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第二節(jié) DNA分子的結構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第二節(jié) DNA分子的結構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2(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中生物 第三章第二節(jié) DNA分子的結構學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設計 :王芳 日期:
【學習目標】1.概述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討論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歷程,并能制作模型。
【學習重點】1.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2.制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
【學習難點】 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學法】1根據(jù)科學家構建模型過程,總結研究方法。
2.以DNA模型為依托,發(fā)揮空間想象能力。
情景導入
知識探究
個性化設計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構建
一.
2、構建模型的科學家是美國生物學家 和英國物理學家 ,標志生物學的研究已進入分子水平。
二.當時科學界對DNA的認識是:DNA分子是以 種 為單位連接而成的長鏈,這4種脫氧核苷酸分別含有 四種堿基。
DNA分子的結構
一.元素組成: 5種元素。
二.基本單位:
一分子磷酸
1.組成 脫氧核苷酸 一分子脫氧核糖
一分子含N堿基
2.種類:
3、 、 、
、 。
三.平面結構:兩條長鏈
四.空間結構:雙螺旋結構,其主要特點:
1. DNA分子是由 條鏈構成的,這兩條鏈按 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2. DNA分子中 與 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 排列在內(nèi)側。
3.兩條鏈上的堿基通過 連接成堿基對。堿基配對的規(guī)律是:A與 配對,C與 配對。堿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做 原則。
【自我檢測一
4、】
1.DNA完全水解(徹底水解)后得到的化學物質是( )
A. 氨基酸、葡萄糖、含氮堿基 B. 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 核糖、含氮堿基、磷酸 D. 脫氧核糖、含氮堿基、磷酸
E. 兩條多聚脫氧核苷酸鏈 F. 四種脫氧核苷酸
G. C、H、O、N、P五種元素
2.有一對氫鍵連接的脫氧核苷酸,已查明它的結構中有一個腺嘌呤,則它的其他組成應是 ( )
A. 三個磷酸、三個脫氧核糖、一個胸腺嘧啶
B. 兩個磷酸、兩個脫氧核糖、一個胞嘧啶
C. 兩個磷酸、兩個脫氧核糖、一個胸腺嘧啶
D.兩個磷酸、兩個
5、脫氧核糖,一個尿嘧啶
3.下面關于DNA分子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DNA分子任一條鏈中A=T;C=G
B. 每個堿基分子均連接著一個磷酸和一個脫氧核糖
C. 每個磷酸分子都直接和兩個脫氧核糖相連
D. DNA分子兩條鏈上的A與T通過氫鍵相連
:DNA分子的結構
1.穩(wěn)定性 :DNA分子中脫氧核糖與磷酸交替連接方式不變;兩條鏈間堿基互補配對方式不變。
2.特異性:每種生物的DNA分子都有特定的堿基數(shù)目和排列順序。
3.多樣性:DNA分子堿基對數(shù)量不同;堿基對的排列順序千變?nèi)f化。
堿基互補配對原則的應用
比較項目
整個DNA分子
1號鏈
6、
2號鏈
A、T、C、G
A=T;C=G
A1=T2;T1=A2
C1=G2;G1=C2
(A+G)/(T+C)
非互補堿基的和之比
1
M
1/M
(A+T)/(C+G)
互補堿基的和之比
N
N
N
A+G或T+C
在整個DNA分子中占堿基總數(shù)的1/2
【自我檢測二】1.(07南京質檢)已知DNA分子中,一條鏈的(A+G)/(T+C)比值為0.4。則互補鏈中,(A+G)/(T+C)比值應為 ( )
A. 1 B.0.4 C.2.
7、5 D.0.6
3.(07成都模擬)雙鏈DNA分子中,G占38%,其中一條鏈中的T占該鏈的5%,那么另一條鏈中的T占該單鏈的( )
A. 76% B. 5% C. 19% D. 38%
【當堂檢測】
1.(07南通模擬)一個用15N標記的DNA分子,在14N的環(huán)境中連續(xù)復制三次后,含有15N的DNA分子有( )
A.2個 B.4個 C.6個 D.8個
2.(07深圳模擬)狗和雞的體細胞具有相同數(shù)目的染色體(2
8、n=78),但性狀差異很大,原因是B
A.生活環(huán)境不同 B.DNA分子中堿基對順序不同
C.DNA分子中堿基配對方式不同 D.著絲點數(shù)目不同
3.(07屆福州模擬題)一個DNA分子的一條鏈上,腺嘌呤比鳥嘌呤多40%,兩者之和占DNA分子堿基總數(shù)的24%,則該DNA分子的另一條鏈上,胸腺嘧啶占該鏈堿基數(shù)目的:
A.44% B.24% C.14% D.28%
4.某同學在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實驗中,按要求制作含20個堿基對的DNA片段。那么該同學需要制作長方形、五邊形、圓形塑料片的數(shù)量依次是( )
A. 20 20 20 B. 30 30 30
C. 40 40 40 D. 20 30 40
5-1-1
課堂小結: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