習題含答案
- 1 各種煤礦安全考試試題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