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 選擇題專項訓練5 實驗分析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 選擇題專項訓練5 實驗分析型(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化學二輪復習 選擇題專項訓練5 實驗分析型
1.向盛有Cl2的三個集氣瓶甲、乙、丙中各加入下列液體中的一種,經振蕩,現(xiàn)象如下圖所示,則甲、乙、丙中注入的液體分別是( )
①AgNO3溶液?、贜aOH溶液?、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①③②
2.實驗是化學研究的基礎。下列關于各實驗裝置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裝置①常用于分離互不相溶液體混合物
B.裝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氣體,并防止倒吸
C.以NH4HCO3為原料,裝置③可用于實驗室制備少量NH3
D.裝置④b口進氣可收集CO2、NO等氣體
3.已知:KClO3+6HCl(濃)KCl+3
2、Cl2↑+3H2O,如圖所示,將少量試劑分別放入培養(yǎng)皿中的相應位置,實驗時將濃鹽酸滴在KClO3晶體上,并用表面皿蓋好。下表中由實驗現(xiàn)象得出的結論完全正確的是( )
選項
實驗現(xiàn)象
結論
A
滴有KSCN的FeCl2溶液變紅
Cl2具有還原性
B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
Cl2具有酸性
C
紫色石蕊溶液先變紅后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KI淀粉溶液變藍色
Cl2具有氧化性
4.下列根據(jù)實驗操作和現(xiàn)象所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
選項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結論
A
向鹽酸酸化的Ba(NO3)2溶液中通入SO2
有白色沉淀生成
BaSO3
3、難溶于酸
B
向溶液X中滴加稀NaOH溶液,將濕潤紅色石蕊試紙置于試管口
試紙不變藍
原溶液中無N
C
向FeBr2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再加CCl4萃取
CCl4層無色
Fe2+的還原性強于Br-
D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熱幾分鐘,冷卻后再加入新制Cu(OH)2,加熱
沒有紅色沉淀生成
淀粉沒有水解生成葡萄糖
5.下列有關實驗原理或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用甲裝置驗證銅與稀硝酸的反應產物是NO
B.通過乙裝置實現(xiàn)化學反應:2Cu+O2+4H+2Cu2++2H2O
C.用適量銅粉除去CuCl2溶液中少量的FeCl3
D.在乙酸乙酯樣品中加入適量
4、的乙醇加熱,可除去其中混有的少量乙酸
6.在5 mL 0.1 mol·L-1 KI溶液中滴加0.1 mol·L-1 FeCl3溶液5~6滴后,再進行下列實驗,其中可證明FeCl3和KI的反應是可逆反應的實驗(含現(xiàn)象)是( )
A.滴加AgNO3溶液,觀察有黃色沉淀產生
B.加CCl4振蕩后,下層液體為淺紫色
C.加入CCl4振蕩,下層液體為淺紫色;取上層清液,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產生
D.加入CCl4振蕩后,下層液體為淺紫色;取上層清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顯紅色
選擇題專項訓練五 實驗分析型
1.B 解析:氯氣與AgNO3溶液、NaOH溶液、水作
5、用時的現(xiàn)象分別為生成白色沉淀AgCl;生成NaCl、NaClO;與水形成淺黃綠色的新制氯水。因此結合題中現(xiàn)象與選項可知B項正確。
2.C 解析:A項,裝置①為蒸餾裝置,主要用于分離不同沸點的互溶液體混合物;B項,HCl極易溶于水,會發(fā)生倒吸;C項,堿石灰吸收產生的CO2和H2O(g),可制得純凈干燥的NH3;D項,由于CO2密度比空氣密度大,導管應長進短出,而NO不能用排空氣法收集。
3.D 解析:A項是因為Cl2具有強氧化性;Cl2本身沒有酸性,Cl2與水反應生成HCl和HClO,再與NaOH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鹽而使溶液褪色,B項錯;Cl2本身不具有漂白性,而是Cl2與H2O作用生成的
6、HClO具有漂白性,C項錯。
4.C 解析:A項,酸性條件下N氧化SO2,故最終白色沉淀為BaSO4,錯誤;B項,實驗采用稀NaOH溶液且沒有加熱,不能生成NH3,錯誤;C項,無Br2生成,Cl2少量時先氧化Fe2+,正確;D項,反應需要在堿性條件下進行,需要先加堿中和硫酸,錯誤。
5.B 解析:A項,NO2能與水反應生成NO;B項,銅比C活潑,失去電子而作負極,O2在酸性條件下得電子生成H2O,右側通入N2,目的是將b燒杯中的O2驅除,以免O2和Cu及HCl在b燒杯中反應,正確;C項,銅粉與FeCl3反應后有FeCl2雜質;D項,乙醇與乙酸生成乙酸乙酯屬于可逆反應,故無法徹底除去乙酸。
6.D 解析:溶液混合后發(fā)生反應2I-+2Fe3+2Fe2++I2,結合題中數(shù)據(jù)可知若反應不是可逆反應,則混合液中不存在Fe3+,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CCl4萃取出反應生成的I2后,再向上層清液中加入KSCN溶液,若看到溶液顯紅色說明溶液中含有Fe3+,從而證明I-與Fe3+的反應為可逆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