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三嘆:《未選擇的路》的敘事學解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一唱三嘆:《未選擇的路》的敘事學解讀(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竭誠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服務,優(yōu)質(zhì)的文檔,謝謝閱讀 /雙擊去除
一唱三嘆:《未選擇的路》 的敘事學解讀
一唱三嘆:《未選擇的路》的敘事學解讀
重慶石柱民族中學校劉浪
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 (人教版七年級下)通過敘述一件日常小事,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最后“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形象曉暢地揭示出入生面臨抉擇時
2、所遭遇的無法化解、具有形而上意義
的兩難困境。不作出選擇,人生未來的路無法展開;而一旦作出選擇。則意味著另外千萬種人生的可能將同時失去。再
者,也許就因為那作出選擇時短暫而又神秘莫測的一秒, “我”漫長的一生就會隨之而被注定。因此,只要有選擇,必有惆
第1頁共10頁
悵、傷感、失落,甚至會有悔恨。當我們越是持久地吟誦這首詩,就會越發(fā)體會到一種無法消散的憂郁,也越是會陷入這種情緒中而仿佛無法自拔。然而,縱觀全詩,語言樸實自然,不事雕琢。若僅從文體學遣詞造句的角度去分析,似乎不能解釋這首詩經(jīng)久不衰、魅力無窮的秘密。筆者以為,不
3、妨從敘事學的角度進行解讀,也期借此得以一窺弗羅斯特這個“桂冠詩人”的天才。
有必要先整體梳理一下詩歌的四個詩節(jié), 第一小節(jié)。“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站在路口久久徘徊、猶豫;第二小節(jié),最后, “我”選擇了“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那一條路;第三小節(jié),作出選擇
后,“我”開始安慰自己說“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可其實“我”早已明白“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第四小節(jié),遙想很多年后,“我”又將憶起那片“黃色的樹林” 、那條“未選擇的路”。
4、
粗看起來,本詩采用的是簡單的順敘,一個單向度的線
第2頁共10頁
性敘述時序,即從詩篇開頭的“現(xiàn)在”到第四節(jié)的“多少年后”。實則,非也。解讀本詩的關(guān)鍵之一在第三小節(jié)中第一詩行“那天清晨落葉滿地”的“那天”二字??梢哉f,對此的忽略,會直接造成對詩中“追敘往事”這個反向時間向度的忽略。進而對詩人高超的敘事技巧(同時也是抒情技巧)視而不見。實際上,詩的前三個小節(jié)是作為主人公的第一人稱“我”在追敘往事。在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中采用的視角一般有兩種:詩的第三小節(jié)將“我”作為敘述者從自己目前
的角度來觀察往事的回顧性視角, 和
5、第一、二兩個小節(jié)將 “我”作為人物正在經(jīng)歷事件時的體驗性視角。據(jù)此,也可至少區(qū)
分開同是作為主人公的敘述之“我”與經(jīng)驗之“我” 。兩種視角的不同在于,前者具有“過時性” ,是常規(guī)視角,而后者具有“現(xiàn)時性” ,是非常規(guī)視角,是第一人稱回顧性敘述中的一種修辭技巧,往往只在局部使用。
一、經(jīng)驗之“我” :體驗性視角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詩歌一半的詩節(jié),也就是前兩個
第3頁共10頁
小節(jié)都是體驗性視角。英國
6、著名哲學家休謨說, “記憶和想象這兩種官能可以模仿或模擬感官的知覺,但是它們從來不
能完全達到原來感覺的那種強力同活力” 。他甚至認為,即
使是“最活躍的思想”也比不上“最鈍暗的感覺” 。詩人如此大篇幅地運用體驗性視角。自是為了充分發(fā)揮它的“現(xiàn)時
性”優(yōu)點,讓故事情節(jié)更加鮮活生動,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加強烈有力。
一般而言,以回憶往事作為主要內(nèi)容的文章都用一個引
子開始回顧敘述,例如“我又想起 ” 、“還記得 ”之
類的語句。顯然,本詩并沒有類似的引子,沒有給讀者“這
7、
已是往事”等類似的觀念。我們讀者與詩中故事也就不會有
間阻感,很自然被主人公“我”所“同化” ,從而更直接地進入到 “我”的內(nèi)心世界。 我們隨著 “我” 的“可惜” 而“可惜”,跟著“我”的“佇立”而“佇立” 。當“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我們仿佛也在心里踮起腳尖;當“我”說,選
擇的那一條小路“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我們心中也不禁為之隱隱擔憂。
第4頁共10頁
然而,經(jīng)驗之“我”的視角是有限視角,具有局限性。對于正在經(jīng)歷的事件,讀者不能得到比“我”更多的信息
8、,也看不到超出“我”視野之外的事物。因此,讀完第一小節(jié)
后便會產(chǎn)生一連串的疑問。 “我”最終作出決定了沒有? ( 語文論文 ) 到底“我”選擇的是哪一條路呢?究竟這條路上又
有什么樣的沿途風景呢?這一連串的不解,緊緊地抓住了我們的心,繼而有想要接著讀下去的沖動。到了第二詩節(jié),這些謎團逐一被揭曉, “我”最終選擇了另一條“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小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更誘人,更美麗”??删烤埂拔摇钡倪x擇意味著什么?是從此走上康
莊大道,還是誤入迷途?未選擇的另一條路又是怎樣的呢?“我”不知道,我們讀者也不知道。當我們循著“我”的目光向那一條小路望去,
9、“叢林深處”也就成了視野的盡頭,也就只好同“我”一樣把諸多揣測與好奇全都留在了心底。在這里,體驗性視角的局限性反倒成了優(yōu)點,不斷地制造懸念、抓住讀者的心,不斷地強化“我”對已選擇的路的懷疑和對未選擇的路的牽掛。
二、敘述之“我” :回顧性視角
第5頁共10頁
也許,讀者會說“我”如此地懷疑與牽掛,只不過是因為當局者迷。但是,當“我”已踏上那條選擇的路后,再以一種回顧性視角來觀察往事,情形又是如何呢?接著讀第三
10、
詩節(jié)。此刻, “我”想起“那天清晨”的“落葉滿地” ,恰似
“我”那時紛亂的心。盡管“兩條路都未經(jīng)腳印污染” ,不會有人知道 “我”曾面臨的艱難抉擇, 更不會有人理解 “我”站在岔路口時內(nèi)心的無助與糾結(jié)??涩F(xiàn)在“我”想起自己說
過的那句“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不由得啞然失笑。
“路徑延綿無盡頭” ,前路依然茫茫,誰又知是否還能再回
返呢?若當初選的是另一條路, “我”的人生應該是大不一
樣吧!關(guān)于往事,似乎并不像普希金說的那樣, “一切是瞬
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
現(xiàn)在,“
11、我”卻愈發(fā)為未來前路的不可預料而焦慮、擔憂。
與體驗性視角不同,本節(jié)詩采用的回顧性視角是一種“外視角”,是作為敘述者的“我”從自己目前的角度來觀察往事。既然敘述之“我”處于往事之外,由時空距離產(chǎn)生
第6頁共10頁
的心理距離理當起到了稀釋情感的作用。 但不論是 “內(nèi)視角”,還是“外視角” ,“我”從中流露出的迷惘、惆悵之情都是一
以貫之,始終無法擺脫。由此可以想見,當初“我”身處事件之中時情感振蕩的程度。同時,也在與前兩小節(jié)的“內(nèi)視角”相互比照下,很好地詮釋了詩歌的哲
12、學母題:人生面臨抉擇時遭遇的兩難困境是無法索解的,迷惘、惆悵是宿命。畢竟人無再少年,路無重返時!
三、未來之“我” :展望性視角
緊接上一小節(jié)“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一句。詩人在第四小節(jié)將敘述的時間向度由指向過去轉(zhuǎn)為指向未來——“也許
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這兩句詩與前三個小節(jié)“我”滿心的焦慮不安一脈相承,仍極力渲
染一種不確定性: “也許” 會在將來把往事憶起, 又“也許”不會吧; 這“多少年后” ,又是多久呢?
13、或許是一年?十年?又或許是二十年?“我”無從得知:設(shè)若將來的某一年,某一天,“我”扼腕將往事回顧,又該會是在哪個地方呢?是
第7頁共10頁
鮮花叢生,還是荊棘遍布的地方?人生世相尚且本就如夢似幻,命運又豈可捉摸?唯有“輕聲嘆息”而已。這一聲嘆息并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力量,卻透著深深的無奈與悲涼。兩句詩字縫間所蘊藏的極其濃郁的抒情意味,可以說是本詩抒
情的頂點。然而,接下來詩句的語詞走向了另一極端。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在這里,詩人的筆調(diào)不再如描繪“黃色的樹林”時那般
14、鮮活、飽滿,不再有“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時的掙扎與糾結(jié),而是突然變成了冷峻、僵硬得似乎完全剔除了任何情緒的純客觀敘述。當我們讀到“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仿佛滾燙的鐵水被一下子澆鑄進模具,然后冒出一股青煙。
另外,詩人在這一小節(jié)中運用的是即使在西方經(jīng)典小說中都比較少見的預敘。預敘是指事件還沒有發(fā)生,敘述者就預先敘述事件及其發(fā)生過程。例如,加西亞·馬爾克斯《百
年孤獨》的開頭:“許多年以后, 面對行刑隊, 奧雷里亞諾· 布思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
下午?!蓖卸嗔_夫認為,類似的關(guān)
15、于主人公命運的提前敘述具有宿命的色彩。因為對事件的提前敘述會讓讀者覺得,無
第8頁共10頁
論故事如何發(fā)展,其結(jié)局在很早以前就已經(jīng)被注定。主觀情緒的不確定性與事實陳述的確定性之間的巨大反差,帶來的戲劇性效果,再一次凸顯出“我”面臨抉擇的搖擺不定、面臨命運的神秘難測時無可奈何的傷感惆悵之情。
通過從體驗性視角、回顧性視角到展望性視角的有序轉(zhuǎn)
換。不斷給出新的事件信息,從而給讀者以故事正按照單向
度的線性時間在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錯覺” ,使得全詩各小節(jié)
16、渾然一體。布魯克斯認為,詩歌不是“一個容器。一個美麗
的外殼”里面裝滿一堆意象,而該是一個各部分有機統(tǒng)一的
結(jié)構(gòu)整體。為了使詩歌結(jié)構(gòu)更加緊密、完整,詩人還將事件
的時間這個要素藏了起來,似乎有意讓讀者猜謎。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 ”什么季節(jié)的樹林是 “黃色的” ?秋天。誠然,這樣的推斷顯得草率。但在詩的第三小節(jié)開頭又抒寫
道:“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哪個季節(jié)會“落葉滿地”?回答同樣是——秋天。再加上“那天清晨”一語,便可明確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一個秋天的清晨” 。如此一來,兩句詩就隱
秘地形成了一個前后呼應的關(guān)系。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
17、其實詩的前三個小節(jié)已經(jīng)敘述整個故事的主要情節(jié),而末節(jié)中“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
第9頁共10頁
條”可看作對整個故事情節(jié)簡要的重復敘述,即對前三小節(jié)
的重復敘述。二者之間就產(chǎn)生了具有整體性意義的呼應關(guān)系,
進而有效地彌補了因敘述省略(從第三小節(jié)的“現(xiàn)在”一下
子跳到末節(jié)的“多少年后” )可能會帶來的詩歌結(jié)構(gòu)上的分
裂。
詩人選擇了一個巧妙的敘述時間立足點,在兩個時間向度上,先后運用三種敘述視角,把故事層層推迭,將惆悵之情反復吟唱,乃至余音繞梁、經(jīng)久不絕。
最后,小編希望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請
多諒解,更多相關(guān)的文章正在創(chuàng)作中,希望您定期關(guān)注。謝謝支
持!
第10頁共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