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3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2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練習 人民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3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2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練習 人民版必修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二 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時間:4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題共12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新華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在即,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將開啟……改革開放對中國人來說,絕不是一個普通的概念,它不僅意味著歷史性的關鍵抉擇……開啟了一場波瀾壯闊的偉大改革。”其中“關鍵抉擇”是指( )
A.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B.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C.實行對外開放
D.進行經濟體制改革
解析:據(jù)材料“改革開放……它不僅意味著歷史性的關鍵抉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的工作
2、重心由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故B項正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主要目的就是明確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故A項錯誤;實行對外開放也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故C項錯誤;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同樣體現(xiàn)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精神,故D項錯誤。
答案:B
2.(2018·云南峨山一中模擬)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廣漢縣向陽人民公社正式換上了向陽鄉(xiāng)人民政府的牌子(下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向陽人民公社是第一個農村人民公社
B.人民公社體制在我國存在了30多年
C.集中管理,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fā)展
D.人民公社屬于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經
3、濟組織
解析:人民公社既是基層政權,也是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的經濟組織,故答案為D項。材料中沒有關于第一個人民公社的信息,排除A項;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到1983年正式撤銷共25年,排除B項;人民公社體制超越了生產力水平,阻礙了農村生產力發(fā)展,排除C項。
答案:D
3.新中國某一時期,報紙上紛紛出現(xiàn)“推倒鐵交椅”“打碎鐵飯碗”“資產重組”“股份制”等一系列的報道。這表明當時的中國( )
A.要求打破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
B.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C.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
D.積極推進工業(yè)化的方針
解析:“鐵交椅”“鐵飯碗”都是計劃經濟的特點,而“資產重組”
4、“股份制”則是嘗試新的經濟形式,故選A項。
答案:A
4.(2018·山西晉城一模)1984年,中國國務院發(fā)布的一份通知中說:在集鎮(zhèn)有固定住所、有經營能力,或在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長期務工的農民和家庭,發(fā)放《自理口糧戶口簿》,統(tǒng)計為非農業(yè)人口。截止到1986年底,全國辦理自理口糧戶達到1 633 828戶,總計4 542 988人。該現(xiàn)象( )
A.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途徑
B.與勞動力流動的客觀需要相適應
C.助推了城市經濟布局的逐步調整
D.標志著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1984年,我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大量農民進城務工,為了適應這批進城務工人員,實現(xiàn)材料中《自理
5、口糧戶口簿》,B項正確;A項是1992年之后;C項中“經濟布局”不符合經濟體制改革內容;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84年才開始,D項錯在“深化”。
答案:B
5.《2007—中國制造業(yè)發(fā)展研究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制造業(yè)占世界制造業(yè)的份額不足1%,而今在全球制造業(yè)中的份額已經提高到8%以上,中國成為世界第三的制造業(yè)大國。中國取得這一成就的原因包括( )
①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诘谌慰萍几锩耐苿印、蹱奚宿r民的部分利益?、芪鞣絿覍χ袊亩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yè)的發(fā)展與國際市場緊密相聯(lián)。由于中國實行改革開放,
6、西方國家對中國有過遏制,但總體而言,大多是友好相處,遏制對中國的影響也較小,故④排除。為了開辟國內市場,中國實行剪刀差政策,犧牲了農民的部分利益。
答案:A
6.(2018·湖南郴州市質檢)1986年,有美國學者撰文指出,中國不能從先進工業(yè)國為保持就業(yè)水平而采取的凱恩斯主義的管理手法上學到什么東西,更不能學習某些不發(fā)達國家,促進了經濟的名義上的增長而實際上卻是通貨膨脹,而中國倒是可以從某些保守主義信條中獲益。該文旨在( )
A.肯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成果
B.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提出建議
C.說明中國經濟模式比其他國家先進
D.批評凱恩斯主義理論已經失效
解析:根據(jù)材料中的“
7、中國不能……更不能學習……而中國倒是可以從某些保守主義信條中獲益”,可知美國學者對中國經濟發(fā)展提出了建議,B正確;中國于1992年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A錯誤;材料中沒有提到中國經濟發(fā)展模式是什么,也沒有進行評價,C錯誤;凱恩斯主義即國家干預經濟,材料中提到“中國不能從先進工業(yè)國為保持就業(yè)水平而采取的凱恩斯主義的管理手法上學到什么東西”,只能說明該學者認為這種模式不適合中國,不代表凱恩斯主義已經失效,D錯誤。
答案:B
7.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基層單位人民公社,建立鄉(xiāng)鎮(zhèn)政府;撤銷作為村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這樣做的根本目的是( )
A.
8、徹底清除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
B.促進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C.貫徹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
D.擴大農村基層民主
解析:政治對經濟具有反作用。20世紀80年代中國實行的“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xiāng)政府……”目的就是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更快促進經濟的發(fā)展,故選B項。
答案:B
8.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報》向全世界報道了一則我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消息。此后我國形成了不向國內外借債的財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國政府同意接受外國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貸款,這一政策才被打破。這表明我國( )
A.由民間融資轉向政府借貸 B.由單邊外交轉向多邊外交
C.由自力更生轉向依賴外援 D.由思想禁錮
9、轉向對外開放
解析:在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由于受“左”傾思想影響,中國政府不愿借債;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人們的思想禁錮開始受到沖擊,認識到貸款的作用,才開始接受貸款,這反映了思想的變化,故選D項。
答案:D
9.(2018·陜西安康市期中)1977年11月,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明確提出:“農村中心問題就是要把農業(yè)生產搞好,各級領導、各個部門,都要著眼于發(fā)展農業(yè)生產”“我們是一個方針——以生產為中心”。1978年4月,中共中央文件特別提到:“企業(yè)是生產單位,必須以生產為中心?!边@些主張( )
A.利于全面貫徹“八字方針”以恢復國民經濟
B.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始形
10、成
C.推動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歷史性轉變
D.標志著經濟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解析:材料中提出以生產為中心,實際上是主張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些主張和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主張相似,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現(xiàn)代化建設的轉變,故C項正確;A項是在1961年實行的;B項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的;D項是指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
答案:C
10.下圖是我國某地城鄉(xiāng)居民年人均收入情況(單位:元)。圖中1985年之后城鄉(xiāng)差距擴大是因為( )
A.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
C.經濟特區(qū)的廣泛建立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建立
解
11、析:據(jù)材料“城鄉(xiāng)居民年人均收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85年之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推行,導致城市居民收入增加較快,城鄉(xiāng)差距擴大,故B項正確;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在1978年后已經開始,且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是在農村地區(qū),故A項錯誤;經濟特區(qū)的建立不能代表整個城市地區(qū),故C項錯誤;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提出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故D項錯誤。
答案:B
11.(2018·福建三明一中期中)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初步形成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下列城市和地區(qū)開放順序與之相對應的是( )
A.大連—
12、上?!L江三角洲—溫州
B.廈門—大連—環(huán)渤海地區(qū)—武漢
C.深圳—珠?!榻侵蕖錆h
D.浦東—大連—閩東南地區(qū)—溫州
解析: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對外開放的方針,1980年先后建立了深圳等五個經濟特區(qū),1984年又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隨后相繼把閩南三角區(qū)等地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經形成從沿海到內地、從東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故B項正確;A、C、D三項錯誤。所以答案選B項。
答案:B
12.鄧小平指出,“海南島和臺灣的面積差不多,那里有許多資源,有富鐵礦,有石油天然氣,還有橡膠和別的熱帶、亞熱帶作物。海南島好好發(fā)展
13、起來,是很了不起的”。由此可見,把海南設為經濟特區(qū)主要是因為( )
A.海南最適宜于做經濟特區(qū) B.海南具有一定的區(qū)位優(yōu)勢
C.探索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 D.海南經濟在全國比較發(fā)達
解析:從材料中海南島有“許多資源”“還有橡膠和別的熱帶、亞熱帶作物”中可以看出,海南島有發(fā)展經濟的資源、地理等區(qū)位優(yōu)勢。故選B項。
答案:B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個小題,每個小題26分,共52分)
13.(2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到1979年,集體農業(yè)活動的組織方面正在發(fā)生一場意義更為深刻的變化……開始了叫做生產責任制的某些嘗試……責任進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
14、或1982年,在最貧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戶而不是以生產隊為單位負責耕種以前的集體土地。這個制度在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廣開來……到1983年底,幾乎全部農業(yè)生產都是以家庭為基礎的。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材料二:“包干到戶”的第一年(1979年),小崗生產隊獲得了大豐收,全隊的糧食產量由原來的3萬多斤猛增到12萬多斤,相當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糧食產量的總和,1979年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還了貸款……“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責任制,由于把生產隊的統(tǒng)一經營與家庭的分戶經營結合起來,可以充分地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
改革開放20年史
15、》
材料三:現(xiàn)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yè)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當然,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fā)展。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1)據(jù)材料一,簡要敘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情況。(6分)
(2)據(jù)材料二,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為什么會取得這樣的成效?(6分)
(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是否完全否定了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
16、改造?為什么?(6分)
(4)根據(jù)材料三,概括指出當代中國為什么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及這一政策的主要內容和立足點。(8分)
答案:(1)情況:在全國范圍內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以生產隊為單位的生產,以家庭作為農業(yè)生產的基礎。
(2)成效:糧食大幅度增產,改善了農民生活,增加了糧食供應。
原因:明確了農民生產的責任和利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3)不是。原因: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是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并不是要取消公有制,而是要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因素。
(4)原因:閉關自守導致中國長期停滯落后;當
17、今世界是個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建設離不開世界。
內容:吸收外國資金,引進先進技術。
立足點:對外開放必須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
14.(26分)(2019·天津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目前,我國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爭取利用國際上的資金和先進技術,來幫助我們發(fā)展經濟。這一政策已開始有些效果。但是,從發(fā)達國家取得資金和先進技術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須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
——鄧小平《我國經濟建設的歷史經驗》(1982年)
材料二:1992年后,天津濱海新區(qū)“三資”企業(yè)發(fā)展迅速。2003年,已有幾十家世界五百強企業(yè)在此投資,“三資”企業(yè)工
18、業(yè)總產值完成1 037億元。1993年到2003年,濱海新區(qū)外貿出口由5.03億美元增長到89.38億美元,電子信息、生物醫(yī)藥、新材料、新能源、環(huán)保等高新技術產業(yè)群已初具規(guī)模。2006年,濱海新區(qū)正式納入國家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2009年,根據(jù)國務院的批復,天津濱海新區(qū)行政區(qū)成立。
——據(jù)國家發(fā)改委《天津濱海新區(qū)重點產業(yè)選擇和布局研究》
材料三:2012~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
(數(shù)據(jù)來源:“中國一帶一路網”)
我們要堅定不移發(fā)展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xiàn)互利共贏……我們要下大氣力發(fā)展全球互聯(lián)互通,讓世界各國實現(xiàn)聯(lián)動增長,走向共同繁榮。我們要堅定不移發(fā)展全球自由
19、貿易和投資,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fā)展》(2017年)
(1)依據(jù)材料一,概括鄧小平的對外開放思想。結合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歷程,指出鄧小平主張對外開放的原因。(8分)
(2)依據(jù)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20世紀80年代以來天津對外開放的歷史機遇和90年代以來濱海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新變化。(8分)
(3)中國對外開放經歷了探索與發(fā)展的歷程,結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學知識,簡述對這一歷程的認識。(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結論正確。)(10分)
答案:(1)思想: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發(fā)展經濟
20、。原因:基本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探索中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出現(xiàn)較大失誤;中國經濟落后于世界發(fā)達國家,現(xiàn)代化經濟建設已經啟動,急需資金和技術。
(2)歷史機遇:1984年天津成為第一批沿海對外開放城市,后又成為環(huán)渤海經濟開放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6年天津濱海新區(qū)正式納入國家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
新變化:大力吸收外資,“三資”企業(yè)發(fā)展迅速;外商投資及外貿出口迅速增長;引進高新技術,高新技術產業(yè)群初具規(guī)模。
(3)示例一: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逐漸深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實現(xiàn)偉大歷史轉折。20世紀80年代,設立經濟特區(qū)、沿海經濟開放區(qū)等,引進外資和技術,對外開放不斷擴大。1992年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當前,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世界互利共贏。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逐漸深入。
示例二:中國對外開放具有歷史必然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外開放,發(fā)展經濟,符合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20世紀80年代,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進一步開展,大力引進外資和技術;90年代,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天津等地對外開放提供了歷史機遇。當前,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世界分享機會和利益,互利共贏。中國對外開放具有歷史必然性。
8