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第六單元面積》》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第六單元面積》(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三年級數(shù)學教案——《第六單元面積》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引進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探究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獲得探究學習的經歷;會應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能估計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教材說明
二、教學內容
1.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四部分: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
2、單位。這部分內容的結構如下:
平方厘米
面積含義rarr;常用面積單位平方分米
平方米
長方形面積計算
正方形面積計算
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土地面積的常用單位
這些內容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的。小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空間形式認識發(fā)展上的一次飛躍。學好本單元的內容,不僅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打下基礎。
2.變化。
?、帕x務教材這部分內容安排在六年制第七冊的第五單元。除沒有安排實際測量的內容外,這一
3、單元知識的安排在結構上與義務教材大體相同,但突出的變化是加強了探索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例如,面積單位的教學,教材首先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設計了一系列矛盾沖突:兩個長方形靠觀察很難看出哪個大--由于它們的形狀不同,用重疊的方法也很難比較出大小。從而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通過親身體驗與討論交流,學生發(fā)現(xiàn)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接著教材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探索用什么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選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進而自然地引出面積單位的教學。
?、茖γ娣e的描述與義務
4、教材稍有變化,更加嚴密。
義務教材: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課標教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三、編排特點
1.展現(xiàn)概念的生成過程。
本單元的概念較多,也較重要。為幫助學生建立概念,教材較充分地展現(xiàn)了概念的生成過程。如,面積概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啟始概念,教材從比較封面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較到間接比較,以利于學生通過多種比較活動,在獲得多種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抽象出面積的概念。
2.重視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積單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觀念。這對學
5、生鞏固面積的概念,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shù)拿娣e單位,以及進一步形成關于面積的估測能力,都有重要意義。教材除了介紹每個面積單位時,說明它的含義之外,還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用手比劃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實際大小,初步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進一步,再讓學生經歷各種估計面積的實踐活動,來鞏固表象。
3.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
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確分化,加強記憶的有效措施。以面積單位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強不同大小面積單位之間的比較,二是加強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之間的辨析。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學生建立清晰的面積單位概念。
4.重視
6、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
估測盡管是一種粗略的測量方法,但在實際生活中有著比較廣泛的應用。人們平時對面積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因此本單元的教材對面積的估測給予較多的,不僅在做一做中有所體現(xiàn),如估計本班教室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估計課本封面的面積,在小組中交流估計的方法。在練習中也有較多反映,如很多計算面積的練習,都要求學生先估計,再測量長、寬(或邊長)計算出面積。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助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讓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
教材在討論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注意創(chuàng)設適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任務驅動下,親身經歷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此外,在討論常用面
7、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時,以及在部分習題中,都注意給學生留下適當?shù)奶骄靠臻g,使他們能在完成練習的同時,獲得探究的體驗。
四、具體編排
1.面積和面積單位。
從整體上看,其順序是:認識面積rarr;引進面積單位rarr;長度單位與相應面積單位的比較。
?、胖黝}圖。
這是一幅教室場景圖,圖中提供了許多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信息。如:墻上的黑板和電視機屏幕,它們的大小可以通過觀察加以區(qū)別;教室內,同學們都在進行操作活動,有的采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課本與練習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長方形上擺圓片或三角形片,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上與指甲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課
8、桌面的面積。另有兩個同學正在布置墻報。這樣,在實際生活背景下呈現(xiàn)有關的學習內容,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學習,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并加以理解。
⑵面積的概念。
?、購谋容^物體表面積的大小和比較平面封閉圖形的大小兩方面引入面積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個大?
比一比,數(shù)學課本和練習本的封面,哪個大?
猜一猜,兩個長方形,哪個大?
在此基礎上,引入關于面積概念的描述。
②從中還自然地引出兩種直接比較物體表面或平面封閉圖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觀察比較,二是重疊比較。一般來說,當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大小差異
9、明顯時,可以觀察比較;當大小相差不大難以觀察得出結論,而物體又便于疊合時,則可以采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大小。
此外,還有間接比較的方法,即用某種統(tǒng)一的圖形作為標準,在被比較的平面部分內進行拼擺,數(shù)一數(shù),各有幾個這樣的圖形。課本第71頁上的兩個長方形就可以借助間接比較的方法,來比較大小。這一安排,為引入面積單位作了鋪墊。
?、劢虒W時,可以在學生認識了面積的概念后,再讓學生使用面積,說一說上面三項比較的結果。還可以再讓學生看看周圍的物體,舉例比一比,某兩個面面積的大小。如比較黑板面與課桌面、課桌面與椅子面的大小。
?、敲娣e單位。
?、俳滩膭?chuàng)設了一個比較兩個長方形面積大小的問題情境,幫
10、助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首先,這兩個長方形靠觀察和重疊的方法都難以比較出大小。造成認知沖突,誘導學生用別的方法試一試,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
接著,在這過程中引發(fā)質疑:作為比較標準的圖形,形狀不同行不行?大小不同行不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tǒng)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
最后,進一步再讓學生思考,用什么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對此,學生一般會從便于拼擺、測量的角度,選擇正方形。這當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現(xiàn)實規(guī)定。但教師應當明白,將面積單位定義為何種形狀、尺寸的圖形,純屬人為規(guī)定。根據需要,選用其他形狀,比如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②介紹了常用面
11、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規(guī)定,并通過多種活動:哪個手指甲的面積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劃1平方分米的大小。試一試,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幾個同學?讓學生感知這些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除了教材安排的活動外,也可以設計一些類似的其他感知活動。如用紙折出1平方分米大小的一塊;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內試一試能擺下多少本練習簿等等。
?、乳L度單位與面積單位的對比。
?、俳滩耐ㄟ^例1,引導學生將1厘米與1平方厘米、1分米與1平方分米進行對比,以促進相關概念的精確分化。其中1厘米與1平方厘米課本已經畫出圖形,讓學生看圖比較,1分米與1平方分米則要求學生自己畫出圖形,再進行比較。至于1米與1平方
12、米的對比,安排在做一做中的第1題,指導學生伸開雙臂,比劃1米有多長。小組同學合作,伸開雙臂表示1平方米。通過這一活動,使學生切實感受兩種單位的區(qū)別。
?、诮虒W時,除了強調兩種單位的區(qū)別,也應提醒學生注意它們的聯(lián)系。如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邊長是1厘米等。區(qū)分了兩種單位的含義、圖形之后,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應用的角度加以區(qū)別,即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時候使用長度單位,什么時候使用面積單位。
2.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⑴例2。(探究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設計思路是:實驗rarr;猜想rarr;驗證rarr;概括。
?、俚冢?)小題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畫方格或擺面
13、積單位,采用計數(shù)或計算的方法得出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面積是15平方厘米。從中形成猜想:其他長方形的面積是不是也可以用lsquo;長times;寬rsquo;來計算呢?
?、诘冢?)小題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導學生任取幾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長方形,并填表。然后,啟發(fā)學生在一系列驗證的基礎上,概括出結論,即得出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圩鲆蛔霎嫵隽藘蓚€長方形,要求學生先量長和寬,再計算面積。學生通過測量會發(fā)現(xiàn)第二個長方形的長與寬相等,這就很容易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⑵例3。(長方形面積計算的應用。)
例3是一道實際問題,直接運用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就能解
14、決。
配合例3的做一做,是求課本封面的面積??梢宰寣W生先獨立估計封面的面積,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是怎樣估計的。最后通過測量和計算,看誰估計的比較準確。
?、顷P于練習十九中一些習題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練習十九共安排了11道題,以源于現(xiàn)實生活實際問題為主。前4題為基本練習,后7題有長方形、正方形周長、面積的對比練習,以及稍有變化的變式練習和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探究練習。
第10題讓學生利用方格紙畫出面積相等的不同長方形,算出它們的周長,填入表中。旨在啟發(fā)學生看表發(fā)現(xiàn),面積相等的長方形、長、寬越接近,周長越短,當長、寬相等時,周長最短。這一結論對小學生來說,只能是一個猜想。教師可
15、以告訴學生,你們的猜想是正確的,以后運用高中數(shù)學的基礎知識就能加以證明。
第11題比較靈活??梢宰寣W生按題目要求動手剪一剪,再計算,也可以看圖計算。三種不同剪法,剩下部分的面積相等,周長不等。按課本的插圖,第一種情況周長與原正方形周長相等,后兩種情況的周長都比原正方形長??梢詥l(fā)學生看圖思考,后兩種情況,剩下部分的周長比原正方形增加了哪幾段?
3.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公頃、平方千米。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建立了面積的概念并掌握了正方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探究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
?、爬?。
?、俳滩牟捎糜膳f引新的方式,提出學習課題,即相鄰兩個常用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
16、10,那么,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诶?引導學生討論1平方分米與1平方厘米之間的關系。
采用1:1的比例畫出了1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在正方形內用虛線畫出了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然后引導學生根據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推算出邊長1分米即邊長10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平方米與1平方分米之間的關系,則由學生自己依次類推。
?、乒?、平方千米。
?、偈紫龋寣W生感受體育場的廣闊面積。以此感性認識為基礎,說明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
②然后,介紹1公頃、1平方千米的具體規(guī)定。考慮到學生尚末學習100times;100、
17、1000times;1000等計算,所以平方千米、公頃與平方米之間的進率不要求學生推算。
?、蹫榱藥椭鷮W生了解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教材還采用你知道嗎?的形式告訴學生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140個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千米。
?、顷P于練習二十中一些習題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練習二十共安排了9道題。其中前兩題是配合新學內容的練習,第3題是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鞏固練習。從第4題開始是本單元的內容和相關知識的綜合練習,或綜合運用練習。
第4題為常用長度單位和常用面積單位的混合練習。
第5~7題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練習。要求學生聯(lián)系實際分析思
18、考,做出解答。
第9題應提醒學生先想象,再解答。對于空間觀念發(fā)展比較差的學生,也可以讓他們用長方形學具拼一拼,再做解答。
第87頁的你知道嗎?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感興趣的同學,教師也可以指導他們進一步收集有關資料,加以篩選,面向全班作簡單介紹。
五、教學建議
1.變概念的機械學習為有意義學習。
在數(shù)學概念學習中,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僅能記住數(shù)學概念的描述、符號,卻不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更不理解與有關概念的聯(lián)系。有意義學習是指學生不僅能記住所學概念的描述或符號,而且理解它們的內在涵義,了解與相關數(shù)學概念的實質性聯(lián)系。通俗地說,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就面積單位的學
19、習來說,可以從三方面促進學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為什么選用正方形作為面積單位的形狀;二是知道每個面積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三是了解面積單位與相應長度單位的內在聯(lián)系。
2.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提供直觀往往是認識的起點,學習的開端。用好直觀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對于掌握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具有重要意義。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應加強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手、口、眼、耳多種感管的協(xié)同活動,特別是通過動手實驗,在做中學,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有效地提高知識攝取的效果。
在本單元的教學中,還要注意發(fā)揮各種直觀手段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有些內容,如有條件制作多媒體課件,當然好。但也有些內容,如認識面積單位,與其使用多媒體,不如使用常規(guī)教具和學具,讓學生真實感受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讓學生探究,主動獲取結論。
為了改變以往教學中,過于強調單純的接受學習,而且是以被動接受為主的傾向,有必要選擇適當?shù)膬热?,提供一定的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在本單元中,長方形面積的計算等內容探究的難度不大,結論比較容易發(fā)現(xiàn),而且便于展開直觀的操作實驗,因此是小學數(shù)學中比較適宜讓學生探究的課題,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的這些特點,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