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一語文(人教大綱)第一冊15*屈原列傳(節(jié)選)(第二課時)大綱人教版第一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高一語文(人教大綱)第一冊15*屈原列傳(節(jié)選)(第二課時)大綱人教版第一冊(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2022年高一語文(人教大綱)第一冊 15*屈原列傳(節(jié)選)(第二課時)大綱人教版第一冊
一、重點解讀
(一)重點研讀評介《離騷》一段。
做法:先講明這一段為什么要重點研讀:難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歷來評價《離騷》的最重要文字。然后引導研讀,具體過程是:(1)簡介《離騷》內容;(2)反復朗讀,要讀出詠嘆語氣;(3)思路分析;(4)疏通文意和難句;(5)小結。
1.簡介《離騷》——見后“備課資料”。
2.思路分析:
作《離騷》的緣由(……“蓋自怨生也”)。
《離騷》的主要特點(……“故死而不容”)。
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逐層疏解,
2、以第二層為重點。
3.疏通文意和難句。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明確:這一句扼要概述了屈原作《離騷》的原因。這是表因果關系的復句,“屈平疾王……方正之不容也”是表示原因,“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表示結果。句中“疾”,恨,痛心?!巴趼牎?,王的聽覺,偏正詞組?!奥敗?,指聽覺十分清楚?!爸保~,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下面三個“之”的用法與此相同。“讒諂”,說好人的壞話,諂媚君王,這里指讒諂的言辭。“邪”和“曲”,都作“邪惡、不公正”講,是同義詞連用,指邪惡的小人?!肮保腹娜??!胺秸?,指端方正直的人
3、,“方”如“正”,也是同義詞連用?!凹病钡馁e語由四個主謂詞組充當,這四個主謂詞組分別從四個方面說明屈原所痛恨的對象,即“不聰”“蔽明”“害公”“不容”,而這四者正是下句“憂愁幽思”的具體內容。這四個短語在內容上看是逐層深入的。由于懷王聽不到忠臣的良言進諫,因此讒諂的話才可遮蔽了他的眼睛,使得邪惡之人傷害了國家,真正的忠臣賢者才不被容納。正因為如此,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是感情的表現,“幽思”是思想發(fā)揮?!峨x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490字。這首詩幾乎可以看做是詩人的“自敘傳”,它曲折盡情地寫出了詩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人窮則反本,故勞
4、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明確:這句提出屈原作《離騷》的緣由之一:“窮”,處境困窘,走投無路。由“窮”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寫“怨”。“勞苦倦極”,課本未加注,從它與下句“疾痛慘怛”四字對舉“倦極”,應解作“困憊”,“極”的這個義項,古時常用。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明確:這句承“上稱(稱道)帝嚳”等句,進一步說明《離騷》的內容?!懊鳌笔恰瓣U明”?!暗赖隆?,在這里不但指個人品格,還指政治上舉賢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義,見《禮記·王制》)?!皸l貫”,條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進一步推演,可用來指因果關系。整個這句可以譯為:“
5、(作者)闡明了‘舉賢授能’的道德的崇高偉大,國家治亂的因果關系,(所要說明的道理)無不完全揭示了出來?!薄耙姟保ā艾F”,表現,表達。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明確:這句是總說《離騷》寫作特征,下面“其稱文”數句是這句的具體解說。課本注釋解釋“約”為“簡約”,“微”為“含蓄”,似欠妥帖。因為《離騷》的文辭并不簡約,相反,它在反復申說;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這兩句是同義反復,意為“它的文辭迂典深微”?!凹s”的本義是“纏束”,可引申為“迂曲”,“微”的義項之一是“深微”。整個這句話應譯為:“它的文辭迂曲深微,它所表達的志趣是高潔的,所表達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
6、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明確:這兩句互文見義,這兩句是說明《離騷》的“引類譬喻”這一表現手法,如用“善鳥香草,以譬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虬龍駕鳳,以托君子,飄風去霓,以為小人”(王逸語),等等。
“其志浩,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明確:“稱物芳”,具體指屈原修養(yǎng)品格,堅持節(jié)操,多用蘭惠香桂等芳香草木來說明自己的愛好。這兩句可譯為:“由于他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為端正不茍,所以作品中表達他即使至死也不為讒佞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明確:“自疏”以下五句,表達的意思重復,而且句式、節(jié)奏
7、不很協調。據前人考證,可能有“異文竄入”,加上詞語解釋,說法甚多,是全段的難點。因此,我們只要借助注釋,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譯得很順暢。
4.本段小結:
就段內來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評介《離騷》來論述屈原的偉大人格,歸結點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與日月爭光”。因此,寫作緣由,特別揭示“疾”“窮”“怨”三字,其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更為點晴句;寫《離騷》內容和創(chuàng)作特色,特別指出其“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而歸結到贊美屈原“志潔行廉”。就全文來看,這段議論是全文綱領。由“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寫屈原的去留關乎楚國命運;由“志潔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自沉
8、汩羅。
(二)重點研讀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兩段。
先疏通文意和難句,并分析兩段的行文思路;最后介紹點司馬遷的政治遭遇,講明議論中寄托著司馬遷本人的政治幽憤。
1.文章第八小節(jié)。
這一段是作者司馬遷的評論,從全文的脈絡看,它是緊承懷王三受秦騙、客死于秦的記敘、遠接評介《離騷》中的“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語來抒發(fā)情感的。屈原“雖放流”,但仍然戀戀不忘祖國,并惦念著懷王,一心想返回朝廷?!捌浯婢d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薄胺础?,通“返”,指屈原終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話,說明這段所論屈原的心跡,仍同評介《離騷》一樣,是從屈原作品中概括出來的。“卒以此見懷
9、王之終不悟”,盡管屈原希望“存君興國”,但懷王終于不悟,楚國也終于無望。司馬遷的議論融合了個人的體驗,寄托了作者個人特有的政治憂憤。這一段,作者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于敘,突出了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了屈原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從而突出了屈原在楚國興衰存亡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2.疏通文意和難句:
“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明確:“圣君治國”,應看做聯合短語,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國家。“累世”,猶言“多少世代以來”?!岸灰娬摺钡摹罢摺保硖犷D的助詞,引出下兩句的解說。
3.小結:
這兩段議論,從全文的脈絡來看,它是緊承懷王三受秦騙,客死于秦的記敘、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語,并把議論推進一層,指明“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的原因,就在“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這個見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個人的體驗在內,寄托著作者個人特有的政治幽憤,特別值得注意。從這兩段本身的脈絡來看,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于敘,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后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闡明太君“不知人之禍”。兩相結合,在文筆上就顯出往復回環(huán)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