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主題征文 家鄉(xiāng)的路》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主題征文 家鄉(xiāng)的路(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主題征文 家鄉(xiāng)的路“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主題征文:家鄉(xiāng)的路家鄉(xiāng)的路綿長而幽遠,帶著變幻的生活節(jié)奏,帶著愛的絮語,時時叩擊著我的心扉。想起家鄉(xiāng),就不由得想起家鄉(xiāng)的路。我的家鄉(xiāng)地處大別山南麓,位于簍子石腳下的石頭咀鎮(zhèn)方家畈村。放眼望去,山巒綿延起伏,高大巍峨,險峻陡峭。祖祖輩輩生在山里,長在山里,過著古樸寧靜的生活。也因為這些山,家鄉(xiāng)變得日益閉塞落后。山里資源原本很豐富,卻沒有一條通往山外像樣的路,豐富的資源沉睡在大山之中,白白浪費。在時光荏苒間,歲月的痕跡,在我的家鄉(xiāng),深深地留下了一道履跡。這便是我那四面環(huán)山,偏僻、落后、寂靜家鄉(xiāng)的小山村里,一條通往外面世界;同時,也連接
2、村里、村外,在我記憶中、最熟悉的一條土路。一轉眼,離開家鄉(xiāng)35年了。家鄉(xiāng)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從那里走出來,令我最難忘的是家鄉(xiāng)那條小路??粗宦纷冞w的歷史記載著改革開放以來交通事業(yè)發(fā)展的偉大成就。記憶里,家鄉(xiāng)行路難、上學難、看病更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方圓十幾里只有一所學校。上學時,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翻山越嶺。由于交通不便,缺醫(yī)少藥,鄉(xiāng)親們生病后常常得不到及時治療。母親就是在生產隊長期集體勞動中積勞成疾,因家里貧窮又得不到及時救治,在生下我8個月后離開人間。13歲的那一年,我就沿著這條村里的土路,走出了小山村,去了鎮(zhèn)里上學,每個星期一的早上,天蒙蒙亮啟程,星期六下午放學
3、歸來。風霜雨雪,從不間斷。后來,我參加工作了,從那時起,我便變成了離家的孩子,沿著這條路,每年回去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縣里在我家鄉(xiāng)計劃開采石礦,掀起了開山修路的熱潮。鄉(xiāng)親們懷著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男女老少齊上陣,在披星戴月的忙碌中,在古樸而又氣吞山河的號子聲中,在如雨汗水的勞作中,一條條鄉(xiāng)間公路蜿蜒伸向大山深處。人們燃放鞭炮,舉辦筵席,整個村莊都沉浸在無邊的歡樂之中。是啊,畢竟山村第一次有了公路,第一次來了汽車。雖然是一條土路,但鄉(xiāng)親們出門比以前方便了,感到非常高興。家里條件稍好的,還購置了獨輪車和兩輪板車運送糧食和購買生產資料,減輕了勞動強度。后來由于石礦沒有開采價值,簡易公
4、路無人管護,坑洼不平,晴通雨阻。晴天,風起塵沙飛揚,雨天,腳踩泥漿四處飛濺,農民送糧,買肥料靠肩擔背扛,有的人用獨輪車或兩輪板車運貨,經常陷進泥坑里,進退兩難,推車的人就算滿頭大汗也無可奈何。進入21世紀,那條我30年前上學走的路終于變成了水泥路,而且從縣城一直通到了我家門口。當各種大小車子第一次開到了家門口的時候,小村沸騰了。短短時間里,村里建起了幢幢紅磚樓房,不少在外做生意和打工的村里人也開上了私家車,村里的青年小伙騎上了摩托車,姑娘們也穿上了城里人時興的各式前衛(wèi)服裝。記得那年我第一次乘車沿著村里的這條水泥路,踏進小山村的那一刻,看到路邊的一株草、一棵樹、一朵花,都如此親切。眼前安靜、祥和
5、的小山村,青山環(huán)抱;綠樹成蔭;遠方高低起伏的山戀疊嶂,小山村就像一位恬靜、美麗的少女,與世無爭,靜靜地偎依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路通了,茶葉、藥材等山貨,一批又一批運出大山,運往大江南北,一批批村民走出大山,走向五湖四海。歲月把這里的山川編織成壯美的詩行,古老的土地涌動著希望的熱潮。近又欣聞縣里為了加快旅游業(yè)發(fā)展,加大簍子石景區(qū)開發(fā)力度,計劃從家鄉(xiāng)修一條二級旅游公路,直達簍子石,這必將打開又一條“旅游脫貧”的致富之路。我堅信,我那心地善良、勤勞樸實的父老鄉(xiāng)親,一定會踏上這條“旅游路”,奔向小康,過上更加豐衣足食的好日子。乘坐著寬暢舒適的車,看著眼前寬闊平坦的水泥路和兩旁高樓林立,路上行駛的車輛在變,沿途的村莊在變,人也在變,家鄉(xiāng)在變化中發(fā)展,人在變化中致富,不正是偉大祖國這些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縮影嗎?家鄉(xiāng)的路,滄桑巨變。正通往小康生活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